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猪皮制革:如何提升经济效益?

猪皮制革:如何提升经济效益?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倘使猪皮本身“先天不足”,再加上制革加工“后天失调”,那么猪革的质量就不堪设想了,提高经济效益也就成为缘木求鱼。

猪皮制革:如何提升经济效益?

我国猪皮原料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建国初期,猪皮制革就被定为我国制革工业的发展方向。20世纪50年代,国家实行了猪革免税政策,全国开展了以美化猪革为中心的猪革生产技术交流活动;60年代,政府又实行生猪皮的价格补贴政策,鼓励开剥猪皮和猪革生产;70年代,实行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开展了诸如猪皮组织学、酶脱毛机理、多种鞣剂结合鞣工艺等制革基础理论的研究,同时全国各地区因地制宜对猪革生产能力和工艺技术进行了革新改造和协作交流。所有这些,对于推动猪革生产的大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国猪革产量与牛、羊革相比有了大幅度地增长,据统计,全国猪皮革产量占皮革总产量的80%以上,牛、羊革产量不到20%,显然,我国皮革工业生产的增长,主要靠猪皮资源。我国是世界上开剥猪皮最多的国家,也是以猪皮制革为主的国家。从革制品来看,全国猪皮鞋的产量约占皮鞋总产量的73%。其他皮革制品如箱、包、袋、件等花色品种也有较大的增长。足以说明我国制革工业的特点是以猪皮为主要原料的,因此立足于猪皮制革,既符合我国国情,又具有广阔前景。

猪皮制革在全局和数量上虽然占了优势但在质量和档次上却面临着考验。众所周知,猪革的质量不高,产品多处于中、低档水平,与国际水平相比差距甚大,尤其是猪正面革等主要品种的生产工艺和质量都还没有完全过关。例如猪正面革类主要问题是毛孔粗大、粒面不平整,革身臀部偏硬,腹部偏松、整张软硬不一,部位差明显,涂层太厚,有塑料感。其次,诸如猪原料皮的合理使用,猪革加工技术的攻关突破,猪革品种的开发研究,猪革制品的适销对路等,问题还不少,集中到一点就是猪革产品不景气,猪革生产的经济效益不高。此外,客观上还存在进口牛皮的“冲击”,合成革的“挑战”,因此,似乎对于猪皮制革能否继续“为首”发展有所质疑,甚至对于猪革产品能否占领国内市场,跻入国际行列缺乏信心。面对着这种猪革的暂时“危机”,是知难而进以攻坚为己任,去摆脱被动局面呢?还是放弃占原皮总量80%的猪皮,把主要精力和物力转移到不足20%的牛、羊皮上去呢?这是摆在每个制革者面前而又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倘使选择后者,这无异于“丢西瓜”而去“捡芝麻”,试问:猪皮制革何时才能打赢翻身仗?年产如此多的猪皮向何处去?变被动为主动的途径只有一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应该进一步加强猪皮制革的开发和研究工作,向猪革要“效益”,在更新换代中求发展,开创猪皮制革新局面。

那么,导致猪革产品不景气,经济效益不高的“疴症”何在呢?尽管前因后果,错综复杂,然而归纳起来,大致如下:

①猪皮的利用率不高,使用也欠合理;②猪革质量徘徊于中、低档水平;③猪革新产品开发不力,产销未对路;④猪二层革的潜力尚未充分挖掘;⑤猪油的利用及其经济价值有所忽视。

经济效益是科学技术、工业生产、技术经济经营管理的综合反映。论题复杂,内涵甚广,兹就管见所及,谈几点看法。

(一)提高猪皮的质量和利用率,合理加以使用是一项治本措施

生皮是制革的基本原料,猪皮质量的好次直接影响到猪革的品质。倘使猪皮本身“先天不足”,再加上制革加工“后天失调”,那么猪革的质量就不堪设想了,提高经济效益也就成为缘木求鱼。为此,可否从以下方面作一尝试。

1.改良猪种,推广良种培育

长远观点来看,进行改良猪种的研究以及推广良种培育是一项“皮肉兼顾”的战略措施。这方面的工作要求畜牧部门加以配合和协作。据说四川、浙江、上海等地都已由畜牧部门着手进行,例如嘉兴地区的“两头乌”是皮肉俱佳的典型良种,上海畜牧研究所也正在进行“瘦肉型”猪种改良研究,因此获得良种猪的优质皮在远期是可指望的。与此同时,对于传统良种如四川荣昌猪、浙江金华猪、江苏焦溪猪等,应充分发挥各地资源优势,通过有关部门大力加以推广培育,以便在短期内,能得到粒面细、毛孔小、厚薄比较均匀、伤残缺陷较少的猪原料皮。.

2.降低猪皮带油率,使皮油分用,各得其所

由于猪皮存在价格补贴,据反映,目前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现猪皮带油率普遍升高的不良倾向,造成皮油混杂,以油充皮的状况,致使国家和企业遭受损失。据说,有些地区的猪皮油率高达40%~50%,与国内规定指标(15%~20%)相比,成倍增加,高出国外指标(美国13%,匈牙利15%)达3~4倍。猪皮的带油率过高,不仅造成制革厂的实际得皮率几乎折半,而且客观上迫使制革厂耗费去油、脱脂的人力、物力,而捜集的猪油却大量积压,渺无出路。据了解,有些地区力图按规定指标在收购生皮时实行验收,带油率超过指标的生皮“不予补贴”,然而却遭到经销生皮的一方以“不予开剥”加以抵制,制革行业为了确保皮源,出于无奈只得作出让步。这种以油充皮的状况何时改变,虽难预卜,但制革行业为了争取主动,不妨可在猪油利用方面做点文章,使皮油分治,各得其所。

3.加强生皮开剥、运输、保藏的管理,杜绝人为损伤

除去生猪在品种、性别、地区和饲养条件等方面所造成的差异和本身的自然伤残外,由于屠宰、剥皮、运输、保藏过程所造成的人为缺陷为数不少,所占的面积较大,因而使猪皮的质量下降,利用率降低。为了杜绝人为损伤,屠宰场应该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剥皮技术,供销部门和原皮仓库应该加强运输、保藏管理,恰当地进行防腐处理,库存的生皮应严格实行新陈代换,依次投产。尤其要切忌在夏令高温季节,生皮杂乱堆放,严防因日晒、雨淋、热闷及微生物侵蚀等所造成的损伤。据闻,某省去年大部分地区因洪水泛滥致使大量猪皮遭到淹没,事后又防腐不良,导致微生物危害,普遍出现针孔、红斑等现象,成革因出现轻度烂毛孔以及由此引起的色花、斑点而不能出厂,外商则因交货脱期来函索赔。类似的例子俯拾皆是,唯程度不同而已。这方面管理可能是主要因素。

4.合理使用原料皮,尽可能“量材录用”

合理使用原料皮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提高利用率,二是“量材录用”。据1982年统计,全国平均每张鲜猪皮约8kg,实际用于制革的约4.5kg,仅占56%,其余的44%则以猪油、毛、皮边、革屑等下脚材料被廉价处理,国家折了补贴,企业赔了本。由此说明企业管理和综合利用的重要。另一方面,原料皮在投产前,一定要实行检验、分档、挑选,通常可根据原皮张幅大小,质地老嫩,伤残多少加以选批,尽可能做到好皮好用,次皮利用。匈牙利布达佩斯制革公司对猪皮实行分割加工,由屠宰场在剥皮后统一按制革需求,对鲜猪皮先进行两次机械去油,使带油率在12%~16%,然后进行挑选和分割。凡张幅适中,质地较好,伤残极少的优质皮整张用于制造猪正面服装革;若粒面稍差,可供制绒面服装革;其余分割处理,沿腹肷两侧裁下,供制手套革、衬里革;中间全肩背皮用于制鞋用面革(包括猪正面、绒面,反绒),这样既能合理使用,又便于制革加工,相对减少部位差,真正做到“量材录用”,提高原皮的使用价值。

上述各点,虽属老生常谈,但却不见有效的措施,抓而不紧,等于不抓,忽视了“治本”,单纯在生产工艺上花力气,势必事倍功半。

(二)提高猪革质量和档次,是增加经济效益的核心因素

我国的猪皮毛孔大,粒面粗,伤残多,部位间厚薄、紧松差别悬殊,客观上给制革生产和提高质量带来很多困难,也直接影响猪革的经济效益。但是,我们在生产实践中摸索和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只要能扬长避短,抓住目前在脱脂、复鞣、干燥和整饰方面的薄弱环节,集中力量,科研攻关,在工艺上争取有较大的突破是完全有可能的。在相同条件下,产品质量好,档次高,平均售价亦会提高,则经济效益也相应提高,同时,优质品往往也就是畅销品,所以说提高质量和档次是增加收益的核心因素。

要提高猪革质量和档次,除了原料皮的质量得到保证外,在工艺技术方面应该根据品种的具体情况划分轻重主次,在统筹兼顾的情况下,力求抓正常产品,保传统产品,攻重点产品。兹举数例以说明之。

1.抓正常产品

上海红光制革厂是个专产猪革的厂,猪正鞋面革的产量居行业首位,年产40多万张,质量的好坏对整个企业影响很大。该厂通过一系列工艺改革,使该产品的质量明显提高。1982年全国质量评比在同类产品中名列第一。1983年,对猪绒面服装革工艺又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改革,在企业管理,质量月等活动的推动下,该产品又获上海市优质产品奖,企业的收益也有所提高。

2.保传统产品(www.xing528.com)

浙江海宁制革厂生产猪服装革,誉满全国。其中猪绒面服装革1979年一级品率为37.88%,通过轻工业部科研项目“提高猪服装革质量”的研究1982年一级品率达到45.94%,由于售价提高,以年产18.7万张计,净增收7万多元。同样猪服装手套革,因改革工艺,采用绷板定型干燥,提高质量和得革率,以年产20万张计,又增收10万元,这样,既在产品质量上保传统,创名牌,树立声誉,打开销路,又在经济效益上有明显提高。

3.攻重点产品

从我国猪皮的现状来看,优质皮和重磅皮所占比例不大,大约70%是毛孔大、粒面粗、伤残多的猪皮,主要用于制造鞋面革类产品,因此,重点应该研究提高这部分产品的质量,这对于提高猪正面革类产品的档次和经济效益将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对于推动其他皮革产品的发展也颇有助益。以上海为例,按两个猪革厂年产猪正面革100万张的生产能力计,其中50%可生产全粒面猪苯胺革,则年产为50万张,除去目前已产10万张,实际可增产40万张,则全年可增加效益112万元;另外50%若生产二级猪面革,则全年还可增收120万元。上述鞋面革由皮鞋厂加工成制品,由于质量提高,可相应增加出口数量,提高效益。以1981年上海各类猪面革出口总产值2285万元计,预计可增值20%,则可增加效益为457万元。

(三)掌握市场信息,改变产品结构,大力开发新产品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

从国外市场上皮革及其制品的发展趋势来看,据1983年6月联合国工发组织委派来沪交流的制革专家Max. May介绍,革制品要能在国际竞争中占领市场,首要条件是时新流行,具体理解就是要求及时掌握市场信息,使革制品达到质量高、款式新、交货快、竞争力强的要求。在欧洲和美国市场上,皮革对新式样的要求趋势主要是便服革、便鞋革亦即各种软革。猪革应柔软,可制成正绒革和绒面革,至于整饰的猪全粒面革用途有限,作为鞋面革,只占全部市场上猪革总量的5%,因为猪皮粒面粗、毛孔大、有伤残,能生产全粒面苯胺革的比例很小。

从国内猪革生产情况来看,由于鞋用高档猪正面革的生产目前还未突破,因此猪皮鞋在国际市场上尚无立足之地,所以历年来猪革制品的出口外销,经济效益较高的主要是,公文箱每只21美元,用料10平方尺(1平方尺=0.11m2);票夹每打26~40美元,用料13~16平方尺;篮球每只6~8美元,用料3平方尺。再从上海猪革生产的情况看,1982年上海试产一批猪苯胺革,制成10万双皮鞋,一半在本市试销,另一半送往北京猪革产品展览会展销,价格比同等牛皮鞋低10%,顾客竞相争购,畅销一空。上海年产猪皮箱5万只,据市场调查,仅本市内销就不能满足,如供外贸销售,外商要货可达100万只,为目前产量的20倍,倘若综合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量,为数更可观,仅猪皮箱一个品种就大有潜力可挖了。据悉,英国有一客商经销上海产的猪票夹,3年来每年订货15万打,1983年要求订货25万打,增加了67%,若能供应超薄型猪苯胺票夹,则要货更多。上述数据和分析,说明掌握市场信息,产销对路,通过开拓国际市场来提高猪革生产的经济效益是一条有效途径。

在改变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方面,一方面要掌握国内外市场需求情况,另一方面又要从猪原料皮的实际情况出发,一定要抓住占猪皮总量70%的大多数,以猪正鞋面革为主,开发研究,其中伤残较重的可生产一部分修面革和绒面革。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着重提高人均皮鞋消费量,农村和城市兼顾,男女老幼都要统筹考虑,在重点研究猪正鞋面革的同时,也要研究开发猪皮绉纹、压花、贴膜、正绒、植鞣和多脂鞋面革等品种。要力求产销对路,克服盲目性,吸取以往普遍生产猪劳保手套革的教训,其他猪革品种可以发展各地各厂的技术优势,注意开发软型箱包革、套色粒纹球革、超薄型票夹革、植鞣家具革以及各种苯胺效应涂饰的新品种。根据对国际市场的分析和预测,在我国的出口产品中,猪皮服装、猪绒面旅游鞋、猪皮箱包件等近期内颇有发展前途。近10多年内,国际市场上皮服装的需求量约增长4倍,而我国皮服装的出口量仅占世界总量的0.9%。国内市场上皮服装也开始盛行,并且正在由合成革服装向真皮服装转化,因此国内外市场上倾销皮服装的前景美妙。同时生产猪服装革,二层革得率高,经济效益也高。所以这也是应该努力开发的一个领域

总之,应该充分认识当前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变革,重视市场作用,对改变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要有一种“事不宜迟”的紧迫感。在开发新产品的同时,还要保证传统产品和名牌产品,立足内销,开拓外贸,力求在短期内变被动为主动,摆脱猪革产品不景气的局面。

(四)充分挖掘猪二层革的潜力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可行途径

20世纪70年代初,猪皮制革采用铬鞣革剖层工艺,提高得革率,使“一皮变多皮”,制革行业学习浙江海宁制革厂等的经验,普遍引起重视。但是由于某些原因,特别是在猪二层革的充分、合理地利用及猪二层革花色品种的开发方面,研究工作不够深入,加上目前制革行业对头层革提高质量和开发品种似已目不暇顾,所以要挖掘二层革的蕴藏潜力,仿佛既非当务之急,又有点力不从心。因此,大多数猪二层革仅作夹里革等低档品处理,影响经济效益的提高。

匈牙利菲诺姆制革厂专营猪革生产,对猪二层革的开发利用颇为重视。例如猪涂饰二层革,压毛孔花。以改善粒面,赋予真皮粒面感;猪绒面二层革采用套色、压花、烫金等美化加工,用于制造靴鞋包袋。

大连制革厂生产花色众多的猪二层革,涂饰压花,磨绒印花,制成皮件,产品色彩艳丽,琳琅满目,很受消费者欢迎。

上海皮革工业研究所采用高频流动模塑工艺对猪二层革进行特殊加工,制成仿爬行动物皮革,供制包袋、票夹、裤带、表带,试制品畅销市场,供不应求。

上海红光制革厂根据市场需要,挖掘猪二层革蕴藏潜力,改变了原二、三层革混杂,充作鞋用衬里、劳保手套革等低档品,目前倾注一部分精力重整旗鼓,生产猪二层轧花革、轧花套色革及印花革等品种,用于制作皮箱、皮包、票夹等制品,销路广,收益大。例如猪二层轧花革一级品售价1.4元/平方尺,与猪正鞋面革一级品售价1.2元/平方尺相比,每平方尺增收0.20元,其经济效益分明是“喧宾夺主”了。猪二层革所蕴藏的潜力,由此可见一斑。

为了能够挖掘二层革的蕴藏潜力,开拓新的生产领域,建议各地可根据当地的资源和力量,因地制宜,设置一个专门生产剖层革的工厂,从事各种剖层革质量研究和品种开发,例如高频模塑二层革、烫金印花二层革、丝网印花压花二层革、二层服装革等都是中、高档品,很有前途。倘使形成专业生产,不仅解决二层革的合理利用问题,而且大大增加经济效益。

(五)重视猪油的综合利用,开拓新的生产领域

猪油是猪皮制革的一项大宗副产品。目前猪油在制革行业出现大量积压状况,无论是生猪油或熟猪油出卖,国家和企业都难免造成损失,是当前猪革生产中的一个包袱。猪油之所以大量积压,原因大致是:①猪油含固体脂肪酸多,熔点高,食用不受欢迎,原油不能直接用于制革加脂;②制革厂熬油出卖,供制皂厂跨行业利用,不仅熬油加工条件艰苦,而且仍难免亏损;③皮化厂用以生产加脂剂不仅加工难度大,而且产品销路也不好;④副食品供应改善后人们爱吃瘦肉,猪皮的带油率越来越高。从经济价值上考虑,生猪油是按猪皮价2.4元/kg收购(其中国家补贴0.75元),制革厂熬油出卖每千克猪油要亏损1.56元,(熟猪油价为1.30元/kg,熬油加工还要损耗),若全国制革厂的猪油,每年以14万吨计,则国家每年要损失2亿余元。如果这种状况不加改变,一方面花力气提高猪革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猪油积压,造成亏损,这好比“漏桶装油”何时才能灌满呢?以往制革厂的猪油除供制皂利用外,一部分用于制造丰满猪油等加脂剂或提取油酸作原料使用,矛盾尚不突出,随着猪皮带油率的提高,制革生产又因工艺技术上要求,加强生皮去油,猪油的积压现象就更加严重,这就需要予以重视,寻求有效利用途径致力于猪油综合利用的科研工作。

上海皮革工业研究所正在致力于猪油综合利用的课题研究,把猪油当作一种化工原料,进行转酯处理,结晶分离和深加工,可得在化学结构和物理性能方面与牛蹄油极为相似的品种,其他成分还可用来精加工制备皮革加脂剂。预计在该课题完成后,每吨猪油可增加收益1000元,如推广应用,设计建造一个年产120吨猪油的加工厂,则每年可增益12万元,如果全国每年14万吨猪油全部按此加工,则其经济效益为数惊人。

猪油综合利用,取之于皮,用之于皮,既能增加制革加脂材料的品种,又能提高猪革生产的经济效益,何乐而不为。

(原载《皮革科技》1984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