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书田的水利高等教育思想剖析

李书田的水利高等教育思想剖析

时间:2023-06-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从严治学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教育界,治学严谨是李书田的重要标签。作为北洋工学院的管理者,为了严格规范学校管理,李书田十分注重规章制度的制定,他组织制定了学校的《院务会议规程》《学则》等系统而完备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使全院各方面的工作均有章可循。他为北洋工学院等校所作校歌中“穷学理、振科工、重实验、薄雕虫”,充分体现了他重视实验,重视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思想。

李书田的水利高等教育思想剖析

(一)实事求是

1933年,时任北洋工学院院长的李书田继承了赵天麟为北洋大学所确立的“实事求是”传统,他在为《国立北洋工学院季刊》所撰写的发刊词中强调:“以‘实事求是’校训之北洋,……惟有技术深研之所至,理工探讨之所达,无可复遏,往往发而为文,以思贡献于社会[46]

贾晓慧认为,作为“实事求是”思想的践行者,李书田的实事求是主要体现在:“踏实做事,不贪名,不骛远,有切实的目标和标准”;“为人做事顶天立地,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规章制度保证工程教育严谨做真。”[47]

1935年,在北洋大学建校40周年前夕,李书田主持修订了北洋大学校歌。校歌中“悠长称历史建设为同胞。不从纸上逞空谈,要实地把中华改造”的歌词,鲜明地体现了北洋大学的办学特色和“实事求是”的办学理念。在执掌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等校,他的这一办学思想也深深影响着这些高等院校。

(二)延揽名师

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老师,一所学校要保持良好的社会声誉,教授是其灵魂,李书田知之甚切,故图之至极,始终把延聘教师作为至关重要的大事来抓。在北洋工学院招聘中,他打破论资排辈的惯例,坚持人才第一的原则,不唯学派、资历、职位,只要有一技之长,即兼容并包、不拘一格地予以录用。同时,由于他礼贤下士,在生活、工作上关怀教师,故北洋待遇与清华、北大相比虽非优厚,却荟萃了茅以升、高步昆等一大批学界名流,且队伍日趋年轻化。他们不仅具有雄厚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精湛的专业造诣,且具有广博的文化修养,朝气蓬勃,锐意进取,深得社会各界赞誉。

在西康技艺专科学校,他聘请的多为誉满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如魏寿崑、周宗莲、曾炯之等。在国立贵州农工学院,凭借他的崇高声望和学术影响,聘请远道而来贵州担任教学工作的教授、副教授就达40人之多,其中教授有魏寿崑、董维汉、刘伊农、石志清、陈鸿佑等诸多知名专家。这些人才济济于贵州农工学院,为该校发展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从严治学

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教育界,治学严谨是李书田的重要标签。在他创办或执掌的高等院校,他始终坚持的办学宗旨就是“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因此,从教师的聘任到学生的招考,从教学制度的执行到学生的日常管理,他都是严格按照制度和纪律办事。

在招生中,他不徇私情,始终坚持“宁缺毋滥、重质不重量、贵精不贵多”的方针,从不随意、不负责地滥招、扩招学生,从而保证了入学新生的质量。

在教学上,他把严肃认真的学风视为工程师的基本素质,要求学生养成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并率先躬行,以身作则,从点滴做起。

作为北洋工学院的管理者,为了严格规范学校管理,李书田十分注重规章制度的制定,他组织制定了学校的《院务会议规程》《学则》等系统而完备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使全院各方面的工作均有章可循。特别是《学则》从学生日常生活、学生成绩到升留级,从奖励到惩罚,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并实行严格的淘汰制,从而促使学生从入学开始就不敢有丝毫松懈,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不求而至、不为而成”的良好学风。

在他的严格管理下,教师潜心于教学,学生专心于治学,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后来都成为新中国各条战线上的栋梁、国家建设的先驱、科技教育的带头人,如叶培大、史绍熙等。

(四)学以致用

李书田十分崇尚《公羊传》的“巧心劳手成器物曰工”,因此他非常重视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认为,实习是学习消化课堂理论知识、增长实际技术经验必不可少的一环。为此校方规定,北洋学生实习时间占有相当比例,学生除在校内实习和实验外,各系还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或安排参观、地质调查、实地测量,或到工厂、矿山实习。这既可拓宽学生视野、开阔胸襟、又能实事求是培养学生独立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以便走上工作岗位能够及时进入角色。

在主政北洋工学院时,为了保证学生的实验教学,即便办学经费十分紧张,购置设备费仍占相当大的比例,以1934年为例,设备购置费为54096元,占全部经费的18.3%。据不完全统计,各系增设了近20个实验室,增添了许多设备。

他为北洋工学院等校所作校歌中“穷学理、振科工、重实验、薄雕虫”,充分体现了他重视实验,重视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思想。不管在什么条件下,上课、做实验是必需的。在北洋工学院,必须坚持教学、实践并重,大学后两年除了在校内进行不少于5周的实习实验,寒暑假还必须完成10周左右的实地实习。1935年,李书田主持制定的《学生实地练习规则》,对各个专业实地练习的内容、时间、地点以及实习纪律、实习成绩、实习经费都做了明确规定。这一时期,北洋工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与黄河治理、钱塘江大桥建设等,在工程实践中锻炼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

【注释】

[1]教育部公布教育宗旨令[C]//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651.

[2]修正大学令[C]//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815.

[3]陆宏生,近代水利高等教育的兴起与早期发展初探[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104-106.

[4]翁智远.同济大学校史[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

[5]朱斐.东南大学校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147-148.

[6]教育部.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甲编)[Z].开明书店,1934:16-17.

[7]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学校史编辑室.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0.

[8]袁博.近代中国水文化的历史考察[D].山东师范大学,2011:284-285.

[9]尹北直,王思明.中国近代人才危机应对与专门教育的起步[C]//王思明,沈志忠.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80.

[10]李义丹.天津大学(北洋大学)校史简编[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53.

[11]张謇.为河海工程学校致熊秉三函[C]//张謇全集(第4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25.

[12]张謇.请设高等土木工科学校先开河海工程专班具办法呈[C]//张季子九录.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606-608.

[13]曹丛坡,杨桐.张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82.

[14]张謇.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旨趣书及章程[C]//张謇全集(第4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686.

[15]刘晓群.河海大学校史(1915—1985)[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7.(www.xing528.com)

[16]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153.

[17]刘晓群.河海大学校史(1915—1985)[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4.

[18]姚纬明.中国水利高等教育100年[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47.

[19]李书田.创刊词[J].水利,1931,1(1):1-2.

[20]佘之祥.江苏历代名人录(科技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450.

[21]朱进星.中国近代水利科学的开拓者——写在李书田诞辰110周年之际[N].中国水利报,2010-11-09.

[22]李勤.试论民国时期水利事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22-26.

[23]中央大学南京校友会,中央大学校友文选编撰委员会.南雍骊珠——中央大学名师传略再续[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312.

[24]嘉兴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一代水工——汪胡桢[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

[25]庞青山.工科研究生教育发展史的启示及其改革[J].煤炭高等教育,1995(4):31-33.

[26]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三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591-592.

[27]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三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874.

[28]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443.

[29]周叶中,涂上飙.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5-16.

[30]涂上飙.乐山时期的武汉大学1938—1946[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212.

[31]周叶中,涂上飙.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55.

[32]同上书:18页。

[33]研究院各学部学期报告(1943—1947年)[Z].杭州:浙江省档案馆,53-1-1555.

[34]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史稿》编写组.中国水利史稿(下)[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9:388.

[35]史贵全.中国近代高等工程教育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3.

[36]张含英.李仪祉先生与近代水利[A]//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6.

[37]王思明,沈志忠.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78.

[38]张骅.水利泰斗李仪祉[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86.

[39]李正义.李仪祉传[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95.

[40]郑涵慧.爱国育才的教育家李仪祉[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4(1):116-120.

[41]郑涵慧.爱国育才的教育家李仪祉[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4(1):116-120.

[42]宋希尚.近代两位水利导师合传[M].台北:商务印书馆,1977:104-105.

[43]杨孝述.仪祉先生之治学行谊[C]//见国立西北农学院农业水利学系编.李仪祉先生逝世周年纪念刊,1939.

[44]王英春.情系北洋的李书田先生[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天津文史选辑(总第87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60.

[45]王英春.情系北洋的李书田先生[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天津文史选辑(总第87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63.

[46]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编辑室.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资料选编(第1卷)[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1:300.

[47]贾晓慧.中国工程教育家李书田与北洋大学[J].中国科技史杂志,2010(3):284-29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