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范式的深化:从断代史观到专门史观的认知转换

研究范式的深化:从断代史观到专门史观的认知转换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期以来,中国饮食文化学的断代史观念根深蒂固。伴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研究者都在试图打破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断代史研究方法,积极探索具有中国饮食文化学科特点的结构体系与研究方法。[10]中国饮食文化专题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新时代研究者对断代史观指导下的饮食文化研究范式的扬弃。这样的研究理念有助于纠正目前研究的碎片化和凌乱化现象。

研究范式的深化:从断代史观到专门史观的认知转换

长期以来,中国饮食文化学的断代史观念根深蒂固。既往诸多研究成果也基本上也是以断代史研究方法解构中国各地区饮食文化,如张光直主编的《中国文化中的食物》(耶鲁大学出版社1977年版)[7]等早期发表的中国饮食文化通史著作。此外,许多研究者的早期研究也倾向于选择某个朝代进行饮食专项研究:如陈伟明《唐宋饮食文化发展史》(学生书局1995年版)、黎虎《汉唐饮食文化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姚淦铭《先秦饮食文化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王赛时《唐代饮食》(齐鲁书社2003年版)、刘朴兵《唐宋饮食文化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基于断代史观解构中国饮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1999年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多卷本《中国饮食史》。该书分6卷,设原始社会的饮食、夏商时期的饮食、西周时期的饮食、宋代的饮食、辽金西夏饮食、元代饮食、明代饮食、清代饮食、民国时期的饮食、少数民族饮食诸编,并从饮食资源、饮食制作、饮食消费、饮食器具、饮食礼俗、饮食方式、饮食卫生、饮食文艺、饮食思想几大类型解析各个朝代的饮食文化。[8]断代史观指导下的饮食专门史研究容易使研究者忽视饮食文化的发展与思想的流动,这也导致相关研究在诠释中国饮食文化历史发展肌理的时候,产生完整性不足、成果碎片化的现象,进而难以构建属于中国饮食文化的学科体系与结构特点。

伴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研究者都在试图打破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断代史研究方法,积极探索具有中国饮食文化学科特点的结构体系与研究方法。[9]其中,赵荣光《中华饮食文化史》(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一书是系统呈现中国饮食文化史研究体系的代表性成果。该书分为3册,第1册以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理论构建为中心,系统探讨了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五大特性、饮食区域性和层次性理论、饮食审美思想、传统食礼和古代饮食思想;第2册以饮食文化学科分类为中心,系统探讨了中华民族稻文化、麦文化、酒文化茶文化、菽文化、饮食器物文化、味道文化;第3册系统探讨了中华民族的节令食俗、礼仪食俗、宴事管理与制度、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以及中外饮食文化交流。以赵荣光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国内饮食文化研究者通过反复论证和研究,希望以“食学”概念来表述饮食文化及相关学科。[10](www.xing528.com)

中国饮食文化专题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新时代研究者对断代史观指导下的饮食文化研究范式的扬弃。这批成果中,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饮食文化专题史”丛书最具代表性。该丛书项目在2011年出版了俞为洁的《中国食料史》、姚伟钧等的《中国饮食典籍史》、瞿明安等的《中国饮食娱乐史》以及张景明等的《中国饮食器具发展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年推出的《中国饮食文化史》(10卷本)是目前最为系统呈现中国饮食文化区域特征的代表性著作。该套丛书被认为是中华民族五千年饮食文化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最新科研成果的一次大梳理、大总结。[11]从区域性理论重新认知中国饮食文化,同样印证了目前国内研究者希望从更加专门而具体的视角审视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发展。此外,洪光住教授和季鸿崑教授在中国食品科技史领域[12]赵荣光教授在衍圣公府饮食以及满汉全席领域,[13]高启安教授在敦煌饮食文化领域,[14]王仁湘研究员在饮食图像与饮食考古领域,[15]刘云、潘吉星等教授在中国筷子文化领域,[16]詹嘉教授在中国饮食瓷器领域,[17]邵万宽教授在中国面点史领域,[18]关剑平教授在中国茶文化领域,[19]建军教授在中国饮食美学领域,[20]皆是饮食文化研究专门化的阶段性代表成果。他们的研究旨趣反映着未来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方向。

坚持史学批评视角再认识中国饮食文化研究,对于目前国内饮食文化学科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这样的研究理念有助于纠正目前研究的碎片化和凌乱化现象。当前,国内年青一代研究者逐渐崭露头角,他们的选题角度与研究方法多有新意。但是限于研究时间的阶段性,研究课题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代表着未来新的研究趋势与倾向。另一方面,既往研究者对中国饮食思想、中国饮食器具、中国饮食图像与艺术、中国少数民族饮食、中国饮食文献等热门方向的研究虽然占得先机,但是多数研究尚不能构成完整的学术体系。其原创性和思想性也还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目前,来自历史学考古学哲学人类学、文化遗产学以及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者,在以下五大领域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探讨,我们认为这是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未来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