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桥与天梯的神话 优化为 探寻天桥和天梯的神秘传说

天桥与天梯的神话 优化为 探寻天桥和天梯的神秘传说

时间:2023-06-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前二者简称为天柱和天桥,后者则称为天梯。在贺学君、蔡大成与日本学者樱井龙彦合编的《中日学者中国神话研究论著目录总汇》中,就在神话分类研究中列出一类“天梯、绝地通天神话”。与天梯观念相关的还有研究昆仑神山的大批论著。相对而言,天桥的神话观念所受到的关注要少得多,研究较为薄弱。

天桥与天梯的神话 优化为 探寻天桥和天梯的神秘传说

天人合一与天人沟通如果是一种神话想象而不是抽象的观念,那就需要有一个十分具体的符号物,即确认某种贯通在上天与下地之间的中介物。按照一般的联想类比,这个中介物符号或为创世之初的擎天之柱,或为登天之桥梁,或为升天之阶梯。前二者简称为天柱和天桥,后者则称为天梯。古汉语文献记录中,共工怒触不周山,使得天柱折、地维绝的神话,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其空间想象的原型观念就是天和地之间有四大擎天柱子支撑着。杨利慧等编的《中国神话母题索引》列举的天柱神话观之表现,在各族神话中有如下十几种:

1.用人或神的身体做撑天柱。2.尸体化为撑天柱。3.神的角做撑天柱。4.神的肋骨做撑天柱。5.动物为撑天柱。6.鳌鱼做撑天柱。7.鳌足(鱼足)做撑天柱。8.石柱撑天。9.玉柱撑天。10.金银柱撑天。11.铁柱撑天。12.珍珠柱撑天。13.冰块做撑天柱。14.巨树做撑天柱。15.虾脚做撑天柱。16.虎骨做撑天柱。17.山是撑天柱。[1]

与天柱观念类似的是天梯观念。在贺学君、蔡大成与日本学者樱井龙彦合编的《中日学者中国神话研究论著目录总汇》中,就在神话分类研究中列出一类“天梯、绝地通天神话”。[2]其中收录张福三等《天梯神话的象征》和钟年的《天梯考》等相关论文。与天梯观念相关的还有研究昆仑神山的大批论著。相对而言,天桥的神话观念所受到的关注要少得多,研究较为薄弱。

从对大自然观察的经验层面看,首先被设想为天桥或天梯的物体就是高耸入云的山峰,诸如天柱山(安徽潜山)、天梯山(甘肃武威)这样一些山名,一听就能够体会出其命名的神话想象基础。山峰因为接近天体和神界而被初民设想为神圣的媒介。后世帝王的登山封禅一类国家礼仪行为,无非在天地沟通和神人沟通的原始想象观念支配下,借助于天然大山的天梯或天桥功能,实现祈求上苍和神灵庇佑国家政权统治的宗教政治初衷。

人类学家弗雷泽在《〈旧约〉中的民间传说》中讲到世界各民族的天梯神话,从希腊、罗马,到印度尼西亚的西里伯斯群岛(Celebes)和苏门答腊,从古埃及法老的登天梯子到尼泊尔武士的升天神梯。

与希腊和意大利的那些景色优美的神谕地点判然有别的是,位于光秃秃的小山中的荒凉石洞,雅各曾在此入睡,看见了神的使者在从地上通往天界的梯子上上来下去。在世界的其他地方,我们也遇到了对这样一种被神灵或鬼魂使用的梯子的信仰。例如,当谈到西非的神灵时,金斯利(Kingsley)小姐告诉我们:“在那里的几乎所有的本土传统系列中,你都会发现一些故事说,有一段时间,生活在天界的众神或神灵能与人直接交流。据说,这种交流总是被人类的某些过错阻断了。例如,费尔南多波岛上的人说,从前大地上没有困难或严重的干扰,因为有一架梯子,就像用来摘棕榈果的梯子那样,‘只是很长,很长’,这架梯子从地上伸到天上,所以神灵可以通过它上来下去,亲自参与世俗的事务。可是,有一天,有一个跛足的孩子爬上了梯子,当他的母亲看见他时,他已经爬了很高,母亲就在后面追他。神担心孩子和女人会闯入天界,就推倒了梯子,从此就真正丢下人类不管了。”

西里伯斯群岛中部说巴雷埃语的托拉查人(the Bare'e-speaking Toradjas)说,古时候,所有人都生活在一起,天与地由一根巨藤相连。有一天,一位出身于天界的英俊小伙子,骑着一头白色的水牛出现在大地上,他们称之为太阳先生(Lasaeo)。他发现田里有一位正在劳作的姑娘,就爱上了这个姑娘,并娶她为妻。他们一块儿生活了一段时间,太阳先生教会人们耕地,给他们配备了水牛。可是,有一天,太阳先生的妻子给他生的那个孩子在家里偶然做错了事,由此冒犯了太阳先生。出于对人类的厌恶,他又通过巨藤回到了天界。他的妻子想爬上去追他,可他把巨藤砍断了,所以他和妻子都摔到地上变成了石头。现在,我们还可以从离温比(Wimbi)河不远的灰岩山上看出他们的形象。这座山的形状像一圈绳子,由此产生了“藤山”这个名字。此外,在托拉查人的故事中,我们听说了某种升藤,凡夫俗子能够通过它从地上升到天上。它是缠绕着无花果树生长的一种多刺的攀缘植物,每年都绕着树干长出新的一圈。任何想利用它的人,都必须首先弄断其柔韧的纤维上的7根粗茎,这样就把“升藤”从睡梦中唤醒了。它抖动着身子,卷着一个槟榔子,问这个人想要什么。如果他请求被带上天,“升藤”就让他坐在它的刺上或者上端,随身带上7个装满水的竹容器,作为压载物。当“升藤”升上天时,它左歪右斜,让上面的客人倒出一些水,然后“升藤”就恢复了平衡。到达了天穹之后,“升藤”飞速通过天穹上的一个洞,用它的刺紧紧抓住天界,它耐心等待着,直到那位客人在上面把事情办完并准备返回大地。故事的主人公以这种方式去了天界,在那里实现了他的目的,无论这个目的是找回被偷的项链,是袭击或抢劫某个天界的村庄,还是请天界的铁匠让某人起死回生。

苏门答腊的巴塔克人(the Bataks)说,从前在大地的中央有一块岩石,其顶部直达天庭。某些有特权的人物,如英雄或祭司,可以通过它爬上天。天上生长着一棵很大的无花果树(waringin),它的根部连接着这块岩石,这样就使芸芸众生爬上它,进入高高的天庭。可是,有一天,有一个人不顾一切砍倒了这棵树,或者可能砍断了它的根,因为他的从天界下凡的妻子又从那里返回了,留下他一人孤苦伶仃。马达加斯加的贝齐米萨拉卡人(the Betsimisaraka)认为,死者的灵魂沿着一根银锚链升天,天界的神灵也可以通过它来到人间,完成他们的使命。

与这些想象的梯子不同,一些民族树起真梯,供神或神灵从天界下到地上。例如,在印度群岛(the Indian Archipelago)的帝汶海、巴伯尔(Babar)和勒提岛(the Leti Islands)的土著,把太阳当做主要的男神来崇拜,认为在每年雨季开始时,它使被看做女神的大地肥沃多产。为了这个仁慈的目的,这位神祇降落在一棵神圣的无花果树上。为了让它能够降落到地上,人们在树下搭了一个七档梯,这些横档被装饰有两只公鸡雕刻形象,似乎要用公鸡尖锐嘹亮的声音通报日神的到来。当西里伯斯群岛中部的托拉查人在新房落成典礼上向神献祭时,他们树起两根植物秸秆,饰以7条白棉花带或树皮带,作为神的梯子,让诸神下来分享为他们提供的米、烟草、蒌叶和棕榈酒。(www.xing528.com)

此外,古代和现代的一些民族还想象亡灵通过梯子从地上升天,他们甚至在墓穴里放置微型的梯子,让亡灵能够由此爬进天堂的住所。因此,在世界最古老的文献之一金字塔经文(the Pyramid Texts)中,经常提到已故的埃及法老借以登天的梯子。在许多埃及的墓穴中,都发现了梯子,这大概是意在使幽灵爬出墓穴,甚至像古代法老那样升天。尼泊尔的一个好战的部落曼嘉人(the Mangars)为他们的死者精心准备了能够借以爬上天庭的梯子。“在墓穴的每一边都竖着大约3英尺长的两段木头。其中一个被刻上9个阶梯或切口,形成让亡灵升天的梯子,每个参加葬礼的人都要在另一段木头上刻上一个切口,表明他来过这里。当死者的舅舅从墓穴里爬上来时,他向死者庄重地告别,并提醒他用为他准备好的梯子升天。”但是,为了提防这个幽灵拒绝趁此机会上天,而是喜欢回到他熟悉的家中,送葬者们小心翼翼地用荆棘丛堵住他回家的路。[3]

中国的天梯神话,分布在汉族和诸多少数民族之间。就华夏上古流传的神话文本而言,文学人类学研究一派将新发现的甲骨文金文资料,以及新出土的东周时期的竹简、帛书等统称为文史研究的“二重证据”。这方面就提供了一个楚国版本的创世神话,即20世纪40年代在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的楚帛书甲篇,讲述从天熊伏羲大神到女娲、禹与契、共工的创造宇宙的整个过程,其中也提到天梯的母题。兹引述该文献的前面一段如下:

曰故(古)大(天)熊雹戏(伏羲),出自□(震),尻(居)于睢□。厥□俣俣,□□□女,梦梦墨墨,亡章弼弼。□每(海)水□,风雨是于。乃取(娶)□□□子之子,曰女(娲),是生子四。□□是襄(壤),天是各(格),参化□□(法步),为禹为万(契),以司□(堵)襄。咎(晷)天步达,乃上下朕(腾)传(转)。[4]

以上引文中,凡是原文中的异体字后均以括号标出今字。缺字和未识字以“□”表示。帛书甲篇内容可分为两部分,上引第一段为主情节,叙述的是世界初创的过程;随后的部分是附属情节,叙述创世之后的宇宙灾难和禳灾,可视为宇宙的二次创造。[5]帛书称创世时第一个出现的大神雹戏为天熊,这符合楚人以颛顼黄帝之孙为其祖先的图腾信仰。黄帝号有熊,伏羲号黄熊,二者的共同点是以熊为图腾。楚王族本姓芈,王者继位后便改称熊某,从穴熊、鬻熊到熊通、熊丽、熊狂……据《史记·楚世家》的记录,一共有25位楚王以熊为号。这样的现象除了图腾信仰之外很难解释。楚人的先祖之国得名叫“熊盈国”,其天人合一的模仿道理或出于此。[6]雹戏即伏羲,娶女娲为妻。伏羲和女娲生出四子,根据帛书后文所云“四神相代,是唯四时”,可知这四子是代表四方四时的神。李学勤先生指出:“以五木奠四极,意味着五行的空间分布;以四色名四神,又意味着五行的时间分布。”[7]也有学者提出四神初为云气之神、空气之神。天地形成过程中,空气之神具有巨大的作用。空气正是填充在天地之间的物质,或可以视为最初的天地媒介物,最初的天桥。所以帛书下文说道:“而(天)是各(格)。”“而”字在楚系文字中与“天”字相通,学者认为而即天。“”,一般认为是“践”字。陈斯鹏指出:“践”古训“履”训“迹”,“天践”即登天之所履或登天之迹,犹言“天梯”也。“天是格”盖上下于天梯之意。这除了道出雹戏、女娲的神通广大之外,似乎也暗示着其时天地之未分。[8]“各”字,在此用作“格”,值得仔细推究其神话学、宗教学的意蕴。笔者在《文学人类学教程》中将此二字作为中国汉语文学发生的神圣化仪式背景的关键词来分析。

各与格二字,作为汉语文学发生的关键词,其意义非同小可。它们一方面和“格于皇天”的神圣沟通行为密切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则引出通神叙事的所谓“格物致知”理论,成为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神话式认识论之深远源头。

甲骨文中已有“各”字,写作两个意象组合:上方是一足印,下方是一口。杨树达《卜辞求义》分析字形说:“示足有所至之形,为来格之格本字。”(《甲骨文字集释》第二卷第399页)。《说文解字》:“各,异辞也,从口夂,夂者,有行而止之,不相听也。”许慎在此没有解说得很清楚,他虽知道“各”指一种从口中发出声音的言辞,是诉诸人之听觉的。至于什么是“有行而止之,不相听也”,就显得含混不明了。从字形和字义看,“各”和上面讨论的“告”有共同性——都以口传文化的言语活动为造字取象之基础。所不同的是,“告”之本义有自下向上发言的告神之意,尔后才引申出自上而下的告意。而“各”(格)所代表的言说,一开始就含有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打通意思,即虞夏书第一段中赞美尧的所谓“格于上下”(《尧典》)是也。同书中还讲道:“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指舜举行神圣仪式上通祖神。《吕刑》:“乃命重黎,绝天地通,罔有降格。”降格即降神也[9]。《多方》之“惟帝降格于夏”,是“格”字的同类宗教神话用法。天空在人的头顶上方,那是神圣的天神世界。比如,甲骨卜辞中讲到天上的事物时,常用“各”来修饰。如说“各云”(《乙》,四七八),指天上来的云;“各日”(《甲骨文合集》29802)指落日。“各”还作祭名使用(《甲骨文合集》27310),那是商王亲自主持的祭仪。显然,“各”理所当然地带有沟通上下即神人之间的宗教神话意蕴。[10]

由此来看楚帛书所述创世神话中的“天是各”一句,意义就不难理解了,那是指通过沟通天地之间的天梯而实现上下的交通。联系上下文看,是说在天地开辟之初,混沌初开,由天熊伏羲和女娲两位父母大神所生出的四神,开始确定宇宙四方的性质,那时的基本特征是有天梯贯通于天地之间,上上下下很方便也很容易,人神之间没有阻隔。这就自然让人联系到《尚书·吕刑》和《国语》所说的“乃命重黎,绝天地通,罔有降格”的神话情节。在这次“绝天地通”事件发生之后,人类就和创世之初的天地相通状态永远告别了。天地被阻隔的状态下,唯有借助于特殊的仪式行为,人类才能暂时性地找回天地相通和神人沟通状态。玉器,尤其是玉璜,就是这样的通神仪式用法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