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运用企业会计报表数据的综合分析

运用企业会计报表数据的综合分析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企业会计报表短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余额变动分析针对短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数据发生额,分析企业的投资方式,如以非现金资产对外投资,检查是否按规定缴纳了流转税、企业所得税。

运用企业会计报表数据的综合分析

这里明确企业提供的企业会计报表数据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纳税情况进行分析的主要依据及数据来源。在此就从企业会计报表数据如何运用于涉税风险分析进行简要阐述。

(一)资金来源与涉税风险分析

1.资金来源

资金来源是指“银行存款”、“现金”、“短期借款”等反映的资金。

2.企业会计报表资金来源余额变动分析

企业进货和库存资金占用较大,但资金来源反而少,并在往来“应付账款”等账户中体现的数额也不大,资金需求与物流量相差悬殊,在资产负债表中即可发现这些不匹配的现象,就此情况,需究其根源,从而分析企业(投资者)是否有不愿把自有资金或各种借款放在账上反映,以达到销售不入账、账外经营等违法目的的企图。

3.货币资金的流量变动分析

(1)货币资金的流量反映了企业经营活动的规模,可通过货币资金的收支渠道分析结合现金流量表来了解企业的业务开展情况,进而分析其对纳税的影响。

(2)货币资金的本期增减绝对额与历史数据相对比较,结合各期纳税情况进行分析,也能够发现有关企业的涉税风险。

(二)往来账款与涉税风险分析

1.往来账款

往来账款包括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4类。

2.企业会计报表往来账款余额变动分析

(1)分析商品已经发出,应作销售处理却仍挂在预收账款中。

(2)分析商品已经发出,货款已经收讫,应作销售却未申报,记应收账款贷方。

(3)分析商品已经发出,故意混淆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4类科目的正确运用,反记应付账款借方、预付账款贷方,达到不申报纳税目的;特别应分析企业月末、年末往来账款余额变动金额幅度大,且同时在2个往来账款余额发生相应数据变动的现象。

注:上述可要求企业提供购销合同进行对比分析。

(4)分析应收款项科目年初余额,确认企业是否存在在年初更换新账时有作假行为。虚列或虚增部分应收款项,就能将部分不开票的现金销售收入或其他收入通过该部分虚增的应收款项收回来入账,偷逃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分析对照往来账款年初科目余额与上年末科目余额是否一致,是否存在年初更换新账时在往来账款之间相互调整余额的作假行为。

(5)分析企业应收、预付账款发生的坏账损失税前扣除是否符合条件。

(三)存货与涉税风险分析

1.存货

存货是指材料、商品、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等,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耗用而储存的各种有形资产

2.企业会计报表存货余额变动分析

存货余额变动是测算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的主要依据。

(1)工业企业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的测算:

①材料余额影响增值税=(期末余额-期初余额)×增值税税率

②估价入账材料影响增值税=(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增值税税率

③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余额影响增值税=(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材料、燃料动力占生产总成本比例)×增值税税率

增值税税收负担率=(已纳增值税+期初留抵税额-期末留抵税额+①+②+③)/销售收入

注:不考虑材料成本的组成因素;不考虑购进材料是否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因素;不考虑在产品、半成品余额是否含工费的因素。

(2)商业流通企业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的测算:

库存商品余额影响增值税=(期末余额-期初余额)×增值税税率

②估价入账库存商品影响增值税=(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增值税税率

增值税税收负担率=(已纳增值税+期初留抵税额-期末留抵税额+①+②)/销售收入

注:本方法适用于采用进价核算库存商品的企业。

(四)存货、应付账款、进项税额与涉税风险分析

1.进项税额控制数指标变动分析

(1)生产企业本期进项税额控制数=(本期耗用材料+期末库存-期初库存)×增值税适用税率+动力×增值税适用税率+运费×7%

(2)商品流通企业本期进项税额控制数=[期末存货较期初增加数(减少用负数)+本期销售成本+期末应付账款较期初减少数(增加数用负数)]×主要外购货物的增值税适用税率+运费×7%

注:不考虑期间费用中除运费外的可抵扣增值税部分。

(3)进项税额控制数-申报表进项税额≥0

如差额小于0,评估虚抵进项、商业企业未付款抵扣进项和工业企业未入库抵扣进项的问题。

2.销项税额控制数指标变动分析

申报销项税额-分析销项税额≥0

销项税额数为企业开具的专用发票和普通发票所列税额合计,可结合损益表主营业务收入、纳税申报表销售额与发票开具额分析。

如差额小于0,则可能漏申报销项税额。

3.进项税额与销售额增长率配比分析

进项税额增长率/销售额增长率>1

分析是否存在虚假抵扣或隐瞒收入的问题。

(五)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与涉税风险分析

1.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是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分析企业生产经营能力的重要依据。

2.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是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

3.企业会计报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余额变动分析

(1)固定资产与生产经营情况(生产经营收入、商品附加值)、产能之间是否配比。

(2)固定资产余额减少,评估固定资产清理回收的残料是否入账、出售的固定资产是否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缴纳了增值税。

(3)固定资产余额变动与累计折旧是否吻合,分析企业是否正确计提折旧,是否有故意调节成本、利润的嫌疑。

(4)固定资产、在建工程与累计折旧之间数据是否吻合,分析企业是否有未完工在建工程而预提折旧的情况。

(5)无形资产是否符合确认条件,分析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是否可能流入企业、资产的成本是否能够可靠地计量。

(6)无形资产是否在相关合同规定的受益年限或法律规定的有效年限内摊销。

(六)短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与涉税风险分析

1.短期投资

短期投资是指能够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不超过1年(含1年)的投资。

2.长期股权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是指企业购入1年内(不含1年)不能变现或不准备随时变现的债券投资。

3.企业会计报表短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余额变动分析

(1)针对短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数据发生额,分析企业的投资方式,如以非现金资产对外投资,检查是否按规定缴纳了流转税、企业所得税。

(2)税法不允许扣除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www.xing528.com)

(3)分析“损益表”中的投资收益与“资产负债表”中的长期投资账面价值之比,如投资报酬率较低,需进一步分析企业“投资收益”的真实可靠性

(七)所有者权益与涉税风险分析

1.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留存收益。

2.企业会计报表所有者权益余额变动分析

(1)对实收资本进行评估分析,可以了解企业的经营规模、投资与产能是否匹配,了解企业的投资各方,从而掌握其关联企业情况,为关联交易的分析奠定基础。

(2)资本公积主要分析会计与税法的差异。如接受捐赠资产、股权投资差额、债务重组收益、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等在会计上都计入了资本公积,而在税法中规定应调整应纳税所得额。

(3)盈余公积主要分析计提是否符合规定,有无将收入隐匿计入该账户等情况,分析其使用是否符合规定。

(八)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与涉税风险分析

1.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成本与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的分析

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的测算可采用下述公式。

增值税税收负担率=[(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材料动力占生产总成本比例)×增值税税率-期间费用中可抵扣增值税]/产品销售收入

注:不考虑材料成本的组成因素。

2.商品流通企业毛利率与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的分析

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的测算可采用下述公式。

毛利率=(商品销售收入-商品销售成本)/商品销售收入

增值税税收负担率=(毛利率×增值税税率×商品销售收入-期间费用中可抵扣增值税)/商品销售收入

注:该种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的测算值应与存货变动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的测算值基本相符。若分析期销售毛利率较以前各期或上年同期有较大幅度波动,则可能存在购进货物入账,销售货物结转销售成本而不计或少计销售额的问题。

3.成本分配方法与涉税风险分析

(1)分析企业是否擅自改变分配方法,调节当年盈亏。企业计入各种产品成本的目标、在产品费用和本月发出的生产费用,应在各种产品的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企业应当根据产品生产的特点选择适合本企业的分配方法,但有的企业为了调节本期盈亏,往往改变已经选用的分配方法,并且在会计当期不作披露。

(2)结合材料(商品)、产成品明细表余额、材料(商品)盘存表,评估分析企业是否有多结转成本的行为。

①有数量无金额;

②有数量但金额为红字;

③没数量、没金额又无具体原因。

(九)预提费用、待摊费用与涉税风险分析

1.预提费用

预提费用是成本费用中预先提取但尚未支付的费用。

2.待摊费用

待摊费用因权责发生制而产生,指已经支出,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摊的费用。

3.企业会计报表预提费用、待摊费用余额变动分析

(1)预提费用年终是否有余额,是否有故意调节当期成本、损益的嫌疑。

(2)待摊费用、预提费用中是否有擅自将期间费用或不应计入成本费用的其他支出转入此科目处理的部分,从而达到调节产品成本和当年损益的目的。

(3)待摊费用与开办费、评估分析开办费是否按期摊销,这项检查着重针对新开办企业。

(十)损益表与涉税风险分析

1.销售成本变动率与销售额变动率配比分析

销售成本变动率=(本期累计销售成本-上年同期累计销售成本)/上年同期销售成本

销售额变动率=(本期累计销售额-上年同期累计销售额)/上年同期销售额

销售成本变动率/销售额变动率≈1

正常情况下二者应基本同步增长。

(1)当比值大于1,二者都为正数时,可能存在企业将自产产品或外购商品用于非应税项目,未计提销项或未做进项税额转出等异常问题。

(2)当比值小于1,二者都为正数时,正常。

(3)当比值小于1,二者都为负数时,可能存在上述异常问题。

(4)当比值为负数,前者为正数后者为负数时,可能存在上述异常问题;后者为正数前者为负数时,则正常。

2.销售毛利率变动幅度分析

销售毛利率=(本年累计销售收入-本年累计销售成本)/本年累计销售收入

销售毛利率变动率=(本期毛利率-上年同期毛利率)/上年同期毛利率

该指标正常下降幅度是:商业在-35%以内,工业在-20%以内,如低于该幅度,则可能存在不计或少计销售、销售价格偏低或将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等行为。

3.销售利润率分析

销售利润率=本年累计利润总额/本年累计销售收入

本期销售利润率-上年同期销售利润率≤0

将销售利润率和以前年度(特别是享受税收优惠期间)进行纵向比较,若小于0,则可能存在隐瞒收入、不按规定结转成本、人为调节成本和利润、违规享受优惠政策等问题。

利润表中的当期销售成本加上按成本毛利率计算出的毛利额后,与利润表、申报表中的本期销售额进行对比,若表中数较小,且相差较大,则有可能存在销售额不入账、挂账或瞒报销售等问题。

4.销售额变动率分析

按月或按季计算分析纳税人销售额变动率和税收负担率,计算公式如下:

销售额变动率=(本年累计应税销售额-上年同期应税销售额)/上年同期应税销售额×100%

税收负担率=本年累计应纳税额/本年累计应税销售额×100%

将销售额变动率和税收负担率与相应的正常峰值进行比较,对销售额变动率和税收负担率变动异常的,应重点审核企业的进项税额和销项税额。超出同行业变动率正常峰值的(低于下限或高于上限),可认定为异常,从而初步判定企业隐瞒收入或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问题。

所谓正常峰值,是指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实现的销售额和税收负担正常变化的上限或下限。即:销售变动率在正常峰值范围内,说明纳税人在正常履行纳税义务的前提下,由于受市场、季节等因素的影响而使税收负担率变化所能达到的最小或最大值。

5.应税销售额变动率与应纳税额变动率分析

应纳税额变动率=(本期累计应纳税额-去年同期累计应纳税额)/去年同期应纳税额

应税销售额变动率/应纳税额变动率≈1

二者基本应同步增长。

(1)当比值大于1,二者都为正数时,可能存在企业收入未计提销项或扩大抵扣范围多抵进项税额等异常问题。

(2)当比值大于1,二者都为负数时,则正常。

(3)当比值小于1,二者都为负数时,可能存在上述异常问题;二者都为正数时,则正常。

(4)当比值为负数,前者为正数后者为负数时,可能存在上述异常问题;后者为正数前者为负数时,则正常。

总的来说,通过财务报表分析,能够从财务报表中提炼并取得有利于评估的有效、有用的会计信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