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全面推进

加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全面推进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连续举办三届国际综合性科学中心研讨会,并于2019年成立国家科学中心国际合作联盟,成为链接国内外科学中心的重要平台和纽带。(二)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初见成效2016年2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批复同意上海以张江地区为核心承载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加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全面推进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依托空间分布集聚、研究方向关联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布局组建,通过打造自由开放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制度环境,以及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架构和运行机制,组织开展高水平交叉前沿性研究,发起大科学研究计划与工程,打造世界一流的新兴学科集群、创新人才集群、技术研发机构集群,产出重大原创科学成果和颠覆性产业技术,提升我国在交叉前沿领域的源头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代表国家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

(一)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速建设

2017年5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联合批复《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同意建设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按照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的要求,系统推进重点科学领域跨越发展,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发展,科学布局前沿交叉研究平台,集聚国内外一流科技创新人才及团队,谋划推动实施重大科技计划,积极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先行先试,不断巩固和提升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对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支撑。

加快重大科技项目集群建设。高能同步辐射光源设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以及空间环境地基监测网等5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超过100亿元。脑认知功能图谱与类脑智能交叉研究平台、空间天文与应用研发实验平台、深部资源探测技术装备研发平台、环境污染物识别与控制协同创新平台等11个科教基础设施加速推进,项目总投资约30亿元。材料基因组研究平台、清洁能源材料测试诊断与研发平台等13个交叉研究平台建设稳步 实施。

强化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设立“怀柔科学城科技成果转化专项”,2018年和2019年共支持51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持财政科技资金2.3亿元,目前已有30项在怀柔科学城落地。发布怀柔科学城促进科学仪器产业创新发展纲要,发展科学仪器投资、研发、设计、制造、展示、交易和运维服务的创新链。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分别在怀柔成立工作站和企业上市服务中心。

持续提升国际影响力。连续举办三届国际综合性科学中心研讨会,并于2019年成立国家科学中心国际合作联盟,成为链接国内外科学中心的重要平台和纽带。“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落户,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共同体,充分发挥了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集聚效应。开展首届“细胞科学北京学术会议”等一系列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活动,有力提升了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国际影响力。成立怀柔科学城硅谷工作站,为宣传推介怀柔科学城、海外高层次人才寻访和项目收集搭建了平台。

(二)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初见成效

2016年2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批复同意上海以张江地区为核心承载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指导下,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推动设施建设与交叉前沿研究深度融合,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网络,探索实施重大科技设施组织管理新体制,建设成效初步显现。

建设建成一批全球领先重大创新平台。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推进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集聚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室、科研院所、研发机构、研究型大学,正加快建立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持续推动硬X射线、活细胞成像、转化医学等项目对外开放运行,不断完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专项的地方配套,深化全基因组蛋白标签、糖科学和糖类药物研发等领域的国际合作。

持续产出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相关领域的科研能力逐步实现了从“跟跑”向“并跑”和“领跑”转变。在新冠肺炎科研攻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首次解析出新冠病毒第一个蛋白晶体结构,为疫苗设计和治疗性抗体开发提供重要支撑;率先开展“新冠肺炎患者合并感染防治”“脏器功能保护”等科研攻关,形成了“上海新型冠状病毒综合救治专家共识(上海方案)”;最早研发出新冠肺炎检测产品并获批临床应用。(www.xing528.com)

不断加强协同创新合作能力。上海市科创办与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共同签署《关于推进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的框架协议》,推进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共创”,有助于汇聚世界一流科学家,协同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显著提升我国基础研究水平,强化原始创新能力。

(三)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雏形渐显

2017年1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科技部复函同意安徽省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主要依托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聚焦能源、信息、生命、环境四大领域,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催生变革性技术。2017年9月7日,安徽省委、省政府和中科院共同印发《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施方案(2017—2020年)》,着力搭架构、创机制、建项目、促转化、聚人才、强合作,实现了高起点开局、高标准推进,步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重大项目规划建设强力推进。全面加快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等建设,提升同步辐射光源、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装置性能,发挥更大作用,形成大科学装置集群,支撑开展跨学科交叉前沿研究。积极谋划建设前沿交叉平台,医算中心、物质中心、地空中心等3个中科院“十三五”科教基础设施即将开工建设,将极大提升国家科学中心优势学科领域创新保障能力。

高水平科技攻关持续推进。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四大领域,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加快建设重大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项目单位牵头或参与完成的科技成果4次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6次入选中国科技十大进展新闻,1次入选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1次入选国际物理学重大突破,在量子核聚变领域保持全球领跑地位。

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加强。积极探索新型研发机构组建模式,将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研究院登记为事业单位,实行去行政化管理,探索实行不定行政级别、不定具体编制(可根据需要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周转编制)、不设工资总额限制,在薪酬制定、人员招聘、资产管理等方面享有充分自主权的管理机制。探索实行“包干制”,给予研究院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进一步优化预算审批和经费管理,由重审批向重监管转变,赋予平台和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使科研任务的技术责任和经济责任更加明确,充分激发创新主体积极性。

(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快谋划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安排,加快谋划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完成了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提前启动材料基因组、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在科技资金、创新人才、仪器设备、科研数据等要素流动方面,研究设计提出了一批重大改革举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