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完善综合发展保障体系,促进亚中心持续高水平发展

构建完善综合发展保障体系,促进亚中心持续高水平发展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促进“亚中心”持续健康高水平集聚发展,必须构建起完善的综合发展保障体系。二是消除“亚中心”范围内人口在城乡之间、不同城市之间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三是消除“亚中心”范围内通过市场化方式进行资源配置优化及合作竞争行为选择的制度障碍。合理布局农业发展空间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给安全。

构建完善综合发展保障体系,促进亚中心持续高水平发展

要促进“亚中心”持续健康高水平集聚发展,必须构建起完善的综合发展保障体系。其中“政府+市场”的资源高效配置体系是集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只有资源得到高效配置,才能吸引更多资源集聚。为大规模集聚的人口提供安全的粮食供给可以给予他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而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则能更好满足美好生活需要,使“亚中心”对人口集聚的吸引力增加。同时,集聚本身也可能直接或间接带来一些问题,利用集聚本身去解决集聚带来的问题则需要依赖体制机制的创新。

(一)完善“政府+市场”的资源高效配置体系

给予“亚中心”部分政府性资源配置的倾斜。建设用地指标配置向“亚中心”三个重点城市群(都市圈)合理倾斜,并支持相关区域加快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为进一步集聚人口与经济提供空间,并借此平抑房价和降低制造业生产成本,从而更好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各类国家级战略平台(类似国家级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的区域布局向“亚中心”四省市适当倾斜,借助战略平台赋予的各种先行先试特殊政策增强区域内生发展新动能,不断提高对人口与经济的集聚能力以及对周边腹地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重庆两江新区、四川天府新区、陕西西咸新区,渝川鄂陕四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四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等国家级平台建设,着力增强以重大平台的集聚力、辐射力和竞争力。加强“亚中心”各省市高端平台之间的产业协作,形成产业链条及协作配套体系。发挥好国家级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对三个内陆重点城市群(都市圈)整体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好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在引领内陆开放方面的优势,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载体,加快以科技创新为主体的全方位创新,成为创新要素的集聚地,形成强大科技支撑引领能力。

引导形成市场化的竞合选择自组织机制。从市场影响的角度入手形成新型竞合关系引领发展的坚实微观经济基础。一是消除“亚中心”各城市群(都市圈)、不同城市基于过度政府补贴和其他不正当手段的招商引资恶性竞争。引导和鼓励市场经济主体在“亚中心”范围内,根据自身发展的配套需求和各城市的差异化基础条件,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许可范围内自主选择投资区域和投资领域,促进各种要素资源在三个重点城市群(都市圈)及各城市之间有序自由流动。二是消除“亚中心”范围内人口在城乡之间、不同城市之间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通过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供给制度的联动改革,促进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型城市化,使人口在提升收入、改善生活质量等发展目标驱动下有序自由流动,根据不同城市的差异化产业分工自由选择适合自身就业和常住的城市,平等享有常住城市的各种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权益。三是消除“亚中心”范围内通过市场化方式进行资源配置优化及合作竞争行为选择的制度障碍。鼓励关联企业之间的有序市场竞争和分工合作、按照集群化方式推动支柱产业做大做强,鼓励同类企业通过相互投资持股和收购重组等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不以地方保护主义手段设置不合理的壁垒,不干预企业具体生产经营决策或阻碍跨省市的市场资源优化配置整合。

(二)完善有助于提升集聚水平的保障体系

坚持将创新作为内陆“亚中心”集聚发展的先导动力。武汉都市圈、关中都市圈(特别是武汉、西安等中心城市)在重点高校和高级别科研机构的布局方面得到国家的长期支持较多,有较强的传统科研创新基础积累,应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紧密结合、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的紧密结合,以扎实的基础研究为“亚中心”持续的自主创新提供可能的理论方向指引,以应用研究作为理论与现实进行有机链接的纽带,推动部分成熟的应用研究成果按产业化方向转化,为内陆“亚中心”的产业发展提供创新支撑。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成都作为四川省的省会也在重点高校和高级别科研机构布局中得到国家的支持,有较好的积淀;重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较长时期作为四川的省辖市而在相关布局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应按照“政府+市场”的方式补齐重庆的历史“欠账”。一方面,国家可以在中国西部科学城建设方面加大对重庆的支持力度,在新布局高级别科研机构时向重庆倾斜,支持重庆培育建设更多“双一流”高校;另一方面,重庆自身可以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重点企业的合作共同建立各种类型的研究院所,注重通过鼓励引进院所在重庆本地化培养硕博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本地化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建设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科学装置)、院所骨干人才发展的本地化支持等多种方式增强引进机构的根植性,不断完善“基础+应用”的高水平科研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内陆“亚中心”的创新发展。

在共享发展理念下完善“亚中心”三个重点城市群(都市圈)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包括公共福利)供给。让“亚中心”范围内稳定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平等享有城市公共服务是基本要求,虽然高收入的群体更看重公共服务,但公共服务能提高不同群体的美好生活水平。一是在全国率先消除歧视性公共服务供给政策,可结合人口分布优化及二元制度改革等进行积极稳妥的探索,立足实际让新老市民平等共享区域发展成果。二是适度丰富基本公共服务“篮子”,除了基本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子女教育等方面,住房保障(公租房、限价房、共有产权房)甚至本地公交优惠等公共福利都可以量力纳入基本公共服务“篮子”对新老市民全覆盖,这些还可以作为降低生活成本吸引农业转移人口的手段,进一步增强“亚中心”对人口的吸引力。三是适时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随着“亚中心”三个重点城市群(都市圈)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人民收入不断提高,新老市民都会对公共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应根据政策财力适时提高标准,增强新老市民的“获得感”,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四是加大教育培训支农力度提升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增加对农村人口基础教育的投入,注重对已进城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提升技能水平、增强就业稳定性和提高收入水平,这也有助于为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的内陆“亚中心”提供与其产业发展匹配的高素质劳动力供给。

合理布局农业发展空间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给安全。中国拥有超大人口规模,在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必须得到有力保障,“亚中心”作为人口集聚度较高的区域更需重视粮食保障问题。如果“亚中心”主要农产品的供给保障大量依靠进口来解决,从国际农产品市场来说,巨大的需求量可能难以得到充分满足,并且会大幅抬高国际农产品价格而使得中国无法承受;从国家安全角度来说也将带来巨大的隐患。因此必须为农业发展留足空间。首先要确保国家确定的耕地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红线不被突破,并且在城市建设和非农产业发展中注重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高效利用,适度提高城市经济发展的集聚水平来减少对农业用地的占用,通过科学规划来协调农业用地和城市用地的关系。此外,不同城市群(都市圈)之间、城市群(都市圈)内各城市之间的土地空间都可以用来发展都市农业,不仅可以为城市居民生活提供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等农产品供给,还可以有效改善三个内陆重点城市群(都市圈)的整体生态环境和景观,有助于提升内陆“亚中心”城市的宜居度。此外,就是要通过“中心—亚中心—外围”的分层集聚协调发展机制,以“中心”和“亚中心”更高水平集聚发展的成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对口帮扶与联建、技术与人才支持等各种方式,帮助“外围”适宜农业发展的区域增强粮食安全保障功能,通过区际分工、错位发展来保障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有了“亚中心”的更好集聚发展之后,一定可以比只有“中心”单独支持“外围”时的支持力度更大,效果更好。(www.xing528.com)

(三)完善有助于克服集聚问题的保障体系

2020年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反映出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特别是武汉都市圈成为受冲击最大的区域。人口大规模集聚带来的高人口密度和频繁社交更易发生疾病的人际传播,但集聚发展水平高的中心城市本身也有更好的疾病救治的条件。即集聚带来的问题,往往可以通过高水平集聚发展本身得到解决。这告诉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集聚发展,而是应该以更完善的保障体系去发挥集聚的优势、克服集聚带来的问题。但与此同时也反映出,即使像武汉这样一个医疗条件和水平在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处于前列的中心城市,也不能靠自身力量处置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这表明其医疗卫生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与城市人口规模相比仍是不足的。而在武汉都市圈的其他次级城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可能相对更不足。那么从武汉推及“亚中心”其他中心城市,从武汉都市圈推及其他城市群(都市圈),从医疗卫生推及教育、文化、科技等其他各个领域,可能都不同程度存在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跟不上城市化进程和人口大规模集聚需要的问题。

对此,应该举一反三,加快完善有助于克服集聚问题的保障体系。内陆“亚中心”三个重点城市群(都市圈)的城市化工作重点应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转向完善基础设施与强化基本保障体系并重。一是加大各中心城市对医疗卫生(含疾病防控)、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的公共投入力度,以更加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城市化的“下半场”提供有力保障,克服集聚带来的不利影响。二是按照军民融合、平战结合的要求,在重庆、湖北等分区域建立国家级常备应急保障基地,做好重点战略物资储备,完善水陆空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形成“亚中心”国家级保障基地以及服务周边“外围”省份的统筹调度机制,更好应用大数据分析与仿真预测等手段提供信息支持,增强处置各种重大突发事件的区域性保障能力。三是积极进行制度创新,推动由更高质量的集聚发展本身来更好化解集聚带来的问题。比如在“亚中心”的各中心城市和重点城市群(都市圈),依靠充足的客流量(对应充足的收益回报)支撑大规模轨道交通建设与营运,从而实现城市内部交通拥堵的缓解、城市之间通勤便捷度的提高等;依靠“亚中心”人口高度集聚带来的人均建设用地占有量降低,将由此节省的土地转化为“外围”地区的耕地,实现粮食安全的更好保障等。

【注释】

[1]这种猜测更多还只是基于我们的逻辑推断和直觉,需要进行深入的专门研究来给出更准确的答案。

[2]所谓无缝融合指的是,同一都市圈内部的中心城市A和某次级城市B,城市A的内部轨道交通线路与城市A到城市B的城际轨道交通线路可以在站内甚至同站台换乘。所谓公交化运行指的是,城市A到城市B的城际轨道交通,不是像目前国内的火车一样每天只有不多的几个班次、且需要提前购买某个特定班次的车票才能乘坐,而是如同城市A内部的轨道交通一样每隔几分钟就有一个班次、无需提前购买某班次的车票而可以仅凭一张公交卡、二维码甚至“刷脸”就随到随走;进出站的程序也像城市内部轨道交通一样方便,而不是像火车站那样繁琐,前提是以先进技术保障安检效果但简化流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