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庇佑航行:海上信仰的力量

庇佑航行:海上信仰的力量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妈祖,是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许多航海人所信仰的海神,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等等,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7]。目前,全世界45个国家和地区共有上万座从湄洲祖庙分灵的妈祖庙,有3亿多人信仰妈祖[8]。在航海的历史文化中,主管东方海域的神被称为东海神。南海神也是中国古代航海文化中广为流传的信仰之一。

庇佑航行:海上信仰的力量

妈祖,是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许多航海人所信仰的海神,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等等,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7]

妈祖,原名林默,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诞生于福建莆田湄洲岛,因救助海难,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她有孝女成道的美德,更因海上救援而不幸牺牲,所以被百姓供奉成神。一开始是宋徽宗赐“顺济庙额”,到清朝封为天后,被历朝皇帝一共褒封36次。目前,全世界45个国家和地区共有上万座从湄洲祖庙分灵的妈祖庙,有3亿多人信仰妈祖[8]。湄州岛妈祖石雕像如图1-7所示。

图1-7 湄洲岛妈祖石雕像[9]

中国东南沿海及东南亚的人们尊称妈祖为天后娘娘,几乎每个东南沿海乡镇村落都有天后宫供奉妈祖。关于妈祖的传说有很多,有文字记载的有近20则,包括祷雨济民、挂席泛槎、化草救商、降伏二神、解除水患、驱除怪风、收伏晏公、收高里鬼、救父寻兄等。在这些传说里,可以看到一位几乎具有所有中华传统美德的渔家女神形象,她孝顺父母、善良正直、见义勇为、扶贫济困、解救危难、造福民众,保护航行平安

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授予妈祖“和平女神”称号[10]。2009年9月30日,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11]

上海的妈祖信仰自南宋时开始形成至今,已有近千年之久,中间虽然几经沉浮,但却始终香火不断,显示了妈祖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与影响力。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等政策的实施,上海的妈祖信仰进入了复兴时期,具体表现之一是上海天后宫的恢复。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河南路桥堍时逢市政建设,于是便将上海天后宫大殿搬迁到了当时正在建造中的松江方塔园内,使之成为当时松江方塔园的重要景点之一。1993年10月,天妃宫被公布为松江县(今上海松江区)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政府部门在松江方塔园的天妃宫恢复了妈祖文化内涵,使之成为上海地区唯一幸存的妈祖庙。殿内制作安放了妈祖圣像、妈祖圣迹图、供桌等设施,并于同年的9月28日举行了浦江妈祖开光典礼和上海方塔天妃宫开放仪式。除了松江天妃宫以外,20世纪80年代以后,上海其他一些庙宇也恢复了妈祖信仰的内容,如现在在上海的崇福道院、钦赐仰殿、上海城隍庙、白云观、下海庙等一些祠庙中,都有妈祖神像的供奉,也有一定的妈祖信众。

在航海的历史文化中,主管东方海域的神被称为东海神。这个东海与当今地理上的东海不是一个概念,古代东海泛指渤海、黄海等东部海域,因此东海神管辖范围极广。

东海神崇拜与祭祀萌芽自先秦时期,但东海神系统的祭祀礼仪和祭祀场所的出现却是在汉朝东汉班固著的《汉书·地理志》(6)记载:“临朐,有海水祠。”“海水祠”就是东莱郡(今山东莱州)的东海神庙。此后东海神庙经过几次迁移,最终又迁回莱州。隋朝东海神祭祀迁至会稽(今浙江绍兴),唐朝时迁回,南宋时将东海神庙定于定海(今宁波镇海),元朝时又迁回,自此东海神国家祭祀一直在山东莱州举行。清朝莱州东海神庙国家祭典一般由皇帝派官员春秋致祭,自康熙六年(1667年)十分详尽地规定了祭祀仪式后,清朝后世一直沿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两江总督刘坤一敕令张謇在通州(今江苏南通)沿海一带开垦滩涂,兴建了中国第一个垦殖公司——通海垦牧公司。在公司兴建过程中,设计建东海神庙于其上,可见当时的东海神信仰仍十分兴盛。民国时期,东海神庙祭祀一度暂停,海神庙成为商客交易商品的场所,形成每年四次的海庙庙会,即正月十八、四月初三、六月十三、十月初三。1946年,海神庙被毁,各种祭典及庙会全部停止[12]

南海神也是中国古代航海文化中广为流传的信仰之一。唐朝封广利王,宋朝加封洪圣,明洪武三年(1370年)始封为南海之神,清雍正三年(1725年)又封为南海昭明龙王之神。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实行“一口通商”,广州成为全国唯一对外通商口岸,成为中西往来必经之地。位于广州的南海神庙[见图1-8(a)],处于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风口浪尖”。清末,国家对南海神庙的官方祀典仍如期举行。到民国时期,官方祀典逐渐废弛,但民间南海神庙庙会却异常兴盛,形成了全国闻名的“波罗诞”(7)

图1-8 南海神庙和“海不扬波”牌坊[13]

民国十二年(1923年)5月26日,在黄埔军校开学前,孙中山宋庆龄等,乘“江固”号军舰到南海神庙视察,在刻有“海不扬波”(8)的牌坊[见图1-8(b)]处登岸,观赏了韩愈苏东坡等人的碑文及唐朝铜鼓明朝南海神印等遗迹,并对韩愈第一次用“海事”一词来形容中国海上贸易大为称赞。(www.xing528.com)

元和十三年(818年),唐宪宗令广州刺史孔戣(孔子第38代孙)依例前往致祭南海神。孔戣三年间三次亲往致祭,并大修南海神庙。大修完毕,按皇帝指令,需拟写碑文,立记事碑。立碑并非小事,撰写碑文者,一需文笔才情,二需信任。于是孔戣想到了好朋友韩愈。当时,韩愈因得罪皇帝,被贬到广东潮州做官。他乘船上任时路过南海神庙前的黄木湾,目睹了那时中国最大港口扶胥港的壮丽景观——千帆竞集、海舶往来的贸易盛况。韩愈接到孔戣邀请时,恰逢皇帝大赦天下,遣他改任袁州(今江西宜春市一带)刺史,便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孔戣的邀请。韩愈在碑文中一开头就写道:“海于天地间为物最巨,自三代圣王莫不祀事。考于传记而南海神次最贵,在北东西三神、河伯之上,号为祝融。”意思是说,天地间海是最大的,历代皇帝都去拜祭,而在所有海神、河伯中,称为火帝的南海神是最高贵的。韩愈在碑文中还写道:“于南方事无所不统,地大以远,故常选用重人,既富且贵,且不习海事。”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海事”一词,其成为东方各国后来在航海、航运中经常使用的术语。

(1) 中国古代8节是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2) 中国古代十八省通常指江苏(包括上海)、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包括重庆)、福建(包括台湾)、广东(包括海南、香港九龙、新界)、广西、云南、贵州、直隶(包括北京、天津两市,河北中、南部地区和河南、山东的小部地区)、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包括宁夏)。

(3) 北宋时共有四京,即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和南京应天府。

(4) 龙骨是在船体的基底中央连接船首柱和船尾柱的一个纵向构件。

(5) 掌墨师是指修造船舶时的总工程师。

(6) 《汉书·地理志》是《汉书》中十志之一,是中国最早以“地理”为书名的著作,内容包括西汉及之前中国疆域及政区的划分及消长演变情况。作者班固(32—92年)是我国东汉著名的学者。

(7) 相传,一支波罗国的船队来到扶胥江(今珠江的一段),见景色迤逦,便停泊于此,登岸观赏。来到南海神庙前,其中有一位贡使(后被封为达奚司空),在神庙东西各种一株波罗树。达奚司空在岸上观赏,竟然忘了返航时间,等他回过神来,船舶已起帆远航,达奚司空被留在岸上,他每日都到江边远眺,祈盼船队能回来接他,但终究未果。最终他变成一个石人,屹立江边。人们为了纪念他,称他为波罗神,由此南海神庙亦称为波罗庙,南海神诞期亦称为波罗诞。农历二月十三日为南海神诞期,即为“波罗诞”。

(8) “海不扬波”比喻天下太平,国运昌盛,百姓健康。清朝康熙题写的“海不扬波”刻于牌坊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