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汤山地区的乡村建设和农民教育在民国时期的发展

汤山地区的乡村建设和农民教育在民国时期的发展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孙梦露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汤山地区曾经掀起一场旨在救济农村、振兴农村的乡村建设与农民教育运动。为了完善医疗设施并向农民普及健康常识,汤山农教馆社会部开辟民众诊疗所,并积极展开各项卫生知识的宣传。为了解乡村教育现状和需求,1931年秋,汤山农民教育馆开展文盲调查,无论男女老少均为调查对象。调查结果显示,汤山地区有小学11所,在校学生420人。

汤山地区的乡村建设和农民教育在民国时期的发展

孙梦露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汤山地区曾经掀起一场旨在救济农村、振兴农村的乡村建设农民教育运动。该运动在休闲娱乐、公共卫生、农林业发展、农民教育等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农民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养,对于扭转当时日趋颓败的乡村面貌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搜集资料,并参考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就其基本情况作一简要分析。

民国时期娱乐场所大多设在城市之中,农村民众无缘享受。1930年前后,农民教育馆社会部开辟民众茶园、儿童乐园等场所,汤山民众终于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1.开设民众茶园与娱乐室。1929年1月,农教馆向民众租用三间房屋,辟为中心茶园,内设书报、乐器、问字代笔处等。还设立娱乐室,配置乒乓球、丝竹、棋类、留声机、无线电收音机等设备,留声机与无线电收音机每日下午开放约一小时,其余娱乐设施每日上午八点至下午五点开放。民众茶园与娱乐室的开设有效地避免聚众赌博等不正常的娱乐活动,极大地丰富农友们的文化生活。

2.成立南汤剧社。剧社以移风易俗为宗旨,有五十余位固定社员,大多为热爱音乐、戏曲者,每月开社员大会一次。社员多选择有教育意义的剧本定期公演,观看人数每次多达四百余人。截止至1931年,已举行公演十次,剧目深受男女老少喜爱。

3.开辟民众运动场与儿童乐园

设置的民众运动场配置石鼓、石担、篮球足球若干。自开放以来,颇受农民欢迎。冬季农闲时,农村青年经常组织球队,交互练习。它的设立不仅能使民众强身健体,还能使其知道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培养其团结协作的能力。

为了给儿童营造良好的游戏环境,促进其智力开发与身心健康,汤山农教馆教学部开辟儿童乐园,作为全镇儿童游戏运动的场所。该园面积超过300平方米,开放时间为上午八点到十一点、下午一点到五点,凡是年龄在五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的儿童均可入园。园中配置一方草地供儿童自由嬉戏,还有秋千、滑梯、木马等器具。

4.举办象棋比赛。比赛在每年2月下旬农闲时举办,持续一周左右,每日下午一点至四点半、七点至九点两个时段进行。设裁判三人,在正式比赛之前,组织者解释比赛章程与规则,采取交互比赛制,每胜一人得一分,设第一、二、三名。通过比赛,民众可以获得乐趣,还在无形中增进情谊,增加种种集会结社的常识

为了完善医疗设施并向农民普及健康常识,汤山农教馆社会部开辟民众诊疗所,并积极展开各项卫生知识的宣传。

1.开设民众诊疗所。诊疗所于1930年5月落成,聘请医师护士若干。在为患者治疗的同时,医护工作者还进行健康指导,并灌输救护常识。前往诊疗所救治的患者日渐增多,甚至有患者从句容等地前来就医,民众诊疗所声名远播。

2.开展卫生运动。农教馆将1931年4月15日至4月21日定为宣传周,以文字、图画、口头三种形式向村民宣传健康常识与预防传染病的方法,鼓励农民戒除烟酒及其他不良嗜好;指导民众清洁道路,取缔露天厕所,养成注意卫生的习惯;为民众接种牛痘疫苗,劝导农民相信科学而非迷信鬼神。此次运动在潜移默化中使民众的观念发生转变,甚至影响到服务业的改革。此后,理发店开始保持地面卫生与毛巾、剃刀等工具洁净,卖油条的小商贩开始用白布遮挡食物,以避免沾染灰尘。卫生运动使“讲卫生、保清洁”的观念蔚然成风,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3.开展婴幼儿比赛。1930年2月、1931年5月,农教馆先后举办两次婴孩比赛。比赛面向六个月到六岁的婴幼儿,旨在向村民灌输育儿常识。比赛期间,医师仔细检查婴孩身体情况,并填入比赛记录表中,若婴孩身患疾病当即建议医治。婴孩比赛由金亮弼、陈志潜帮助医生进行检查,陈联衡负责登记,芮兰英、李慈云负责招待。比赛分数以婴孩的健康程度为依据,挑选身体状况最佳的前三名颁发奖品。婴幼儿比赛对预防婴孩疾病、提高婴孩的健康水平起到一定的作用。

1930年前后,汤山农教馆农事部在农林业方面的建设可谓硕果累累,如设立妇女养蚕班、开设农事讲习会、开展造林运动宣传周。等等。

1.设立妇女养蚕班。养蚕是农家副业之一,江浙地区为著名的蚕桑区域,汤山务农者十居八九,然而养殖蚕桑者少。为了避免浪费资源, 1929年至1930年,汤山农教馆农事部先后两次开办妇女养蚕班,传授养蚕技术。两届学员共39人,学员年龄跨度较大,年龄最大达到36岁,最小的只有12岁。教授的养蚕方法先进科学,编述的养蚕讲义浅显精简,其内容有蚕室蚕具消毒方法、蚕室温湿度调节方法、蚕病防除法,以及喂养、除沙与清理的注意事项等。讲师还绘制精美的图画,并将其悬挂于室内,学习与参观的民众可以直观了解桑蚕养育的整个流程。

2.开设农事讲习会。由于当地小学毕业生多数因家庭贫困无力升学,故1930年3月农教馆农事部设立农事讲习会传授农事常识。课程农学、自然、田间实习三种,旨在提升学生务农能力,使其能顺利适应未来生活。

3.开展造林运动宣传周。汤山附近荒山不下数十万亩,面积之大,植树之难,绝非汤山中央模范林区、江苏省教育林第二林区两处机构数年之内可以解决。若大力提倡民间造林,则情况将得到一定程度改观。农教馆将每年三月的第二周定为造林运动宣传周,由农教馆联合汤山中央模范林区、江苏省教育林第二林区及各村造林运动委员会共同负责相关事宜。前期进行植树典礼筹备。中期在作厂村、寺庄、萧家庄、黄栗墅等14个村庄开展为期一周的巡回演讲,派发有关栽树护林知识的传单,放映有关森林保护的电影。后期进行植树典礼,各机构人员及民众前往人烟稀少的荒地分头植树。

为了解乡村教育现状和需求,1931年秋,汤山农民教育馆开展文盲调查,无论男女老少均为调查对象。调查结果显示,汤山地区有小学11所,在校学生420人。有私塾约20所,学生约600人。在塾学生超过在校学生并非好现象,且全部在塾在校学生共计约1020人,比例不到全区学童总数的20%,因此开展农民教育可说是迫在眉睫。

以通俗演讲为主,形式有固定演讲、巡回演讲与临时演讲三种。固定演讲的地点位于汤山公园,每周举行一次;巡回演讲于每周日赴汤泉区内各村轮流举行;每逢纪念日或公布重大事件,则举办临时演讲,地点酌情而定。演讲旨在启发民智、促进农村生活良性发展。演讲稿由演讲人员按照讲解主题定期撰写,主题涵盖卫生、农业、时事等内容,或戒烟戒赌、规避早婚等先进思想。演讲内容多生动而有意义,民众踊跃参与。

演讲虽能引起农友们的热烈反响,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演讲内容会逐渐淡忘,设置格言牌可以帮助农友加深印象,并能使平时无暇参加演讲的乡民也能有机会接受教育。格言牌用铅皮制成,漆以白字,悬挂在各村行道树上,非常醒目。每当悬挂全新的格言牌,农友们纷纷围观。经年累月,这些格言牌就会润物无声地发挥积极作用,所传播的思想深入人心。

庙会是进行农民教育的大好时机。农谚云“三月上庙,四月种田”。庙会大多在农历三四月举行,秋季次之。庙会是历史上“日中为市”的遗制,还带有“借佛游春”的意味,在庙会上可以进行各种民教活动,又可以观察当地的风土人情,故春秋两季的民教活动多围绕庙会展开。

表一:汤山各村庙会情况统计表

图书室前身是民众书报阅览室,由陈联衡担任管理员,1931年更名为民众图书室。图书室以增进民众知识为宗旨,设立主任一人,助理员一人,均由馆长聘任,负责选购、编目、典藏、出纳事项。室内分成人阅览、儿童阅览、杂志报章阅览三处。读者若要阅览库内图书,需先搜索目录并填写阅书券,之后在出纳处取书,阅读完毕立即归还。若需出借,须提前填写申请书,由图书室发放借书证后凭证借书。阅览室内制定一系列完善的规章制度,例如:图书不得擅自带出室外;出借书籍以一个星期为限,期满需办理续借手续;若遗失或污损图书需照价赔偿。图书室开放时间为每日上午八点到十二点,下午一点到五点,每周日或法定例假暂停阅览。图书室的开辟一度掀起汤山全民阅读的浪潮。(www.xing528.com)

该项运动在汤山公园举行,由许治玉、何立本、陈联衡、金亮弼、张启第五人负责组织,到场的嘉宾与民众达四百余人。运动中的演讲,论证国民识字的重要性以及国民识字与国家进步的关系,引发现场民众深思。散会后,与会人员围绕汤山镇游行一周,沿途高呼口号,路上行人纷纷驻足观看。晚上举行游艺大会,约千人观看。节目有滑稽剧、歌舞、双簧等,话剧《人的买卖》讲述不识字的种种弊端,内容与农友生活息息相关,引起现场观众共鸣。

1929年下半年起,农教馆教学部在汤水镇、作厂村、萧家庄、黄栗墅等地先后设立民众学校,分为成人班、妇女班、儿童班与托儿所四类。

1.成人班

成人班招生起初采用广告法,恳请识字的民众规劝不识字的农友来校报名读书,可惜效果不佳。后改变策略,将广泛宣传与个别劝导相结合,挨家挨户上门宣传,两日之后招到87人。第三届成人班在1931年3月10日举行开学典礼,学生共计123人。课程涉及识字、算术、书法与增加生活技能等。因为学生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有的一字不识,有的略识几个字,还有的已经在私塾读过两三年,故分为初级、高级两班,两班又分为甲乙丙三组。高级班即甲组,民校初级班毕业或有一定文化程度者可进入高级班;初级班编为乙、丙两组,读过千字课一、二册的可进入乙组,一字不识或略识几字的进入丙组。

2.妇女班

创办妇女班旨在使汤山乡村妇女摆脱旧礼教的桎梏,和男性一样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年龄在14岁以上、50岁以下的妇女均可入学。1931年11月9日下午2时,妇女班举行开学典礼,到场人数达八十余人,学生24人。开学典礼上,主席报告筹备经过与开办妇女班的宗旨,陈联衡先生与张启第先生发表有关女子读书重要性与男女平等的演讲。此后,师生之间相互讨论,相互磨合上课时间及分组方式等细节,从而最大程度方便学生,减少妇女班开班阻力。

1931年11月11日,妇女班正式上课,起初没有固定的教室,配套设施简陋,直到新屋落成,教学环境才逐步改善。妇女班每年办一期,学费及书籍、文具费皆免。课上教授妇女读书习字,向其灌输日常生活必需知识与改进生活必备技能。授课时间为每天下午一点到四点。自十一月起至次年六月为修业时期,修业期满,考试成绩合格颁发毕业证书。为了激发妇女学习的欲望,校方精心挑选满足妇女需求且生动有趣的课程,还不断改进教材与教学方法,尽量避免抽象理论。除报名后未参加的2名学员外,中途仅5名妇女退学,学生在校率达到72%。

3.儿童班

相较于成人,儿童读书的兴趣更加浓厚。在义务教育一时不易普及的年代,创办儿童班很大程度可以改善儿童辍学的问题。第三届儿童班在1931年9月开始筹备,于9月14日正式招生,共计学生43人,课程包含国语、算术、常识、农事、唱歌、习字等。

4.托儿所

1929年至1931年,共开设三期托儿所,分普通班、农忙班与临时班。普通班计划招生二十名;农忙班计划招生十名,农忙结束后随即停办;临时班不限学生数量,主要招收妇女班学生的子女。在幼儿入所前进行身体检查,有疾病的幼儿将被送至诊疗所医治;入所之后,每月例行健康检查一次,一方面可以预防疾病传染,另一方面可以逐月比较儿童身高、体重的变化情况。

起初,幼儿们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个个赤身赤脚,随地大小便,给托管带来巨大困难。为纠正幼儿不良的生活方式,工作人员耐心指导幼儿文明的生活习惯,同时实施家庭探访,每天前往各个家庭调查幼儿在家的生活状况,并向家长宣传保育知识,两个星期以后情形有很大的改善。

每个班级分为姊妹两组,姊组年龄在4岁以上6岁以下,妹组年龄在一岁半以上4岁以下。分组旨在让姊组照顾妹组,不至于姊组被妹组同化。对于姊组的教育相当于一般幼儿园的做法,课程包括唱歌、讲故事、识字、工艺等,注重培养良好习惯,比如勤洗手,不得随意将物件放入口中,学会道谢等简单礼节。而妹组重在保育,相较于姊组更为自由,除了进食与睡眠有所规定外,没有其他硬性要求。

托儿所配备有生活室、保育室、儿童盥洗室与农场。生活室为幼儿室内活动的主要场所,有平屋两间,姊妹两组共享,室内配备有玩具、乐器以及教学用具。盥洗室为儿童洗脸、洗脚以及临时洗澡的场所,每件洗漱用品上都会标明儿童姓名,避免混用。农场专门为教授幼儿农业常识而设置,每日下午由保姆带领幼儿施肥灌溉,指导他们栽培方法。

以上农民教育活动大大减少了汤山地区文盲的数量,对于增进农民的知识与技能,提升农民的文化与修养,推动乡村面貌的改观具有重要的贡献。

民国时期汤山地区的乡村建设与农民教育是一场旨在救济农村、振兴农村的社会改良运动,涉及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生产生活各个层面,初步确定了当地农村现代化道路的走向。就实际成效而言,各项举措切切实实惠及到了当地民众,“农民弱”“农民病”“农民愚”的问题得以初步改善,整个区域的社会风貌焕然一新,其历史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这种摸索不可避免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还不可能彻底改变汤山地区的乡村社会面貌。

附记: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在南师的如诗光年犹在昨天,而今已迈向了新的起点。随园生活短暂而美好,是我生命中一段意义非凡的体验。何其有幸能够徜徉这座东方最美丽的校园,能够遇见治学严谨的老师与志同道合的同学。近日收到恩师王志高教授的收录信件,喜不自胜,承蒙恩师垂青,荣幸之至。

本文发表于《江宁春秋》第16辑,是我在南京师范大学文博系读研期间的一颗小小果实。求知旅程往往是探索自身知识边界的过程,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及做学问的三重境界,我一度无法体会其深意,直到后来行文间每每因下笔枯窘而愁云惨淡,又因茅塞顿开而欣喜不已时,方才真真切切体会到先生所言之真谛。期间几易其稿,尽管本着笃学慎思的态度力求尽善尽美,但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仍存在一定的欠缺,缺憾之处有待于今后的研究中加以修正与补充。

文章的完成并非一己之力可及,从该文最初思路的形成到完稿,离不开恩师王志高先生的悉心指导与勉励。撰文过程中,恩师提供的选题与图文资料给予我莫大的助益。而后恩师数次批阅,在文章体例结构与内容创新方面的建议,亦使本文增色不少。恩师是我学术生涯的引路人,自我研一拜入恩师门下以来,他坚持每周利用课余为学生授业解惑。恩师的见解给我有益的启发,促使我对材料的理解逐步深化,亦使我的学术能力拥有新的突破。恩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是我与同门的楷模。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在此,向恩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回首在母校的斑斓时光,历经辛苦却收获满囊。随园一年四季,四时光景。在这里,我凝望过蒙蒙亮的天空,抚摸过100号楼旁的青葱草地,撷掇过被夕阳光染色的落叶,感受过纷纷扬扬的飘雪。犹记得,晨光熹微的清早,猫咪们挨挨挤挤在草丛里慵懒地眯着眼睛;日暖风和的午后,年过花甲的白发老人蹒跚漫步菁菁校园,随身收音机里咿呀着上个世纪缱绻的歌;夜凉如水的晚上,留学生朋友们或欢笑或歌舞,张扬的青春激荡整片夜空;而我钟情于倚靠窗边静看风景,窗外是巍峨矗立的紫峰,窗内是舍友们的银铃笑语……

时光一去不复回,但那些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日日夜夜早已镌刻在一代代南师人的记忆中,流淌在岁岁年年的时光里。

在此,谨将这篇小文作为粗浅的研究心得,致敬我的恩师与我热爱的随园。师恩浩荡,教泽流芳。随园诗话,地久天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