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珍贵英石:历史悠久且市场价值飙升的收藏宝藏

珍贵英石:历史悠久且市场价值飙升的收藏宝藏

时间:2023-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历史悠久的英石收藏迎来了新一轮高潮。英石的收藏和赏玩称得上是盛名久享。市场价值的飙升极大地刺激了英石的收藏和开掘,当地群众视采石为致富途径,纷纷上山觅石。因此,现代英石精品价格不断飙升。从古到今,人们始终认为英德的英石是最具收藏价值的种类。

珍贵英石:历史悠久且市场价值飙升的收藏宝藏

◎ 成云飞

有着“中国古代四大名石”美誉的英石,集瘦、皱、漏、透、质、色、纹、润、险、雅、奇、丑诸美为一身,在源远流长的中国石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古往今来公认的赏石瑰宝。

自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历史悠久的英石收藏迎来了新一轮高潮。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寻石、赏石、藏石的行列,收藏队伍和市场规模蔚为壮观。

英石主要产于广东省英德市境内。主产区在英德市望埠镇。有黑白石、花筋石、雨滴石、五彩石、横纹石、纵纹石、叠石、白英石、黑英石、绿英石、红英石、碎皱石、大花石、水英石、英石化石等。英德市山川灵秀,奇峰连绵,千峰万壑,蔚为壮观!

英石的收藏和赏玩称得上是盛名久享。自古以来,有名的藏石家无不藏有英石珍品,有文献记载的就有苏轼的“仇池石”“壶中九华”,吴六奇的“南岳真形”,赵之壁的“一柱擎天”,永常的“研山”,顾鼎臣的“屈子行吟图”,张作霖的“君子之风”,张大千的“颜筋柳骨”,张传伦旧藏的“虎攀岩”“惊螭”“ 莲峰并峙”“泄月”等。南宋《云林石谱》上记载石品116种,英石被放在第三位。明人文震亨撰写《长物志》,写英石“起峰高优至三尺几寸余者,小山之前叠一小山最为清贵,然道远不易至”。 明人江桓写英石“奇峰乍骈罗,森然瘦而雅”,这是对英石由衷的赞叹!清初朱彝尊的“曲江门外趁新墟,采石英州画不如。罗得六峰怀袖里,携归好伴玉蟾蜍”,写到画都不如英石的美丽。清代陈洪范的“问君何事眉头皱,独立不嫌形影瘦。非玉非金音韵清,不雕不刻胸怀透。甘心埋没苦终身,盛世搜罗谁肯漏。幸得硁硁磨不磷,于今颖脱出诸袖”,写出了英石的皱、瘦、漏、透以及当时的盛世搜罗英石,也说明当时得一块英石是极为不容易的。更有米芾杨万里、王象之、徐经孙、范成大等文人品析赏玩英石。英石受到诸多名士如此钟爱,是因为英石具有独特的魅力:一是无论大小,天然成形,千姿百态,鬼斧神工,并具备了“皱、瘦、漏、透”诸要素,意境深远;二是英石的肌肤往往巉岩嶙峋、沟壑纵横,苍翠温润、古朴拙绝,灵动纤秀,花式十分丰富,韵味十足。三是色泽以黑、灰为主,间有白色、暗红、五彩、黑白色、绿色等,不仅多姿而且多彩。四是有的英石有“玉振金声”的音质,轻击微叩,都可发出琤琮之声,余韵悠长。

一、收藏市场

历史上对英石曾有两次较大规模的开掘和收藏。一次是北宋中后期,先是当地人士采石筑园,或为清供,经苏轼、米芾等称扬,名声愈噪,直到徽宗修筑艮岳石,达到高潮。

此后即少有人问津。元代时间跨度较短,遗留有可考的英石有紫禁城御花园的方台座英石“银壶”和圆盆座英石“曲云”。这些只作为园林石,几案石无从考证。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明代。计成所著《园冶》介绍英石的产地、颜色等大体与《云林石谱》相同,但强调了英石的作用“大者可置园圃,小者可置几案,亦可点盆,亦可掇小景”。清代也有大量的名人赏玩英石。自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形成的新一轮收藏热应该是有史以来第三次。2000年以后,国内大城市有实力的收藏家,慕名前往英石的主要产地——英德市望埠镇等地,寻觅、挖掘、收购英石。在产地,当时一件上品的石头,价格不过数十元、上百元,运到大城市往往就增值十倍百倍。2008年香港苏富比拍卖行的一件高73厘米的英石拍品,成交价192.75万元。市场价值的飙升极大地刺激了英石的收藏和开掘,当地群众视采石为致富途径,纷纷上山觅石。由于英石多产于山上裸露于地面,捡一块少一块,而且大批的民众上山捡英石,英石资源进一步萎缩,现在的石农已经很难捡得到较好的英石了。

按照收藏市场规律,藏品的市场价值往往由其文化价值和供给情况所决定。英石具备的天然艺术品唯一性和资源不可再生性,也就有了值得期待的升值空间。由于存世的“老英石”多是体量巨大的园林景观,又多保存在如北京故宫御花园、开封大相国寺、苏州拙政园等名胜之地,能够上市的“老英石”十分罕见。因此,现代英石精品价格不断飙升。有藏友五六年前以几十元收购的一件名为“长相依”的小件英石,去年初转让出售的价格是1万多元;至于一些体量更大、造型更好的英石,从最初的几十元、几百元收进到几万元、几十万元转手,市场上早已是屡见不鲜。英石的收藏交易,除了散见于一些拍卖活动和奇石展会、赏石店面外,主要集中在英德市区和江苏、天津上海等地,尤其是英德市望埠镇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以中华英石园为主的英石市场逐步规范和繁荣。中华英石园近2000平方米的大厅里,展示着500多件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英石,价位从几百元到几百万元不等。这里为进场交易的英石提供专家鉴定,提供鉴定证书,采取专家评估定价和卖主标定最低价两种形式,为买卖双方提供诚信、公平的交易平台。交易中心还进行网上展示、交易,最大限度地方便收藏者。

英石如何辨别、从哪里入手、第一点看什么、接着看什么,当即定论是不是英石,然后再鉴赏分析确定它的艺术、经济和收藏价值,这是极为重要而又必须掌握的简单的方法。以上所谈的英石特点多指英德石之中的阳石。其他石种如白英石、绿英石、彩玉石、黑白石等应该说比较容易鉴别,只是多从它的形态、完整性、神似、意境等方面考虑其品位就行了,最难的是本地类的英石与其它有着喀斯特地貌地区产的那类“英石”辨别鉴赏。 英石依据它的同位素测定和地理位置的不同可知英石的产地不是单一的,从古代的记载中就得知。广西、贵州、云南、湖南等地均有英石,但造型和石质的不同决定着英石是否来自正宗的产地。英德市所产的英石是温润苍翠的,上手比较温和、润泽,易于手养,易出包浆。从古到今,人们始终认为英德的英石是最具收藏价值的种类。

下面就谈谈具体辨别的方法顺序。

先看该石是否全天然脱落,有些英石是凿出来的,留下的新口清晰可见,有之,也可赏玩,但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看石肤、石纹。英石的石肤,表层有一层灰黑的天然包浆,极具手感(瘦、皱、透、漏的特点不影响石肤)。石肌中有着特殊的白灰色石纹,其纹理自然清晰流畅。表现出的原始风霜味和音乐韵律感,充分体现了苍古厚重、自然古朴的鬼斧神工造化之美。

弹敲听音。由于英石属于石灰岩岩石,磨氏硬度在4—6度,所以用手指弹敲或用木棒敲打,可听到悦耳清脆的声音。没有声音的就相对差一点了。

以上三条标准,就是辨别英石真伪好坏的首要标准。广大石友在实践中可多向专家请教,多与当地石农交流,便会很快掌握这些辨别方法的,但是随着市场需要,英石热的兴起,一些石农“加工”技术的改进变化,又为我们辨别真伪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因此,辨别真伪的能力也需要不断加强和提高。

二、如何鉴赏英石的品位等次

英石以其质、形、色、润的独特特征和瘦、皱、透、漏、丑、悬、险、雅、奇、纹等千奇百态的丰富变化,而备受古今中外赏石界的喜爱。那么如何掌握鉴赏英石的品位等次的方法呢?在考察以上特点的基础上,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评判。

1.象形类的鉴赏评判方法

形象逼真。英石中尤以象形石居多,又以狮、虎、马、龙、凤、鸡、麒麟、羊、树松等动植物、瑞兽类居多。在观察“象”的基础上,开始考察其结构完整、比例恰当、厚薄合理、肢体齐全等方面如何,然后再考察其动感、神韵即神态如何,以及瘦皱漏透中有几点达到,以上几点基本上达到即可定为神品。(www.xing528.com)

是不是原石。所谓原石,就是天然形成,哪怕个别部分多余或残缺也不要紧,尤其要看关键部分,如头、嘴、脖、眼,越是“象”得很的地方越要特别注意,要十分仔细观察验证,无人为加工或粘制。其他部分主要考察伤残、截底等,总之,不能有一点人为痕迹。

石肤、石肌。温润、细腻、手感好,这对英石品位高低优劣也极为重要。

配座与题名。一方好的英石无论是山峰景观类,还是象形类,必须有稳定感、底平、起座容易,强调配座要稳实、稳重,同时要考察配什么样式的石座,以便能烘托突出英石的等次品位来。还要根据英石等次选择相应的材质,越名贵的木材,做出来的品位就越显珍贵。

石文化作为一种高雅、健康、文明、时尚的象征,起一个什么样的名字,对于提升英石的观赏价值也极为重要。一般地讲,要有文化氛围、文化背景、艺术联想、赋予人间风情、为世原则、育人哲理、赋予时代感,切忌直呼其名,平白无味,又忌过于隐晦,百思不得其解。如美国胡可敏收藏的“状元石”这个题名十分恰当。整体造型像一个书字,状元都是从读书出来的,所以起名“状元石”,这里确实有反复思考比较、探讨、实践积累的过程。命名一定要积极安详、追求美好生活和人间胜境。

2.山水景观类英石的鉴赏方法

一是考察整体效果,再考察变化是否有序,符合人们追求和想象的胜境,或相似现实中名山名水,以及吉祥的植物类等;二是找出主体部分,研究表达表现的主题是什么,是否符合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欣赏标准、主题健康向上的美德要求。因此,最能说明意义、最能突出特点的在哪里,一定要找出来;三是要看走势、起伏变化,所能代表的意境要多思考、多看、多比较再作评判。凡属精品,都应该具有深刻意境和丰厚的文化内涵。如英德骆清发先生珍藏的《君临天下》《小桥流水飞云间》,英德成先生珍藏的《君临砚山》,朱章友先生的《天台山》,陈作安先生的《高山流水》《蓬莱仙境》当为英石山水景观类的神品,给人以小见大、如临其境、享受自然、放松心情的美妙,使其具有鉴赏价值。

以上所谈英石的鉴赏评判方法,指导思想上是追求自然,放松心情,享受美好生活。所以从整体性、变化性、烘托配座、点睛命名诸方面考虑的,突破了传统的就石论石、针对个别的方法,这也为发现、理解、联想英石的意义、内涵和神韵,提出了思考,也为如何提升英石的收藏价值和鉴赏水平提出了要求与希望。

三、收藏常识

英石的分类过去一直没有统一明确的说法,给藏友收藏带来了诸多麻烦。英石的分类,按体量大小,分为园林石、厅堂石、案头石和把玩石;按色纹分为纹石、黑白石、五色石和其他品类;按形象分为景观石、象形石、禅意石等。上述分类中,除园林石因为体量的因素,一般藏友很少涉足外,其他都可以根据喜好作为收藏对象。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英石收藏中的文化因素十分重要,一件藏品不仅要有好的品相,还要有点石成金的“命名”和相得益彰的“配座”。目前藏市中,拣品相之“漏”已经很难,但是高人一筹的文化素养往往可以在藏品的“命名”和“配座”上,收获意外之喜。

与其他热门收藏一样,英石收藏也存在着造假作伪现象。造假者常常对自然形成的石头采用切割打磨抛光、钻孔镶嵌、烧烤涂油等手法。专家指出,由于英石硬度低,很容易切割打磨,容易酸洗,所以要特别注意那些造型十分生动的英石和一些比较大的石盆石砚等。另外,选择象形石,要注意观察象形的突出部分(如手、足、翅、五官等),看其是否与主体浑然一体,是否有胶粘痕迹。至于用电钻电锉斧凿、切面、锯底后,再用细砂磨、盐酸渍来处理的作伪手法,则需要专家进行鉴别了。

“求一石易,养一石难”,收藏英石一定要走出石头不需要保养的认识误区,既要赏石也要养石。专家和资深藏友建议,收藏英石要以石为友,经常用手抚摩把玩,使人气和体润渗入石肤石体,时间长了即可形成包浆,包浆越凝重赏玩价值越高;其次要定期进行清洁,尤其是定期用布加净水抹擦,不仅有利于保持石头的生气,还有利于保持英石独特的意韵。同时,保养英石还要特别注意不能损坏石体,不能用油蜡之物涂抹,否则其观赏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四、收藏原则

1.精品原则。这是广大石友必须追求的,特别是初涉石友,不要受在哪里的石馆看过,或在书上、画册中见过类似的,模样相近,或者成交出售过类似奇石,甚至卖过多少钱等等因素的影响或干扰。一定要确定,只有精品英石才具有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所以,在选择或购买时要多比较多观察,最好多听听资深专家和有过丰富收藏经验人士的意见,这种请教和学习十分必要。

2.个别原则。英石种类繁多,如何根据资源稀有情况和个人爱好,明确选择自己所要收藏的方向和英石石种。力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精品档次品位上,要有独立独特的风格,要力争在这个品类中或一个地区范围内有一定影响面,甚至追求“收藏大家”,或独占鳌头。如有人主攻象形英石,有人主攻山水景观,有人主攻黑白石,有人主攻碎皱石,有人主攻彩英石,等等。

3.展示交流原则。自己收藏的英石是否属于精品,如何界定,一定要克服“肯定自己、否认他人”的不良心态。要多展示交流,具体地说就是,一要多与资深收藏者交流看法,多请他们来鉴评。二要多看石馆、石展,所谓的标价很高、谈论最多的精品,分析对照自己的藏品可以界定。三要多参加大中型石展,参展参评,要相信专家们在理论上、综合评定方面还是比较准确的,找出自己藏品的品位,不好的可作“商品石”处理,这样既可收回成本,也可集中财力购买更多精品。展示的另一层含义是,精品在家里摆放,如位置、几架、灯光等,亦要考虑最能表现藏品的观赏性,以达到收藏、观赏的双层效果。

4.与时俱进原则。主要是多了解外界包括本地区、其他省份、全国直至国际,对英石收藏的认识、观点、变化趋势,即了解目前各方面的行情,调整自己收藏中的不合时宜的方面,不断提高收藏的准确率和藏品收藏价值。

(作者是英德市观赏石协会秘书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