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五大理念障碍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五大理念障碍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GDP增长为标杆的各级政府绩效评价理念和机制,是粗放式外延型增长方式长期得以维持的主要支柱。这种理念以偏概全,甚至颠倒了手段和目标的关系,为了GDP的高速增长而一味亲商,鼓励投资,而劳动者收入和消费并未同步增长,这已成为现行经济发展方式的最大诟病。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五大理念障碍

1.五大管理理念解析

我国“十二五”规划确立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发展思路,这一战略部署准确而深邃,但要把它尽快落实到行动上并非易事。我国的传统发展模式是以政府为主导,高积累和高投资为主要手段,高增长为主要目标的粗放型外延式发展模式。解析这一模式的特点,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概括其管理与发展理念。

第一,围绕政府工作重点,在处理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关系问题上的唯一中心论。这一理念针对先前的突出政治和“以阶级斗争为纲”,无疑是一划时代的重大突破。但是任何党政工作重心的转移都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目前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各阶层之间收入差距悬殊,基尼系数突破警戒线,社会保障面窄量少,医疗卫生事业落后,教育公共投资比例低,生态环境恶化,他们已经对经济持续增长形成明显的遏制。

反思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之所以长期滞后于经济建设,不能不与管理当局始终坚持经济建设唯一中心论相关。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社会其他事业发展普遍受到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的排挤和限制,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反倒成了政府的辅助工作,始终未能与经济增长同步协调发展。如此延续,导致社会保障相对乏力,社会风貌失态,社会文明失礼,社会关系失衡,社会矛盾增多,各级政府不得不直面社会系统诸多矛盾的严峻挑战,而且经济增长本身也将失去广阔的基础和可持续性。

第二,围绕资源配置体制,在处理政府与市场作用关系上的政府主导论。毋庸置疑,政府在现代经济管理方面具有其他主体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在非常时期,更需要政府出面干预,制止危机蔓延。但是这并不是说,一般情况下都应当由各级政府主导资源配置和经营性投资决策。我国经济改革开放给经济增添的巨大活力及其成果,已证明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的必要性。

《2011国企业500强发展报告》(国企316家,民企184家)已显示,虽然500强的总体规模增长可喜,但是316家国有企业的收入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分别为5.67%、1.75%,明显低于184家民营企业的6.05%和3.63%。从劳动生产率来看,国企的人均营收为129.1万元/人,人均利润为7.3万元/人,也明显低于民营企业的158.6万元/人和9.6万元/人。从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百分比看,国企的研发强度也低于民企,2011年中国企业500强中的国企平均研发强度为1.4%,而民企则达1.8%。

国企的户均资产规模显著大于民企,按理他们有规模经济优势,可是他们的效益却普遍低于民企。这种状况岂止在500强行列,在我国整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持续多年,以2001—2008年为例的效益也是如此。[6]可见,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看,就必须改变政府和国企主导经营性投资决策的理念和体制。

第三,围绕经济发展动力,在处理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上的投资决定论。在一般情况下,投资行为本来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任何行为都应有个度,投资建设也不例外。在投资多多益善的理念支配下,我国的积累率一直居高不下,居民收入和消费难以同步扩大。与此同时,资源瓶颈日益凸现,环境质量持续恶化,项目低水平重复,粗放制造能力过剩,出口方面的制约越来越多,投资效益不断降低。

投资与消费此消彼长,投资多多益善理念既是对消费积极拉动经济增长的否定,也是对社会生产目的的背离。在产品供应充足时期,如果没有质的明显提升,重复投资不仅是无效的,而且是一种浪费。

第四,围绕经济发展方法,在处理数量与质量关系上的规模优先论。经济规模并不等于规模经济。规模优先理念实质是忽略了规模扩大的目标和条件,这在粗放经济环境中固然可以理解,但在发展集约经济过程中就应成为必须解决的难题。

统计年鉴的数据比较表明,多年来,国企利用行政优势在股市大规模直接融资,多次成倍地扩大企业资产规模,资产总额快速扩张(2008年国有工业企业户均总资产已是规模型民营工业企业的近29倍),但就整体而言,国企的总资产贡献率(反映企业效益高低的核心指标)多年来始终显著低于民营企业,并且其差距有扩大的趋势[7],这是对经济发展中的数量和规模优先理念,即把“多”等同于“强”、“大”等同于“优”的有力否定。

第五,围绕发展目标及其检验标准,在处理生产与生活关系上的GDP标杆论。以GDP增长为标杆的各级政府绩效评价理念和机制,是粗放式外延型增长方式长期得以维持的主要支柱。这种理念以偏概全,甚至颠倒了手段和目标的关系,为了GDP的高速增长而一味亲商,鼓励投资,而劳动者收入和消费并未同步增长,这已成为现行经济发展方式的最大诟病。(www.xing528.com)

放眼世界,近年来以诺斯(2008)为代表的新制度主义发展经济学,强调发展目标要从货币指标向非货币指标、可持续发展转变,研究如何“使制度适当”来促进公民福利提升。这些研究对于我们创新发展价值导向,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参考。

综观上述五项理念,它们相互依赖,相互支持,构成传统管理体制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方针,也铸就了现行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特色。只有尽快变革这五大理念,才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2.创新管理与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方式转变

30多年前,是“唯实理念”取代了先前的“本本理念”,引领了我国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的大变革,现在要转变原有经济发展方式,也必须有理念的系列创新。其本质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投资与消费、数量与质量、目标与手段的关系,在管理和发展理念上实现以下五项变革。

第一,应以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理念为重心,取代经济建设唯一中心理念。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如果不重视解决和改善社会问题,导致收入两极分化,社会问题恶化,社会矛盾尖锐,广大国民无法从经济增长中获益,经济自身也难以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平台(即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为此,当代人本主义经济学家如卢兹和勒克斯(2003)等采取历史、社会、制度等分析方法,探讨了满足人的需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强调生活质量和幸福能力是经济发展与制度设计的根本价值前提。实现经济建设唯一中心论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为重心理念转变,既是解决当今诸多社会发展问题的需要,也是经济建设自身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第二,实现政府主导投资经营理念向政府主事公共服务理念转变。这是转变政府职能和转变发展方式,优化政府形象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共同要求。我国目前频发的企业产品质量和信用危机,暴露了政府监管的失职和缺位,而国企的多方扩张和投资也牵制了政府的精力,并使政府的监管陷于“左手管右手”的尴尬境地。因此,政府由主导投资经营向主事公共服务归位,既是釜底抽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也是实现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并重,尽快扭转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局面,尽快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质量的要求。

第三,实现投资多多益善论向保障国民消费增长和引领消费升级理念转变。这是兑现经济发展目标,由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要求,也是以提升生活质量为导向,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实现这一转变,必须确立国民消费(奢侈消费除外)同时就是人力资本投资,消费增长是经济发展主要动力的理念,特别应鼓励扩大文化、卫生、体育、教育、旅游等能直接提高国民素质的非物质主导型消费。它们既能陶冶情操,强健体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时也可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第三产业,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

第四,实现经济发展的数量与规模优先论,向质量与效益优先理念转变。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是增强企业竞争力关键,也是提升国民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企业提升质量和效益固然需要技术和资金,但更需要先进的理念,包括客户中心理念、卓越绩效理念、精品理念和持续改进理念。这些理念的培育必须有公平竞争的环境。目前许多国企的垄断和半垄断地位,是与培育这些理念背道而驰的。从这个角度讲,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进一步深化市场取向改革,特别是深化国企体制改革。

第五,经济发展目标上实现GDP增长为标杆理念向全面改善民生福利为标杆理念转变。这是确保发展方式转变的正确方向,重视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保障和改善居民消费的要求,也是实现以人为本,创新管理部门绩效评价机制,以科学发展观检验发展方式转变实际效果的要求。绩效评价标杆是指挥棒,也是治疗仪,只有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由此明确经济发展目标及其检验标准,并在各级管理部门绩效评价工作中全面贯彻到位,民生福利的改善才能有制度的保障。

总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但更需要观念创新。只有抓住关键的和本源的问题,认清我国现行发展模式的特征和根源,在管理理念和发展理念上实现系列创新,由此指导管理政策和方法的变革,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才能登上更高的平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