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情理统一:一种美妙的表达艺术

情理统一:一种美妙的表达艺术

时间:2023-06-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中国人从古至今一直有着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性意识,伦理道德下的实践理性与整体思维都体现出了自觉行为。中国的设计文化,凸显的是情和理的和谐交融。设计文化中传达出来的“尚中”理念,表现出了宗教理念统治之下社会秩序。当人们把面朝南面定为贵之后,南北的中轴线就慢慢占据了主导地位。从中国的文人墨客之中进行筛选,几人能似

情理统一:一种美妙的表达艺术

由于中国人从古至今一直有着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性意识,伦理道德下的实践理性与整体思维都体现出了自觉行为。现在,我们接触到中国的设计文化,在探索这个古老的文化时就会察觉到,一是中国的设计文化蕴藏着理性意识的影子,二是中国的设计文化还包含了抒情的风格特点。中国的设计文化,凸显的是情和理的和谐交融。

当我们回顾中国传统设计文化的时候,一开始需要探索的就是原始的中国文化,在中国古代先民的原始思维意识下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设计文化,这时候的设计文化体现了原始思维的情和理。就拿彩陶来说,古时候陶器的设计目的是为了给日常生活带来更大的便利,陶器的形状和样式是从果实的果壳获得的灵感。编织物品在创作的过程中形成的痕迹或者纹样给陶器制品的纽索纹与宽带纹带来了创作灵感,在这之后又诞生了动物性的图纹,就好比仰韶文化遗址中挖掘出来的半坡陶器上面就雕刻了鱼纹、庙底沟文化遗址中挖掘出的陶器上刻画了鸟纹、马家窑文化遗址中挖掘出的陶器上刻画了蛙纹等。一开始的纹样是形象的、写实的、生动的以及多样化的,后来慢慢向着图形化发展。一些专家学者经过研究后得知,那些从动物纹样向几何纹样演变的陶器,并不是单单用来“审美”与“装饰”的,他们具有某种图腾样式的神秘意义,这也说明了中国古代先民们自主意识的出现,人们已经可以通过主观感觉来设计陶器物品表面上的装饰品,从而表现出他们对于大自然以及自身的认知,描绘出了一个早期的“造型理念”。站在中国原始人类的角度来看,使用人造物品来表现出自己的感情和认识,就已经是非常高级的设计文化了。

不管是群体还是个体,中国的传统设计文化里总会体现出严苛的“中轴”认知。坛庙、佛寺、陵寝、宫殿,甚至是民居都会按照左右对称的样式来进行设计,沿着中轴线进行一层层的设计建造,从而在空间上构造出和谐稳定的建筑物群,表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韵律和节奏。设计文化中传达出来的“尚中”理念,表现出了宗教理念统治之下社会秩序。利用建筑物群体这样的物质体系来向人们传达血缘关系中的嫡传关系和直系关系,从而削减庶出关系、旁系关系。从建筑物群上来看,中就意味着正,不中就意味着不正,不中也就说明了不尊,这样的说法可以从《礼记》中进行查找。

考古资料中可以得知,早在西周时期,当时的院落分布就已经表现出了左右对称,已经有了中轴线一说,在这之后南北方位就渐渐和东西方位分道扬镳。当人们把面朝南面定为贵之后,南北的中轴线就慢慢占据了主导地位。院落进行中轴分布的建筑特点也就成了大中小城市的主要建筑分布方式,更不用说皇宫建筑以及官府建筑了。最具代表的遗址可以说是陕西省岐山县发掘出来的早周遗址。这座遗址是一个分布非常规范的四合院样式的建筑遗址,包含了两进院落。从南到北,中轴线上坐落着大门、后室、影壁以及前堂,后室和前堂用走廊进行沟通。堂、门以及室的两边是厢房,把整个院落围绕成一个密闭的场所。庭院的周围环绕着檐廊,屋子的地基下设计了卵石与排水陶管构成的暗沟,用来排走庭院中积累的雨水。屋顶是用瓦搭建的,墙体是土坯墙或者是夯土墙,采用黄泥、砂以及白灰混合成的三合土覆盖到土坯墙的外层,整个墙面显得整洁大气。遗址的南北长大概有45.2米,东西宽大概有32.5米。一直可以追溯到夏朝末期,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已经体现出了设计文化中的中轴意识。《周礼·考工记》中记载了古代王城的建造方式,这也成为之后各朝各代打造都城的准则和规范,一直到了清朝都还在沿用。在宋朝的《营造法式》以及清朝的《工程做法则例》中还对建筑方式做了更为严苛的规定。建筑设计在发展的过程中展现着我国古代先人的高超智慧以及理性意识的充分应用,实践理论成为了设计过程中的一个标准和准则。所以,龙庆忠就提出过,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大都是沿中轴线分布,一般有南北中轴和东西中轴的区别。中轴线布局的方式一直沿用至今,从古代到现代一直在传承和发展,可以说是世界建筑历史上的一个奇迹。这也说明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中华民族崇尚礼仪文化,从这一点来看,中国人可以将这种建筑风格延续下来也就不足为奇了。从整个中国社会来看,不能缺少的就是礼仪文化,礼仪文化构造了中国社会和谐的秩序,如尊老爱幼、男女有别等这些人理伦常都会影响到建筑风格和设计文化。

那些崇尚隐居的文人墨客,在深山老林中构建自己的私人场所的时候,尽管已经抽身于世外,过着恬淡的生活,不食人间烟火,可是在他们灵魂的最底层还是有着对于家乡的思恋、对于伦理文化的不舍。

苏州有一个有名的园林,叫作网师园,这个名字暗含了渔钓的意思。园林的建造者要充当“渔父”的角色,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隐居的志向,从而表现出了古代文人墨客那种超脱于现实、恬淡自然的生活态度情趣

让我们看看网师园的园林设计:网师园的门并没有冲着为了纪念乾隆皇帝而得名的十全街,它的门开在一个极其幽深、曲径通幽的小巷深处。在当时,要想进入网师园就要穿街过桥,进入弄堂,踩着石子铺的小路,向着东面前行。小巷的墙边都长出了厚厚的苔藓,石子路上还会有一些生命力顽强的小草长出来,走到这里时可以体会到一种质朴的生活气息。通过这些弯弯曲曲的小路才会到达网师园的大门。园林的建造者选择把大门开在小巷之中,就好比在抒情诗中出现的一连串的省略号,表现出了园林主人高洁自乐、富者不攀、卑视利禄的高雅情操,这是一种崇高的人生追求。网师园的濯缨水阁悬挂着一副郑板桥书写的对联,说的就是要向孔子的弟子颜渊以及曾参一样要每天反省自己,直面自己的过错,发扬自己的优点,还要向大禹以及陶侃一样珍惜每天的时光,时光如流水,失去就会不复返,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自己的一生更加有价值。从园林的设计来看,园林主人只想沉迷于花草之间,游历于楼阁亭台之上,在湖畔欣赏假山和泉水,在弄堂小路中释放自我,游人或许只能体会到园林主人通过恬淡的生活目的收获身体和心灵上的自由这一层面。其实园林主人真实的意思是现在隐居在这里,只是短暂地放飞自己的思想和灵魂,这是一种潜心的修炼,当有伯乐识别自己的时候,就一定要好好施展出自己的能力和远大抱负。这种隐居的行为比屈原官场失意之后投江的行为又多了一些理性。从中国的文人墨客之中进行筛选,几人能似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

明式的家具可以说是中国家具历史上的典范,甚至在国际上都有着很好的口碑。明式家具有着沉稳大气的造型,线条顺畅;在结构上具有朴实简练的风格,严谨细致,质量保优;在装饰技术上简单大方,种类繁多;在用料上有着传统层面上的考究。明式家具充分发挥出了各种用料的特性,又充分保留了用料的天然纹理与色泽。罗无逸对于明式家具有着很高的评价,而王世襄对于明式家具则概括出了“十七品”,明式家具的设计除了考虑到雅韵、流畅的线条以及清晰的轮廓,还考虑到人们对于生活环境不断提出的新需求。在装饰品的选择设计上也有所限制,没有西方设计中像“洛可可”以及“巴洛克”缺乏理性的装饰设计。尽管在其后的清式家具里,风格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清式家具中透露出的华丽而不低俗、层次分明而不繁复、宏伟壮阔而不拖沓的理性意识仍然存在。家具设计中传递出的中国设计文化,不仅包括了人生的理念,还包括了社会文化的理念,这和世间运行的真理又是相互统一协调的,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完美结合。中国传统设计文化中既包含着设计技艺又包含着理性意识。(www.xing528.com)

中国的传统设计里,对于理的阐述并不是使用唯“理”主义来避开艺术领域中感情的倾诉。恰恰相反,认可感情在设计艺术中的作用,对于“理”的阐释有了更大的帮助。《毛诗序》对此评述如下:“诗者,志之所在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序》这段话指出了古代诗人“言、歌、舞”三者都起于人心中情感的表现,体现了从情感表现去观察艺术本质这一审美文化特征,说明了古人已经开始了解了以诗言志并不是一种没有感情、单单谈理性的一种认知,是一种追寻某一目标,进而在过程之中表现出追寻主体对于世间万物的理解和体会。

在中国传统设计里,设计者经常会对设计对象寄予自己的感情和意识,目的是表现出自己的理性追求,一是证明了设计文化中也存在理性思维,二是表现出了设计者希望通过设计对象来表现出自己的精神世界。这肯定也是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种设计者精神世界的传达和西方设计者的那种疯狂和激情又是完全不同的,中国人更擅长将自己的情感和意识隐藏在涉及对象里面。从夏朝、商朝以及周朝三个朝代的礼器设计一直到各朝各代的建筑设计、家居设计等,装饰品和建筑对象往往都是一个整体,装饰品一是具有某种修饰意义的物品,二是建筑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就好比中国建筑物中门窗设计,现实当中就是为了透光挡风用的,窗格不能设计得太大,不然不牢固。工匠们把窗格设计成“双钱”“福”“吉”“寿”“卐”以及“喜”字等有着祝福含义的样式,不仅拥有了美感,还多了很多的意味;采用实拼板材质的门窗,工匠们为了赋予其更多的含义,还会在门窗上面刻画出各种各样的、有规则形状的纹饰,就好比梅、兰、竹、菊四君子,暗八仙以及松、竹、梅岁寒三友等。明式家具中有一种椅子叫作圈椅,圈椅上面是圆形,下面是方形。圆形的设计可以使人们在休息的时候更加放松,方形的设计可以使人们在落座的时候更加安稳。还有着“天圆地方”的含义。工匠们把座面和靠背制作成了90°角,坐在上面的人只能一本正经地直坐,一看就有君子的气概。除此之外,各种各样的纹饰和雕刻都被刻画在了靠背之上既,美观大方又经济实用。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不管是重檐还是单檐,都设计成翼角起翘的样子,这种独特样子的设计除了可以防霜、雪、雨、露之外,还能够保护外围墙面、便于室内的采光、降低暴雨从屋顶倾泻而下时对于建筑基座的破坏作用。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样子的屋檐,也是来源于中华民族对于龙凤图腾的尊崇和信仰。在神话故事《山海经》中,东夷族将鸟作为自己氏族的图腾,还将鸟名和官名进行一一对应。掌控者建筑工程的官员叫作“鸠氏”。 《史记·夏本纪》也有所记载,很多的氏族图腾中都体现出了龙飞凤舞的元素。到了周朝,这个图腾进化成了羽舞,根据史书记载,周朝还有一种“献其羽翮”的风俗习惯。《诗经》中也引用了赞美之词来称赞周朝时期的建筑物之美。一直到汉朝张衡在自己的著作《西京赋》里也有着对于房屋屋顶的描述。清朝的李斗也对屋檐龙飞凤舞的样式有着详细的描述。房屋的屋顶原来仅只是用来遮风挡雨的,成熟的技术手段使屋顶在原来功能的基础上还有了其他的设计。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追寻的一直是浪漫的情调与腾飞的自由精神。从这一层面也可以看出,中国的设计文化在向人们传递着“情”和“理”互相融合的意味。

总而言之,中国设计文化具有这样的特性:天人合一的共识,人化自然和物化自然的协调统一,不同流派的文化观点互相融合、和平共处,这也使中国设计文化中蕴藏的美学价值和哲学意味显得更加深刻、意味深长。除此之外,宗教法制中体现出来的政治色彩,凸显出了中国设计文化在道家儒家、释家三者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过程中,实现了自身内容的丰富,自身含义的提升。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的相互冲突、儒家文化的互相统一,使设计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复杂多样的特点。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中国设计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之中,不会因为科学技术、材料特性以及理论水平的改变而改变,它始终会遵循理性的原则和规范。从封建社会,或者说是从奴隶社会起始。设计文化就一直在稳定地发展和进步。就算是出现了技术上的革新、材料上的更替,也没有出现过西方社会中那种大起大落,中国的设计文化不温不火,但是一直在进步,这也是中国社会意识的使然。

【注释】

[1]“中国这一套东西,大约都具于周易。对周易有许多家说法,却有一个为大家公认的中心意思,就是‘调和’……”

[2]且夫钟不过以动声,若无射有林,耳弗及也。夫钟声以为耳也,耳所不及,非钟声也。犹目所不见,不可以为目也。夫目之察度也,不过步武尺寸之间;其察色也,不过墨丈寻常之间。耳之察和也,在清浊之间;其察清浊也,不过一人之所胜。是故先王之制钟也,大不出钧,重不过石。律度量衡于是乎生,大小器用于是乎出,故圣人慎之。今王作钟也,听之弗及,比之不度,钟声不可以知和,制度不可以出节,无益于乐,而鲜民财,将焉用之!……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若听乐而震,观美而眩,患莫甚焉。夫耳目,心之枢机也,故必听和而视正。听和则聪,视正则明。聪则言听,明则德昭。听言昭德,则能思虑纯固。以言德于民,民歆而德之,则归心焉。上得民心以殖义方,是以作无不济,求无不获,然则能乐。夫耳内和声,而口出美言,以为宪令,而布诸民,正之以度量,民以心力,从之不倦,成事不贰,乐之至也。口内味而耳内声,声味生气。气在口为言,在目为明。言以信明,明以时动。名以成政,动以殖生。政成生殖,乐之至也。若视听不和,而有震眩,则味入不精,不精则气佚,气佚则不和。于是乎有狂悖之言,有眩惑之明,有转易之明,有过慝之度。出令不信,刑政放纷,动不顺时,民无据依,不知所力,各有离心。上失其民,作则不济,求则不获,其何以能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