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儿童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及优化措施

儿童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及优化措施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了解儿童发展理论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及其代表人物,如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等,并能运用有关知识分析、论述儿童发展的实际问题。通过对他人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儿童获得某些新的行为模式。命题点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是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医生,他强调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儿童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及优化措施

【本节考纲考点】

了解儿童发展理论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及其代表人物,如华生行为主义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等,并能运用有关知识分析、论述儿童发展的实际问题。

【历年真题再现】

【2014上】4.照料者对婴儿的需求应给予及时回应是因为: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在生命中第一年的婴儿面临的基本冲突是( )。

A.主动性对内疚 B.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自主性对害羞

【考点】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

【2014下】2.按照皮亚杰的观点,2~7岁的思维处于( )。

A.具体运算阶段 B.形式运算阶段 C.感知运动阶段 D.前运算阶段

【考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本节备考指导】

本节的重点是斯金纳的理论、班杜拉的理论、皮亚杰的理论和埃里克森的理论。难点是皮亚杰和埃里克森的理论。复习时要注意将理论进行对比分析,避免概念出现混淆。同时应结合实践经验对抽象的概念进行理解。皮亚杰的理论和斯金纳、埃里克森的理论是常考的考点,尤其是同化和顺应,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正强化和负强化、惩罚,直接强化和替代强化,这些概念容易混淆,复习时应当注重对这些概念的区别进行辨析。

【命题考点精讲】

命题点1:行为主义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心理发展是由环境教育塑造而成的。华生、斯金纳和班杜拉是行为主义流派在不同阶段的代表人物。

1.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1)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J. B.Watson,1878—1958),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S)—反应(R)的学习过程。

(2)环境决定论:他认为环境和教育是儿童行为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他曾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可以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一说法过于偏激,过分夸大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2.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1)美国心理学家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 F.Skinner,1904—1990)提出强化理论,认为强化是塑造行为的基础。

(2)强化。斯金纳把强化分为两种:正强化和负强化。

①正强化。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愉快的刺激来增强行为反应发生的频率。例如,当一个小女孩对同伴的友爱行为受到父母的奖励时,那么这个小女孩以后就会更多地表现出这样的行为。

②负强化。负强化是通过取消、去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行为反应发生的频率。

③在使用强化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考虑幼儿的兴趣差异,对不同的幼儿采用不同的强化物,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

④普雷马克原理,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幼儿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幼儿参与不喜爱的活动,如告诉幼儿:“你把这些玩具收拾好,就可以出去玩。”

⑤代币强化。代币强化可用于塑造幼儿良好的行为,矫正不良的行为。所谓代币强化就是将小红花、小星星、贴纸、特制的塑料币等作为代币,当幼儿做出积极的行为时,便给予代币作为奖励。当代币累计到一定数量,便可以兑换一个后援的强化物。

(3)惩罚。惩罚是通过呈现厌恶刺激或取消愉快刺激来降低行为反应发生的频率。例如,一个小男孩因为乱扔玩具而受到责罚,那么以后他可能会减少这种行为。

斯金纳认为惩罚只能暂时抑制不良行为,但不能完全根除行为。所以,惩罚的运用要慎重。

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阿尔伯特·班杜拉,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2)观察学习。其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观察学习。班杜拉通过波波玩偶实验证明了儿童会通过模仿习得攻击行为。所谓观察学习就是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进行的学习。儿童总是倾向于去观察和模仿周围人的言行举止。通过对他人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儿童获得某些新的行为模式。例如,当一个儿童观察到父母尊敬老人的行为后,可能也会形成尊老的意识。

(3)强化的模式。班杜拉把强化模式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直接强化就是斯金纳所提出的强化的概念。

替代强化是指观察者观察到他人的行为受到强化,于是也做出同样的行为,这种强化是替代性的。例如,当儿童看到他的一位同伴因为讲礼貌而受到老师的表扬,那么他以后可能也会模仿这种讲礼貌的行为,这就是替代强化。

自我强化是指当自身的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儿童就会用自我肯定、自我奖励的方法来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相应的反应,如一幼儿为自己完成拼图游戏而拍手叫好,这是自我强化。

命题点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是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医生,他强调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埃里克森认为人生发展可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一对危机或冲突。要想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就必须圆满解决所面临的危机。

1.基本信任对不信任的心理冲突(0~1岁)

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婴儿基本的生物性需求,如吃饱,睡足,获得关爱,一旦这些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对周围世界和周围人的信任感。这种信任感是以后各阶段发展的基础,尤其可为青春期形成同一性奠定基础。

2.自主对害羞和怀疑的冲突(1~3岁)

这一时期,儿童学会了大量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开始出现强烈的自我意识。这时候父母与子女会出现激烈的矛盾,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规范控制儿童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行为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产生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这时孩子会常常采用“我”“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否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性,会让儿童对自己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家长要把握好教育的适度原则,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3.主动对内疚的冲突(3~6岁)

在这一时期儿童会出现强烈的主动探索的热情。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将有利于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如果成人对幼儿的主动探究行为采取打压的态度,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容易产生内疚感,变得被动而退缩。

4.勤奋对自卑的冲突(6~12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如果能顺利地完成学校的学业任务,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工作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另外,如果儿童形成了过分看重自己工作的思想模式,而对其他方面毫不在意,这种生活态度也是不可取的。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冲突(12~18岁)

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犯罪等社会问题,他说:“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地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

6.亲密对孤独的冲突(18~25岁)

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风险。因为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

7.繁殖感对停滞感的冲突(25~50岁)

当一个人顺利地度过了自我同一性时期,以后的岁月中他将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生儿育女,关心后代的繁殖和养育。埃里克森认为,生育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一个人即使没生过孩子,只要能教育指导孩子也可以产生繁殖感。反之没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贫乏,会产生停滞感。

8.完善感对绝望感的冲突(50岁以上)

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会认为自己的一生很有价值,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完善感是一种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反之就会产生绝望。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8阶段和第1阶段首尾相连,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

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命题点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让·皮亚杰,瑞士人,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以发生认识论为基础,提出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对于当代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核心概念。皮亚杰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四个核心概念:

①图式:图式是个体用来认识周围世界的基本模式,图式是认知结构的基本单元

②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到先前已有的图式中,同化引起图式量的变化。

③顺应:改变既有的图式以适应新环境的需求和变化。顺应引起图式质的变化。例如,喝水要用吞咽的方式,而吃青菜就要改用咀嚼的方式,这就是顺应。

④平衡:平衡指的是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之间的平衡。

(3)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表现为感觉和运动机能的发展,7个月时发展出客体永久性的概念(虽然看不见客体,但是仍然认为客体是存在的),以感觉动作发挥图式的功能。

②前运算阶段(2~7岁)。此阶段儿童只能通过实际操作物体才能学习和理解外部世界。同时,言语和概念迅速发展,思维具有表面性,不具可逆性,以自我为中心。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儿童思维开始去自我中心化。

④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开始学会类推,抽象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

命题点4: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1)维果斯基,有的书译为维果茨基,苏联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创始人。

(2)社会文化历史的作用。维果斯基强调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历史的作用,尤其是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突出作用。他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另一方面,内在的智力动作也外化为实际动作,使主观见之于客观。内化和外化的桥梁便是人的活动。

(3)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在说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他认为儿童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或同伴的帮助可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必须依据最近发展区,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命题点5:关键期理论

康德拉·劳伦兹,奥地利动物学家,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存在关键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条件下才会出现,若在这一时期给予适当的激发,该项机能就会得以迅速发展。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未给予适当的激发,这种行为或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无法产生,并将对儿童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补救的影响。例如,有研究指出2~4岁是秩序的关键期。

【本章考点知识点小结】

儿童发展理论主要流派包括行为主义流派理论、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行为主义流派理论主要代表有:(1)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S)—反应(R)的学习过程。属于环境决定论:他认为环境和教育是儿童行为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他过分夸大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2)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认为强化是塑造行为的基础。正强化: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愉快的刺激来增强行为反应发生的频率。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行为反应发生的频率。惩罚:惩罚是通过呈现厌恶刺激或取消愉快刺激来降低行为反应发生的频率。(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包括观察学习、强化。班杜拉把强化模式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直接强化就是斯金纳所提出的强化的概念。替代强化是指观察者观察到他人的行为受到强化,于是也做出同样的行为,这种强化是替代性的。自我强化是指当自身的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儿童就会用自我肯定、自我奖励的方法来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相应的反应。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儿童的心理社会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基本信任对不信任的心理冲突(0~1岁);自主对害羞和怀疑的冲突(1~3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3~6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6~12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冲突(12~18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18~25岁);繁殖感对停滞感的冲突(25~50岁);完善感对绝望感的冲突(50岁以上)。(www.xing528.com)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分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表现为感觉和运动机能的发展,7个月时发展出客体永久性的概念(虽然看不见客体,但是仍然认为客体是存在的)。(2)前运算阶段(2~7岁)。思维具有表面性,不具可逆性,以自我为中心。(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儿童思维开始去自我中心化。(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开始学会类推,抽象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

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他认为儿童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或同伴的帮助可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必须依据最近发展区,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康德拉·劳伦兹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存在关键期。关键期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条件下才会出现,若在这一时期给予适当的激发,该项机能就会得以迅速发展。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未给予适当的激发,将对儿童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补救的影响。

【本节过关自测】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学家华生认为决定儿童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遗传 B.环境和教育 C.成熟 D.主观能动性

2.心理学家华生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而无论他的兴趣爱好和先天倾向是什么。”这种观点属于( )。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成熟势力说 D.认知发展理论

3.教师对认真收拾玩具的幼儿给予了小红花的奖励,这种教育措施体现的是(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4.瑶瑶在游戏中犯规,被老师给予了红牌警告。后来老师看到瑶瑶认真遵守游戏规则,便取消了红牌警告。老师后来所采取的教育措施体现的是(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5.以下哪位心理学家不是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 )。

A.华生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6.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是( )。

A.同化 B.观察学习 C.顺应 D.外部强化

7.壮壮帮助老师打扫教室卫生,因而受到老师的表扬,小敏见状,也开始模仿对方的行为,这时小敏受到的强化是( )。

A.直接强化 B.替代强化 C.自我强化 D.外部强化

8.在建构活动中,幼儿搭好了一座漂亮的城堡,便为自己鼓掌叫好起来。这种强化是( )。

A.直接强化 B.替代强化 C.自我强化 D.外部强化

9.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3~6岁儿童面临的基本冲突是( )。

A.主动性对内疚 B.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自主性对害羞

10.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1~3岁儿童面临的基本冲突是( )。

A.主动性对内疚 B.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自主性对害羞

11.能够引起图式量的变化,而非质的变化,这种认知过程是( )。

A.同化 B.顺应 C.平衡 D.适应

12.幼儿喝水用吞咽的方式,吃苹果改用咀嚼的方式,这种认知过程称为( )。

A.同化 B.顺应 C.平衡 D.适应

13.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前运算阶段的思维特点( )。

A.表面性 B.不可逆性 C.自我中心化 D.全面性

14.按照皮亚杰的观点,0~2岁儿童的思维处于( )。

A.具体运算阶段 B.形式运算阶段

 C.感知运动阶段 D.前运算阶段

15.儿童开始出现客体永久性的年龄是( )。

A.1个月 B.4个月 C.5个月 D.7个月

16.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叫做( )。

A.最近发展区 B.关键期 C.客体永久性 D.图式

17.儿童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条件下才会出现,若在这一时期给予适当的激发,该项机能就会得以迅速发展。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就会产生难以补救的影响,这反映的是( )。

A.最近发展区 B.关键期 C.客体永久性 D.图式

二、材料分析题

1.栋栋特别爱喝碳酸饮料,不爱喝白开水,有一次他想喝饮料,妈妈不给他买,他就大声哭闹,无奈之下,妈妈只好妥协,满足孩子想喝碳酸饮料的要求。后来每次他想喝饮料妈妈又不给买的时候,他就变本加厉地哭闹,越来越任性,妈妈对此深感无奈,只能依从孩子的要求。

(1)请用斯金纳的理论来解释栋栋习惯任性哭闹的原因。

(2)应当如何正确应用斯金纳的理论来改善栋栋任性哭闹、爱喝碳酸饮料不爱喝水的问题?

2.玫玫在幼儿园有个外号,叫“大懒虫”。每次幼儿园组织劳动,她都不愿意参与,只顾着玩自己的玩具。即使轮到她担任值日生工作,她也从不积极主动地为小朋友们分发碗筷。总要老师不断催促提醒她,她才开始懒洋洋地拿起喷壶为自然角的植物浇水。

(1)依据观察学习理论,玫玫懒惰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2)如果你是她的老师,你会如何运用观察学习理论,培养她勤劳的品质?

【本节过关自测】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考点解析】1.答案是B。此题考的是华生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考点解析】2.答案是B。此题考的是华生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考点解析】3.答案是A。此题考的是正强化的涵义。

【考点解析】4.答案是B。此题考的是负强化的涵义。负强化和惩罚容易混淆。

【考点解析】5.答案是D。此题考的是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

【考点解析】6.答案是B。此题考的是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

【考点解析】7.答案是B。此题考的是替代强化的涵义,替代强化和直接强化容易混淆。

【考点解析】8.答案是C。此题考的是自我强化的涵义。

【考点解析】9.答案是A。此题考的是埃里克森的基本观点。

【考点解析】10.答案是D。此题考的是埃里克森的基本观点。

【考点解析】11.答案是A。此题考的是同化的涵义。

【考点解析】12.答案是B。此题考的是顺应的涵义,顺应和同化容易混淆。

【考点解析】13.答案是D。此题考的是前运算阶段的思维特点。

【考点解析】14.答案是C。此题考的是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的基本观点。

【考点解析】15.答案是D。此题考的是感知运动阶段的特点。

【考点解析】16.答案是A。此题考的是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考点解析】17.答案是B。此题考的是关键期的概念。

二、材料分析题

1.【考点解析】此题考查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答题要点】

(1)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认为,某种行为如果导致的是令人愉快的结果,那么该行为发生的频率就会增加。当栋栋哭闹时,妈妈便会妥协,满足孩子的要求。这种妥协其实强化了栋栋哭闹的行为,让栋栋学会用哭闹的方法来得到自己想喝的碳酸饮料,从而变得越来越任性。

(2)当栋栋哭闹着要喝碳酸饮料时,家长不应轻易妥协,应对此不予理睬,不去强化他哭闹的行为,让其行为逐渐消退。另一方面,让栋栋明白多喝碳酸饮料的危害和多喝白开水的好处,鼓励栋栋多喝白开水,当栋栋喝水时给予他适当的奖励或表扬,来强化他的良好行为。

2.【考点解析】此题考查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答题要点】

(1)根据观察学习理论,儿童会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结果习得某些行为。玫玫可能是在家常常看到家长行为懒散,不爱劳动,她也耳濡目染,渐渐地习得这种懒惰的行为。

(2)老师可以为她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如与家长进行沟通,建议家长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勤劳的一面,为孩子做出良好的示范。老师也可为她讲小蜜蜂辛勤采蜜的故事。或是选取周围某个勤劳能干的小朋友作为她的榜样,让她去观察学习榜样勤劳的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