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都高新区的竞争优势源泉

成都高新区的竞争优势源泉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新区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为基于集群网络的互动式创新,这种创新构成了高新区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能够促进这种互动式创新形成、发展和深化的因素,就是高新区竞争优势的来源。首先,成都高新区着力打造成果转化载体。在促进科技资源向科技产业优势转化方面,成都高新区的另一个经验是有效整合成果转化资源。另一方面,成都高新区目前管辖和服务的区域面积已超出成都市行政区的范畴。

成都高新区的竞争优势源泉

高新区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为基于集群网络的互动式创新,这种创新构成了高新区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能够促进这种互动式创新形成、发展和深化的因素,就是高新区竞争优势的来源。成都高新区的竞争优势来源大体在几个方面:

(一)注重科技资源优势向科技产业优势转化

成都高新区长期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目标,以推进科技资源优势向科技产业优势转移为重点,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进程。

首先,成都高新区着力打造成果转化载体。早在成立之初,成都高新区就建成了当时全国面积最大的科技成果孵化器——6400平方米创业服务中心,随后又建立了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创新孵化园、软件研发公共技术平台等。2010年,成都高新区已形成以国家级专业孵化器为骨干、24家民营科技孵化器为主体的孵化器群体,投入使用的孵化器面积达100公顷,入孵企业达1500多家。这种多元化的科技孵化器体系将逐步形成功能完善、环境优美、服务优良、特色鲜明的一流科技成果转化载体。

天府新谷作为成都高新区中一家代表性的孵化器,作为国内民营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代表,有着18年的孵化历程,经过多年孵化实践,率先提出“三轮驱动”创新孵化模式,构建全链条孵化体系,实现从“园区”到“创业社区”的嬗变,从单一孵化器向综合孵化集团迈进。所谓全链条孵化体系,即根据产业链不同环节、不同功能的企业创新的需求,天府新谷提供针对性、专业性的孵化服务,形成涵盖“研发设计+内容创意+运营交易”的孵化产品链条。与政府主导的孵化器运营不同,民营孵化器在投融资领域决策链、决策时间相对灵活高效,且具有投资主动性,在金融机构“观望”的时候,天府新谷已通过直接投资、融资担保等多种投融资方式,让科技型中小企业摆脱资金“贫血”,获得及时持续的资金要素。

在促进科技资源向科技产业优势转化方面,成都高新区的另一个经验是有效整合成果转化资源。成都市作为西部特大型中心城市,拥有众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聚集了50多万科技人员,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丰硕。在此基础上,成都高新区积极整合成都市的科技成果转化资源,加强同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科院成都分院等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建立了电子科技大学创业中心等大学科技孵化园和技术转移中心,构筑了良好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通道,推进地奥心血康、中低端路由器、IC卡公用电话系统等大批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有效推动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进程。此外,成都高新区还积极整合地方资金、人才、市场、中介服务等资源,建立了良好的成果转化支撑体系,同时鼓励和支持高新区内的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充分发挥企业在自主科技创新方面的主体作用,从而形成了强大的成果转化源泉。

最后,围绕重点领域促进成果转化。长期以来,成都高新区的主导产业定位是以微电子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以中药现代化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业、以先进技术为特征的精密机械制造产业。按照这种主导产业发展定位,成都高新区不断完善产业配套体系,促进形成特色产业链,聚集了一大批IC设计、软件、信息安全等研发企业,提升了IC设计、软件、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成果转化能力,一大批处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自主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一大批自主创新成果进入了产业化,并培育出了地奥、国腾、迈普、迪康、拓能等一批知名高科技企业,为成都高新区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外引内培”共同推动高新区企业创新集群

“引进—吸收—再创新”是推进技术进步的基础模式。在中国国家级高新区的发展历程中,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已成为国内企业形成后发优势,实现高技术突破和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目前,英特尔、友尼森、中芯国际等封装测试项目在成都高新区的投资建设,带动了美国科胜讯系统公司、台湾旺宏公司等IC设计和台冠科技等晶圆制造企业的落户,区内IC设计企业已增加到80多家,呈现出集成电路产业加速聚集的态势。可以说,成都高新区正在加速成为继长三角、环渤海地区之后的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第三增长极

在积极吸引国外先进企业和技术的同时,成都高新区还大力推进区内企业与国外先进企业的合作,加快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提升了区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成都东方仪器公司通过与日本爱发科合作,迅速开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冷媒回收净化装置等新产品,并出口到巴西、巴基斯坦、俄罗斯等国家。成都索贝、前锋等企业通过与索尼安捷伦世界先进制造企业合作,使自行开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迅速走向了国际市场。此外,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外企业的引进还为成都高新区内的企业提供了先进的公司管理模式和经验,促进了区内企业的现代化发展。

(三)政府管理体制不断创新为高新区发展提供稳定保障(www.xing528.com)

制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又一重要因素。在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中,政府对区域竞争优势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国家级高新区而言,当政府管理体制设计合理、运行高效时,高新区内部的创新要素就能得到优化配置,企业之间的互动和集群网络的创新活力就能得以加强。因此,政府管理体制的创新与优化是高新区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方面,成都高新区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且学习借鉴国际惯例,积极推行“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实行了全员聘用、竞争上岗、轮岗交流、末位淘汰等全新的干部人事制度,构建了五星级的服务体系,加快了规范化服务型机关建设,推进了社会配套和公共设施建设管理的社会化和企业化,加大了企业用工制度、劳动分配制度、产权制度的改革力度,建立了职能明确、精简高效、服务优良的公共服务体系,优化了创新与发展环境。

另一方面,成都高新区目前管辖和服务的区域面积已超出成都市行政区的范畴。虽然成都高新区的机构数量只有行政区的1/5,工作人员只有行政区的1/10,但却承担了与行政区同等级的党务、经济、行政和社会事务等职能。而且在成都市组织的历次投资软环境综合评价中,成都高新区的工作作风、办事效率、服务质量的综合排名都稳居首位,受到了高新区内外企业、投资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四)外部环境的综合优势逐步释放

成都高新区目前区位优势明显,既处在成渝经济区内,也在西部大开发大区域内,而且更是在四川省的大发展、大谋划之中。天府新区在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方面具备五大优势:依托西部最具实力的中心城市,成都经济总量和GDP在整个西部处于领先的水平;成都拥有最具潜力的内陆腹地市场;面对欧亚腹地的国际航空枢纽,成都拥有“北上广”以外中国真正的第四个航空枢纽;拥有良好的产业平台和发展基础;拥有国际级的文化休闲宜居吸引力,在休闲文化方面位列国内城市前茅。

作为“高新区”,它还具有以下经济方面的优势:

(1)产业发展配套好。目前,成都已初步形成汽车、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能源等11大优势产业集群。Intel、戴尔、联想德州仪器等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在这里落户,成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汽车产业方面,一汽大众丰田沃尔沃等也选择了成都。目前,成都的新能源与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居西部第一,天威、汉能等大企业也来到成都。航空航天产业规模成都已经排到全国第四,中航工业成飞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等在成都落户。

(2)物流交通便捷。成都是中国第四大航空枢纽,仅次于北京、上海和广州,双流机场是中国中西部地区首个拥有第二跑道的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500万人次,现在已开通成都至阿姆斯特丹、班加罗尔等19条国际(地区)直达航线。成都还拥有亚洲最大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马士基、UPS(联合包裹快递)、DHL(敦豪环球速递)等近50家知名物流企业先后落户,开通直达上海、深圳宁波等沿海城市的“五定”班列,初步构建了连接国内外发达地区的物流快速通道。

(3)人才资源丰富。成都拥有42所普通高校和133所中等职业学院,每年可为企业提供15余万大学生和10余万专业技术工人;企业人均工资费用比沿海城市低30%左右。2011年,《必胜人力资源有限公司(Kelly Services)全球雇员指数调研》中,成都与北京、上海位列人才最不愿流出的三大城市;成都还是2011年中国服务外包城市排行榜首位城市。截至2012年底,成都高新区人才总量达22.8万人;累计引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695人,创办企业510家,聚集国家“千人计划”14人,四川省“百人计划”56人,“成都人才计划”74人,成都高新区“125计划”106人,省级顶尖团队4个,市级顶尖团队4个。

(4)金融服务完备。成都是中西部地区金融资源集聚度最高的城市:人民银行总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在成都设立了区域性监管机构;已有50家银行机构、62家保险公司、44家证券公司落户成都;外资银行、外资保险机构、上市公司数量列中西部第一,金融交易量居西部第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