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寻纹饰的多彩世界

探寻纹饰的多彩世界

时间:2023-06-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纹饰,需要从“纹”的起源说起。而人类进行“纹饰”的创作、使其变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活动和行为过程,则可能有多种更直接的动机。龙山文化陶器以灰陶为主,有少量红陶和黑陶,纹饰以篮纹为多见。纹饰多为刻划纹,主要是动物和植物纹及其变形。而餮纹也是青铜器纹饰的典型纹样。西周是印纹陶的兴盛期,纹饰多为叶脉纹、云雷纹、人字纹、曲折纹、方格纹和回纹。战国时期兴起彩绘,纹饰有三角纹、漩涡纹、矩形纹、

探寻纹饰的多彩世界

瓷器表的再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纹饰(或装饰)。

关于纹饰,需要从“纹”的起源说起。器物上的“纹”最初到底是怎样产生的,有不同的推测。一种较普遍的说法是认为原始先民偶尔间把编织纹和篮纹印压在陶器上,于是无意间产生了“纹”,如篮纹、席纹、绳纹或刻划纹。还有一种看法是从人的劳动过程中推测出“纹”的发生,认为“从发生学的意义上看,对‘纹’的最早感知和认识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和发生的。在几十万乃至上百万年前人类的劳动中,在打击石器工具的劳作中,人们发现了动作作用于对象所产生的痕迹,当意识到这种打击印迹的存在并去有意模仿和创作各种纹痕、刻划线条时,‘纹’的观念和意识开始生成和发展起并有可能向着艺术性的表现方向发展,人在这一过程中从而能体验到人对于这类‘纹’象创造主体性意义。”[3]

但无论如何,这两种关于纹的不同推测都说明它源于偶然因素的触发,先有实际的“纹”的出现,后有人的发现和意识,再有人的有意识的创造。但是,这种偶然中触发的现象却能引起原始先民的极大注意,这里面就有与人的某种心理需要相联系的必然性。

诚然,最初的“纹”是人在劳动过程和对外界观察中发现的“客观”的“纹”,而不是有意去创造的;但是,如果没有人的好奇心、创造性,没有人的专注和对“纹”的特殊需要,那么作为主观创造结果的纹饰就永远不会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对于“纹”的兴趣、以创造纹饰满足某种特殊需求的愿望就是人类的一种天性,如上所述的“偶然”就是对这各种天性的触发。而人类进行“纹饰”的创作、使其变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活动和行为过程,则可能有多种更直接的动机。在其初期,这种动机不可能主要是为了审美,而与人类的生存意识相关。比如“纹”很可能是人类用来把握世界的一种“初级”方式。原始先民面对包罗万象的大千世界而不得其解,“万物有灵”的原始意识更刺激他们对掌握、控制世界的需要,而纹的产生,“线”的出现,为他们掌握世界提供了一种可能,这就是描绘万物。而物象之巨、之繁,必然要求“缩小”简化,以便将之控制。最初的纹饰就是这种有意识的创造的结果,其具体的纹饰可能与具体的心理需要和精神活动相关。

纹饰在石器时代的中晚期的陶器、特别是彩陶中已有充分的发展,而到瓷器出现和成熟之后,适应它的器表特点的需要,纹饰有了新的发展变化,变为一种目标更为确定、创作意识更为明确的工艺美术的创造活动,手法随之更为多样、形式也有创新,花纹、图案、款式等等日益复杂。这个过程较之器形的变化更为直接鲜明地反映着文化的内蕴和美学追求。

古代陶器纹饰,有的是按照施纹方式来区分和定名的,有的是以图案或纹饰样式来划分定名的。

陶器纹饰不仅受施纹方式的影响,而且很大程度上还受制于时代和文化传统,以及民族与宗教的影响,因此,陶器的装饰图案和纹样,常常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宗教色彩和文化特征。

就纹饰手法来说,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纹饰,常见的施纹方式主要有:镂刻、附加堆贴、捏塑、雕塑、旋、刻划、彩绘等。这些方式,有的可以形成各式图案或复杂的组合,有的可以产生独特的纹饰,如早期施纹方式以拍印、压印、戳印、锥刺、模印、刻、划等为主,产生的多是绳纹、弦、纹、篦纹、暗纹、划纹、刻纹、雷纹、印纹等,其风格古朴、浑厚、爽朗。

新石器时代彩陶的基本纹样有几何、人形、动物植物图案等。而在不同的文化区系中又有程度不同的差异变化。仰韶文化陶器中,几何纹、人形纹、鱼纹、蛙纹、鸟纹、植物花卉纹、太阳纹等普遍存在,其中半坡类型多弦纹、绳纹、线纹,锥刺纹、宽带纹、三角纹、波折纹、网纹等,而最有代表性的是鱼纹及其变体的纹饰图案,其中最具神秘色彩的是“人面鱼纹”图。庙底沟类型除过与半坡类型的相同外,还以线纹为特色,特殊图案有“鹳鱼石斧图”。马家窑文化中的马家窑类型陶器以条纹、宽带纹、圆点纹、方格纹、漩涡纹等多见,线条流畅,图案优美。其中的“五人舞蹈”彩盆图案最为独特。半山类型彩陶以黑色彩绘为主,兼用红色,构图较复杂,有棱彩纹、螺旋纹、圆圈纹、葫芦纹、同心圆纹、波折三角纹等等。龙山文化陶器以灰陶为主,有少量红陶和黑陶,纹饰以篮纹为多见。大汶口文化陶器装饰纹样用多色彩绘,并创造出许多新的纹样,如八角星纹、连贝纹、连珊纹等。大溪文化陶器以红陶为主,装饰较少。彩陶数量少。屈家岭文化陶器以砂质和泥质红陶为主,晚期以黑陶为多,彩陶纹饰有带条纹、云纹、网纹、圆圈纹、弧纹、弦纹、方框纹等等。河姆渡文化陶器是已发现的长江下游最早的文化遗存,陶器处于原始阶段,以夹炭黑陶最有代表性。纹饰多为刻划纹,主要是动物和植物纹及其变形。在河姆渡文化中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出现了猪纹钵,以猪作为装饰题材,不但具有特殊的审美意义,而且形象地透露出猪在当时被驯养的情况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等信息,因而具有了重要的文化意义。就新石器时代陶器中彩陶的纹饰来说,较晚的是辛店文化和齐家文化,这些类型的陶器物纹饰多为几何纹样,有一些似乎与青铜器的某些纹样有所接近,从中反映出时代和文化的演变。

夏商代陶器的表面大多磨光,另外有一些是拍纹或划纹。拍印纹多为回纹、叶脉纹、漩涡纹、云雷纹、圆圈纹、花瓣纹等。商代纹饰有又一些发展,到其中期,常见的有餮纹、夔龙纹、方格纹、人字纹、花瓣纹、云雷纹、曲折纹、勾连纹、连环纹、乳钉纹等,其中以餮纹最多。而餮纹也是青铜器纹饰的典型纹样。西周是印纹陶的兴盛期,纹饰多为叶脉纹、云雷纹、人字纹、曲折纹、方格纹和回纹。

从商代到春秋战国时期,原始瓷器从出现到逐步提高,其纹饰也在逐步变化。初期表釉色以青绿色为主,多饰有方格纹、篮纹、叶脉纹、锯齿纹、S形纹等。西周时期的多为几何纹样图案。春秋战国时期陶瓷装饰的图案的组合上,改变了商代的中心对称,单独适合纹样的图案形式,也改变了周代的反复连续,成为带状的二方连续的图案组织,而有自己的时代特点,即以重复缠绕,上下穿插,四面延展的四方连续的图案组织为主要骨骼,它布满全身,不分主次,而以蟠螭纹、蟠纹为主要装饰花纹。这种变化的原因一方面是继承了前代的传统,又力图摆脱传统,进行创新,一方面则与装饰的创作技术的变化有关。

战国时期兴起彩绘,纹饰有三角纹、漩涡纹、矩形纹、方连纹、龙凤纹、雷纹、云纹等。到了汉代,彩绘纹饰更为精美,纹饰有几何纹样、云纹、植物纹和鸟兽纹等。其中一些有特殊含义的吉祥纹样被广泛使用,比如在后来流传时间很长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在这一时期出现。汉代铅釉陶器的烧制和瓷器的走向成熟,也给纹饰带来相应的变化。如铅釉陶器上除过弦纹、水波纹等外,花卉树木等植物,龙、虎、朱雀、猴、熊等动物以及人物等纹饰多见;瓷器因器物功能的变化而引起造型的变化,同时也带来纹饰的多样。砖瓦上雕饰各种花纹,如回纹、太阳纹、山字纹、龙纹和凤纹等,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纹样中,特别值得提出的是,由于民族的迁徙和佛教的传入盛行,陶瓷纹饰的题材增添了新的重要内容,胡人纹样出现在瓷器纹饰中,而与佛教教义象征相关的莲花以及忍冬纹大量被运用。器物的装饰纹样多为联珠纹、网纹、棱形纹、波浪纹等,而鸟雀、辟邪、仙佛等有特殊寓意的纹饰也多见。

隋代纹饰方法多继承前代,纹样多见花瓣(花朵)纹、草叶纹、波浪纹和几何纹样。也有人物、花草、鸟、兽、鱼、龙等纹样和祥云山水图案。(www.xing528.com)

唐代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而唐三彩的成功更是锦上添花。陶瓷器纹样丰富,色彩富丽、华美。由于社会的强盛,经济生活的发展和物质的满足,人们注意生活情趣化,大自然被当做审美对象,大量的花草植物纹样出现在陶瓷纹饰中,各种动物和不同人物形象也得到自由的表现。“植物有梅花菊花、莲花、忍冬花、团花、串花、蔓草、花草、小树、葡萄、树叶。动物有蝴蝶、小鸟、天鸡、鸳鸯、鸾鸟、鸭、鹅、奔马、大象、狮子、麋鹿。人物有武士、舞者、奴仆、高士、少数民族形象、杂技(舞球、驯狮、驯象)。图案有联珠、珍珠、散点、浪花、弦纹、绳纹、行云、月亮、星星等。”[4]

宋代是我国瓷器的鼎盛时期,瓷器在社会生活中地位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特别是用于观赏和收藏的陈设用瓷的大发展,对于瓷器纹饰的更加趋于精美华贵、变化多样起了直接的促进作用。宋代瓷器的纹饰的特殊,不仅表现在纹样的变化,而且首先在于瓷器色泽、质地的丰富多采、绚丽多姿。宋代的名窑的成名几乎都与它们各自独特的工艺所创造出的独具一格的瓷器的色泽质感相联系,比如,汝窑的粉青、天蓝,景德镇的“影青”,哥窑的断纹,均窑瓷的红釉的独特贡献以及天青、月白等等,都是独立不倚、无与伦比的瓷色。宋代瓷器的纹饰更是千姿百态。就题材来说,植物花卉是主要装饰,有牡丹、莲花、盆花、石榴、萱草、菊花、海棠、梅花、木叶、蕉叶等。此外有龙、凤、鹤、骐麟、鹿、兔、鱼、鸳鸯、花鸟、婴戏等题材。这里说的婴戏的婴是婴孩儿童,婴戏就是以他们为主角戏嬉玩耍的情景,比如钓鱼、玩鸟、蹴球、赶鸭、放鹌鹑抽陀螺等。婴戏题材在宋代十分流行,有人认为这种现象似与宋代社会安定、人口增值有关。(同上)宋代瓷器纹饰手法也有较大的变化,其中比较突出的一是注意瓷器质地与纹饰色彩的调配和装饰技法的变化,据有学者研究,仅磁州窑的装饰技法就有数十种之多。如白地刻划花、白地剔花、白地绘黑花、白地剔绘白花、白地绘刻黑花、白地黑花夹褐彩等等。[5]纹饰手法变化的另一表现是注重纹饰图案的创造性构思。比如,以婴戏变化出的图案就有婴戏牡丹、婴戏莲花、婴戏三果等。又如,定窑中的禽鸟纹,将“孔雀、鹭鸶、雁、鸭、多与花卉组合……,整个纹饰俨如布局严谨的织锦图案。”(同上)宋代民窑中的纹饰题材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间色彩,或取材于民间生活小景,或表现一种生活情趣,带有鲜明的世俗情调和民俗意味。此外宋代瓷器的纹饰还利用中国画绘画技法,线条勾勒奔放有力。

元代陶瓷装饰纹样繁缛,层次较多,但主题突出繁而不乱。主要有花卉、松竹梅、鱼藻、鸳鸯荷花、荷花、山石、海涛、龙凤骐麟、云纹、几何纹、人物等等。这些纹饰中也曲折地反映着这个时代的社会心理,比如喜用松竹梅的图案,成为典型的装饰题材,就隐含着汉族人以清高、坚贞不屈的精神面对异族统治的情绪和民族心理。元代瓷器纹饰手法具有特点,以最重要的青花瓷器的纹饰为例,它布局繁密,层次较多,有的纹饰多达七、八层。

明代在陶瓷釉色上有了较大的变化,在此以前,是以青瓷为主,明代以后,则主要是白瓷。白瓷的发展,为陶瓷工艺的装饰,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自唐宋时期普遍采用的刻花、划花、印花等方法,至此已经渐渐衰落。画花的装饰方法,成了陶瓷的主要装饰方法。明代的陶瓷装饰有青花、五彩两大类。青花是主流(多为民窑)。明代青花瓷的装饰,在各个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宣德青花,多用缠枝花、一束莲、牡丹、雀梅、三友图等;成化青花,多用婴戏、人物仕女、草虫小景、棕榈、葡萄等;弘治正德青花,多用缠枝莲、八宝、连理牡丹、栅栏树石、高图吟眺等;嘉靖青花,多用莲花鱼藻、云鹤、海马、寿山福海、祥麟瑞兽、八仙过海、人物楼台等;龙庆万历青花,多用寿字树、狮鹿、攀枝娃娃、凤穿牡丹、折枝花果等;晚清青花,多用多种写生花。”[6]

清代陶瓷纹饰特点是趋于繁缛、精巧,绘画式的装饰占主导地位。在康熙时期的纹样,主要有雉鸡牡丹、冰纹梅花、龙凤、四季景、人物、刀马人、戏曲故事、全篇诗文、耕织图、渔家乐、祈福祝寿、锦地开光等。雍正瓷器装饰花纹多以花鸟为主。乾隆时期有花鸟、山水、人物、婴戏、罗汉、蟠螭、八宝等等。明清两代推崇佛教和道教,所以在陶瓷纹饰上多有八吉祥、八宝、八卦、八仙等内容,并喜用谐音、象征、隐喻或以花捧吉祥文字等手段,来寓意喜庆、幸福。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晚期陶瓷纹饰受到明清社会风尚和审美趣味的影响,富有市民生活情趣和世俗气息。对此我们将在后面还要谈到。

【注释】

[1]宋赵德麟《侯鲭录》,转引自《陶瓷器鉴赏与收藏》

[2]《中国陶瓷》。

[3]李砚祖:《纹样新探》,《文艺研究》1992年6期)

[4]《陶瓷款识与陶瓷欣赏》。

[5]施琪、刘丽芳:《陶瓷款识与陶瓷欣赏》,中国致公出版社

[6]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