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雪域鏖战:创造精神高原奇迹

雪域鏖战:创造精神高原奇迹

时间:2023-06-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人迹罕至、空气稀薄的地方,活跃着一位年轻女性的身影,她就是被同事们称为“抓质量的铁娘子”“雪域高原的智多星”,唐古拉工地副总工程师邵尧霞。严酷的高原环境对建设者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危害,但98%的参建人员要求留在高原继续工作。然而,几个月后他又坚决要求回到青藏线,“高原的险峻不是高山,而是险在心里,这是考验人的精神。我已经领教了高原病的威力,但我还要来,我就是要追求人生的价值”。

雪域鏖战:创造精神高原奇迹

西宁格尔木段的铁路于1984年建成通车之后,这条铁路即被许多人认为是一条“死胡同”,没有人认为能修建跨越青藏高原的铁路,更不用说让它一直通到西藏。因为那里有5 000米高的山脉要攀越,有12千米宽的河谷要架桥,还有绵延上千千米、根本不可能支撑铁轨和火车的冰雪和软泥。再说,谁又可能在零下30摄氏度的低温中开凿隧道或是在稍动一下就要找氧气瓶的情况之下架桥铺轨呢?然而,开工五年后,一条象征着现代文明的钢铁“长城”便横空出世。奇迹的背后,是无数建设者的奉献与付出。他们不惧挑战与艰辛,用精神的海拔与物理的海拔进行着日复一日的殊死较量,将青春与热血洒在这片高原热土之上,谱写出闪耀着信念光辉的人生篇章!

冻土问题是青藏铁路修筑的拦路虎,而冻土的关键问题在于“冻胀”与“融沉”。为了认识青藏高原的冻土规律,中铁西北科学院于1961年在位于海拔4 907米的风火山上设立风火山冻土观测站,其主要任务是用仪器观测地下2米至35米冻土在一年四季的变化,并将观测记录提供给科研机构的冻土研究人员。由于地处高海拔,不仅高寒缺氧,氧气只有平原地区的一半,而且一天四季,夜晚最低气温在零下40摄氏度以下,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难耐的寂寞和令人窒息的孤独。观测站的工作人员孙建民如是言道:“这里看不到电视,没有收音机,看不到报纸,在茫茫大山中,除了观测站的几个人外,几乎见不到人影,只能和荒野与飞雪为伴,生活十分单调、枯燥、乏味。天长日久,孤独和寂寞难以排遣,就会心情烦躁、性情抑郁、语言功能退化,思维反应迟钝。”观测站工作人员“最怕的是孤独,最盼的是来人,最渴望的是家信”。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之下,作为风火山观测站第一任站长的周怀珍,一干就是22年,直到退休才下山;周怀珍的徒弟孙建民从1976年开始便一直驻守在这里。能在风火山生存,本身就是奇迹;能在这里坚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科研观测,则是人间更大的奇迹。41年中,风火山观测站一共记录了1 200万个科研数据。中国能成功破解“冻胀”和“融沉”两大冻土工程难题,便得益于有周怀珍、孙建民这样的“孤独的冻土守望者”。为了认识冻土、掌握冻土规律,他们不仅将自己置身于极度困苦之中,而且坚持不懈,执着传承,这可谓是人类科学史上最动人的故事之一。

5 072米的唐古拉无人区,是青藏铁路海拔最高的工点。当地民谚说:“唐古拉,唐古拉,伸手把天抓。”这里是离天最近的地方,巍巍的雪山包围着天际线,低垂的大片云朵与山相接,让你产生一种“走过去就会融化在蓝天里”的错觉。景色虽美,这里的氧气却只有平地的一半,终年雨雪纷纷,是青藏线最艰苦的地方。在这人迹罕至、空气稀薄的地方,活跃着一位年轻女性的身影,她就是被同事们称为“抓质量的铁娘子”“雪域高原的智多星”,唐古拉工地副总工程师邵尧霞。2002年3月,中铁建十七局集团中标青藏铁路。喜讯传来,群情激奋,邵尧霞和丈夫黄立泽争着报了名。到底谁上青藏线?邵尧霞说服了丈夫,把女儿交给姐姐,把患病的老人托付给当医生的邻居,和丈夫一起踏上了奔赴青藏铁路的征途。青藏高原是美丽的,但同时也是无情的:当她和工友开始向唐古拉山进发,所带的鸡在上到唐古拉山后的第一天就死了,第三天狗亡,第五天猪也毙命。开膛破肚后发现,这些动物的内脏都因严重缺氧变成紫黑色;在唐古拉,人们难得洗头洗澡,因为容易引起感冒,一感冒就容易引发有生命危险的肺水肿脑水肿;因为氧气稀薄,“夫妻不准同居,即使同室也不能同床”,工地的顺口溜叫“夫妻不同房,同房不同床,同床不同被,同被背靠背”。最让邵尧霞受不了的,是对女儿的思念与牵挂。当她从青藏高原回家探亲,见到女儿后把她紧紧搂在怀里时,女儿却哭闹着从她的怀里挣脱,把她的姐姐喊做“妈妈”,让她有说不出的酸楚。和家人天涯咫尺,和另一半咫尺天涯,这就是修建青藏铁路的现实。面对如此严酷的生存环境,邵尧霞在有传奇性的唐古拉越岭工地上创造出有传奇色彩的人生故事:她曾在洪水中指挥突击队员抢修施工便桥,差点被洪峰卷走;她曾独自在工地值班,遭到无人区的狼群围攻;作为唯一的女性一开始在工地没有女厕所可上,为要面子她坚持不喝水,不喝稀饭,结果导致恐尿症;作为工程技术主管,她在工作中多次攻克技术难题,还坚持每天晚上为职工上技术课……

这是一组青藏铁路建设者2003年的体检数据:出现血常规改变的占28.3%,其中在海拔4 800米至5 000米施工的中铁十七局和十八局的比例分别达到67.8%和50.5%;中铁十七局出现心电图改变的占总人数的16.7%。严酷的高原环境对建设者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危害,但98%的参建人员要求留在高原继续工作。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宣传部部长童国强,第一次上高原时不幸得了肺水肿,经医生全力抢救,才得以从死亡线上挣脱出来。然而,几个月后他又坚决要求回到青藏线,“高原的险峻不是高山,而是险在心里,这是考验人的精神。我已经领教了高原病的威力,但我还要来,我就是要追求人生的价值”。青藏铁路工程指挥部指挥长鹏江鸿,身体已有十多项指标不合格,却依然坚守在岗位,“我为什么要在这里坚持?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我们就是要创造世界上的又一奇迹!”对此,青藏铁路总指挥部职工李红亦深有感触:“有人将在青藏线工作比喻为‘透支生命’,但我认为透支得值!我们就是要创造世界奇迹,看到火车驶进拉萨的那一天。”(www.xing528.com)

正像青藏铁路从一开始就承载了太多其他任何一条铁路所不可能承载的光荣与梦想一样,青藏铁路建设者也背负着其他任何铁路建设者所不可能背负的使命。他们也有儿女情长,但却天各一方;他们也知道享受快乐,但要忍受高原的寂寞;他们也知道选择平安,但却要挑战生命的极限。“白天劳累,扯片白云擦汗——爽;黑夜孤独,摘颗亮星点盏灯——酷”,这是悬挂在青藏铁路工地的一副对联,它正是青藏铁路建设者们以苦为乐、甘愿奉献的高原般博大情怀的写照。也许日益优渥的物质生活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有些麻木,也许日益丰富的社会阅历使我们对许多事情熟视无睹。然而,当我们乘坐钢铁巨龙穿行于青藏高原的崇山峻岭之时,总有一种难以抑制的感动!令我们所感动的,正是青藏铁路建设者们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展现了为国家发展、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爱国主义信念和豪情。青藏铁路所奉献给世人的,不仅是沟通祖国内地与西藏的钢铁大动脉,更有建设者们用崇高信念与血肉之躯打造的“精神高原”!

悠悠岁月,沧海桑田。青藏铁路,这条传递现代文明的神奇“天路”,从孙中山先生提出设想到正式开通运营,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历程。作为凝聚了几代中国人期盼与梦想的希望之路,它的建成通车,向世人昭示: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不断创造非凡的业绩,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拥有光辉灿烂的明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