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迈出重要一步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迈出重要一步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设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3个科技创新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战略任务。2016年9月18日,国务院印发《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十三五”以来,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断推进,“三城一区”平台建设显现新格局,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新突破,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动能,科创中心建设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迈出重要一步

建设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3个科技创新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战略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有关地方和部门齐心协力,开拓进取,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世界一流学科和人才、产业创新高地建设以及体制机制创新改革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果丰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首都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明确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强调北京要依靠科技和人才优势,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北京经济发展新高地。2016年9月18日,国务院印发《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十三五”以来,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断推进,“三城一区”平台建设显现新格局,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新突破,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动能,科创中心建设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三城一区”引领作用逐渐凸显,呈现加速领跑格局。中关村科学城成为自主创新的主要阵地和原始创新的策源地,经济效益和科技效益持续增长,规上企业总收入连续五年保持10%以上的增速。怀柔科学城建设取得重要突破,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加速落地,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国际知名度显著提升。未来科学城全面提速,初步集聚一批产业项目。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三城”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高精尖制造业主阵地,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成4 200亿元,同比增长10%。规模以上高新企业研发投入135亿元,同比增长8.2%。“三城一区”的互动、协同作用也愈发凸显。

综合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批重量级原创成果竞相涌现。研发投入稳步提升。2019年北京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总额超过2 000亿元,比2015年增长了55%;全社会R&D投入强度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维持在6%。创新人才集聚效应增加。在京两院院士785人,占全国的1/2左右。创新产出显著增加。全市2019年技术成交合同额为5 695.3亿元,比2015年增长了65%,在全国占比近三成。全市2019年专利申请量为22.6万件,比2015年增长了7万件;全市2019年专利授权量为13.2万件,比2015年增长了将近4万件。2015—2018年间北京市科技成果登记数为4 246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77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11项。重大标志性原创成果涌现,首次在全球发现三重简并费米子,首次探测到双粲重子,成功研制国际上首个纳米药物输送机器人,发布世界首个医学影像专用AI处理器。

创新发展新动能加快成长,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19年北京市新经济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6.1%,科技服务业达万亿级规模,跃升成为服务业第二大行业。2019年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产值分别为8 630.6亿元和 8 418.4亿元,分别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4.4%和23.8%。创新创业环境不断完善。截至2019年底,北京市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等科技孵化服务机构超过400家,相应的服务企业超过2万家。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达20个,约占全国的1/6,私募投资机构和创业投资机构约3 900家。

(二)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绩斐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海“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强调要在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上下功夫,加强科技创新前瞻布局,聚焦关键领域,集合精锐力量,尽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提升上海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2] 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案》。“十三五”以来,上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创新策源能力持续增强,高质量创新资源加快集聚,创新链与产业链加快融合,创新创业生态加快优化。

创新投入不断增强,成果持续涌现。2019年,全市研发投入达1 500亿元,比2015年增长38.3%,研发投入强度达4%。2019年专利申请量17.36万件,发明专利7.14万件,比2015年增长33.6%。2019年上海在《细胞》《自然》《科学》发表高质量论文87篇,占全国总数的28.4%。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揭牌成立。中以创新园开园运营。启动国际人类表型组(一期)、硅光子、量子信息技术等9个市级科技重大专项。科技金融服务企业作用进一步发挥。“科创板”于2019年6月13日正式开板。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国际运营(上海)试点平台启动运营,达成知识产权交易及服务额5.5亿元。成立上海国际知识产权运营联盟,吸引90家国内外机构加入。(www.xing528.com)

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引领作用凸显。201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6 133.22亿元,比上年增长8.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16.1%,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集成电路产业创新高地建设稳步推进,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已启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高地建设高位推进,启动建设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上海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加快建设,全球首台全景动态PET-CT成像系统进入临床试验。首款肿瘤电场治疗产品在香港上市,成为全球首个经美国FDA批准的肿瘤电场治疗产品。其他领域,国产C919大飞机104、105架机实现首飞。“东方红3号”“雪龙2号”科考船交付。首艘国产大型邮轮2019年10月开工建造,海洋工程装备设计能力不断提升。洋山深水港智能重卡示范运营项目实现全球首条无人驾驶集卡线路示范 运行。

开放协同创新网络加快构建。开放创新合作程度不断加深。2019年9月,正式成立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院。2019年11月,举办介观脑联接图谱国际研讨会,为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奠定了良好基础。2019年11月,公安部与上海市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先行先试移民管理政策措施。上海已累计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720家,研发中心461家。截至2019年12月,上海市已办理外国人工作许可证78 632份,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281份。区域协同创新日益深化。制定“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章程。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新兴科创基金落户临港新片区,首期规模100亿元。国际人才服务中心科创分中心揭牌,提供18项人才“一门式”服务,在沪两院院士达181人。

(三)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顺利起步

2017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香港亲自见证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粤港澳三地共同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吹响了冲锋号角。2018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顺利起步,成果初显。

创新投入不断加强。研发投入持续加强。2019年,广东R&D经费超过2 800亿元,同比增长约15%,占GDP比重达2.8%。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总投资23亿元的中国散裂中子源,于2018年8月23日在广东东莞通过国家验收,投入正式运行;投资20亿元的江门中微子实验站正按计划推进建设;投资逾5亿元的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于2018年11月16日开工;投资逾16亿元的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于2018年12月23日正式开工建设。

创新机制和政策对接成效初显。在资金流动方面,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及转化研究”“纳米科技”“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等9个基础前沿类专项全部向港澳开放,中央财政科研经费已经过境支持港澳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在人才流动方面,为外籍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管理及技术人才在大湾区工作生活、创新创业提供出入境、口岸签证和长期居留便利。在科研用品流动方面,海关将检疫审批时限由20个工作日压缩到10个工作日,将低风险特殊物品审批许可权限下放至部分具备条件的隶属海关。在设备数据流动方面,港澳科研设备过关免办强制性产品认证,大型科研设备实施24小时预约、“即报即放、到厂检验”通关。国家超算广州中心分别开通与香港澳门间的网络连线,服务港澳地区用户近200家。

中试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广州已建成了3 100多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形成以科学研究平台、技术研发平台为主,创新孵化平台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的多层次、宽领域的创新平台体系。拥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1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7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0家。各类省级工程中心956家,市级企业研发机构2 425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33家,市级重点实验室165家。国家级、省级大学科技园8个。众创空间总数214家(其中国家级53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总数306家(其中国家级26家)。广州市与中科院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建设规划总面积99平方公里的南沙科学城及其核心区明珠科学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