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优化幼儿点心环节活动的有效策略研究案例

优化幼儿点心环节活动的有效策略研究案例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根据幼儿不同年龄段特点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及的各年龄段幼儿生活发展目标,营造不同的环境,提供不同的用餐形式,采用不同活动策略,通过对比分析,探究利于幼儿用点心的有效策略。

优化幼儿点心环节活动的有效策略研究案例

一、教研活动的主题与期望目标

(一)确立研究主题

1.幼儿园发展应然需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为有效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作为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合理均衡的营养,创设温馨的环境,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幼儿期,生活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幼儿的学习在其日常的吃、喝、拉、撒、睡、玩、交往、探究等活动中自然地发生着并持续地进行着。正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说明”所述:“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巨大的教育价值,给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契机。为此,大多数幼儿园都尝试过将幼儿吃点心的环节作为幼儿园生活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自主用餐氛围营造,引导幼儿养成自我服务和互动服务的良好行为习惯。比如:小班幼儿围坐在餐桌前,幼儿自己用调羹从提供的三种饼干中选择自己想吃的饼干;中班幼儿自己取拿餐具,从三种饼干中自主选择其中两种,并自己倒牛奶等;大班幼儿则有两名值日生代替保育员为大家服务,并同样采取自取自助的方式用点心。

2.点心环节的实际困难

学前期是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儿童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大,良好的教育经常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若教师和家长能在这一时期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则容易形成动力定型;反之,若在这一关键期没有培养起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或是使儿童养成了不良的生活癖好,以后纠正会相当困难。实践过程中发现,很多保教人员并没有很好地把握这一机会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期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①幼儿用餐过程中过分强调用餐的纪律。比如:保教人员从用餐伊始就督促幼儿抓紧时间吃完;对待一些吃饭慢的幼儿,教师经常会采取强喂的方式来解决问题。②幼儿独立性不强。不愿自己动手吃饭,把饭撒得到处都是。③幼儿用餐积极性和愉悦性不高。幼儿用点心时不情愿,甚至作为一种无意识的行为。④大班幼儿互助能力有待提高。大班幼儿已初步建立起为他人服务的意识,也有了做值日生的荣誉感。但是,在管理同伴用点心时,他们显得不知所措,不知道要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往往事倍功半。

3.主题确立与思考

基于幼儿用点心的应然行为习惯培养的需要和用点心环节出现的种种问题,有必要在发现问题后,思考产生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改善幼儿的饮食习惯,激发其主动愉悦地开展用点心活动,因为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教师努力工作的目标之一。同时,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来看,通过优化幼儿用餐研究,也能实现教学做合一,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从而不断深化自身的幼儿教育理念和专业修养。

由此可见,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点心环节的研究,既符合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又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相一致——观察幼儿、跟随幼儿、适时跟进、专业自觉。为此,我们将以“探究幼儿用点心环节活动教学策略”作为系列教研活动主题。

(二)确立教研活动目标

围绕教研活动目标,中心小组做了第一次主题分析,基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及相关理论研究、实践经验,研究发现幼儿用餐需求、用餐氛围、用餐形式、教师评价等都对幼儿用餐有一定影响。为此,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根据幼儿不同年龄段特点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及的各年龄段幼儿生活发展目标,营造不同的环境,提供不同的用餐形式,采用不同活动策略,通过对比分析,探究利于幼儿用点心的有效策略。从而实现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主动参与并创造生活,在体验快乐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发展其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育目标。

为此,初步制订了如下教研活动目标:

1.根据幼儿用餐影响因素梳理,结合幼儿年龄特点设计点心优化方案;

2.通过实践演练、现场观察,分析研讨用点心的不同优化策略的优势利弊;

3.经过不断改进的实践行动,提炼总结出优化幼儿用点心的有效策略,以及形成一份成熟的优化用点心的活动方案。

(三)主题教研活动思路

基于问题分析,主题教研活动将从用点心的各个环节提出优化设计,主要分这样五步走:

第一步:看点心的现场——了解目前幼儿园点心环节的现状,包括餐厅环境、点心品种、幼儿用点心的情况等;

第二步: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对用点心活动的需求和希望;

第三步:做环境的调整——根据孩子的需要和环境优化的适切性,开展点心环境的创设或调整;

第四步:观活动的过程——观察幼儿在优化后的环境下,能否快乐、自主地用点心,体验自主生活自主交往的快乐;

第五步:研优化的策略——通过研讨总结梳理出小中大三个年龄段优化的策略、做法和实施要点等。

二、主题教研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一)主题教研活动的基本流程(图7-2)

图7-2 “优化幼儿用点心环节活动有效策略探究”主题教研活动流程

(二)呈现展示任务

为了让组员清晰教研活动开展的整个过程,以及需要实施的有关事项,发放“主题教研告示单”,如表7-13所示。

表7-13 “点心环节优化策略探究”主题教研活动单

(续表)

(三)基于调查,设计活动方案

1.前期调查

基于调查的设计是形成一份科学、有效的活动方案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活动方案设计前,研究小组从幼儿园三个年龄段幼儿用点心现状、用点心特点和幼儿用餐需求获取信息。

(1)了解现状。组内成员分工收集幼儿园三个年龄段点心环节的现状,包括用餐时间表、餐厅环境、点心品种、幼儿用点心的情况,可以采用拍照或记录的方式收集。以小班为例(表7-14)。

表7-14 幼儿园小班点心环节现状收集

(2)倾听心声。了解幼儿对点心活动的需求和希望,喜欢的是什么?不喜欢的是什么?为什么不喜欢?等等,为创设能激发她们愉悦、主动用点心的环境打好基础。以大班A幼儿为例。

师:老师现在有一个任务,需要为你们准备小点心。你能告诉老师幼儿园准备的食物里你最喜欢什么?

A幼儿:喜欢香蕉、牛奶、小蛋糕、肉松卷。

师:除了幼儿园里提供的,那你还喜欢什么点心呢?

A幼儿:巧克力、草莓酱、汉堡、薯片。

师:不喜欢吃什么或者讨厌哪些点心呢?

A幼儿:苹果、香蕉、白粥、鸡蛋、包子

……

2.合作设计用点心优化方案

1)三个年龄段研究小组组建

在分组讨论时,应考虑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及每位教师执教年龄段。在遵从教师执教年龄段基础上,按照各级骨干教师+一般教师、成熟教师+青年教师组合方式,形成三个研究小组,分三个年龄段分头行动。

2)分析研讨

(1)环境布置

此处的环境泛指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指用点心的餐厅或教室的某一用点心区域,因为优美舒适的环境能激发幼儿用点心的欲望。软环境主要包括人和点心。人是指保育员,她们在用点心时对孩子的引导语等;点心是指饼干的品种和数量、牛奶、营养水等。因为饼干的品种和数量关系到孩子每天营养摄入量的达标问题,同时,品种和数量上的保证能给予孩子充分的选择空间,体现自主选择;营养水的提供可以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有些孩子会有牛奶过敏等问题,提供时令性的营养水,既能保证他们的营养摄入,又能照顾到孩子的情感,不至于没有东西喝。

(2)角色分工

明确活动设计中涉及人员。在整个就餐过程中,主要涉及教师与保育人员。因此,活动方案设计和观察量表中需要同时涉及教师与保育人员。上海市宝山区青苹果幼儿园每个班级有两名正式教师,一名主班教师、一名副班教师或称之为配班教师、另有一名保育员,共三人。园所对两名正式教师实行的是倒班制(也称之为上下午班制)。

明确活动中的角色要求。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幼儿教师的角色被定位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与抽象的角色定位相联系的是一系列具体的工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向国际儿童年推荐的《发展中国家儿童保育与教育计划》一书中同样指出:“尤其对幼儿,照料与教育对他们来讲,就像纬线和经线一样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教师应该兼顾教育与保育双重身份。对于幼儿园来说,幼儿教师既是用餐活动的组织者、用餐习惯礼仪的教育者,也是幼儿生活的照料者。对于保育人员,是教师组织用餐活动配合默契的合作者,涉及点心准备、分发、餐具准备、消毒等事宜。

(3)教师和保育人员的自身因素

教师和保育人员自身的因素也是影响教师组织幼儿用餐活动的因素之一,包括教师和保育人员的性格、用餐引导语及沟通技巧等。如:有些老师个性较温和,在组织用餐过程中对幼儿说话也是轻声细语,幼儿在用餐时若与周围的同伴嬉戏打闹,教师会走到他旁边轻声地说:“吃饭的时候应该是怎么样的呢?”;有些老师脾气比较直率,看到小朋友在用餐的时候没坐好,会踢一脚凳子以此提醒小朋友要坐姿端正;碰到说话的孩子边吃边聊就会说:“吃饭时不许讲话”等;有些保育员则会鼓励小朋友“你今天真乖啊,你真棒,吃得真干净”等。

3)合作设计(www.xing528.com)

此阶段主要是研究小组通力合作,将预期设想变成可行的操作方案。根据上面的分析,设计用餐方案及观察量表(表7-15)。

表7-15 “点心环节优化”观察及评价表

4)发布教研活动安排(表7-16)

表7-16 “点心环节优化”教研活动安排

(四)展示与交流

1.展示活动

展示活动按照年龄段分三个主题,三场独立开展,每位参与教师分别选择一个年龄段参与观察和研讨活动。小班组由陈老师、李老师及1名保育员负责(陈老师是主班教师,是一名区级骨干教师,教龄11年;李老师是副班教师,教龄2年,是园内教学新秀)。中班组由袁老师、黄老师及1名保育员负责(袁老师是主班教师,是一名块级骨干教师,教龄10年;黄老师是一名新教师,教龄1年)。大班组由王老师、尹老师及1名保育员负责(王老师是主班教师,是一名园骨干教师,教龄18年;尹老师是副班老师,是一名区级教学新秀,教龄3年)。

2.交流研讨

交流研讨主要分为两个环节:分组研讨+集体研讨。在汇总观察表基础上,三个年龄段分三个小组填写观察表、汇总观察表,并根据观察结果开展分组研讨,提出优化方案建议。再在此基础上开展集体研讨,通过三个年龄段展示活动对比分析,贯通三个年龄段,提炼共性的策略与差异性策略。以下是研讨意见与建议。

小班优化点心环节有效措施

对于3岁幼儿要创设一个愉快、温馨的生活环境,从情感上赢得幼儿信赖,让幼儿爱上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因此,环境创设是点心环节优化的基础。同时,基于小班幼儿年龄特点,他们的生活能力和生活习惯都是在成人的提醒和帮助下完成的。因此,小班点心活动中教师和保育员的指导语是优化小班点心环节的重点。

(1)环境创设:创设富有主题情境的点心环境,如Kitty餐厅(与Kitty相关的物品如保育员的服饰、动物垃圾盒、餐巾纸等)与之呼应的橱柜、墙面用点操作环境(钓鱼)。

(2)操作提示:利用情趣化的语言,吸引幼儿来用点,如“欢迎宝贝们来Kitty餐厅”等;利用情趣化的语言,引导拿取点心,如“我们餐厅品种丰富,可以每个都尝一尝哦”等;利用情趣化的语言,鼓励幼儿主动食用,如“请这里的客人一口饼干一口牛奶,大口吃完哦”“用完点心后还有钓鱼游戏”等。

中班优化点心环节有效措施

4岁幼儿的有意性行为开始发展,他们能接受成人的指令,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出现了最初的责任感。所以,在值日生环节尽可能提供幼儿为集体、同伴服务的机会。同时,他们从自我为中心,转向交往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创设宽松的环境,尽可能放宽点心时间,鼓励幼儿在吃点心时开展交流。

(1)环境创设:点心区域分为取餐区和用餐区。取餐区设置“今日菜单”版面;用餐区桌子采取拼桌,桌面铺上小桌布、摆上小盆栽等。

(2)操作提示:基于孩子交往能力发展的需要,可以通过以下形式鼓励幼儿间的交往:结合值日生,设置妈妈老师的小助手1名,一同摆放点心、收拾餐具,通过学做值日生,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和服务能力的发展;采用“约伙伴”“约桌子”的形式,教师鼓励幼儿自主选择同伴一同就餐,促进幼儿同伴间的交往。

大班优化点心环节有效措施

5岁幼儿在生活自理方面较前更独立了,他们喜欢参与成人的劳动,在劳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责任感。为幼儿创设适当的环境与条件,让幼儿真正动手做,体现幼儿的自主性、主动性。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引导幼儿自我服务、为他人服务、为集体服务。

(1)环境创设:点心区域分为取餐区和用餐区;桌面铺上桌布,可放置标识、盆栽等;播放舒缓的背景音乐。

(2)操作提示:充分发挥值日生在点心环节的作用,可创设多种点心模式+值日生服务式:可将点心分为A、B、C三种套餐的就餐桌,由值日生为幼儿送上相对应的点心套餐;值日生管理式:由值日生来管理和提醒幼儿取点心和倒牛奶的量;自我服务式:幼儿自取托盘,分别放入点心、毛巾、牛奶,值日生在旁边引导和提醒。

(五)教研活动的持续跟进

教研活动的持续跟进主要分为三个环节:一是优化活动方案,二是分三个小组分别实践方案,三是实践思考该教研主题未来的研究方向。

首先,基于第一轮教研活动三个年龄段用点心优化策略的总结和建议,教研小组分三个小分队分头修改活动方案,并通过集体研讨审查修改后方案的可行性。

其次,指导团成员五个一组根据各自负责三个年龄段新修改优化用点心活动方案,检验活动方案中相关预设达成度。根据达成度修改完善开展第二轮活动后研讨。通过研讨总结梳理出小中大三个年龄段点心优化的策略、做法及实施要点等,并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将研讨结果梳理成文,供老师们共同使用和参考。

再者,后期思考。本次教研活动对于教师推进幼儿自主生活,增强幼儿点心环节的愉悦性,提升生活品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主题教研的整个流程化设计也能延用于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其他方面的研究中,如盥洗、午餐等环节。当然,主题教研的研讨不是终点,幼儿园将以优化为目标,将点心环节的有效做法,继续实践到其他环节或版块,让优化成为每位老师心中一个不断努力的方向,从而促进幼儿在快乐的生活中全面发展。

三、教研活动反思

本次主题教研活动能做到三个“基于”充分地开展实践研讨,从而保证了教研的有效性。其一,基于问题。研讨的问题来源于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生活环节的点心环节,比较切合实际,并且能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发现问题,从问题中来,比较“接地气”。其二,基于课程。所有的改变都是基于课程理念、生活活动书籍中对幼儿生活环节的要求,不是老师凭空猜想或创设,有理有据,有专业支撑。其三,基于实践。本次研讨的内容,都是基于组员实践的结果,包括前期的调研、环境的调整、现场的观察,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实实,才有了预期的成效。

但是,在本次研讨中也发现,由于各园的园所环境各不相同,有些幼儿园的硬件环境比较局限无法实施点心优化方案,或许可以针对规模大小、硬件设施不同的幼儿园,研究不同的优化策略,使其适用于每个幼儿园。

因此,今后在开展主题教研活动时要做到“四要”,即:①研点要落地。也就是教研的主题要基于现状中的问题,才能真正落地开花,研究有实效。②组织要灵活。教研的活动形式可多元,可分可合,可按人数分,可按类别分,这样实践的内容可以同步推进。③方法要细化。制定的教研方案要细,特别是实施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要预设细致,如何实施,一开始做什么,再做什么都要定好,这是对态度和能力的考验。④经验要普适。要全面思考研讨成果的普遍推广性和适用性,这样研讨才有价值和意义。

“优化幼儿用点心环节活动有效策略探究”中“优化”带有不断修改完善直至成熟的意思。从这个角度来看,优化幼儿用点心环节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不断诊断改进的过程。幼儿用餐活动的组织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该主题教研活动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用点心活动教师的组织过程是否有所不同,不同年龄段活动组织方式、策略是有所差异,如何实现活动最优化,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三个年龄段的优化策略及可供参考的活动方案。从这些角度来看,该主题教研活动对教研、对幼儿教育都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探索。

“优化幼儿用点心环节活动有效策略探究”主题教研活动最大的亮点在于观察量表的设计。观察量表是一份典型的教案观察表(活动方案观察表),既包含观察活动目标能否达成,教师及保育人员的行为,还包含幼儿活动表现,可以作为以儿童为中心的课例研究的有力支撑。使用量表时,教师研讨的重心不再是教师如何组织活动,而是教师和保育员对幼儿行为应对,幼儿活动状况如何。这样的重心转移不仅可以丰富教师对儿童的认知,更能提升教师的教学机智,活动改进亦可变成现实。正如日本学者佐藤学所例举的,好的教学是学生能够接住教师“投递过来的球”。在这个活动中,好的活动就是幼儿能够欣然接受教师对其用餐习惯的引导,积极愉悦地进入用餐环节。此外,该观察量表还采用等级评分和证据罗列方式,既方便量化统计,又能提供具体证明,可以为第二轮行动改进提供充足的证据支撑。

(原始资料由上海市宝山区青苹果幼儿园夏云老师提供)

【注释】

[1]丛立新.沉默的权威——中国基础教育教研组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51.

[2]吕映.“诊疗式”主题教研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评论,2015(2):115-117.

[3]胡惠闵.在传统的学校教研基础上发展校本教研[J].全球教育展望,2008(2):78-81.

[4]张晓蕾,王英豪.从“合而不作”到“合作共赢”:对我国校际教研共同体中教师合作现状的探索性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7(24):14-20.

[5]杨玉东.基于课例研究的实作式教师教育模式[J].中国教育学刊,2010(5):76-78+82.

[6]安桂清.课例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60.

[7]安富海.教学论研究的理论自信:含义、内容及实现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4(1):79-84.

[8][美]R·W·加涅,W·W·韦杰,K·C·戈勒斯,J·M·凯勒.教学设计原理[M].王小明,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

[9]安桂清.课例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406.

[10]孙晓雪.教师集体备课的现实困境及突破策略[J].教育探索,2016(4):116-119.

[11]安桂清,桑雪洁.“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之二 教案合作设计[J].人民教育,2010(22):47-50.

[12][美]R·W·加涅,W·W·韦杰,K·C·戈勒斯,等.教学设计原理[M].王小明,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43.

[13]敖俊梅.教案反思——教师行动研究视角[J].教学与管理,2010(2):19-21.

[14]袁玉玺、李凤英.教案要与课改同行[J].人民教育,2003(1):33.

[15]王敏勤.“同课异构”教学反思例谈[J].中国教育学刊,2008(6):6265.

[16]张兰婷.同课异构的多方位解读[J].教学与管理,2016(23):2426.

[17]卢若飞.以“同课异构”为载体,推进协作教研文化建设[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8(6):34-37.

[18]卢若飞.以“同课异构”为载体,推进协作教研文化建设[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8(6):34-37.

[19]胡惠闵,王建军.教师专业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49.

[20]李莉春.教师在行动中反思的层次与能力[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1):92-105+190.

[21]王娟.多维、合作、反思:中美课堂观察模式的比较与启示[J].课程与教学论研究,2016(1):37-42.

[22]安桂清.课例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424425.

[23]注:LICC模式是由学生学习(Learning)、教师教学(Instruction)、课程性质(Curriculum)与课堂文化(Culture)组成,故简称LICC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