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世界钢铁业并购重组浪潮掀起五次

世界钢铁业并购重组浪潮掀起五次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世界钢铁产业五次并购重组及阶段性特点见表2.4。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作为金融巨头的摩根将785家中小钢铁厂进行整合,于1901年建立美国钢铁公司,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一家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超大型公司,并控制了当时美国钢铁业总产量的70%,这也成为世界范围内钢铁业的第一次并购浪潮。为应对这一趋势,日本钢铁产业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并购重组和结构升级,实现了整个行业的整合,提高了自身的市场集中度。

世界钢铁业并购重组浪潮掀起五次

世界钢铁产业五次并购重组及阶段性特点见表2.4。

表2.4 世界钢铁产业五次并购重组基本情况

资料来源:作者自行整理。

(一)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第一次并购浪潮

第一次并购浪潮始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美国。美国钢铁产业从1860年开始逐渐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产业部门。当时的美国钢铁产业生产和管理混乱,众多小型钢铁企业进行分散生产,导致了激烈的恶性竞争和严重的产能过剩,其中许多中小型企业技术水平低下,缺乏规模经济,使得当时美国整个钢铁市场秩序混乱,产业整体效率丧失,同时这些中小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存在较高风险,直接威胁到放款给这些企业的金融机构的安全。作为当时的金融巨头,J.P.摩根银行为保证自身资金安全,开始带头对美国的钢铁产业进行整合。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作为金融巨头的摩根将785家中小钢铁厂进行整合,于1901年建立美国钢铁公司,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一家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超大型公司,并控制了当时美国钢铁业总产量的70%,这也成为世界范围内钢铁业的第一次并购浪潮。到1910年,美国钢铁的产量占到了世界总产量的近一半,使美国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钢铁大国。这次并购起步时间较早,一直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并购浪潮,使美国的钢铁工业繁荣了近70年。[4]

(二)20世纪70年代第二次并购浪潮

第二次并购浪潮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美国政府的要求下,日本制铁被拆分为八幡制铁和富士制铁两家公司,同时川崎制铁(Kawasaki)也从日本钢管(NNK)中独立了出来。“二战”后日本政府采取“倾斜生产方式”,优先发展煤炭、钢铁这两个基础工业部门。到1953年,日本粗钢产量已恢复到“二战”前的最高水平,达到766万吨。在日本钢铁工业得到迅速恢复的同时,日本依靠优越的海运优势,进口外国的铁矿石,为本国钢铁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1973年日本钢铁产量为1.26亿吨,为当时的最高值,但从此之后日本钢铁产业的景气程度逐渐趋于下降。为应对这一趋势,日本钢铁产业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并购重组和结构升级,实现了整个行业的整合,提高了自身的市场集中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于1970年由当时全球排名第6位的八幡制铁和第10位的富士制铁合并成立的新日本制铁公司。新成立的新日铁的钢铁产量剧增至3295万吨,一举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钢铁公司,标志着日本钢铁行业黄金时代的来临。日本在1996年被中国超过之前,在近30年的时间里一直占据世界钢铁大国首位。

(三)20世纪90年代第三次并购浪潮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世界范围内钢铁的市场需求回落,而钢铁行业的生产能力随着前期投资计划的实施仍在持续扩张,从而导致产能过剩状况的出现,整个钢铁行业出现了危机。在这种形势下,欧洲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对钢铁行业进行竞争力评估,通过产业整合和企业重组促进关闭落后企业方案的落实,达到控制产能的目的。(www.xing528.com)

钢铁行业的第三次并购浪潮以20世纪90年代的欧洲为代表,在这一时期欧洲钢铁行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欧盟市场统一等因素导致欧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化进程加快。为应对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激烈竞争,欧洲钢铁产业进行了一系列整合,极大地提升了钢铁企业的生产能力,使平均单位钢铁企业的粗钢产量由1500万吨上升至2500万吨。这次大规模的并购浪潮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欧洲各个国家内部进行的并购活动,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对私有化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个阶段的并购活动在某些程度上构成了欧洲钢铁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基础。第二阶段是欧洲钢铁企业借亚洲金融危机的机会进行的大规模的跨国并购活动。这些并购活动极大地提升了欧洲钢铁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在这一阶段,形成了卢森堡阿尔贝德(Arbed)集团、意大利里瓦(Riva)集团、法国Usinor集团、英国克鲁斯(Corus)集团、英国LMN、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Thyssen-Krupp)等大型钢铁企业。在1997年,欧洲的钢铁产业发展达到顶峰,世界前十大钢铁企业中有六家来自欧洲。

(1)1992年德国军火和钢铁商克虏伯与高炉生产企业赫斯钢铁两家公司合并成立了克虏伯—赫斯公司。新成立的克虏伯—赫斯公司于1994年与蒂森公司镀锡板部门及不锈钢部门合作成立了专业子公司。终于在1997年,两家公司完全合并,成立了蒂森—克虏伯(Thyssen-Krupp)集团,蒂森公司持股60%。新集团钢产能压缩至1680万吨,但企业竞争力却有所加强。

(2)英国钢铁公司和荷兰的中型钢铁企业霍高文公司于1998年合并建立克鲁斯集团(Corus),当年钢产量2129万吨,排名世界第五位。其中,英国钢铁公司在1998年为欧盟第一家上市钢铁企业,年产能1420万吨,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希望登陆欧洲大陆市场;而荷兰年产能540万吨的霍高文公司则希望扩大规模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3)1998年法国于齐诺尔(Usinor)控股考科里尔及桑布尔钢铁公司。卢森堡阿尔贝德(Arbed)集团于同年也开始快速扩大规模,通过并购活动成为世界大型钢铁企业之一。

(4)1989年至1999年间,原英国LNM集团经过了一系列的并购重组,于1995年成功收购哈萨克斯坦最大的钢铁厂,并于1998年收购加拿大、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墨西哥等国的钢铁企业以及美国内陆钢铁公司,成为全球领先的钢铁企业之一。此后LNM集团又通过收购波兰等国家的大型钢厂,于2000年成为全球第四大钢铁企业。

(四)21世纪初第四次并购浪潮

进入21世纪后,世界范围内的钢铁行业的并购活动以跨地区、跨国为主要特征,许多谋求新的生存发展模式的跨国钢铁企业,希望通过并购以实现巨型化和全球化的目标,并购规模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第四次世界钢铁行业的并购重组也具有了全球性的显著特征。2000年卢森堡比卢联合钢铁与西班牙冶金两家公司合并。于2001年成立的安赛乐(Arcelor)集团由三家钢铁企业并购而成——法国于齐诺尔(Usinor)集团、卢森堡阿尔贝德(Arbed)集团、西班牙埃塞利亚(Aceralia)。这一并购活动标志着欧洲钢铁行业跨国并购浪潮的新高度,钢产能达到4600万吨,员工人数达到约11万人,超过新日铁和浦项制铁,成为世界最大钢铁企业。从此,蒂森—克虏伯(Thyssen-Krupp)与安赛乐(Arcelor)两大欧洲跨国钢铁集团终于形成,欧洲钢铁市场实现了高度集中。另外在2001年,日本钢管(NNK)与川崎制铁(Kawasaki)合并为JFE集团;英国LNM集团旗下印度伊斯帕特国际公司于2004年在收购母公司资产后整体上市,命名为米塔尔钢铁公司(Mittal)。

(五)2005年以来第五次并购浪潮

世界第五次并购浪潮始于2005年,其中标志性的事件就是米塔尔(Mittal)全面收购安赛乐(Arcelor),这一阶段并购活动以并购的总规模和平均规模均大幅上升为主要特征。

现在作为国际化大型钢铁集团的安赛乐集团,原来仅为印度的一家小型钢铁企业,经过一系列的并购活动,成长为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泛欧期货交易所和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世界第一大钢铁集团。在1989年至1999年,米塔尔集团经历了一系列并购重组,如收购了德国、美国、哈萨克斯坦、墨西哥、英国、法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中小型钢铁企业。在此之后,米塔尔集团迅速成为世界级的钢铁集团。米塔尔(Mittal)集团于2005年4月成功收购美国国际钢铁(ISG),年钢铁产能达到7000万吨,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企业;第二年,米塔尔(Mittal)又收购了当时世界第二大的钢铁企业——安赛乐(Arcelor),控股安赛乐93.7%的股份。米塔尔(Mittal)收购安赛乐(Arcelor)是世界钢铁业整合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合并后的安赛乐—米塔尔集团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集团。2007年克鲁斯(Corus)公司被印度塔塔公司收购,而塔塔公司也因此成为全球第五大钢铁生产企业,年产钢量约2500万吨。2007年俄罗斯耶弗拉兹(Evraz)收购了美国俄勒冈钢铁公司95%以上的股份,这次收购案成为俄罗斯钢铁工业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外资产并购交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