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扶贫产业实施的渐进过程与成效

生态扶贫产业实施的渐进过程与成效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百色石漠化生态治理的基本情况。百色市石漠化土地面积54.5万公顷,位列广西第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5%;重度石漠化占81.7%,居广西第一。一是增加树种植被;二是加强基本口粮田建设与保护;三是探索发展草食畜牧业;四是加强农村沼气能源、节柴灶建设;五是推进易地生态扶贫搬迁;六是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先后实施植树造林和封山育

生态扶贫产业实施的渐进过程与成效

1.在扶贫实践中探索异地生态移民的生态扶贫新路子

生态移民本质上是生态扶贫的一个类型。百色在利用“以工代赈”项目资金实施“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时,就开始结合实际实施易地搬迁的生态扶贫,这个例子,就是广西田阳县尚兴村。1987年,该村在党支部书记莫文珍(原是贫困户)带领16户32人到山外的弄蕉屯承包了450亩荒坡,他们搭建工棚,风餐露宿,不等不靠,开荒修路,造田造地,生态套种玉米甘蔗芒果,探索产业发展脱贫路子。在8年时间,共带领全村14个自然屯220户1300多人进行生态搬迁。到2015年,全村全部搬出来,在几十座荒坡上扩大优化芒果种植,实现脱贫梦想,成为百色生态移民易地安置扶贫的典型。

2.实施封山育林等六大扶贫工程

1998年,百色实施“生态、温饱、劳务输出、庭院经济、素质和基础设施”六大扶贫工程,投入资金2.85亿元,围绕农田基本建设,重点进行“退耕还林,种、封、管、节相结合,扩种竹子、任豆树和经济果木林”生态修复工程。建成一个“河谷—丘陵—大山”立体的生态产业体系,实现右江河谷“粮、果、蔗生产和畜牧水产”丰收,丘陵山区“水果茶叶、八渡笋、八角、玉桂”丰收,大石山区“竹子、任豆树、烟叶生产”丰收。2000年,建成39万亩芒果、19.5万亩八渡笋和42万亩冬季蔬菜生产基地。

3.实施以改善贫困村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为重点的“十大会战”

从1997年到1999年,百色举全地之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十大会战”,努力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1)实施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会战,解决10个国定贫困县11.99万户61.02万人及48.51万头大牲畜饮水难问题;(2)实施村级道路建设大会战,共修建578条5093.2公里道路;(3)实施茅草房改造大会战,改造1.79万户,完成率74.77%;(4)实施村村通电工程大会战,架设10千伏输电线路1876.83公里,解决224个村2008个屯29.54万人的用电问题;(5)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大会战,安装907个卫星接收站,解决815个村24万山区群众看电视难问题;(6)实施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大会战,改造村级小学危房248所,建筑面积5.10万平方米,完成130所乡初中校舍扩建,面积5.58万平方米;(7)实施地头水柜建设大会战,新建地头水柜10.8万个,容量648万立方米,覆盖农户10.8万户,解决灌溉面积16.2万亩,配套种植竹子10.8万亩;(8)实施易地搬迁安置大会战,安置15万贫困人口;(9)实施农村沼气池建设大会战,新建沼气池8.59万座,建省柴炉51.39万户,普及率达74.76%;(10)实施屯级道路建设大会战,修建5480条1.16万公里道路,解决边远群众行路难的问题。

这十大基础设施建设会战,本质上就是生态扶贫。政策精准,措施精准,对象精准,措施有力,成效显著,实现了贫困村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促进了全地区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4.实施农村生态家园建设工程

“十五”期间,百色全面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珠江防护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工程和沼气池建设等工程,建成沼气池9万多座,拓展了生态扶贫领域,为实施生态家园建设奠定了基础。

十一五”期间,百色实施以沼气池为核心的“生态家园示范工程”,结合农村绿化、美化、亮化和生产生活污水治理,加强新能源、微生物肥(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建设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农村。到2010年,共建成农村“生态家园”105个。

5.“桂西五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中生态项目是重点

2008—2009年底,百色实施“桂西五县”(凌云、乐业、田林、隆林、西林)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把加强农村沼气建设及入户使用率、城乡环境整治、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等项目列为重点。共有19大类52项5.2万个项目,总投资为14.13亿元。其中,卫生设施项目62个,受益贫困村1010个自然屯1.29万个175.1万人;农村沼气生态富民工程,新建沼气池4.39万座,投资2490万元,沼气入户率从会战前的34.38%提高到60.83%,年可为4.3万农户提供优质燃料1757万立方米,节约薪柴8.8万吨,节省劳力30.67万个,保护森林面积10.98万亩,增收节支4393万元,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实施环境治理项目12个,投资1706万元,26.3万人受益,改善了部分农村人居环境;实施土地复垦修复项目84个,投资2.57亿元,复垦修复土地342.3公顷,新增耕地236.5公顷、水田105.8公顷。由于改善了基础设施,五县的生态产业发展较快。例如,西林县在项目结束时(2010年)已完成了10万亩砂糖橘、10万亩茶叶种植,到2018年全县砂糖橘生态化发展已经达到17.3万亩。2018年,乐业县建成猕猴桃产业生态化种植2.5万亩,年产值超1亿元,解决5120人就近就业,其中,贫困人口2012人。

6.卓有成效的石漠化生态治理

前文叙述了学者沈斌华(1999年)分析的“石漠化山区种植任豆树+山羊养殖”的治理经验,这也是百色卓有成效的石漠化生态治理模式。

(1)百色石漠化生态治理的基本情况。石漠化生态治理是生态扶贫的一个重点。百色市石漠化土地面积54.5万公顷,位列广西第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5%;重度石漠化占81.7%,居广西第一。百色市从“十五”中期至“十二五”期间进行了大规模的石漠化治理,2008年,先以平果、田东、田阳3个县为试点,共投资9833.4万元,治理石漠化总面积450平方公里,生态明显改善,全市森林覆盖率从1999年的55.02%提高到2009年底的63.92%。2011年,田阳、田东、平果、德保、靖西、那坡、凌云、乐业、隆林等9个县被列为全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全域重点围绕生态保护和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进行石漠化生态治理。一是增加树种植被;二是加强基本口粮田建设与保护;三是探索发展草食畜牧业;四是加强农村沼气能源、节柴灶建设;五是推进易地生态扶贫搬迁;六是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先后实施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农村生态能源、水土保持、易地生态扶贫搬迁、地头集雨水柜、沃土工程、种草养畜、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珠江防护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工程。

实践中,百色探索出了“封、育、造、退、沼、柜、移、输”等多种石漠化治理方式相结合的经验。有平果“任豆树+剑麻”“任豆树+山羊”“竹子+剑麻+工艺+造纸”生态经济治理模式,以种植任豆树发展山羊养殖,取得良好经济与生态效益;有田东、田阳的“竹子+苏木”产业发展与治理相结合的模式,让石漠化治理与产业培育有机结合,发展种竹造纸,形成“山上竹海”绿色生态产业;有隆林“金银花+香椿”混交造林模式,山上栽植香椿树,在林下发展金银花,生态和经济效益明显;还有田林铁腕封山育林恢复生态等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遏制了石漠化发展。

(2)重度石漠化地区的生态治理经验。2010—2012年,市政府将深度贫困的重度石漠化乡(隆林德峨乡、靖西果乐乡)作为“石漠化综合治理与扶贫开发试验区”,实施“生态工程、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四大项目。2011年,投入资金7887万元(隆林5100万元,靖西2787万元),共实施项目1034项(隆林853项,靖西181项)。涉及两县两乡贫困村8个自然屯,131个贫困户4813个,人口1.83万,石漠化综合治理与扶贫开发面积10.5万亩。通过创新治理,两地生态有效恢复、贫困群众收入增加。(www.xing528.com)

第一,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乡石漠化生态治理的做法和成效。德峨乡龙英、常么、弄杂、德峨4个村97个自然屯,有贫困户2421户1.09万人。土地面积共12.85万亩,耕地1.45万亩,其中石漠化面积占6.48万亩,他们以“五子登科”方式进行治理。

一是山顶盖被子。严格封山育林、加强人工造林、严管生态公益林等措施,保持水土,遏制石漠化,逐步恢复生态植被。共完成封山育林2.55万亩、造林7248亩、生态林管护4.18万亩、种植金银花6800亩,2012年,试验区森林覆盖率已提高到64.2%。

二是山腰系带子。在退耕还林的土地上,给山腰系上绿色“带子”,发展板栗、油茶桑蚕等特色经济林,为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奠定基础。2011—2012年,先后在石漠化山区种植板栗1200亩、桑蚕2.9万亩、竹子2500亩,水果2519亩。

三是山脚搭梯子。针对坡度在15°以下土层较厚的坡耕地进行“坡改梯”改造,因地制宜地配套蓄水池和田间道路等,有效地遏制岩溶山地石漠化的进一步扩张。2011—2012年,全县整合基础设施建设资金6393.52万元,实施坡改梯面积1.75万亩,受益贫困群众1890户7560人。

四是平地铺柜子。建设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因地制宜建家庭水柜和地头水柜,有河水的引河水,有地下水的打井提水,有泉水的建大水池。2011—2012年,投入资金763.8万元,打井80眼,建设地头水柜554座,容量3.32万立方米;投资720万元建设家庭水柜550座,总容量3.3万立方米,受益贫困群众2452户8538人。

五是入户建池子。大力发展家庭沼气池建设,解决农村能源问题,降低上山砍柴等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2011—2012年,在石漠化片区地区建设沼气池3000多座,并发展“养殖—沼气—沼渣(液)—种植”的农村庭院循环经济。

2015年,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加大了扶贫培训力度,解放思想,“移位换脑子”,不断巩固和拓展石漠化生态治理成果,逐步提高脱贫质量。针对石漠化片区的群众开展各类扶贫培训12885人次,劳动力转移就业3165人、创业173人,建档贫困家庭子女参训150人,贫困农户户均有1人掌握1~2门实用技术,增强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雨露计划”资助建档贫困家庭子女就读高职高专1119人,补助资金167.85万元;逐步走出一条“换了脑子,挣了票子”的脱贫路子。2016—2020年,石漠化地区的群众基本掌握发展金银花、桑蚕、茶叶、油茶、林下养殖、水果、烤烟等生态产业技术,逐步掌握传统产业(板栗、黑山羊、黄牛等)品种(品质)优化技术,保持特色,提高品质和数量。2020年,德峨石漠化地区开始走上了一条既保护了青山,又依托青山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路子。

第二,靖西县(2015年8月撤县设县级市)果乐乡石漠化生态治理的做法和成效。靖西县果乐乡试验区有大叭、交怀、和温、义用等4个村,自然屯34个,农户1762户7368人。土地面积6.38万亩,其中,石漠化面积4.02万亩。2011—2013年,共投资7800万元,实施4大类813个小项目进行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生态扶贫建设。围绕“山上绿化要生态、山下调产要效益、基础设施促发展、人居改善促和谐”的思路,实现产业生态化发展,实施“荒山植树造林、退耕造林补粮、生态林管护、山塘整治、排灌沟渠、地头水柜”等建设项目。通过“人工种草+饲养牲畜”模式扶持贫困户发展林下养殖。共种植细叶龙竹500亩、金银花1400亩、脐橙300亩;造林补粮面积3460亩;封山育林2.35万亩;生态林管护林木3.51万亩;改造危房40座;建设沼气池20座;建设人畜饮水项目1处人饮水柜9座,解决6个自然屯1802人饮水安全问题;扩建硬化公路4条14.33公里;建设机耕道路4条3.69公里,覆盖耕地302亩;整治山塘6座;修建水利渠道5条4.92公里,灌溉960亩;建设地头水柜73座,灌溉100亩;建设电灌站3处,灌溉面积750亩;建设牛舍300平方米,种植牧草30亩;建设鸡舍5座,面积600平方米,肉鸡存栏8000羽;进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3800人次。

2015—2019年,实施精准扶贫,加强退耕造林补偿、生态护林员聘请制度、生态公益林补偿等生态扶贫产业开发,进一步巩固、拓展石漠化治理成果,延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实现脱贫。

(3)融入滇桂黔石漠化生态治理圈,百色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扶贫全面发展。2012年国务院将百色市12个县(市、区)全部纳入《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的治理范围。百色进一步加强了“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扶贫相结合”的措施,一是提高石漠化片区的植被覆盖率和保护物种多样性;二是控制区域水土流失,提高耕地质量;三是改善生态,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增强农民生态保护意识。

2018年百色的森林覆盖率达到78.24%,高于全区5个百分点,连续五年居全区第一;建成252个市级生态村,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卫生城市”;田东、凌云、乐业、西林县成为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县。

2018年以来,各县因地制宜,继续巩固石漠化生态治理成果,实现石漠化综合治理与扶贫攻坚深度结合,同步实现“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如平果县建成“火龙果+任豆树+养羊”模式,隆林县建成“金银花+香椿+桑蚕”的混交模式,田阳和田东县建成“竹子+任豆树+养羊”模式,凌云县建成“茶叶+牛心李等水果”产业基地,西林县建成17万亩砂糖橘、12万亩茶园的规模化产业基地,乐业县建成“核桃+猕猴桃”水果产业基地,实现了石漠化地区生态扶贫和农民增收。

2011—2020年,百色通过一系列的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扶贫相结合的实践,在观念上,牢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论”,强化生态振兴,推动山区生态资源向一、三产业融合转化,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在实践上,加强封山育林与生态保护,植被和生物多样性明显恢复,局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实现绿色发展,群众脱贫致富,逐步实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目标。表7-1中的数字说明百色市在石漠化治理与产业扶贫开发取得的成效是十分显著的。

表7-1 百色市2008—2014年石漠化治理情况统计表

注:2008—2014年是全国石漠化治理年限,2015年以后属于巩固和保护的不能算在治理之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