首页 理论教育 建议优化行政事业性收费占比波动问题

建议优化行政事业性收费占比波动问题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占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比例分别为63.88%、65.41%、61.56%、67.78%、65.63%,呈现波动趋势。

建议优化行政事业性收费占比波动问题

1.引导五大主体税源的实体科学发展,培植可持续税源

税收来源的分析表明,2017年占80%以上的税源集中在制造业及信息软件业(640.90亿元+40.10亿元)、房地产行业(610.50亿元)、商贸及物流业(453.89亿元+55.60亿元)、金融业(277.93亿元)、建筑业(218.60亿元)五个产业领域。抓好这五个产业领域实体经济发展,就能更好地培植税源。

制造业是重庆产业的根基,发展智能产业就要推动制造业与信息软件业的深度融合,促进重庆制造业升级,提高品质,丰富功能,增强竞争力。商贸及物流业也是重庆产业的根基,在重庆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大大提升的今天,重庆有前所未有的发展条件,因此,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发展口岸经济是重庆未来10~20年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金融业已经是重庆的支柱产业,重庆工业、商贸业的发展会对金融业提出创新发展的要求,而金融业也将在支持工商业发展的同时,强大自身,增强重庆金融中心的功能。房地产行业和建筑业,从重庆的发展情况来看,还有10年左右的较快发展期,关键是要规划好、调控好,与改善城市布局、改善城市交通、提升城市品质、提升市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

2.积极争取中央对重庆的财政转移支付,抓住新一轮西部开发的政策先机

直辖以来,中央对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高度重视,给予了大力支持,2013年到2017年,中央补助(转移支付)资金分别为1198.41亿元、1251.50亿元、1351.02亿元、1535.53亿元和1719.73亿元,占重庆市财政支出来源的比例分别为23.01%、22.39%、21.57%、24.17%、23.90%。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央补助(转移支付)占重庆市财政支出来源的近四分之一,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来源,重庆市要围绕国家的调控指向和重庆市的重点任务,精心组织,积极主动争取中央对地方的专项转移支付。当前值得重视的领域有社会保障、生态建设、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等,特别是库区后扶资金领域;对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的产业提升、国际多式物流建设、耕地宜机化改造等重要领域,需要专门谋划,重点对接。

3.慎重推出以保障公共利益为目的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确保管理公开透明

重庆市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含配套费)总量呈下降趋势,按照收取的规模排序,前10位分别是建设类、教育类、国土资源类、人防类、公安类、法院类、环保类、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类、水利类。建设类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最高,占比最大,2013—2017年的收费分别为229.38亿元、228.18亿元、192.29亿元、209.61亿元和172.65亿元,除2016年较上年略有增长外,基本呈现下降趋势。其占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比例分别为63.88%、65.41%、61.56%、67.78%、65.63%,呈现波动趋势。

行政事业性收费是按照成本补偿和非营利原则向特定服务对象收取的费用,它是保障公共服务有效供给、行政管理有序进行的必要条件。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收费主体对收费目的意义的认识,以及对具体操作程序与流程的认知偏差,有可能使收费项目、收费额偏离公共利益的目标。因此,行政事业性收费应坚持慎重推出原则,以保障公共利益为唯一出发点,防止附加其他目的,并且能不收的尽可能不收,能低标准收取的,决不高标准收取。

行政事业性收费要与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以及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相结合,从提高经济活力和社会活力的高度,借鉴浙江等地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经验,依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清理和适当取消、暂停或减免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慎重推出新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一旦收取,要在管理上公开透明,专款专用,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4.坚持财政支出民生优先、量力而行,防止吊高胃口、邀约民心、寅吃卯粮

在支出结构的变化层面,2013—2017年,重庆市财政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增速放缓,年均增幅为6.38%;而在社会民生领域,2013—2017年重庆市的社会事业支出年均增幅11.85%,支出增速加大,体现了财政支出坚持民生优先的原则。从民生改善的效果看,城市的宜居程度、空气质量、城市文明、城乡低保、退休养老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此同时,出现的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增大,政府负债过重,必要的经济建设支出难以保障等情况也值得高度警惕。

2018年5月,重庆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强调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民之所需、政之所能,扎扎实实兴办一批民生实事,不凭空许诺、吊高胃口,不邀约民心、寅吃卯粮”,这是重庆市合理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重要原则。为此,要坚持民生优先原则,实现资金安排尽力而为,同时要严格预算约束,做到政之所能,量力而行。既要保障在改善民生方面的财政刚性支出和必要支出,又要防止为迎合一时之需,设定一些超越发展阶段的指标,吊高群众胃口却不可持续。要处理好当期与长远的关系,根据可用财力,准确把握主要矛盾,解决民生最迫切的需要,确保民生“托底”,并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时调整“托底”标准。要统筹运用政府与市场、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分担机制,尤其要处理好民生投入方面的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平衡和调动好各方的积极性,防止政府大包大揽,有条件的民生投入要大胆引入社会资本;防止出现过度依赖,有条件应由个人分担的事项应由个人“买单”。(www.xing528.com)

5.坚持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合理控制政府负债率

政府在建设与发展的投入中,有必要运用财政资本撬动社会资本,形成对经济的有效推动,但不能用财政资本过度地进行杠杆债务融资,要合理控制风险。为此,要进一步规范推进财政资本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积极推动财政资本与各种私募基金形成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向鼓励类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PPP引导基金等方式,把财政资金作为资本,去吸引社会资本,形成成倍的杠杆资本,同时不会增加政府债务。

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原则,凡是能完成重庆市市场化任务的项目宜通过经营收费平衡,凡是具备价格调整空间的项目宜通过调价平衡,凡是价格改革不能一步到位的收费项目宜通过政府采购或补贴平衡,凡是低收益甚至不收费的项目宜通过配置土地及其出让金收益等资源平衡。同时,要盘活政府各类资产和资源,如公共品牌的使用收费、土地资源使用收费以及一些生态补偿类资金等,多渠道、低风险地筹集建设和发展资金。

6.努力解决财政支出的短板,集中财力保重点任务

重庆的发展滞后于东部发达地区,短期内不可能改变财政支出的“紧平衡”状况。由于财力有限,在财政支出结构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短板。在教育层面,2013—2017年重庆市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分别为8.99%、8.99%、9.54%、9.90%、9.46%,占GDP比重分别为3.46%、3.29%、3.41%、3.28%、3.21%,保持基本稳定,但同比增幅基本没有。在科技支出层面,2013—2017年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分别为0.79%、0.73%、0.81%、0.89%、0.90%,占GDP比重分别为0.31%、0.27%、0.29%、0.29%、0.30%,保持基本稳定。在节能环保支出层面,2013—2017年节能环保支出呈现波动起伏的态势,2014年低于2013年,2016年又低于2015年,2017年比2016年增长了13%,总体支出规模也偏小。

2017年,重庆市人均教育支出为1842.06元,低于全国人均教育支出2029.85元的水平。人均科技支出为174.44元,显著低于全国人均474.62元的水平。因此,对科技与教育投入总量应保持适当递增,直至达到比较合理的水平。对科技而言,要强化财政资金对科技研发的引导作用,强化对高端适用人才的引进培育,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绩效奖励,等等。对教育而言,财政在保障基础教育的基础上,有必要适当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为了增强创新驱动的能力,有必要以培养专业性、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努力解决重庆创新驱动的人才短板。同时,要克服重庆市财政支出安排中的碎片化、部门化倾向,从源头上整合资金,大胆推进双重预算管理。一是推进部门全口径综合预算管理。在部门预算编制过程中,将部门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及单位结余结转资金等,全部纳入预算,统筹安排使用,非税收入在保障征收成本和部门基本运转后首先用于安排部门当年项目支出预算。二是试行重点任务专项预算管理,加大资金统筹整合力度。围绕重点任务,打破部门限制,将同类功用的资金整合预算,集中财力投入到重庆市的重大重点任务上。

7.积极促进财政与金融协同,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的双重效应

财政要协同金融,运用政策工具,通过各种奖补政策引导金融对重点领域的支持,撬动金融资源支持实体经济,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市场化选择优势,促进市场“无形之手”与政府“有形之手”的有机结合,实现政府支持重点与企业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提高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的协同效应。一是通过实施贷款增量奖补、新的客户首贷奖补、金融专项债券奖补等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实体企业信贷投放,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二是通过对金融机构向重点产业、基金项目、支农支小、精准扶贫的信贷投放给予奖补,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重点领域和特定对象的信贷支持。三是通过适度分担金融机构对实体企业、小微企业、扶贫对象的贷款损失,降低贷款风险指数,激发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动力。四是继续完善各级融资担保体系和基础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服务能力。五是鼓励企业运用公司债、企业债等直接债务融资,进一步推动重庆市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强、做大、做优,加大对直接融资的奖励力度,对成功实现债权融资、股权融资、资产证券化融资的企业和融资服务机构给予奖补,推动实体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融资发展。

【注释】

[1]课题组组长:童小平;课题组副组长:邓涛、王明瑛;课题组成员:尹希果、何万波、蒋玲、岳恒宇、董文杰、何晓佳、李倩、何鹏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