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力量动员仍有不足

社会力量动员仍有不足

时间:2023-06-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可否认,在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建设进程中,民间力量的作用不断凸显,但在基建项目推进过程中,民间力量动员不足。NGOs作为一股新生的社会力量,在当地从事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影响力越来越大,在救灾、扶贫、环保、卫生、教育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时甚至是一股在野的政治力量。

社会力量动员仍有不足

不可否认,在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建设进程中,民间力量的作用不断凸显,但在基建项目推进过程中,民间力量动员不足。一方面,在东盟国家,NGOs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NGOs作为一股新生的社会力量,在当地从事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影响力越来越大,在救灾、扶贫环保、卫生、教育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时甚至是一股在野的政治力量。然而,在东南亚部分国家实施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过程中,施工企业缺乏与当地相关NGOs的沟通与协调,对民间组织和力量的动员不足,以及对项目参与度低,使其觉得自己不但没有受益,反而影响了自身利益,因此在西方国家的蛊惑和煽动之下,就会以“环保”“民主”“人权”等名义,成为反对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建设的急先锋,反对大型项目建设,给政府造成舆论和社会压力,进而迟滞或阻碍互联互通项目的顺利推进。

另一方面,政府主导。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展、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园大多由政府机构主办,虽然对于促进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形式大于内容”、“不接地气”、民间力量参与度不够、民间创新性并未有效激发出来等问题。在部分东盟国家,一旦和中国政府挂上边的项目,便对其持怀疑警惕态度。例如,由中国政府推出的“春节走出去”项目即在越南等国受到一定程度的抵制。同时,“传统中华文化的表现形式相当多元,诸如音乐书法、服饰、饮食、礼仪等,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与此相对,现代中华文化的表现形式就略显贫乏,缺少具有代表性的独特载体[77]。而以“孔子学院”为代表的项目过于强调语言教育,对于中国历史、政治、社会缺少深入系统的认知和研究。

【注释】

[1]陈艺元:《2017年东南亚国家“一带一路”五通指数解读》,载《东南亚研究》2019年第1期,第113页。

[2]王玉主、李好、申韬等:《“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利益诉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6页。

[3]《授权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015年3月28日,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5-03/28/c_1114793986_2.htm。

[4]王继民:《2015中国经济年鉴(一带一路卷)》,中国经济年鉴出版社2015年版,第73页。

[5]王玉主、张蕴岭:《中国发展战略与中国—东盟关系再认识》,载《东南亚研究》2017年第6期,第11页。

[6]周方冶:《“一带一路”视野下中国—东盟合作的机遇、瓶颈与路径——兼论中泰战略合作探路者作用》,载《南洋问题研究》2015年第3期,第42页。

[7]Gallup,Rating World Leaders:2018,https://news.gallup.com/reports/225587/rating-worldleaders—2018.aspx?g_source=link_NEWSV9&g_medium=TOPIC&g_campaign=item_&g_content=Rating%2520World%2520Leaders%3a%25202018.

[8]“对冲战略”涉及平衡中国和让中国参与多边承诺。详见Nazia Hussain,Sino-ASEAN Relations:Implicationsof a rising China for ASEAN,p.18.http://www.cdpsindia.org/pdf/China-ASEAN.pdf。

[9]周方冶:《“一带一路”视阈下的中国、东盟合作》,见董向荣主编《“一带一路”视阈下的亚太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76页。

[10][美]琼·斯佩罗:《国际经济关系学》,储祥银等译,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0-11页。

[11]潘玥:《中国海外高铁“政治化”问题研究:以印尼雅万高铁为例》,载《当代亚太》2017年第5期,第109页。

[12]葛红亮:《中资为何老被政治化》,载《环球时报》2018年7月31日第14版。

[13]郑永年:《中国通往海洋文明之路》,东方出版社2018年版,第36页。

[14]王广厚:《冷战后中国东盟战略关系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页。

[15]王立成:《“一带一路”倡议下中泰合作潜力和风险分析》,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第23页。

[16]邹春萌、王闯:《中泰铁路建设的进展、影响与风险探析》,见刘稚主编《澜湄合作蓝皮书: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发展报告(201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04页。

[17]《马哈迪访华是一场外交灾难?政治观察员:马国人应感到担忧》,2018年8月23日,http://www.uzbzw.com/cngov/2018-08/2348011.html。

[18]张长春:《推动基础设施联通》,载《中国投资》2017年第11期,第3页。

[19]王继民:《2015中国经济年鉴(一带一路卷)》,中国经济年鉴出版社2015年版,第76页。

[20]赵洪:《“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东盟关系》,载《边界与海洋研究》2019年第1期,第32页。

[21]郑雅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施联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建议》,载《当代经济》2017年第8期,第8页。

[22]World Economic Forum,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7—2018,26 September 2017,http://www3.weforum.org/docs/GCR2017—2018/05FullReport/TheGlobalCompetitivenessReport2017-2018.pdf。

[23]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东盟研究》 (2017年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49-50页。

[24]罗金义、泰伟燊:《老挝的地缘政治学:扈从还是避险?》,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51页。

[25]谢琳灿:《“全球海上支点”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印尼产能与基础设施合作的机遇与风险》,载《中国经贸导刊》2017年第22期,第16页。

[26]宋明顺、范馨怡、周立军等:《标准在推动“一带一路”贸易畅通中的作用研究》,载《标准科学》2018年第6期,第65页。

[27]罗圣荣、杨飞:《国际机制的重叠现象及其影响与启示——以湄公河地区的国际合作机制为例》,载《太平洋学报》2018年第10期,第29页。

[28]杨祥章:《中国互联互通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13-114页。

[29]罗圣荣、杨飞:《国际机制的重叠现象及其影响与启示——以湄公河地区的国际合作机制为例》,载《太平洋学报》2018年第10期,第30页;李晨阳:《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遇、挑战与对策》,载《学术探索》2016年第1期,第25页。

[30]张恒龙、张玲燕:《“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债务问题影响的实证研究》,载《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第89页。

[31]邹春萌、王好苑:《中缅经济走廊建设是“债务陷阱”吗?——基于缅甸外债真相的分析》,载《南洋问题研究》2020年第4期,第78页。

[32]宋菁菁、王正绪:《政治权力竞争与“中国债务陷阱论”的表现特征和传播机制——以中缅经济走廊为例》,载《复旦国际关系评论》2020年第2辑,第188-205页。

[33]邹春萌、王好苑:《中缅经济走廊建设是“债务陷阱”吗?——基于缅甸外债真相的分析》,载《南洋问题研究》2020年第4期,第87页。

[34]张恒龙、张玲燕:《“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债务问题影响的实证研究》,载《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第101页。

[35]邹春萌、王好苑:《中缅经济走廊建设是“债务陷阱”吗?——基于缅甸外债真相的分析》,载《南洋问题研究》2020年第4期,第86页。

[36]宁留甫:《跨国设施联通:历史启示与现实风险》,载《宁夏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第91页。

[37]宋微:《贸易畅通的挑战》,载《中国投资》2018年第13期,第74页。

[38]陈莹:《软实力视角下冷战后中国、美国和日本对东南亚的援助研究》,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第84页。(www.xing528.com)

[39]赵洪:《中日对东南亚基础设施投资竞争及其影响》,载《国际论坛》2018年第2期,第43页。

[40]赵静、于豪谅:《“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东盟贸易畅通情况研究》,载《经济问题探索》2017年第7期,第116页。

[41]王继民:《2015中国经济年鉴(一带一路卷)》,中国经济年鉴出版社2015年版,第78页;北京大学全球互联互通研究课题组:《中国—东盟“五通指数”比较研究》,见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编《中国—东盟研究》(2017年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31页。

[42]《2018年4月20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主持例行记者会》,2018年4月20日,https://www.fmprc.gov.cn/web/wjdt_674879/fyrbt_674889/t1552853.shtml。

[43]Anthony P.D,Costa ed,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Nationalism in Asia,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pp.2-3.

[44]庞中英:《经济民族主义的“复兴”》,载《世界知识》2006年第9期,第67页。

[45]Alexander Chandra,Regional Economic Community Building amidst Rising Protectionism and Economic Nationalism in ASEAN,“Journal of ASEAN Studies”,Vol.4,No.1(2016),p.5.

[46]《泰国民众抵制中国疏通湄公河,巴育严批》,2017年1月19日,http://news.china.com/international/1000/20170119/30190577.html。

[47]World Bank,Doing business2018:reforming to create jobs,http://www.doingbusiness.org/reports/global-reports/doing-business—2018.

[48]屠年松、屠琪珺:《中国与东盟国家和谐关系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18年版,第126页。

[49]郑燕霞:《中国对东盟投资的贸易便利化影响研究》,见贾益民、许培源主编《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报告(201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95页。

[50]于建忠、范祚军:《东盟共同体与中国—东盟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51页。

[51]王泽亮、谢匡天整理:《印度尼西亚的发展与中国—东盟关系——中国驻东盟大使徐步与印度尼西亚著名实业家李文正对话实录》,见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编《中国—东盟研究》(2017年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42页。

[52]屠年松、屠琪珺:《中国与东盟国家和谐关系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18年版,第118页。

[53]《中国—东盟自贸区未来十年建设的五大关注点》,2012年9月22日,http://d.youth.cn/shrgch/201209/t20120922_2458422.htm。

[54]赵静、于豪谅:《“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东盟贸易畅通情况研究》,载《经济问题探索》2017年第7期,第121页。

[55]王泽亮、谢匡天整理:《印度尼西亚的发展与中国—东盟关系——中国驻东盟大使徐步与印度尼西亚著名实业家李文正对话实录》,见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编《中国—东盟研究》(2017年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43-144页。

[56]World Bank, Doing Business 2015, https://openknowledge.worldbank.org/bitstream/handle/10986/20483/DB15-Full-Report.pdf.

[57]宁留甫:《跨国设施联通:历史启示与现实风险》,载《宁夏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第92页。

[58]王继民:《2015中国经济年鉴(一带一路卷)》,中国经济年鉴出版社2015年版,第80页;北京大学全球互联互通研究课题组《中国—东盟“五通指数”比较研究》,见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编《中国—东盟研究》(2017年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32-33页。

[59]林子恒:《特稿:多国项目闹资金荒,一带一路基建融资如何走出困境?》,2018年11月9日,https://www.zaobao.com.sg/zfinance/news/story20181109-906041。

[60]宁留甫:《跨国设施联通:历史启示与现实风险》,载《宁夏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第91-92页。

[61]杨祥章:《中国互联互通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11-112页。

[62]《东盟跃升中国最大货物贸易伙伴——中国—东盟贸易“含金量”十足》,2021年2月2日,http://www.gov.cn/xinwen/2021-02/02/content_5584276.htm。

[63]李向阳:《未来5~10年中国周边环境评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80页。

[64]于建忠、范祚军:《东盟共同体与中国—东盟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28页。

[65]屠年松、屠琪珺:《中国与东盟国家和谐关系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18年版,第117页。

[66]赵雪情、安然:《系列四十五:“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融资如何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突破口》,载《IMI研究动态》2016年合辑,第52页。

[67]卓凡超、常志有:《人民币在中国—东盟区域跨境结算探讨》,载《时代金融》2016年第20期,第9页。

[68]许心怡、杨永华:《中国—东盟贸易中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研究》,载《区域金融研究》2016年第11期,第51页。

[69]刘新超:《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面临的外汇风险及完善途径》,载《对外经贸实物》2017年第4期,第54页。

[70]屠年松、屠琪珺:《中国与东盟国家和谐关系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18年版,第118页。

[71]付碧莲: 《人民币贬值,专家称非坏事》,2018年7月2日,http://paper.people.com.cn/gjjrb/html/2018-07/02/content_1865132.htm。

[72]于建忠、范祚军:《东盟共同体与中国—东盟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56页。

[73]梁红军:《“一带一路”战略的民心相通研究》,载《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第48页。

[74]王继民:《2015中国经济年鉴(一带一路卷)》,中国经济年鉴出版社2015年版,第117页。

[75]马慧琼、李玫宇主编:《东南亚经济技术合作》,中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59页。

[76]古小松:《对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思考》,见杨晓强、许利平主编《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东盟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46页。

[77]周方冶、许利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东盟战略支点国家建设》,见杨晓强、许利平主编《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东盟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