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国家层面第一次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对该地区的两大中心城市—重庆与成都来说,发展前景不言自明。这将有利于川渝两地区域发展的综合统筹协调和有效治理,有利于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制度设计的战略初心。就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来看,双方可以通过有效的合作与互补避免无序竞争、无效竞争,并通过差异化的发展推进更长远的合作。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早上8点整,从重庆沙坪坝搭乘G8606次高铁,“复兴号列车以最高350公里/小时的速度朝西北方向行进,渐渐由山城进入平原,62分钟后便抵达成都东站。便捷的交通线拉近了成渝之间的“时空距离”,实现了两地间购物、旅游、探亲访友的“朝发夕至”。

自古以来,川渝两地地缘相近,舟车往来。在新的发展时期,成都和重庆作为西南地区“双雄”,与西安一起并列“西部三大国家中心城市”。

2020年年初,国家又在西南地区画了一个“圈”,这个“圈”就是位于中国西南的成渝地区。在国家层面第一次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对该地区的两大中心城市—重庆与成都来说,发展前景不言自明。有学者认为,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上日程,成渝地区将有望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之后的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从2020年1月中央提出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到同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标志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提法较以往成渝城市群的传统说法,更明显地突出了成渝两大中心城市的核心带动作用,更加强调都市圈的概念。注重体现区域优势和特色,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新结构经济学分析建议报告》认为,中国追赶欧美发达国家的空间就来自成渝所引领的中西部地区。因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不仅仅要按“圈”融合内部地区,也需要按“圈”规划加强与外部的融合。要携手京津冀、中原经济区以及东北地区,加快与东北亚和东南亚的密切合作,真正建成贯通东北亚和东南亚的东亚大动脉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圈”有多大?虽然目前还没有从国家层面对其空间范围予以明确界定,但从近年来川渝合作的实际看,四川方面至少有成都、德阳、绵阳资阳眉山乐山雅安、内江、自贡、宜宾、泸州遂宁南充、广安、达州15市参与。重庆方面的参与力量至少涵盖上述重庆主城都市区所包含的21个区。对此有专家建议,尽快弄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空间范围是当务之急,应该将“圈”的范围划定在四川省除了甘孜、阿坝、凉山三州以及攀枝花市外的四川盆地的其他17个地级城市,面积18.79万平方公里,重庆市全域38个区县,面积8.24万平方公里,合计面积27.03万平方公里。这将有利于川渝两地区域发展的综合统筹协调和有效治理,有利于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制度设计的战略初心。

的确,四川很多地级市与重庆毗邻,从广安到成都要比到重庆远不少,因此大部分广安人购物、游玩甚至是就业,都会就近选择重庆。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用广安的电话拨打重庆都算是长途漫游,给很多人的生活带来困扰。但是,以后这种情况也许不会再有了—根据川渝联合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便捷生活行动方案》,双方将在2021年年底前,推动实施以交通通信户口迁移、就业社保、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为重点的便捷生活行动,全方位实现互认互享。此外,川渝双方目前已经统筹相关资源,建立市场准入“异地同标”服务机制;创新推出营业执照“异地互发” 服务平台;跨省户籍实现“一站式”迁移……越来越多企业与群众享受到了双城经济圈建设带来的便利。

在推进“双城”交通一体化方面,目前成达万、渝万高铁建设已经相继开工,从成都天府新区到重庆两江新区已经实现高速公路连通,中欧班列(成渝)号正式首发启程,两地乘坐公交、轨道实现“一码通乘”……通过交通的互联互通,为频繁来往于两地的人们带来极大便利,“异地同城”“1小时交通圈”构建效果更加明显。

在推进两地全面合作进程中,重庆的主要思路是:大力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构建互联互通、管理协同、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全面推动产业发展协同协作,聚焦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协同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加快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要通过各种举措让两地老百姓和各类市场主体,享受更多“同城”待遇;合力推进生态共建共保和污染跨界协同治理,共同守护好巴山蜀水美丽画卷;要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加快建设内陆开放枢纽,深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www.xing528.com)

从新时代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看,成渝作为西部两大中心城市,合力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也是尽快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抓手。

但不可回避的问题是,都市圈的建设既包含合作也暗含竞争,涉及共振、互补、平衡、优化甚至是利益的再分配等维度,只有处理好其中的各种关系,才能实现取长补短、合作共赢。

尤其是在产业发展上,双方应重点围绕打造经济发展新格局和深化合作各自资源要素等禀赋,携手将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率先发展为优势产业,如重庆的汽车制造业、四川的白酒产业等,都有依托现有优势尽快形成产业集群的可能性,并且应该向瞄准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方向努力。再比如,成渝地区旅游资源丰富、闻名天下,是不少游客心中的“天堂”,双方能否率先从基础的“成渝深度游”做起,携手开发更多的“文旅+产业+商务”精品线路,最终以文旅一体化为平台和纽带,实现加深彼此了解、在更多领域和更多层面进行合作的可能?

就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来看,双方可以通过有效的合作与互补避免无序竞争、无效竞争,并通过差异化的发展推进更长远的合作。举例来说,比如重庆有长江黄金水道,可以让川货甚至是西部广大地区的货物通过水路运送到中东部地区。

总体而言,国内外城市圈的发展和崛起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大都经历了形成、发展、成熟三个阶段,都是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由弱到强的过程,特别是国外一些都市圈的形成和崛起大都经历了“百年沧桑”。但与城市圈崛起相伴随的是政府和相关组织对都市圈的规划,通过不断地进行经验总结、综合协调、机制优化、方向调整等,引导圈内经济整合的顺利实施。

从现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出发,无论是都市圈建设还是同城化发展,仅有政府部门的参与是远远不够的,为此要尽快设计与完善市场机制、政府机制、民间组织机制共同参与和作用的格局,引导都市圈建设高质量发展。

重庆和成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个是跌宕起伏、水路通达的山水之城,一个是一马平川、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或许,成都还是春天时,重庆已经提前“入夏”,我们不妨搭乘高铁去感受这顷刻间穿越春夏的滋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