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化历程与国家统一的优化方案

现代化历程与国家统一的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化历程与国家统一的关系就在于,一个在一定地域内的国家,其域内各部分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各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是“不平衡性”;但是不论政权分合、民族差异都不会改变整体性,随着经济、政治和文化“整体性”的逐渐增强,统一国家也不断被巩固。“内地化”是现代化历程中的一个表现,现代化历程最终增强了国家的统一。

现代化历程与国家统一的优化方案

西双版纳的许多当地民族都是跨中、老、缅、越、泰等国的跨境民族,与东南亚地区同民族人群在生活、习俗、语言上较相似,相互间往来频繁、联系紧密,以至民国学者认为西双版纳傣族地区为“占有政治上、经济上与文化上重要地位之区域与部族。……其地毗邻缅越……为国界之最外围。……摆夷与缅之掸,越之牢,泰之泰,语言相通,在历史上与现在,部族交往甚密如婚媾往来,年节报聘等有国际政治的重要性。是则摆夷之文化变迁与人民意向极需指导”。[90]因为“在国防重要的边区内,民族不统一,意志不集中,对于军事进行是不利的”[91] ;过去“民族工作队出来的(人)”,“南京是中国是外国都搞不清楚,南京是哪个国家?他们都会问嘛!”[92]

现代化是多元的,包括社会文化的各个面向,诸如政治、教育、思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西双版纳从政治体制、社会经济乃至文化方面,现代化程度不断加深,从某种角度来说,其与内地联系越来越多,关系越来越紧密。对于边疆社会来说,这种“现代化”也许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移民现象,移民的移入和散处分布,西双版纳地域社会中不同群体间相互依存网络的发展,在整合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不仅使得当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且打破了西双版纳当地民族原已存在的相对固定和完整的民族地域,分割了传统的民族聚居区和共居区,将西双版纳各民族在千百年历史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共同地域,割离成为一个个互有联系而分散、较小的民族聚居区,使很多民族由此丧失了单独聚居的地域,变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大杂居的状况。在经济、从业、婚姻及其他各种交往过程中,各民族不断融合,改变着移民和当地居民的心理文化素质,“石头做不得枕头,汉人做不得朋友”的隔阂逐渐变淡、消失。这不是简单的“汉化”概念,各地不同文化的联系和接近,使各种风俗文化更加丰富多样,并使之趋向于融合进化,这种开放式的文化,有助于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其实在很多方面是“现代化”的现象。

不同群体的这种融合不是移民的本土化,也不是当地民族的消亡,而是双方互相影响、文化交融所形成的“西双版纳人”群体。西双版纳人不是汉族、傣族或某单一民族,而是中国范围内的地域人群,是中国人的一部分。共和国十七年间迁移边疆并定居发展的移民,吸引了更多投亲靠友、务工经商的内地人到西双版纳,新的外来人口不断流入使人口结构不断变动,新移民和“西双版纳人”这个群体融合后,又吸引着更多外地人口的到来,这种经移民—融合(西双版纳人)—吸引移民—新融合的反复过程,给“西双版纳人”群体带来新的活力,并使这一群体不断扩大,这种扩大不是人口的自然再生产,而是民族认同的结果。

移民不仅促进了西双版纳当地的民族融合,增进了边疆人民的内在向心力和国家认同感,他们还成为边疆和内地物质精神交流的媒介之一。他们通过各种沟通方式,如串亲、外出、写信、寄钱寄物等方式,把迁入地的各方面信息传递出去,客观上起了文化传播者的作用。移民在西双版纳生产和生活、安居乐业的状况,回乡探亲或年庆节日给家乡亲人捎去的木耳、笋干等土产,亲口讲述或书信往来中对西双版纳风土人情的描述等不仅吸引着更多的人到西双版纳,“弟弟妹妹都来过。他们也都说这个地方好,只是他们觉得太阳太厉害了,眼睛都睁不开”[93] ;更重要的是增进了内地人民对边疆的了解和认同,消除了过去“云南人不讲卫生”“云南人是蛮子”“云南野兽多,经常咬人[94]等偏见与隔阂。

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和核心,这个核心的形成是民族融合的结果:“汉族通过移民向周围的扩展和其他民族的加入,是汉族最终成为占中国人口90%以上,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的主要原因”[95]。十七年支边移民的意义不仅在于使当地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增加了人口,提高了质量,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定居和发展过程中各族、各地人民之间建立起来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远远超过了一般的物质交流和人员来往,而是铸造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感情和观念上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在现代化的历程中,经济发达的多民族聚居区的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逐步扩散到经济不发达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并使“边远地区”在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方面逐步达到内地的程度和水平。西双版纳新文化和西双版纳人新群体使边疆和内地的差异缩小,民族认同加深,北京、上海深圳等不再是遥远的地方,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地理上。西双版纳由地方化社会向一体化的地域社会转变,“是民族的认同、文化的认同,更是国家的认同”[96] ,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方国瑜先生在《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97]中指出:中国历史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中有政权的统一与分裂,也有各民族发展的不平衡性,但不论政权分合、民族差异都不能改变其作为一个统一体的整体性。现代化历程与国家统一的关系就在于,一个在一定地域内的国家,其域内各部分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各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是“不平衡性”;但是不论政权分合、民族差异都不会改变整体性,随着经济、政治和文化“整体性”的逐渐增强,统一国家也不断被巩固。在这个过程中,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也许各个方面发展的速度是不同步的,而且最终不需要或不可能在三个方面都达到同一个水准。譬如政治可能是一元的、统一的,在经济方面的差异或许会大一些,而文化方面,例如语言、宗教,也许会长期保持一种“多元”状态,这也客观印证了整体性之下的不平衡。所以,移民参与见证了边疆社会的变迁,这种变迁在很大程度上是边疆社会经济文化的“内地化”。“内地化”是现代化历程中的一个表现,现代化历程最终增强了国家的统一。

【注释】

[1]杨念群:《为什么要重提“政治史”研究》,转引自《理论与方法: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及其他》,载《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

[2]《西双版纳湖南人访谈录》(2005年1 — 3月),笔者调查笔记打印稿,Record 02。

[3]《西双版纳湖南人访谈录》(2005年1 — 3月),笔者调查笔记打印稿,Record 17。

[4]转引自《西双版纳农垦志》,西双版纳州农垦分局1999年编印,第96页。

[5]云南省农垦总局编撰:《云南省志·农垦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7页。

[6]中央财经计划局:《橡胶工业基本情况(1951年11月)》,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编《中国工业五十年(第一部)》,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1519页。

[7]参见《当代中国的农垦事业》编辑部编《当代中国的农垦事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云南省农垦总局编撰《云南省志·农垦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中国农业全书·云南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农业全书·云南卷》,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版。

[8]《西双版纳湖南人访谈录》(2005年1 — 3月),笔者调查笔记打印稿,Record 02。

[9]《西双版纳湖南人访谈录》(2005年1 — 3月),笔者调查笔记打印稿,Record 02。

[10]《易湘秀局长在华南垦殖局第四次垦殖行政会议上的报告(一九五三年六月三十日)》,载农垦部政策研究室等编《农垦工作文件资料选编》,农业出版社1983年版,第130页。

[11]《农垦部、化工部党组关于大力发展天然橡胶的报告》(1959年2月23日),载云南省农垦总局编撰《云南省志·农垦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82页。

[12]《西双版纳湖南人访谈录》(2005年1 — 3月),笔者调查笔记打印稿,Record 02。

[13]《西双版纳湖南人访谈录》(2005年1 — 3月),笔者调查笔记打印稿,Record 02。

[14]《西双版纳湖南人访谈录》(2005年1 — 3月),笔者调查笔记打印稿,Record 02。

[15]宋敏:《我们记忆中的高考》,载《电影故事》2009年第7期。

[16]定宜庄:《中国知青史——初澜(1953 — 1968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8页。

[17]《走进西双版纳》,载《长江周末》第127期,1995年6月9日。

[18]《职工简明登记表》(1966年1月12日),普洱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4-1-38-90。

[19]《西双版纳武汉人访谈录》(2008年5 — 7月),笔者调查笔记打印稿,Record 05。

[20]《西双版纳武汉人调查日志》,笔者调查笔记打印稿,2008年5月28日。

[21]郑加真:《北大荒移民录(连载之二)》,载《中国农垦》1999年第7期。

[22]郑加真:《北大荒移民录(连载之三)》,载《中国农垦》1999年第9期。

[23]《西双版纳武汉人访谈录》(2008年5 — 7月),笔者调查笔记打印稿,Record 08。

[24]参见《西双版纳湖南人访谈录》(2005年1 — 3月),笔者调查笔记打印稿,Record 01、Record 28。

[25]曾键:《风雨支边四十年》,《中国农垦》2001年第12期。

[26]《西双版纳武汉人访谈录》(2008年5 — 月),笔者调查笔记打印稿。Record 07。

[27]参见《西双版纳武汉人调查日志》,笔者调查笔记打印稿;《西双版纳武汉人访谈录》(2008年5 — 7月),笔者调查笔记打印稿,record 02。

[28]本书编写组:《怀念阎红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李原:《阎红彦上将往事追踪》,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9]吴志渊、马原:《学习阎红彦同志对待云南边疆和民族工作的彻底唯物主义精神》,《云南社会科学》1985年第五期。

[30]参见《西双版纳武汉人调查日志》,笔者调查笔记打印稿;《西双版纳武汉人访谈录》(2008年5 — 7月),笔者调查笔记打印稿,Record 02。

[31]定宜庄:《中国知青史——初澜(1953 — 1968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3-74页。

[32]定宜庄:《中国知青史——初澜(1953 — 1968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4页。

[33]定宜庄:《中国知青史——初澜(1953 — 1968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5页。

[34]《西双版纳武汉访谈录》(2008年5 — 7月),笔者调查笔记打印稿,Record 09。

[35]《西双版纳武汉访谈录》(2008年5 — 7月),笔者调查笔记打印稿,Record 09。

[36]《西双版纳武汉人调查日志》,笔者调查笔记打印稿,2008年4月8日。

[37]《西双版纳武汉人访谈录》(2008年5 — 7月),笔者调查笔记打印稿,Record 07。

[38]《西双版纳武汉人访谈录》(2008年5 — 7月),笔者调查笔记打印稿,Record 10。

[39]参见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第一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0]《西双版纳湖南人访谈录》(2005年1 — 3月),笔者调查笔记打印稿,Record 23。

[41]《西双版纳武汉人访谈录》(2008年5 — 7月),笔者调查笔记打印稿,Record 10。

[42]《西双版纳武汉人访谈录》(2008年5 — 7月),笔者调查笔记打印稿,Record 10。

[43]《西双版纳武汉人访谈录》(2008年5 — 7月),笔者调查笔记打印稿,Record 07。

[44]《西双版纳武汉人访谈录》(2008年5 — 7月),笔者调查笔记打印稿,Record 04。

[45]《西双版纳湖南人访谈录》(2005年1 — 3月),笔者调查笔记打印稿,Record 04。

[46]王苍柏、黄绍伦:《回家的路:关于全球化时代移民与家园关系的思考》,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www.xing528.com)

[47]据笔者2005年1 — 3月田野调查所得。

[48]《西双版纳武汉人访谈录》(2008年5 — 7月),笔者调查笔记打印稿,Record 11。

[49]王苍柏、黄绍伦:《回家的路:关于全球化时代移民与家园关系的思考》,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50]《西双版纳湖南人访谈录》(2005年1 — 3月),笔者调查笔记打印稿,Record 04、Record 23。

[51]《西双版纳武汉人访谈录》(2008年5 — 7月),笔者调查笔记打印稿,Record 02、Record 05。

[52]据笔者2005年、2008年两次田野调查所得。

[53]《西双版纳湖南人访谈录》(2005年1 — 3月),笔者调查笔记打印稿,Record 23;《西双版纳武汉人访谈录》(2008年5 — 7月),笔者调查笔记打印稿,Record 04。

[54]《西双版纳武汉人调查日志》,笔者调查笔记打印稿,2008年6月25日。

[55]《西双版纳武汉人访谈录》(2008年5 — 7月),笔者调查笔记打印稿,Record 04。

[56]《西双版纳武汉人访谈录》(2008年5 — 7月),笔者调查笔记打印稿,Record 10。

[57]《西双版纳武汉人访谈录》(2008年5 — 7月),笔者调查笔记打印稿,Record 09。

[58]《西双版纳武汉人访谈录》(2008年5 — 7月),笔者调查笔记打印稿,Record 02。

[59]参见《西双版纳武汉人访谈录》及《西双版纳武汉人调查日志》,笔者调查笔记打印稿。

[60]《云南省交通厅关于征集河南、山东两省民工支援我省修建国防公路问题的报告》(1965年5月14日),云南省档案馆藏,档案号:116-1-236-040~043。

[61]林耀华:《从人类学的观点考察中国宗族乡村》,载林耀华著《从书斋到田野》,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2]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志(上)》,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377页。

[63]徐明安:《把青春献给橡胶科技事业》,载《风雨话同舟——西双版纳州文史资料》第十四辑,第82页。

[64]《西双版纳农垦志》,西双版纳州农垦分局1999年编印,第1页。

[65]云南省农垦总局编撰:《云南省志·农垦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33页。

[66]此表数据来源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志(上)》之《1990年八个民族行业人口状况表》,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379页。

[67]《西双版纳武汉人访谈录》(2008年5 — 7月),笔者调查笔记打印稿,Record 01;《走进西双版纳》,载《长江周末》1995年第127期。

[68]《西双版纳湖南人访谈录》(2005年1 — 3月),笔者调查笔记打印稿,Record 22。

[69]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志(中)》,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70]“夷”在这里借指少数民族。

[71]胡耐安:《边疆问题与边疆社会问题》,载《边政公论》第三卷第1期。

[72]《西双版纳武汉人访谈录》(2008年5 — 7月),笔者调查笔记打印稿,Record 04。

[73]《西双版纳湖南人访谈录》(2005年1 — 3月),笔者调查笔记打印稿,Record 03。

[74]《西双版纳农垦志》,西双版纳州农垦分局1999年编印,第413页。

[75]据笔者2005年1 — 2月田野调查所得。

[76]参见《湖南醴陵移民办公室、1959年湖南醴陵各公社支援云南边疆人员交接清册、统计报表》,云南省档案馆藏,档案号:125-2-0516。

[77]参见《职工简明登记表》,普洱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4-1-38。

[78]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志(中)》,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625页。

[79]《西双版纳农垦志》,西双版纳州农垦分局1999年编印,第10页。

[80]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志(中)》,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626页。

[81]《西双版纳农垦志》,西双版纳州农垦分局1999年编印,第177页。

[82]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志(中)》卷32《旅游》,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83]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志(下)》,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103-109页。

[84]指中国内地,即中原文化。

[85]林超民:《乐育英才五十春 情系母校三十秋——勐海一中建校五十周年有感》,见作者搜狐博客。

[86]《西双版纳武汉人访谈录》(2008年5 — 7月),笔者调查笔记打印稿,Record 10。

[87]参见《长江周末》1995年第127期。

[88]参见《西双版纳武汉人访谈录》(2008年5 — 7月),笔者调查笔记打印稿。

[89]《走进西双版纳》,载《长江周末》1995年第127期。

[90]陶云逵:《云南土著民族研究之回顾与前瞻》,载《边政公论》第一卷第5、6期合刊。

[91]吴泽霖:《边疆的社会建设》,载《边政公论》第二卷第1、2期合刊。

[92]《西双版纳武汉人访谈录》(2008年5 — 7月),笔者调查笔记打印稿,Record 01。

[93]《西双版纳武汉人访谈录》(2008年5 — 7月),笔者调查笔记打印稿,Record 05。

[94]中共醴陵县委:《关于动员一万名青壮年去云南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结报告》,云南省档案馆藏,档案号:25-2-0515。

[95]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第一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94页。

[96]林超民:《汉族移民与云南的统一》,载《云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97]方国瑜:《方国瑜文集》(第一辑),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