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藏农牧区消费者行为探析:基层访谈总结

西藏农牧区消费者行为探析:基层访谈总结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获得具体的关于西藏农牧区消费的一手资料,了解真实的农牧区消费,本研究采用访谈法,采访了八位西藏基层工作者。现将对他们的访谈以及表现出的西藏农牧区消费者行为总结如下。农牧民对耐用消费品需求已由普及型向娱乐型、享受型转变。(二)基层视角由于本研究主要基于农牧区消费者消费行为开展的访谈,为此选择了7位在西藏林芝、昌都和那曲等基层工作的同志,以其亲身感受概括了农牧区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变化特征。

西藏农牧区消费者行为探析:基层访谈总结

为了获得具体的关于西藏农牧区消费的一手资料,了解真实的农牧区消费,本研究采用访谈法,采访了八位西藏基层工作者。现将对他们的访谈以及表现出的西藏农牧区消费者行为总结如下。

(一)西藏视角

对于西藏农牧民消费行为,本研究选择了一位在日喀则地区某镇基层工作多年的同志,她以其切身感受总结了西藏农牧区消费者的消费特征。受访者认为,2012 年西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增长18.2%,达到213.69 亿元,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增加18.9%,达到179.01 亿元;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加14.3% ,达到34.68 亿元。这些数字,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西藏农牧区蕴含的巨大消费潜力。为此,受访者认为要发展经济、增强消费,首先要增加农牧民收入。中央提出在本世纪前20 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此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是当前西藏农牧区的一项战略任务。而推动西藏农牧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放在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提高农牧民生生活水平上,应把国家对西藏的巨大投入同实现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加大扶贫力度,扩大就业,改善生活,在实践上走出一条促进农牧民不断增收的新路。为此,受访者认为要增加农牧民收入应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建立健全农牧民增收长效机制;三是发展县域经济,拓宽增收渠道,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四是启动科技入户工程,提升农牧业科技支撑;五是全面提高农牧民素质;六是抓好农牧民外出务工工作,加快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

农牧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提高了农牧民消费水平,改善了农牧民消费结构,加快消费结构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截至2012 年年底,西藏农牧民安居工程惠及40.83 万户,累计完成投资246.4 亿元,受益农牧民206.4万人,安居工程使农牧民人均住房面积增加了20% ~30% ,根本上改变了房屋窄小、人畜混住的状况。统计显示,2011 年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 742元,比1985 年的269.6 元增长10.2 倍,年均增长7.3%;恩格尔系数由1985 年的68.6%下降到2011 年的50.5%。农牧民对耐用消费品需求已由普及型向娱乐型、享受型转变。也就是说,农牧民收入已不仅用于购买食品,非食品消费稳步提高,农牧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长了近一倍,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增加了53.1% ,人均家庭用品支出增加1.1 倍,人均居住支出增加2.2 倍。与此同时,西藏农牧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摩托车电视机、电冰箱、电话机等耐用消费品,分别由2005 年的14.73 辆、49.39 台、4.39 台、13.04 部增加到2011年的76.14 辆、104.72 台、29.39 台、168.51 部。家用轿车、电脑电动自行车等现代耐用品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安居工程建设使农牧民住上了宽敞的住房。安居工程累计投资219.27 亿元,覆盖西藏35.05 万户农牧民,改善了农牧民的住房条件,优化了农牧区环境,拉动了自治区内需,在改善民生、促进和谐、推动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二五”以来,在已建成的35.05 万户安居房基础上,又建设了10.98 万户农牧民安居房,确保让所有农牧民住进经济、安全、适用的房屋。上述事实表明,西藏农牧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消费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已经由仅限于吃饱的数量型消费向讲究吃好的质量型消费转变,由生存型消费结构向享受型消费结构转变。近年来,西藏各地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特许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以及超市、便民店、专卖店等新型流通业快速发展,新建和改造万村千乡农家店2 070 家、配送中心40 家,累计销售家电家具下乡产品50 万台(件),销售总金额达到7.03 亿元,兑付补贴资金1.5亿元,在解决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农牧民买卖难、构建农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等方面均发挥了重大作用。

上述访谈显示,西藏农牧区消费者行为伴随着收入不断增长、农牧民消费观念转变,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消费数量稳步增加,消费市场加速健全,消费层次不断提升,消费领域不断拓展,消费观念加快改善,而这些变化均得益于持续健康的经济发展,得益于各项优惠政策全面落实。

(二)基层视角

由于本研究主要基于农牧区消费者消费行为开展的访谈,为此选择了7位在西藏林芝、昌都和那曲等基层工作的同志,以其亲身感受概括了农牧区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变化特征。

1.来自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某村的访谈

工布江达县为林芝地区的一个农牧业县,受访者所在村共有54 户241人,地处偏远,既没有黑色柏油路,又不在旅游、国道沿线,整个村庄经济发展落后。近年来,该村农牧民收入不断增加,衣食住行全面改善。衣着从单调的色彩和款式,不断向款式开放、颜色多样、富有新意的方向发展;饮食从单一的糌粑酥油等主食为主的习惯逐渐向多样、营养的需求变化。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和农牧民安居工程加速推进,农牧民从最初只求一屋挡风遮雨,到今天不断向房屋建设现代化、主体结构多元化、建房材料美观化、房屋等级优质化、房屋抗震性能优良化等安全舒适要求发展。受访者表示:出行在农牧民日常消费中居于重要地位,因此道路改善和交通工具提高是促进出行消费的关键,在信息化时代,如果没有良好的道路和交通工具,就无法与外界交流,更无法打开封闭的思想,消费观念也就不会有根本改变。

2.来自昌都地区江达县某村的访谈

该村位于江达县县城附近,下辖两个自然村,全村资源缺乏,主要经济来源于虫草、打工,少数经商。全村97 户3 450 人,有在校生81 人,耕地218亩,牲畜143 头,全村低保户33 人,老寿星5 人,三老人员1 人,护林员14 人。僧尼4 人,党员16 人,贫困户38 户,已享受安居工程53 户;洗车场3 个,大车6 辆,拖拉机4 台,面的7 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已修建,美化亮化工程已实施。全村通电、通水、通路、通讯畅通、通邮、通广播电视。近年来,该村把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主要以搞运输、采挖虫草、外出打工、部分经商等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2012 年人均纯收入3 400 元,增加12.5% ,农牧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为提高消费水平提供了坚实基础。农牧民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由生存性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2012 年该村农牧民人均消费支出1 200 元,比2010 年增加320 元,增长62.5% ,年均增长10%。其中,人均交通、通信消费占全部支出的比重提高到35%,人均住房和教育文化支出45 元,比2011 年增加13 元,增长24.5%,平均增长9.3%,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

近年来,国家对农村扶持力度逐步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加快实施,比如,财政直接补贴政策:(1)村干部待遇。从2009 年1 月1 日起,将原村干部误工补贴改为村干部基本报酬及业绩考核奖励,并建立村干部体检制度,每两年体检一次,实现了基本报酬及业绩考核奖励资金标准与该村干部当年工作量和工作业绩全面挂钩。(2)五保户供养经费。2003 年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后,实行农村五保供养体制,供养标准先后进行了36 次调整:2003 年由原来每人每年588 元提高到900 元;2004 年由原来每人每年900 元提高到1 200元;2007 年由原来每人每年1 200 元提高到1 500 元;2008 年由原来每人每年1 500 元提高到1 600 元;2009 年由原来每人每年1 600 元提高到2 200元。上述惠农政策使该村农牧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消费状况改善,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优化,但与城市和其他资源丰富的村庄相比,该村农牧民消费水平总体依然偏低,消费质量不高,所以,增加农牧民收入成为该村的首要任务。为此受访者认为未来应该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大专业协作,大力发展专业户、专业村,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形成规模大、层次高、有影响的村级组织,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片一个,由分散走向集约的专业化协作体系。二是加快土地规模化经营,充分利用农牧区人口向非农产业加快转移的有利时机,通过有偿转让、租赁,引导土地向大户适度集中,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

3.来自昌都地区类乌齐县某村的访谈

该村位于国道214 沿线,距离镇政府所在地8 公里,平均海拔4 088 米,耕地面积323.71 亩,草场面积1 974.52 亩;下辖四个自然村,124 户、696 人,其中:男486 人,女210 人;护林员5 人,草场管理员25 人,党员20 人,低保户51 户,五保户2 户,寿星老人38 人,残疾人35 人;人均收入4 030 元,在校学生89 人;牲畜2 333 头,其中牦牛2 124 头,马72 匹,羊137 只。该村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受环境制约,至今尚未通电,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便。本研究认为家用电器是居民家里的重要财产,由于不通电,家用电器无法正常使用,大量家用电器只能被搁置,国家惠农政策、家电下乡无法顺利推行,群众根本无法通过电视媒体了解国家相关政策法规

4.来自山南地区噶县某村的访谈(www.xing528.com)

该村地处国道附近,交通便利,共207 户,802 人。农牧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青稞小麦。消费开支集中在生活开销和衣食住行。由于经济发展滞后,消费水平低,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均无法正常享受,很多农牧民根本盖不起房。

5.来自林芝地区朗县某村的访谈

该村共64 户、246 人,农牧民收入主要来源于挖虫草、外出务工、在家务农,农牧民家中还饲养了鸡、牛、猪等牲畜,人均年收入6 000 元。消费主要集中在衣食住行上,农牧民以前出门靠打车,随着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农牧民家中几乎都购买了摩托车或者电动车,国家种子补贴、农药免费、家电下乡等对于农牧民收入增长起到重要作用。

6.来自拉萨市林周县某村的访谈

20 世纪80 年代到21 世纪初期,该村农牧民收入来源少,每家年收入仅200 元,消费水平极低。通过调查,该村消费结构如表5-2 所示。

表5-2 拉萨林周县某村20 世纪80 年代的消费结构

21 世纪以来,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消费。2005年以来很多农牧民不再待在农村,而是涌向拉萨或者劳动力需求大的县城,靠外出务工提高生产生活水平。据统计,该村常年在外地打工的有100 多人,每人每日平均收入250 元左右,未转移劳动力除了干农活,还组建了一些非公有经济组织、农村合作社或者在拉萨周边干副业,也能够获得较满意收入,并改变了该村农牧民的消费习惯,变化包括:(1)以吃穿为主的消费结构被取代,以人力资本投资为主的教育、保障、卫生等新消费结构正在形成;(2)随着国家扶持项目不断增多,农牧民思想解放,副业投资率增大;(3)农牧民精神需求增加,过林卡等消费支出不断增大。

表5-3 拉萨林周县某村现在的消费结构

从该村消费结构变化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收入水平提高是决定该村消费结构变化的基本因素。收入增加引起消费水平提高,而消费水平提高又引起消费结构升级。(2)消费观念和消费心理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农牧民不再吝啬对家庭及个人的投资,保障意识不断增强,医疗保险农业保险资金每年按时上交,且参保人数不断增多。(3)教育发展,该村农牧民子女受教育率为100% ,教育投资占消费比重增大。

7.来自那曲地区比如县某村的访谈

该村共98 户549 人,农牧民人均年收入3 万~4 万元,消费主要用于买车(小车)、首饰(装饰品)。影响农牧民消费的最主要因素是环境因素。近年来,农牧民消费发生了一些新变化,随着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有的农牧民去内地消费,并在内地投资买房,到内地治病。农牧民对自身消费现状比较满足。牧区奶制品统一收购,农牧区发展趋势良好。本地发展存在的问题包括:农牧民认为读书无用,学习积极性不高,低保户少,残疾人缺乏补贴。

简单评价:毫无疑问,受访对象从偏僻小村到交通发达的县郊村子,经访谈本研究认为,伴随着西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农牧民开始致力于提高生活质量,精神消费不断增加,相当多的农牧民将闲散资金用于投资,很多农家拥有小轿车等交通工具。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环境,农牧民消费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包括:消费觉悟还不够高,大多数农牧民群众还停留在满足生产生活需要阶段,农牧区资源优势还不能全面转化为经济优势,很多偏远农牧区基础设施不健全,农牧民群众生活依然贫困,很多地方不能用电,影响了家电和通信设备的使用。

因此,本研究认为西藏党委政府应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重点培育消费热点,积极推动家电、家具、农机汽车和摩托车下乡,向农村低保户、五保户、三老人员、优抚对象、城市低保人员和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发放购物券或现金,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消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有效推动农牧区消费快速增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