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展示我国城市经济集约化增长的成果

展示我国城市经济集约化增长的成果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9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打造绿色高效的现代物流系统,促进城际干线运输和城市末端配送有机衔接,鼓励发展集约化配送模式。2019年,河北省唐山市、江苏省南京市、陕西省西安市等24个城市被确定为第二批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城市。加快城市配送组织模式创新,服务个性化需求,苏州市大力推广货运出租车,发展冷链配送、社区物流,打造共同配送体系,形成了“苏式配送”。

展示我国城市经济集约化增长的成果

(一)城市绿色货运配送

2019年12月19日—20日,全国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交流研讨会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会上,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商务部联合公布了第二批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城市名单,发布了第一批示范工程运行监测分析报告,深入总结和交流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经验,积极探索发展新举措与新模式,加快建设集约、高效、绿色、智能的城市货运服务体系,推动城市绿色货运配送高质量发展。

1.创建工作开局良好,示范带动作用初显

2018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将“城市绿色配送行动”作为六大行动之一,提出要推进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建设。2019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打造绿色高效的现代物流系统,促进城际干线运输和城市末端配送有机衔接,鼓励发展集约化配送模式。

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蔡团结表示,城市货运配送是物流体系的末端“微循环系统”,是打通物流链条和保障改善民生的“最先和最后一公里”,是影响物流成本、物流效率、服务体验的重要环节。要将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作为交通强国建设的一步“先手棋”,去除痛点、疏通堵点、解决难点,全面提高货物配送供给质量和服务效率。

会上发布了《第一批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运行监测分析报告》。示范工程启动一年以来,第一批22个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城市均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交通、公安、商务等多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协调工作推进机制;17个城市开工建设或投入使用的干支型枢纽数量已达标;19个城市制定了配送车辆分时、错时、分类通行相关措施;22个城市累计新增新能源物流车3万余辆,保有量超过11万辆,配套充电桩超2万根……城市绿色货运配送正稳步开展,实现了创建工作的良好开局。

截至2019年上半年,22个示范城市的城市配送车辆日单车行驶里程较示范建设期初提高10%,平均百公里周转量燃料消耗较示范建设期初降低3%;重点企业共同配送量占企业全部商品配送总量比例超过20%。示范工程成效与带动作用已初步显现。

2019年,河北省唐山市、江苏省南京市、陕西省西安市等24个城市被确定为第二批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城市。明年交通运输部等三部门将联合启动第一批示范工程的验收工作。

2.推广新能源物流车,完善便利通行政策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了优化交通能源结构,推进新能源、清洁能源应用,推动城市物流配送车辆全部实现电动化、新能源化和清洁化的推进路径。

在广东省广州市,新增或更新申领《城市配送证》的车辆全部要求为新能源货车,管理部门对淘汰的传统化石能源车辆做好市场监督跟踪,避免其重新进入城市配送行业。2019年,广州市安排专项资金2250万元作为新能源货车购置补贴。“到2020年年底,广州预计将拥有新能源城市配送车辆1.5万辆,配套安装充电桩2000根,每年耗油量将减少780万升,降低碳排放量6000吨。”广州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江苏省苏州市优化通行政策,完善配套设施,便利车辆运行,保障绿色优先。2020年1月1日起,苏州市将苏州古城区设置为绿色配送示范区,允许本市新能源配送车辆凭年度通行证进入,在非高峰时段通行。同时,认定54处新能源配送车辆临时停靠装卸区,允许新能源配送车辆临时停靠装卸;在绿色示范区外的非高峰时段,在保证安全、畅通前提下,允许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企业新能源配送车辆在4米及以上宽度的非机动车车道(不含严管道路)临时停靠装卸。

在欧洲,设置环保区域和通行条例已司空见惯。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专家雅克·莱昂纳迪介绍,英国伦敦在2012年开始实行货车低排放区,并通过摄像头识别车牌号来核实有通行限制的车辆。“政府部门应管控进入市中心的车辆,只有清洁车辆才允许进入市中心,并进行有利于清洁车辆的立法,包括津贴与减少罚金等。”雅克·莱昂纳迪建议。

目前,南京市已规定在绕城高速公路合围区域内,每天7时至24时对高排放机动车禁行。未来还将改进道路交通技术监控系统,通过号牌自动识别系统,对新能源配送车辆给予通行便利。

3.创新配送组织模式,推动信息集约共享

在河南省安阳市,每天有49辆干线集装箱货车运输约70万件快件到物流园区分拨中心,再由56辆新能源货车集中配送到市区网点,最后由公安、邮政统一发证的1550辆电动三轮车完成末端一公里的快递配送。“目前安阳已基本形成了共同配送、夜间配送、集中配送等模式并存的配送方式,蔬菜、快递配送车辆电动化率达到90%以上。”安阳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www.xing528.com)

加快城市配送组织模式创新,服务个性化需求,苏州市大力推广货运出租车,发展冷链配送、社区物流,打造共同配送体系,形成了“苏式配送”。其中,货运出租车享有“城区不限行”的便利通行政策,苏州市将在已投放800辆货运出租车基础上,再增加200辆新能源货运出租车。依托公共配送枢纽中心,苏州物流企业可为客户提供“共同仓储+共同配送”一站式仓储配送服务,通过“互联网+大数据”,配送成本下降12%。

以提高资源使用率为宗旨,GIZ专家符史庄介绍了新加坡城市配送资源池模式。新加坡开发整合中心来分类和合并不同供应商的货物,通过整合配送,共享车辆、仓库等基础设施与人力资源,实现规模经济

在城市绿色货运配送中,推进全链条信息交互共享,加强实时动态监管是一项重要环节。广州市开发了城市物流配送监管信息平台(二期),对新能源货车、冷链运输车辆的GPS数据、载重数据等实施24小时动态监管,支持开发广州绿色货运配送公共服务平台,为新能源货车提供停车、充电、金融等全链条服务。

陕西省西安市也将依托陕西省物流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陕西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货运配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进跨部门、跨行业物流数据开放共享。

(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以杭州为例

2019年5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报,对2019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其中,杭州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榜上有名,获得中央2000亩新增用地指标奖励。杭州也是浙江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1.注重统筹规划,优化土地利用空间

下城区积极做好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根据自然资源部顶层设计、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工作统一部署,编制《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下城区发展大纲》,将下城产业集聚、产城融合、空间优化的发展诉求积极纳入杭州市整体发展平台。实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项目建设主要靠挖潜,通过城市设计谋划一个16.06平方公里的武林新城。制定年度计划,调整供地结构,实行有保有控的产业用地政策,优先安排保障性住房、教育用地,合理安排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用地。

2.腾挪空间,释放存量建设用地潜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退二进三”成为趋势,产业转型也就成了必然,城区北部大片重工业区和农居点迎来了改造的机遇。尤其2017年以来,下城区全面启动北部七个撤村建居“城中村”连片改造,涉及总面积约占全区三分之一。目前,完成全部农居和长隆公寓、新世纪钢材市场、长城机电等地块征迁,拆出空间约752万平方米,腾出可利用土地4834.8亩,为城市建设腾挪了更大的空间。2019年5中月中旬,文晖单元杭锅住宅1、2、3号合宗地块收储工作圆满完成,进一步加强该区域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该合宗地块距离武林广场不到3公里,用地面积161亩,原为杭州锅炉厂和长木村农居,占地面积大,建筑密度低,根据最新规划,该合宗地块建筑规模达到近30万平方米,土地利用强度是原来的近3倍。

3.立体开发,拓展城市空间利用

在产城融合的思路引领下,下城区以创新思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盘活存量土地。依据《杭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办法》,对辖区内的新建、存量、零星建设用地,鼓励社会资本投入进行地下空间开发,围绕“空间换地”“腾笼换鸟”要求着力挖潜,向垂直空间要土地效率。

(1)盘活工业遗存。杭州新天地项目是下城区工业遗存保护和产业转型的典型。这里原是杭州重型机械厂,土地价值未实现最大化。项目开发建设中,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的集约化发展路线,将商业功能和交通功能向地下延伸,地下空间规模共38万平方米。其中,作为杭州新天地核心商业部分的新天地中心,总商业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共9层,地上5层,地下4层,地下2层至4层设置2500个停车位,很好地解决了顾客停车难的问题,地下1层以上打造了零售、餐饮、娱乐休闲、互动体验、文化为一体的全业态生活中心,做到地上地下空间互动。

(2)武林商圈挖潜。通过武林广场地下空间改造及一批新项目对立体空间的挖潜,查找“金角银边”,挖掘潜力,给传统的商业中心注入新的活力,迎来蜕变和新生。譬如杭州中心项目,总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紧邻武林广场,地理位置优越,是核心中的核心,天上、地下空间显得弥足珍贵,根据项目方案,共地下6层,地下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打造大规模地下商业,同时注重与地铁站的连通,打造地下步行空间。同样位于武林商圈核心的恒隆广场项目,总建筑面积近40万平方米,方案设计了5层地下室,地下空间的面积近20万平方米,地上地下的容量差不多相等,充分挖掘了地下空间,并结合历史文化特色,丰富城市核心区功能,设计了丰富的公共空间,同时结合商业商务等各项功能,为传统老商业区增添了新的活力。

(3)基础设施项目注重节省用地。除了重大项目外,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基础设施项目也注重向地下要空间,探索出了在老城区土地紧张、空间局促的现实情况下缓解停车难的路径。如在建的东园公园停车库采用机械停车库的形式,向下开挖6层,仅用地850平方米即容纳150个停车位。尤其对于用地特别紧张的城区,可以缓解老城区改造的矛盾,大大节省土地资源,增加较大的发展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