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程远斌的抗战收藏及珍贵收藏品

程远斌的抗战收藏及珍贵收藏品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现在写的这本关于收藏故事的小书, 第一篇写程远斌的收藏是必然的。藏者乐之, 观者亦乐之, 是为程远斌藏陶小记也。程远斌收藏的陶瓷制品逾万件, 还藏有弥勒佛制品数千件, 书画之类也是收藏多多。程远斌收藏的鄂西抗战纪念品不少, 我准备写其中的三件。程远斌收藏的《复楚亭记》碑拓片, 这是仅有一份的宝贝, 可谓孤本, 十分珍贵。

程远斌的抗战收藏及珍贵收藏品

我现在写的这本关于收藏故事的小书, 第一篇写程远斌的收藏是必然的。 因为我写这本小书的动因, 是程远斌给我讲的他的几件收藏品的故事。

程远斌收藏了一个尿壶, 湖北人又叫夜壶, 像一个小水瓮那么大, 尿壶口似碗口, 可供三十余人晚上拉尿。 这个尿壶是江汉平原上一个地主特地为他家的长工们定制的。 据说这把尿壶一夜装的尿, 可肥一大块田地。 尿壶的尿倒净后, 壶里结的尿垢刮下来, 晒干可卖给药铺做一味药。 一个尿壶, 见出江汉平原地主的精明, 既积了肥, 又能卖了尿垢赚了钱。

程远斌给我讲的他的第二件藏品是一副快板, 又俗称莲花落, 是江汉平原上一个乞丐头子讨饭用的。 这些乞丐到你家门口一站, 打起莲花落, 唱出了一段恭维的唱词,主家是会打发的, 或给钱或给物。 而且程远斌收藏的这副快板, 那快板面上刻有精致的花纹图案, 是清代大竹木雕刻家乔林所制, 精美无比, 很有收藏价值。

程远斌给我讲的第三件收藏品是一个绿釉泡菜坛子,那坛子上有四颗红色五角星, 是贺龙当年在洪湖闹红军时, 监利当地窑场特地为红军烧制的腌菜用的坛子。 他讲的第四件收藏品是一只麻城窑烧制的陶枕, 民国年间的。这枕头两侧与枕面上刻有诗文, 那诗文是: “黄河尚有澄清日, 岂可人无得运时。 画水无风空作浪, 绣花虽好不闻香”和“良田万顷日食一升, 大厦千间夜眠八尺”。 这五星泡菜坛和麻城陶枕, 我在程远斌等人主编的《湖北陶瓷》一书中见到, 实在是好藏品。

程远斌给我讲的这四件藏品, 让我萌发了写一本书的念头。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 了解访问了其他的民间收藏家们, 我就开始慢慢来做这件事了。

那就从程远斌开始。

我与程远斌交往的渊源始于2000 年, 那时他在湖北省巴东县任县委书记, 他要出版一本诗集, 请人邀我给他的诗集写了序。 后来他上调至恩施州当州委常委、 宣传部长, 几年后又调至省城担任湖北省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与我成了同事。 最后他任正厅级巡视员并退休。

程远斌是个文学中人, 除了出版我给他写序的诗集《巴山楚水处处情》外, 还出版有长篇历史小说《大汉皇帝陈友谅》、 散文集天门山纪胜》以及论著《文化大州建设论》等著作, 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还担任过湖北省作家协会驻会副主席

我曾为程远斌与其他人共同主编的《湖北陶瓷》一书写过一篇短记, 用毛笔写在宣纸上, 不长, 写在宣纸上无标点, 现加标点抄录如下:

江汉程远斌者, 农家子弟, 后从政官至正厅。 职余收藏陶器, 大坛小罐盈屋, 平生薪酬半数充作购陶之资。 今程君将所藏之器成照片出版《湖北陶瓷》, 印制精美, 余得之爱不释手。 陶器取之于土, 匠人搏之, 窑火烧之, 成生活用品。 其中佼佼者, 形态或小巧, 或厚朴, 或灵秀,或大气, 堪称艺术品也。 程君如此爱好, 实高雅有品。 陶器喻人生, 能给世人以实用, 以悦目, 以记文化。 藏者乐之, 观者亦乐之, 是为程远斌藏陶小记也。

程远斌收藏的陶瓷制品逾万件, 还藏有弥勒佛制品数千件, 书画之类也是收藏多多。 当我要写他的收藏故事时, 他建议我写他的抗战纪念品收藏。 中国人民刚刚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 我觉得这个主题不错, 就采纳了。

程远斌收藏的鄂西抗战纪念品不少, 我准备写其中的三件。 抗战纪念品收藏是个热门, 各地收藏家们的抗战藏品无计其数。 但我觉得写抗战收藏, 关键在于藏品的个性与特色。

程远斌收藏的《复楚亭记》碑拓片, 这是仅有一份的宝贝, 可谓孤本, 十分珍贵。 因为此碑号称湖北抗战第一碑, 碑已不存。

武汉沦陷后, 湖北省省会迁到恩施。 这个抗战时期的湖北省会, 可不是一般的省会, 而是一个重要的军事中心, 因为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第六战区司令部也设在此。 第六战区的辖区, 西至四川涪陵, 东至宜昌前线, 北边连接襄樊战场, 南边包括长江以南的洞庭湖滨湖各县, 以及川、 鄂、 湘、 黔四省的边区, 拥有四十万常备作战部队。同时, 第九战区受第六战区节制, 九战区的部队随时可供六战区调遣。 恩施是这两个战区范围内党政军最高领导机关的所在地。 另外, 恩施是当时大后方的前方, 当时大后方包括四川、 贵州、 云南和西南各省, 重庆在抗战时期是陪都, 恩施是陪都的门户。 恩施如果不保, 陪都则废, 西南各省与长江南北的一切联系就会中断。

蒋介石委派其心腹悍将陈诚驻恩施, 任第六战区司令部长官兼湖北省政府主席。

陈诚在恩施时, 在经济交通、 文化、 教育建设方面, 开拓了一些新局面。 他携带了一些款项用来发展生产, 开办了龙凤坝织布厂、 万县麻织厂、 咸丰陶瓷厂等一些轻工业企业, 以缓解人民生活用品的不足。

陈诚担任六战区司令长官时, 指挥了鄂西会战。 1943年4 月中旬, 华中日军集结六万之众, 妄图侵夺陪都门户石牌要塞。 陈诚知敌军之企图, 即指挥国军会战。 陈诚在当时向蒋介石的电话汇报中说: “梧生兄(六战区副司令兼江防总司令吴奇伟)年纪这么大了, 一直在三斗坪总部指挥作战; 方天(十八军军长)半月来坚守石牌, 损失虽然很大, 寸土未失; 至柔兄(后任国民党空军司令)亲自指挥空军作战, 与陆军配合得很好, 压制了敌人的火力。”蒋介石在鄂西会战之后, 给吴奇伟、 方天、 周至柔颁发了最高军功的青天白日勋章。 这次战役, 歼敌二万余人, 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有效地阻止了日军西进的战略企图, 被誉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从此, 日军再没沿长江向西突进, 使得重庆陪都能偏安一隅。

鄂西会战胜利之后, 蒋介石于1943 年7 月1 日乘“美龄号”飞机到恩施一次, 住了四天。 陈诚在蒋介石到恩施之前, 专门在恩施龙洞山, 即六战区司令部旁边建了一栋平顶瓦房, 供蒋介石和宋美龄居住。 陈诚在此处建房, 一是因为环境优美清静, 二是为了安全, 便于警卫, 三是象征龙威, 因为此山叫龙洞山, 有一“龙”字。

蒋介石在恩施期间, 在省干训团大礼堂召集六战区校级以上军官训话, 对鄂西大捷给予极高评价, 对陈诚大为表彰。

1945 年8 月,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 湖北省国民政府一面积极准备还治武昌, 一面在龙洞山蒋介石住过的蒋公馆右侧, 建造了一座复楚亭, 由时任湖北省国民政府主席王东原题写亭额。

王东原是个儒将, 早年就读北京师范大学, 后又毕业于保定军校, 1944 年任湖北省政府主席兼六战区副司令长官。 到恩施之前, 此人先在国民党中央干训团任教育长, 此干训团团长由蒋介石兼任, 陈诚也任过此团教育长。

王东原除题写亭额外, 还撰写了《复楚亭记》, 并亲笔书写, 由匠人刻石竖碑于亭内, 一是彰显陈诚的抗战功绩, 二是作为恩施曾经一度是湖北战时省会的标志。 故《复楚亭记》碑文有“夫亭以复楚名, 盖即一省言也”。

1945 年9 月19 日, 《复楚亭记》巨碑正式竖亭中, 前来观瞻者络绎不绝。

9 月22 日, 恩施一位碑拓爱好者, 观《复楚亭记》文辞恢宏雅致, 书法笔势飞动, 钩捺蓬勃, 形迹在钟繇、 郑道昭之间乘除, 深为叹之, 真不愧为湖北抗战第一碑。

这位碑拓爱好者是个有心人, 暗地里请高手悄悄拓下, 秘藏家中自赏。

新中国成立之初, 由于碑文中有标榜陈诚抗日功劳,人民当家做主, 岂容国民党反动派的东西存在? 于是复楚亭被毁, 《复楚亭记》碑被砸烂。

从此复楚亭和其碑记不复存在。

世事变换, 斗转星移, 程远斌主政了恩施州的文化宣传工作。 这位文学爱好者与民间收藏家集一身的领导, 在调查抗日战争时期湖北省会史料时, 意外地从复楚亭遗址上捡到了几块碑石残块, 拼凑起来, 仔细研读后, 被其碑文与书法迷住。 程远斌当时想, 这么好的文字和书法, 当年难道没有爱好者与有心人留下照片或拓片吗? 如果有贤者留下照片与拓片, 传扬开来, 定能见出当时鄂西抗战与抗战胜利后省会迁治武昌的记载, 这是见证恩施在抗战时所起重要作用的珍贵史料。

他决心下工夫探访有关《复楚亭记》碑文的下落。

程远斌的推断是对的, 他的精心探访的工夫也没有白费。 有人告诉他, 恩施市有个金老师, 新中国成立前曾当过第五儿童育幼园的美术老师。 金老师曾经对人说过, 他年轻时练过《复楚亭记》碑帖, 那字写得真好, 金老师今日书法能有些影响, 全得力于他练习碑帖的基本功。

程远斌得此信息, 如获至宝, 他备礼物到金老师家中拜访, 打探《复楚亭记》碑帖的事。 金老师见领导登门拜访, 将所知情况倾心而谈。

金老师说, 那是1946 年的事, 湖北省政府已搬去武昌了。 他和朋友高老师当时都喜欢书法, 拜当时恩施中学的向老师为师, 向老师当时拿出一幅《复楚亭记》的拓片作样板, 让他们临摹上面的书法。 那王东原的文与字都写得好。 但向老师当时收藏的碑帖还在不在? 那真说不定,因为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浩劫, 谁还敢把这东西藏下来,如果被红卫兵知道, 那可是死路一条啊!

金老师的谈话提供了很重要的线索, 程远斌很快探访到向老师还在某中学住着, 是位退休的中学教师。

事不宜迟, 程远斌带着礼物到了向老师家。 向老师见程远斌礼贤下士, 态度诚恳, 直言相告说, 《复楚亭记》碑帖拓片我一直珍藏着, 几十年了, 今天终于有人来问它的下落, 这是好事。 当问及“文化大革命”期间向老师是如何把拓片保存下来时, 向老师说他是将拓片缝在盖的被子里, 再加上红卫兵们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么一个碑, 就更不知道有碑记与拓片了。

向老师所藏拓片共四张四尺整宣, 时隔五十余年, 拓片已遭虫蚀, 损坏较重。 为了保存和抢救文化遗产, 程远斌与向老师协商后, 买下了拓片。 程远斌携拓片到武汉请专业店馆的专业人员进行修复装裱, 再复制拍照, 将照片与复制件交恩施博物馆陈列展出。

《复楚亭记》拓片

《复楚亭记》碑文如下(原碑无标点, 本文试加标点便于阅读):(www.xing528.com)

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七日, 卢沟桥战事作, 倭寇奋其数十年处心积虑之宿谋, 恃其强暴一举而吞中国。 而我以国家多故, 兵备不足, 越明年, 首都西迁重庆, 鄂省府亦于二十七年九月出武昌, 过宜昌至于恩施。 恩施偏僻, 鄂西地皆贫, 时陈主席诚以主帅兼摄省篆, 石蘅青、 严立三、张难先、 朱怀冰诸先生前后为之助。 外备战以当方张之寇, 内布政以安俶扰之民, 苦心擘画, 政绩丕显, 树风声于海内。 三十二年夏, 敌又大举袭鄂西, 仰而图川。 陈兼主席举兵据之, 大战于宜昌, 挫敌渔阳关, 使不得逞。 鄂西以安, 陪都以固, 战即定。 今国府主席蒋亲莅恩施嘉乃勋庸, 而申训以所不及, 暂住负郭之龙洞。 环恩施皆山,此地稍平旷, 豁然开朗, 有水从石罅中涌出, 量大而洪,瀑如白练, 足以涤荡胸襟; 登其高以望, 四山环拱, 隐然如城郭。 时以其地雄胜顾而乐之, 因建亭焉。 东原奉令来主鄂政, 值大难之未定, 悯天灾之流行, 远秉中枢明谟,近循本省成宪, 惟日孜孜, 尝徙兹亭, 不禁悠然神往, 穆然深思。 军兴, 以还起罢敝之邦, 抗强暴之寇, 赖元首英明; 建中漠运外交内政, 同寅协恭与民一德一心, 忍辱负重, 尽历险阻艰难。 由中日战而为世界战, 由抗敌战而为正义战。 去百年条约之桎梏, 跻国家于列强。 鄂西地处冲要屏藩陪都, 陈前主席入赞中枢, 外专间寄其公忠体国之精诚, 令人钦感于无已。 今者德意败于欧土, 倭寇亦屈膝请和, 解人类倒悬, 开万世太平, 岂不懿欤! 本省府计日还治, 爰于同仁谋曰, 昔周成王封熊绎于楚, 居丹阳, 今之秭归也。 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以今视昔, 得无相类。西迁史实不可以无纪, 而龙洞之亭不可以无名。 佥曰诺,乃名亭曰复楚, 而树碑与其上。 而其覆败若是速且甚者,未知前闻。 百年之耻雪, 九世之仇复, 岂非以得道者多助欤。 楚书曰: 民生之不易, 祸至之无日, 戒惧之不可以怠, 则临胜弗骄, 居安思危; 正宜惕厉无荒, 黾敏从事,求所以立国自强之道, 是所望于共勉者。

程远斌的抗战收藏品中, 有十二只酒瓶子, 这些酒瓶子呈圆台形, 白瓷绿釉, 瓶身上烧制有八个大字: “抗日到底, 慰劳将士”, 瓶颈处有“特制酒”三字, 瓶脚下方有“晋裕公司”厂名。 酒瓶瓶颈上收口处, 有木塞, 整个酒瓶看上去敦实, 庄重, 方正, 放在桌上立着, 给人一种威风凛凛并可随时出击的壮士形象。

程远斌给我看了一只空酒瓶子, 又给我看了一只还装满酒的瓶子。 装满了酒的瓶子, 那木塞子已经发黑, 我拿起来, 沉甸甸的, 比现在的一斤装的酒要重, 堪比我们偶尔见到的二斤装军酒茅台。 我摇了摇, 那酒在瓶子里晃当直响。

程远斌说, 他收藏的这种酒有十二瓶, 六瓶有酒, 六瓶是空酒瓶子。

我算了一算, 按照恩施抗战的年头, 至今已有七十多年了啊!

我说: “老程, 你再好酒, 这酒也不能轻易喝啊, 这是文物哩!”

程远斌说: “那是当然, 当年抗日壮士喝的酒, 我们要留传下去, 作为传统教育的一种教材哩!”

我要程远斌讲讲他这批酒和空瓶子是从哪里来的。 程远斌讲的故事, 令我觉得很有一点传奇性。

1940 年陈诚到任六战区司令长官和湖北省政府主席后, 在恩施的龙洞山设官邸, 人们称其地为陈诚公馆。 蒋介石来恩施训话时, 临时住处也在龙洞山, 人们称蒋公馆。 新中国成立后, 陈诚公馆和蒋公馆是两个大反动派住的地方, 政府虽然没有去拆除砸烂, 但因没人管理, 很快就自行坍塌, 两处房屋荡然无存, 只剩下遗址。

程远斌任恩施州巴东县委书记后, 经常到州里开会汇报工作。 工作完了, 住在招待所里, 也不去找朋友, 一个人到恩施附近转悠。 他到了陈诚公馆和蒋介石临时公馆的遗址, 看到那些烂砖残瓦一片废墟, 他倒没像文人那样感觉苍凉和惋惜, 而是觉得这地下一定有东西, 有可供他收藏的遗物。

搞收藏的人一天到晚想的是可供收藏的物件, 就像做生意的人一天到晚想到的是赚钱一样。

他断定废墟里有东西, 他就绝不放过。 从此, 他只要到恩施来, 就携个小镢头, 抽空到龙洞山陈公馆遗址那里去刨挖。 偶尔有过路人看到, 以为这是个农民, 在这里挖块地种点菜什么的, 没有想他是在挖宝, 而且他还是个县委书记。

程远斌一次次地到陈公馆遗址刨宝, 有时刨出几根烂木头, 有时刨出几块烂砖烂瓦, 有时刨出几张烂报纸, 一扒拉, 那报纸就碎了烂了, 刨出的东西就是没有程远斌想要的有价值的文物。 程远斌是个韧性很强的人, 他并没有因失败而打退堂鼓, 他相信他终将能挖出宝贵的东西。 他就像个愚公, 不断地刨挖, 挖土不止。

功夫用到位了, 火候差不多了。 那天傍晚, 他又利用到恩施开会的机会, 休会时, 他拎只小镢头又来到龙洞山陈公馆遗址。 这次他选择了公馆靠后院的一个角落刨下去, 刨着挖着, 他见到了一些碎玻璃片, 像是酒杯的碎片。 他感到有戏了, 干脆脱了外衣, 甩开膀子挖了起来。他把镢头举得很高, 但镢头落下去时却轻而小心翼翼, 他怕他的镢头挖碎了他要寻找的宝贝。 突然, 他感觉到他的镢头碰到木头了。 他立刻用镢头向周围扩开土层, 挖出一个坑来, 在这个坑里, 他挖出了一只木头箱子, 箱子里有12 只酒瓶子。 程远斌把木头箱子取出来, 木头板子已朽烂了, 木箱很快就散了。 程远斌看看夜幕已降, 就用外衣包了他挖出的十二只酒瓶子, 回到了招待所。

在招待所房间, 程远斌把十二只酒瓶子取出来, 在灯下细细擦洗。 他异常高兴, 他挖出了一批抗战酒。 遥想当年陈诚的六战区在鄂西会战中, 英勇作战, 抗击了华中的日军, 在宜昌石牌打了一场保卫战, 阻断了日军西进的梦想。 在此胜利下, 全国军民大受鼓舞。 这是一批抗日酒,酒瓶上的“抗战到底, 慰劳将士”的字, 表明是某一酒厂特地为抗战将土酿制的劳军酒。 陈诚公馆里得到一箱, 喝了几瓶, 还剩几瓶。

抗战酒瓶上的字样

这剩下的几瓶, 就留到几十年后被程远斌刨得, 成为一种抗战的永久记忆, 成为一种中国人民抗战到底同仇敌忾的永远纪念。

程远斌的第三件抗战收藏品, 是一只冬瓜形的纪念瓷坛。 这是一只我们常在一般家庭里见到的瓷坛, 坛形如冬瓜或如蛋形, 坛顶圆口。 乡下多用此坛装饼干米泡之类,我小时在家里见过, 但现在却少见这样的坛子了。

程远斌说这只坛子, 不是他从别处收藏的, 而是他自己家里传下来的。

程远斌是湖北天门人, 他的曾祖父新中国成立前在汉口码头打工, 当搬运工人, 1938 年开始被民生公司武汉分公司聘为职员, 参加武汉和宜昌大撤退大抢运。 1942年底, 他的曾祖父回到天门老家, 带回了这只坛子。

要说清这只瓷坛子的来历和意义, 得从1938 年武汉沦陷之后, 离武汉仅三百公里的宜昌大撤退说起。

1938 年10 月21 日广州落入敌手, 10 月25 日武汉沦陷, 日军沿长江一线开始向西南大举进攻。 至此, 中国国土精华尽失, 彻底陷入内无粮草, 外无救兵的绝境。

这时, 长江下游、 华北、 华中各地转运到宜昌城内的九万吨重要战略物资、 十万多名聚集在宜昌等待入川的军政两界要员及其部下与附属人员, 外加一百多万吨的零散物资和不计其数的难民。 九万吨重要战略物资是国家仅存的一点元气, 全中国的兵工工业、 航空工业、 重工业、 轻工业全在这里了。

当时, 民生轮船公司总经理卢作孚在半月前, 拒绝了国民政府军政部要他把民生公司所有船只一律开到武汉田家镇凿沉, 阻挡日军进攻武汉的命令。 如果卢作孚当时服从了军政部的命令, 凿沉了公司的全部船只, 中国的抗日战争历史就要重写。

现在卢作孚接到命令, 要用手上的船只, 运送聚集在宜昌的人员和物资入川。 从10 月中旬始, 长江上游还有四十天左右的中水位, 大轮船尚能航行, 过后便是枯水期, 大轮船将无法航行, 大设备也就无法入川。

在短短四十多天内, 卢作孚和他创办的民生轮船公司, 用二十多艘轮船和征集到的八百五十余只木船, 在浪高水急的川江, 冒着敌机在头顶上的轰炸, 日夜航行在长江上。 他们运送部队、 伤员、 难民人员总计一百五十余万人, 货物一百余万吨, 其中包括两万吨空军器材和广东炮厂的设备。 正是得益于这次抢运, 一批现代化的钢铁厂、兵工厂和纺织厂在长江上游大后方又相继建立起来, 生产武器和弹药, 为国民政府组织反攻和夺取整个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宜昌大撤退遭遇敌机疯狂轰炸, 宜昌至重庆航程近千公里, 十多个县境, 险滩多达数百处, 民生公司船队每天都有损失的消息传来, 轮船、 木船被炸毁, 每天都有船工献出生命。 在整个大撤退中, 民生公司损失轮船十六艘,一百一十六名公司员工牺牲, 六十一人致残。

1938 年12 月, 江水低落, 喧闹的宜昌城突然宁静下来, 卢作孚一个人在宜昌码头巡视久久。 堆积如山的物资运走了, 人员也被撤退一空, 宜昌大撤退奇迹般地胜利结束。

1940 年5 月25 日, 英法联军抵挡不住德国机械化部队的闪电战, 在位于法国东北部、 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小城敦刻尔克进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 将三十三万军队和装备渡过英吉利海峡运到英国, 为后来的反攻保存了实力。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有人说宜昌大撤退是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但我要说敦刻尔克大撤退是英法联军的宜昌大撤退。 一是敦刻尔克大撤退比宜昌大撤退晚, 二是宜昌大撤退运送的人员和物资比敦刻尔克大撤退要多得多。

1939 年元旦, 卓越的爱国实业家, 民生轮船公司总经理卢作孚获得了国民政府颁发的一等一级奖章。 中国抗战胜利, 卢作孚功不可没。

程远斌收藏的冬瓜形瓷坛, 坛肚上有彩釉烧制出的图案: 一条峡江, 两岸青山, 三架日军的飞机在天上轰炸,而一艘悬挂“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的轮船在长江主航道奋力航行, 巨大的烟囱喷吐着黑烟, 正加足马力运送撤退人员和物资, 破浪前进。 江边两只有篷木船刚起航离岸,江中一航行木船上的艄公正用竹篙奋力撑船转向, 欲使木船与轮船成直角, 以防木船被轮船掀起的波浪打翻。

这分明就是宜昌大撤退的真实写照。

程远斌说, 他的曾祖父先是在武汉码头上打工, 武汉保卫战期间, 曾祖父随武汉撤退下的重要设备到宜昌, 然后又在宜昌参加了卢作孚的撤退搬运工, 和民生轮船公司的员工一起共同战斗, 搬运无数物资设备, 取得了宜昌大撤退的胜利后, 才回了天门老家。

而程远斌曾祖父带回家的坛子, 是卢作孚特地烧制的, 发给参加宜昌大撤退的所有员工, 留作永久的纪念。

这只坛子可称抗日战争宜昌大撤退胜利纪念坛。

宜昌大撤退纪念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