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破圈发展 究竟是偶像养成类节目的隐忧?

如何破圈发展 究竟是偶像养成类节目的隐忧?

时间:2023-06-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制造全民偶像培养热潮后,偶像养成类节目的进一步发展仍面临挑战,节目传递的价值导向也需要注意。与常规偶像养成节目不同的是,《创造101》前期对节目所观照的行业进行了充分的调研,甚至在节目播出之前专门打造了一档纪录片,揭开女团市场的困境。在这一背景下,首次对女团行业进行全景式图绘的《创造101》,因此成为偶像团体养成节目的“破圈”之作。

如何破圈发展 究竟是偶像养成类节目的隐忧?

——以《创造101》为例

姜宇佳 郎超

摘要:2018年,《创造101》《偶像练习生》成为现象级网络综艺,并引领偶像养成类节目迎来了“高光时刻”。偶像产业在其推动下迎来爆发,这一年也被视作“偶像产业元年”。《创造101》在主题立意、模式改造、叙事与制作上的高水准,是其引爆大众市场的基础,基于本土市场痛点和行业生态洞察的主题方向和精神内核设定、契合新时代中国观众审美与心理需求且强化社会隐喻效果的在地化模式改良,对于同类节目创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而制造全民偶像培养热潮后,偶像养成类节目的进一步发展仍面临挑战,节目传递的价值导向也需要注意。

关键词:偶像养成;《创造101》;本土化改造;价值导向

《创造101》是由腾讯视频、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出品,引自2016年韩国推出的Produce 101(《创造101》)模式,由企鹅影视与七维动力联合研发制作的中国首档女团青春成长节目。

自2018年4月21日开播至6月23日节目收官,《创造101》播出期间在腾讯视频的播放量接近50亿。截至2019年2月,节目单期平均播放量超过5亿,10期节目总播放量近52亿。此外,《创造101》在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播出,分别取得台湾Choco TV播出综艺节目第一名和NowJelli 紫金国际台综艺前三名的收视成绩。

《创造101》从国内13000多名选手中选出101名参加节目,由黄子韬担任女团发起人,张杰、陈嘉桦担任声乐导师,罗志祥、王一博担任舞蹈导师,胡彦斌担任唱作导师。选手们在明星导师的指导下训练,经过几轮任务、训练、考核、公演、人气点赞、淘汰后,最终根据观众人气选出11名组成全新女团“火箭少女101”出道。

《创造101》选手通过表演节目被分到A—F班,争夺稀缺的A班资源和 C位。多变的分班结构、多次命题考核等,使得赛制格外残酷激烈。节目不是单纯的选拔淘汰赛,核心在“培养”而非“选拔”,节目借鉴了源自日韩的“练习生”培养模式,并记录选手的培养过程,挖掘竞争背后的温情。另外,节目完成了传统女团养成形式从线下到线上的延伸。用户可以在腾讯视频上观看最新节目,为选手点赞。通过购买腾讯视频会员,用户可以进一步了解某一位选手更多的状态。节目在多个新媒体平台设有“101点赞通道”,有微博这样的大流量平台,也有小红书、腾讯微视App等垂直和新锐渠道。

从赛制、模式和节目理念上,《创造101》都遵循了互联网时代下的青年文化和新偶像定义,打破以往综艺节目的传统,将更多选择机会留给观众。它将节目制作延伸到屏幕另一端,让用户以点赞的方式决定选手去留、表演、代言和广告,让大众的意见和审美可以迅速反馈到节目的呈现中,使大众具有前所未有的话语权,并将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声音融为一体,这就是节目成功打造出的“共创模式”。《创造 101》总导演孙莉认为,当下的年轻人拥有独立的审美和判断,将制定标准的权力交给观众,最终选出来的女团人选,虽然不一定是导师喜欢的,也可能不是制作方想要的,但一定是最能抓住观众心理的,也一定是最符合消费者市场、最具有流量担当的,在这个过程中,女团文化在更广泛的圈层内进行了一次传播。

2018年诞生的两档热门节目中,《创造101》更具代表性。经过本土化改造的模式更符合中国市场生态和大众审美,进一步抓住了中国受众的注意力。节目中推出的杨超越、王菊以及热门词语为观众津津乐道,推出的团体“火箭少女101”在大众影响力与认知度上一举站上内地女团顶端,有力地打破了偶像养成类节目和偶像团体难以突破垂直圈层的魔咒,节目生产和运营的制胜法则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捕捉市场痛点,真实图绘女团生态

2018年新一轮偶像养成类节目热在网络视频领域的兴起,与国内偶像团体市场成为蓝海、粉丝经济崛起的背景有很大关系。各大视频平台和制作团队涉足这一在国内始终未成气候的节目品类的制作,也都是基于对偶像产业与受众需求的洞察。《创造101》的制片人、企鹅影视天相工作室总经理邱越认为,从需求出发是内容创作不变的逻辑,而新偶像是年轻用户对市场的刚需,如今偶像团体缺口较大、养成土壤渐成,这类曾在海外大获成功的节目,在国内也有了生长和传播的可能性。找到与市场的契合点、击中娱乐产业痛点,成为这档节目取得现象级反响的基础。

与常规偶像养成节目不同的是,《创造101》前期对节目所观照的行业进行了充分的调研,甚至在节目播出之前专门打造了一档纪录片,揭开女团市场的困境。而从行业现实问题出发,设定节目主题和精神内核并使其贯穿整季节目的创作始终,才实现了偶像养成系节目的“逆风翻盘”。这部名为《女团》的3集纪录片定位为“中国首部女团生存实录”,以观察者的视角,通过偶像团体出身的知名艺人现身说法,从多个维度向观众揭秘中国女团野蛮生长的行业现状,记录怀揣偶像梦想的少女们在舞台背后真实的生存境遇。

在这个前期调研和策划的过程中,主创人员发现,女团市场的痛点远比男团鲜明,虽然出道女团的数量有200多个,这个新兴产业看似野蛮生长,但对比国外成熟的产业生态,中国市场呈现出的是虚假繁荣的表象,整个女团市场百废待兴。曾拥有一定声量的女团陆续解散,多数女团成员都在坚持与放弃中徘徊,选拔与训练都不成体系,靠梦想支撑却看不到出路,家人反对矛盾激化,焦虑与迷茫是几乎每个女团成员的心理状态。这被主创团队视作一档真人秀节目制作难以复制的起点,“痛点越强,爆发出的能量也会越大”,女团成员被推进近乎谷底的困境,一旦有强机制刺激,人性和求生欲被激发,呈现出的故事一定具有较强的戏剧性,同时,这一生态是从未被电视节目聚焦过的,大众市场对偶像团体的需求又十分强烈。在这一背景下,首次对女团行业进行全景式图绘的《创造101》,因此成为偶像团体养成节目的“破圈”之作。

(2)“逆风翻盘,向阳而生”的新时代女性形象刻画

中国女团市场独特的生态,赋予了《创造101》破土而生的机遇,以及突破传统节目的全新主题与精神气质。“逆风翻盘,向阳而生”是《创造101》的slogan(标语),这个2018年最热综艺节目主题句,集中概括了节目的打造态度与目标,比以往简单“贩卖梦想”的青春成长节目更进一步,将女团成员抓住最后一根稻草般的“绝地求生”状态、这一舞台为身处逆境的中国女团成员提供的突围机会,诠释得颇为到位。而这不仅是一档节目强化品牌标识的口号,更是节目创作和叙事推进的逻辑起点,节目对新时代女性奋斗群像的描绘,对女团青春、阳光、励志、努力等品质的放大,正是对这句标语的最佳注解。

节目中所呈现的101名女孩,是从457家公司及院校的13778名候选人中选拔出来的,而她们让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只是亮眼的外形和出众的演唱、舞蹈、rap能力,更是积极向上、不服输不言弃、勇敢逐梦的青春态度。通过对这群少女追梦历程的记录,《创造101》构建了体现时代精神的青年女性群像。对比类似传统女性节目和华语偶像团体,《创造101》中的女性形象明显更加独立、自信、坚毅、勇敢,姿态更为主动、进取,气质愈加多元。可爱、甜美、柔弱的女性刻板印象,不再成为101名女生的唯一标签,节目着重刻画的是Yamy、王菊等颠覆传统女团审美的女性形象。从101名女生的初亮相,到最终11人女团的成团,《创造101》渗透的审美观价值观颇为一致:尊重当代女性多元形象气质,观照大众多元审美取向,传递年轻一代女生的独立态度与正能量。

制片人邱越透露,“逆风翻盘,向阳而生”的核心理念在选人环节就得到了充分体现,主创团队前期选拔选手时所看重的就是“外表美好、内心强大”,除了实力硬指标过关外,努力、自信、有价值主张,或者真实、富有独特人格魅力的选手,是最受肯定的。成为最大黑马的王菊颇具探讨价值,也是最能点题的选手之一。外形上,以黑、壮为最大特色的王菊,与大众既定印象中的女团成员形象最为背离,而从争取旁听生资格到与马东对话时王菊展露出的自信、独立、敢于自嘲,一举收获众多网友的喜爱和追捧,其人物标签甚至逐渐走向 “为独立女性代言”。具有反叛精神、敢于向现有审美体系发起挑战,使王菊从101名女生中脱颖而出,并引领了“菊话宝典”、专属表情包的“菊文化”潮流。毫无疑问,王菊的异军突起以及她所掀起的网络讨论,与《创造101》所倡导的自信、多元的女性气质,蕴含的“逆风翻盘”的精神内核,以及女性意识觉醒、自我表达的社会趋势颇为契合。唤醒大众深埋心底的需求、引发强烈的自我满足感和情感共鸣,是王菊能够成为2018年最热话题人物之一的原因所在。邱越也表示:“她的逆袭是没有办法预设的,但是我们有这个大主题,然后才找到了她,把这样常规节目不会选的人选进来。当时就是觉得她是个鲶鱼,可以刺激到其他选手,结果没想到她的态度表达是非常容易受欢迎的。”

《创造101》节目模式来源于韩国Mnet推出的Produce 101,但中国版并未照搬韩国模式,而是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本土化改造。从逻辑起点到环节设置,从节目模式中的各个要素我们都能看出本土化的力度,改造幅度达到70%以上,这在引进节目中并不常见。以经过市场考验的成熟模式为基础,进行符合中国文化土壤和大众审美的全新表达,是中国版《创造101》对海外版权引进节目创作理念和方法的升级。也正因为这样的改造,《创造101》呈现出的面貌更易于被中国观众接受,并引发了大众共鸣。

(1)勾连现实生活的真人秀情境设定与记录

真人秀与舞台秀并重,是以《创造101》为代表的新一代养成类节目与类似传统电视节目的重要区别所在。《创造101》中记录101名女生训练和成长过程的真人秀内容,与舞台竞技秀占比相当,这是电视偶像养成时代“超女”“快男”“好声音”所未曾尝试过的,相应的,节目时长也突破了90—120分钟的综艺节目常规范畴,将大制作网综的篇幅拉长到3小时,“养成”在真人秀的叙事机制和空间的“加持”下得以实现。舞台之下的集体生活和训练记录,更立体地还原了101名女生为梦想而战的全过程;讲述的关乎友谊、成长、励志、竞争、别离的故事,击中的是最具普适性的青春命题,观众也通过这些颇具共鸣价值的片段,实现了强烈的自我投射。

戏剧性更强的真人秀部分是节目塑造人物、制造话题的重要阵地,杨超越、王菊等话题人物的脱颖而出,都在于非舞台秀的真人秀内容对其个性的书写,充分彰显独特个人魅力的标志性话语表达将其推向舆论中心。在传播上,腾讯视频和主创团队也各有侧重,从播放量上看,可切分成多条短视频的舞台表演的确是“流量担当”,不过,真人秀因戏剧冲突更为集中、人物形象与人物关系塑造空间更大,因而具备更强的话题性,每期以真人秀为主体内容的节目播出后,衍生出的众多话题都会在社交平台上发酵。

真人秀拍摄内容的本土化,是《创造101》能够引发大众讨论和共情的原因所在。节目引入了诸多现实生活中年轻人最熟悉的场景和元素,将101名女生的追梦之路与当代青年人的成长历程相对应。“101”的竞技环境如同校园,节目将女生们公演后的第一次淘汰设计成了“毕业典礼”,女生们以公司、最初的班级、寝室等为单位拍摄“毕业照”,发表离别感言,这使得每一个经历过毕业分别的观众都能找到共情点。再如,分班考核时的方向选择,被做成了高考志愿填报的形式,女生们自行选择声乐、舞蹈、唱作三个考核方向,并在志愿征集表上按照偏好顺序依次填报志愿,这种强仪式感的设计,对接受考核的成员形成刺激,同时也拉近了与观众的情感距离。诸如这些映射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真实记录内容,与现实产生勾连,充分调动了中国观众的生活经验,使观众与101名女生产生情感勾连,这是对传统节目受众见证并参与新偶像诞生体验的再升级。

(2)强化社会学意义上的赛制本土化改造

由101人到最终11人团体的晋级淘汰过程,建立在一系列偶像团体养成真人秀独特的赛制基础之上。上百人的群像叙事、合理多变且富有层次的赛制,给《创造101》带来极富新鲜感的叙事风貌的同时,也给赛制设计和叙事话语革新增添了不小的难度。韩国版的成熟模式,为中国版创作提供经验借鉴,而《创造101》在赛制上也进行了多维度、多层次的改良,其中不少具备引领价值的本土化创新,对于同类节目创作有着十足的启示意义。

其中,与韩国原版及各“山寨版”均形成差异的一大设置,是A班人数的全程限定。从初次亮相的抢位赛开始,A班的成员数量就被限定为11人,直至总决赛成团,哪11人能够抢占宝贵的第一梯队席位,并坐稳直至顺利成团,成为贯穿整季节目的最大悬念。而A班人数限定后,随之而来的是踢馆、抢位的创新机制。即便在考核评定中顺利进入A班,选手也并非绝对安全,A班满员后,不断有新选手向金字塔顶端发起冲击,同时,节目组还设定了踢馆选手空降抢位,通过battle(对战)的方式决定“外来者”能否取代A班选手,这使得处于头部阵营的选手在排位赛全程都保有危机感。这一新机制,在赛制逻辑、戏剧张力、社会隐喻等方面都有所突破。而在总编剧顾问吴畅畅看来,双通道的设置是经过改造的赛制中最令人满意的。他认为,原版节目里金字塔极具社会圈层隐喻的视觉效果,双通道与出场词的叠加,不仅以可听的方式展现了练习生所处的结构性差异,更以对位、对立或者对照的方式完成了原有隐喻的增量开发。抢位练习生、A班11人的可替换性,都暗藏着设计者对社会流动的理解。[1]

另外,《创造101》在人物关系和规则设定上的一大创新是第三期的“能力C位”与“勤奋C位”的设置。从能力和勤奋两个维度,对101名女生进行评定,分别选出8名表现突出的佼佼者,担任新一轮公演的队长。这一设计在人物塑造上十分有效,专业能力强和勤奋努力的两类选手同时被推到聚光灯下,一些在节目中存在感较弱的选手通过这一环节被贴上了个人标签,从百人群像中进一步突围。另外,这也模拟出了女团行业甚至整个社会的丛林法则:要想站上金字塔尖,能力与勤奋都是重要因素,基础再好也要持续努力以寻求更大进步,而在起跑线上落后的人需要付出更多汗水才能成长为理想的模样。节目中的众多创新赛制背后,都暗含着一定的社会学意义和主流价值观。

“旁听生”也是《创造101》本土化赛制改造中一个别出心裁的设置,这一新环节进一步带高了节目的话题热度,并成功通过富有争议的选择,推动王菊这一现象级选手“出圈”。根据规则,各组点赞第一名可以在本组被淘汰的选手中选择一名作为旁听生,下次公演中,点赞前三名的旁听生可以直接“复活”。这是整季节目中最不可预判结果的一个真人秀情境和规则设定,造成的结果是录制现场“一片泪海”,仅孟美岐一个人选择旁听生就哭了20多分钟,而此时王菊主动请求成为旁听生的壮志宣言,在一片和谐、礼让和犹豫中迅速脱颖而出,成为全场焦点,随后在互联网上引发刷屏,王菊也在之后一期的公演中由吊车尾的名次飙升至第23名,在唱衰声中逆风翻盘,进入B班。王菊在“逆风营救”环节的表现,以及其表现所引发的连锁反应,都超出了编剧的预估,而这一在地化创新赛制的成效也在当期节目播出后接连不断的热搜话题中得到了体现。“不管他山之石有多好,但最终都要为我所用。《创造101》改造的幅度在70%以上,但是不是为改而改,是为了达到用母语来表达自我的目标。”总编剧孙莉曾这样表达对海外模式本土化改造的态度,这些对叙事和主题表达起到积极作用的赛制改良,也成为近几年来版权引进节目在地化创新的成功案例。

《创造101》《偶像练习生》在2018年将沉淀多时的偶像团体养成节目市场彻底撬动,这一节目品类再度成为电视和网络播出平台的内容创作热点和布局重点,而偶像产业也迎来了“高光时刻”,资本大量倾注,经纪公司与视频平台一拥而入。2019年,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三大视频网站集体入局偶像团体养成节目,众多经纪公司启动练习生培训与经纪业务,几乎大文娱产业中处于任何一个端口的主体,都投身于这片充满无限商业潜能的热土,试图从中分一杯羹,然而,这一市场的发展受到政策规范、内容创新、产业链搭建等多重因素的制约,若想复制《创造101》的爆款反响,以及哇唧唧哇、乐华等先行者的收益,压力犹存。

面向各大经纪公司的练习生和有经验的女团成员,而非毫无培训和演出经验的纯素人,是《创造101》掀起的这一波养成类节目与传统电视节目以及《明日之子》等互联网养成节目的差异所在。因此,这类节目的生产,并非只是由于简单的平台、制作方与选手的彼此需要关系,而是衔接着偶像产业的孵化与出口,背后有着复杂的利益关系和漫长的人才储备、培训期,各大经纪公司与平台、制作方之间的博弈远比其他节目复杂得多。吴畅畅曾提及这个节目所涉及的各方力量之间的博弈及其复杂性。各大经纪公司、腾讯视频、选手与制作方构成了一组非均势、结构性差异明显的多角关系。选择哪些经纪公司、选派哪些选手参加女团节目,一定程度上具有立定基调的象征意义。因此,腾讯视频与经纪公司之间的协商成为重中之重。[2]

一定程度上,不同背景出身的选手在节目中的形象塑造方向与呈现篇幅等,都是经纪公司与平台、制作方博弈的结果。当然,选手本身的业务能力、综艺感、人气也影响着其在节目中的叙事功能与成绩。在接下来的养成节目热潮中,经纪公司与平台的互助、斗争与妥协还将继续,而双方在各自的领域里如何继续突破,并携手向前迈进,将直接影响这一类型节目的后续发展。

2019年,偶像养成成为文娱产业最热门的分支领域之一,各大经纪公司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成本,进行新偶像的孵化,从加盟《青春有你》《以团之名》的训练生便不难看出,相比2018年,2019年入局偶像产业的经纪公司更多更杂,既有在过去一年收获颇丰的乐华、觉醒东方、香蕉娱乐等大户,也有全新入局的华策、新丽、耀客、索尼音乐、少城时代、黑金计划等新势力,这其中除了传统唱片和偶像经纪公司,还有不少缺乏音乐偶像运营经验的影视公司。起步较晚的中国偶像产业在爆款节目的推动下迅速壮大,然而,经纪公司大规模进军偶像市场的背后也存在着隐忧。在各方急于收割商业价值的浮躁市场环境下,偶像的培养时间被大大压缩,2019年仅参与三大视频平台同类型养成节目的男团成员就超过300人,这其中不乏尚未经过系统训练就被仓促推向市场的“半成品”。选手质量难以保证,或成为这一全新爆款节目品类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障碍。在素质参差不齐的新偶像市场中,能成为领跑者的,依旧是节目制作实力与创新力最顶尖、全产业链搭建最完善的播出平台,以及扎根成熟训练生培养、在经纪运营上有独到之处的经纪公司。

另外,偶像养成类节目打造的“限定团”的运营,作为这一生态链中的难点,仍需持续探索。2018年两档节目选拔出的“NINE PERCENT”和“火箭少女101”虽然成为新生代团体的中坚力量,但在节目收官后的运营中都遇到了重重挑战, 新团体的运营方与原生经纪公司的利益平衡始终是个难题,接下来通过此类节目出道的团体仍然会面临这一问题,而在双方矛盾之外,更值得思考的是如何帮助选手完成向成熟艺人的进阶。2018年,在各平台的探索下,问题的解决取得了一定进展,与养成节目配套的打歌节目与团综的制作、演唱会和粉丝见面会的启动,完善了新偶像的出口,而可以预见,2019年节目播出平台与偶像团体运营方将加速线上线下资源的整合、联动发力,助推偶像产业进一步向前。

在肯定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偶像养成类节目在价值导向上存在的问题。将新偶像制造放权给网友的《创造101》《偶像练习生》,的确在互动性与用户体验上实现了突破,受众与选手的情感连接更加紧密,掌握主导权、自主表达态度与意见的网友受到空前的尊重,节目向受众本位进一步回归,然而,在“你一票我一票,偶像明天就出道”的全民“pick”热潮下,粉丝经济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露。

这一类节目的投票规则大同小异,每个普通账号每天的投票数受限制,而为了帮助喜欢的选手赢得更高票数、提升排名,粉丝可以通过购买赞助商产品或视频网站的定制卡等方式额外花钱。粉丝群体通过共同投入的方式,用购买表达支持,积极投票,但由于整个市场的不规范,曝出了粉丝投入应援、管理员卷钱逃跑的负面新闻,以及相应的行业风险。以何种方式保持粉丝人气、节目赛制和赞助品牌利益之间的平衡,并且规避可能存在的经济、行业风险,成为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另外,偶像养成类节目长期以来饱受诟病的导向偏差问题也再度受到关注,一夜成名的偶像神话极有可能对认知能力还不成熟的青少年产生误导,输出“跟你我一样的普通人也能当 ‘偶像’”的错误观念。因此,监管部门应及时发布新规,严控这类节目,避免错误倾向。

2018年7月10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做好暑期网络视听节目播出工作的通知》发布,通知要求,制作传播正能量鲜明的青少年节目,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并着重指出:“对于偶像养成类节目、社会广泛参与选拔的歌唱才艺竞秀类节目,要组织专家从主题立意、价值导向、思想内涵、环节设置等方面进行严格评估,确保节目导向正确、内容健康向上,坚决遏止节目过度娱乐化和宣扬拜金享乐、急功近利等错误倾向,努力共同营造暑期健康清朗的网络视听环境。”[3] 11月9日发布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节目管理的通知》再度强调:“坚决摒弃以明星为卖点、靠明星博眼球的错误做法,严格控制偶像养成类节目。”[4]同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也对站上风口的偶像养成类节目影响青少年价值导向的问题进行关注,担忧类似的真人秀会误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群体,以及节目相关环节和表现可能被负面解读。

偶像产业元年,蓬勃发展的偶像养成类节目暴露出了追星炒星、流量泡沫等问题,对于这些负面效应的处理以及错误导向的规避,决定了各视频平台的此类节目能走多远。2019年,政策调控的收紧显而易见,从1月起,三大视频网站陆续推出《以团之名》《青春有你》《创造营2019》,其中两档拥有品牌基础的“综N代”更名,且推行更加积极正向的价值观。《青春有你》以“越努力,越优秀”为全新标语,引入由蒋大为、黄豆豆、滕矢初、王洁实等资深艺术家组成的艺术指导团,导师点评和选手才艺展示中更强调青年人进取、合作、阳光、热情的精神风貌,展现为梦想而战的斗志,鼓励年轻观众勇敢追梦;《创造营2019》则打出“赤子之心,乘风破浪”的全新口号,同时提出避免急功近利、奢靡浮夸的价值导向,推崇更能代表中国少年“赤子之心”的男团形象,以更加热血、阳光、勇往直前的姿态,重新定义中国男团。

在《创造101》《偶像练习生》成功敲开偶像产业元年的大门后,2019年偶像团体养成类节目迎来发展良机。全民参与的浪潮,将偶像产业发展带入窗口期,偶像经济市场进一步焕发生机。在全新的产业生态下,内容生产与偶像运营同时伴随着机遇与挑战,如何进一步稳固大众对偶像养成的兴趣与新偶像的孵化热情,并传递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有益的价值观,优化和拓展选手出口与运营手段,值得播出平台和创作者持续探索。

“中国女团市场是百废待兴的状态。好像如果没有一个内容,这个市场就垮了,整个行业也是很迷茫的状态。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会最后决定做女生,痛点越痛,有可能爆发的越强。”

采访对象:《创造101》制片人、企鹅影视天相工作室总经理 邱越(www.xing528.com)

采访时间:2018年12月3日

问:为什么要做这类女团青春成长节目?

答:年轻的新偶像是这个市场的刚需,我们做内容的整个逻辑是从需求出发。2018年,我们发现到了可以做的程度。我们内部有很多声音,花了很多时间想为什么在国外这个节目模式会火。

最后我们的结论是,在国外这个节目会火是因为它抓住了行业痛点。中国的整个市场环境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去找中国的痛点。我们在前期对男生和女生市场都做了摸底,发现女生的市场呈现出来的痛点更鲜明。首先,在十几年的时间内没有出现好的女团,它的饥渴程度足够高;另外,去接触那些女团成员,发现她们的“求生欲”非常强。

中国女团市场是百废待兴的状态。好像如果没有一个内容,这个市场就垮了,整个行业也处于很迷茫的状态。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会最后决定做女生。痛点越痛,有可能爆发得越强。

问:前期进行了怎样的市场调研工作?

答:我们去找选手,但是不是去一家家经纪公司面试,我们真的跟那些姑娘聊。她们有来自大城市的、有来自小城市的,有的自己就是老板,有的很不专业,连个排练的地方都没有,也有在上海市中心有大剧场的。我们和不同生态中的人一个一个聊,包括这些经纪公司的老板,他们是什么心理状态,他们觉得行业是什么状态,他们觉得自己是什么样的定位。其实这些是了解这个行业的过程。

跟她们聊起你为什么做女团啊、你希望成为谁啊,大家的热情一下就被点燃了。我们也问了她们,做一个solo的女艺人和一个女团,为什么选择做女团?有一些人的答案是:我喜欢集体的感觉。

我们也能感觉到,从十五六岁到十八九、二十岁,这个年龄段的女孩完全受韩国文化的浸染,在中国偶像文化上是荒芜的,这个空间其实非常大。这些女孩每个人的人性和状态上的爆发力非常强,这个生态是从来没有被反映过的。

当然我们也做了一些前期测试,我们和“新世相”合作了一篇有测试性质的文章,是说90后也许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像样的女团。为什么现在没有像样的女团了?文章的转发率非常高。我们发现这样的话题大家是买单的,女团的现状和这个行业的缺失,大家是能够感受到的。

问:节目推出的女团的打造目标是什么?

答:这个团要立得住,这是节目品牌能不能成功的关键。我们后续投入了非常多的成本去运营这个团,因为女团在市场上如果立不住,节目品牌价值便会打很多折扣。她们在行业上立住了,她们真的为行业造血了,才是节目品牌立起来了。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觉得节目的难点是两条线:一条线是内容线,一条线是经纪线。经纪线是我们在做节目之初同步进行的,节目一结束,就马上有团综、fans meeting(粉丝见面会)、作品出来。

问:对于成团的女团,您设定了怎样的方向?

答:我们研究近十年的女子组合作品,所有女团的作品表现的都是独立自强精神,态度和价值主张都是女性可以不依附于男性而存在。还有一个主题是青春,倡导积极向上、阳光、不惧困难,面对逆境勇敢、能够自我激励的态度。从这里判断我们想要的团、中国人买单的团,作品和精神气质一定不是为男性消费的。为男性消费的偶像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不传播,这个节目就出不了圈。所以很早的时候我们就确定这个节目要做被女生喜欢的女团。

女生喜欢男生只有一种感情,就是我粉你,我觉得你好,你是我的“崽”,我要支持你。但女生看女生是非常挑剔的,是审美层面上的冲突,不过审美上的冲突是能出圈的,一定要把这个节目做成不是单给粉丝看的,有社会审美层面上的差异和冲突。任何一个女艺人丢出来,一定会有人特别喜欢,有人特别讨厌。女生的审美特别容易引发争议,这也是为什么女生会好做。

问:确定了主题和方向后,在选角上是如何考量的?

答:我们最早聚焦于“你要什么样的女生”。大概在2017年12月份的时候总结出来八个字,是“外表美好、内心强大”。现在中国社会中有很多焦虑情绪,有很多烦恼和压力,大家希望看到一些美好的东西。我们一看到这个女生,就会觉得生活美好、积极向上,从产品定位上来说,这种产品是稀缺的。

内心强大是我们分析日韩女团“刚”的气质容易火的原因的时候得出的。女生要能自立,这样才能跟女性受众在内心层面上产生共鸣。所以说,女生一定不是两性消费,一定是自己的投射。如果一个偶像让你觉得精神上有共鸣,这个关注的持续度是非常高的。怎样去保持粉丝在精神层面上的黏性,在整个节目的价值传达上面是有要求的。

其实“逆风翻盘,向阳而生”很早就定了,这个也是基于我们当时对行业的洞察。女团的行业痛点是百废待兴,女生就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情绪非常强,这就是内容有爆发力的原因。当然我们导演组也会不断调动她去表达。

一开始选人的时候,我们是带着“外表美好、内心强大”的要求去选的。然后发现在这个过程中,人格魅力强的都是努力、自信、有价值主张或者真实可爱的女生。审美的争议上,所谓的逆风翻盘,王菊是一个特别点题的人,她的逆袭满足了很多被社会的偏见挤压的人。但这没办法完全预设,一定是我们有这个大主题,然后去找她。说实话,王菊这样的人不是常规的节目会选进来的。当时选她进来,就是因为觉得她是个鲶鱼,虽然在外形条件上不是最好的,但是欲望非常强,可以刺激到其他选手。结果没想到她的态度表达是非常受欢迎的。

问:节目模式如何本土化?

答:这个模式在中国怎么能跟中国观众有共鸣?这个是我们解决的核心问题。有很多人看了节目,不知道它是国外的模式,以为就是中国的节目。我们将很多国内年轻人的生活场景投射到节目中。比如前面的补位练习生是足球场上的板凳运动员,她在旁边虎视眈眈,能使场上的所有人产生压力。

比如我们做了很多校园的东西。第一次淘汰,我们把它做成毕业典礼,拍毕业照。这个逻辑是,在毕业前夕即将离开校园的设定,能煽起观众很多共情的东西。我们用很多日常生活当中已经有的经验和场景来使中国观众产生共鸣。比如说在分班考核的时候,用高考填志愿的方式,很多选手说,我高考填志愿都没有那么紧张。你的形式会刺激到她,让她产生紧张感。我们不断地在找日常生活当中和普通人的生活经历里,有哪些能够跟观众产生勾连的地方,包括最后几场直播的时候,有毕业典礼、颁发毕业证、升旗,这些都是在学校里毕业的时候有的东西。

问:真人秀和舞台秀是如何平衡的?

答:我们在播的时候发现有公演的期数的播放量高,纯真人秀的期数的播放量低,但是话题高。真正能产生故事冲突、有争议的是真人秀,公演只是看,是没争议的。这两者交叉出现,在传播上是有平衡的。公演期的播放时长很长,卡很多段,一期十几个分段,可以反复看。真人秀主要是做话题,做争议,做人物关系。

我们用了大量真人秀的方式,目的性和人物塑造的方式很强,用剧情推动。我们现在把大型的竞技比赛类的表演节目分成赛制驱动和真人秀驱动,观众会越来越偏向于看真人秀。因为观众要看台前幕后的细节,要看真实的人性、人格魅力,真人秀驱动会越来越占优势。

问:节目制作上遇到了哪些困难?

答:对于整个行业,对于世界范围内这种类型节目的制作来说,这个节目有工艺的飞跃。节目后期只有6天,平均6天,短则4天,这在制作上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我们可能期期都出不来片。它打破了很多规律,比如说点播节目不能让用户参与,但我们用极短时间的后期解决了这个问题,制播之间时间卡得很紧,这就是为什么它这么难做。

问:基于电视和网络平台的节目有何区别?

答:电视台做内容可能没有那么纯粹,会被很多因素影响。互联网是产品思维,产品对用户的核心价值在哪里,跟用户心理上的勾连在哪里,我们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这些最重要的地方,这个可能是内容的水平在提高的原因。

我们在这之前积累了一套从用户需求出发去对内容做判断的逻辑,这个是很重要的。用户的互动是有体系的,我们从路人不付费、路人付费、投入的粉丝几个维度来考虑。一种是泛用户,对于泛用户有很多免费的玩法。我们做成游戏态,用情节性游戏的思路,用户可以给选手发私信,其实是编辑好、写好的脚本,感觉好像是在对话。再比如看视频有积分,可以得到礼物、权益。路人的付费玩法,其实是限量的,比如每天只有11次机会,但为了提高他的黏性,会有积分激励。最深度的互动就是购买会员卡,用户会投入真金白银,这部分是最内核的粉丝,要让这部分粉丝产生足够的尊贵感。很多会员的特权用不同的层次把用户分成不同的类别,不同的类别有不同的玩法,让用户得到足够的满足。

问:如何看待同品类的竞争?

答:要看平台的竞争壁垒到底是什么,短期内的同质化竞争是难以避免的。互联网平台对内容的判断越来越准确了,大家都在做一件事情,比的是谁的洞察更敏锐,做得更快、做得更好。在短期内,拼的是同一个品类怎么能迅速地做出决策,迅速地找到最合适的资源团队对它进行配制;从长期来看,一定是原创研发的能力。

未来平台的壁垒就是能不能主导研发。实际上我们现在自主研发的模式非常多,而且我们对内容扎得比较深,这个才是平台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姜宇佳,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博士研究生;郎超,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硕士研究生〕

[1] 吴畅畅.我在《创造101》的那些日子[EB/OL].(2018-06-26)[2019-01-26].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220142.

[2] 吴畅畅.我在《创造101》的那些日子[EB/OL].(2018-06-26)[2019-01-26].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220142.

[3]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做好暑期网络视听节目播出工作的通知[EB/OL].(2018-07-10)[2019-01-27].http://www.sapprft.gov.cn/sapprft/contents/6588/382234.shtml.

[4]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节目管理的通知[EB/OL].(2018-11-09)[2019-01-27].http://www.nrta.gov.cn/art/2018/11/9/art_113_39686.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