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备课的创新与学生认知结构相关的优化方案

备课的创新与学生认知结构相关的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4-1教 案2.备课中实现创新,教师应更新的意识长程意识。教师在备课时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与书本的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和规律来安排课程。因此,教师在集体备课之后,还要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二次备课,并对教案进行调整,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发展。从淮阴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丁素芬老师的《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方案中的分析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教师备课的细致入微。

备课的创新与学生认知结构相关的优化方案

每次备课,教师都要将其看成一次对课程进行开发的过程,即根据教学要求、学生特点、自身风格所进行的教学设计的过程。通常来说,要实现教学重心下移,要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要给学生创设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这些都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教学场景进行设计和开发。

1.教案格式的创新

“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对教案的形式进行了革新,教案由五大部分构成: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依据、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见表4-1)

表4-1 教 案

2.备课中实现创新,教师应更新的意识

(1)长程意识。

备课时,教师应具备长程意识,即把学生的培养和发展看作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教学就是要在这样的长程意识中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小学语文写人记事类文章的思考为例:

将小学语文1~12册课本分为六个单元,写人记事类文章分为三类:基础篇、发展篇、联系篇。在基础篇中,我们选择文章结构清晰、写人特征明显的课文作为单元教学的起点。如:小学一年级课文《怀素写字》、二年级课文《梅兰芳学艺》、三年级课文《军神》、四年级课文《虎门销烟》、五年级课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六年级课文《钱学森》。在发展篇中,我们重点是依据文章的变化之处,列出变化提升之点,以便调整结构,有重点地建构与学用。在联系篇中,我们充分利用学生从阅读各具特色的写人记事类文章中形成的结构,突破学期、学段、课内课外的界限,在量的积累中追求阅读教学中质的提高。

(2)整体意识。

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孤立地关注一篇课文或一节课,应把教学内容放在相应的单元、单本教材、整套教材中进行思考与把握,应通过一个纵向连续递进和围绕一个单元知识横向关联的教学设计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例1: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解读。

本单元以让学生明理,培养其良好素养为目的进行选材,通过故事来告诉学生道理。《蘑菇该奖给谁》告诉学生要有勇气敢于和强者竞争,虽败犹荣。《骑牛比赛》让学生懂得高超的本领是千百次艰难训练练就的。《小松树和大松树》告诉学生做人要谦虚,不要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练习3》的“读读背背”中,四个成语都是激励人们要不畏艰难险阻,在困难面前要敢于斗争。《三字经》中的名句告诉学生一定要努力学习,否则就不能领悟做人的道理。所有内容都向着一个目标——明理,为完善学生的人格打基础。

例2: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都是写人记事类文章,确立的单元教学目标。

①从整体入手,熟悉课文直至能背诵全文,会讲故事,归纳故事主要内容。

②以读故事为手段,利用文本资源,关注文中配图的作用,抓住关键的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③积累丰富词汇,体会写人记事类文章的写作方法,体悟故事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物的个性特征和情感变化。在此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赏析人物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④结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初步尝试使用“阅读积累卡”,通过阅读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⑤初步培养搜集资料的能力,丰富课文内涵,并指导学生适度表演课本剧,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⑥根据课文内容,有方向地推进课外阅读,拓展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3)结构意识。

教师在备课时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与书本的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和规律来安排课程。这样就为促进学生合理认知结构的形成、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淮师一附小数学学科组重点研究了“数的运算”的整体结构,即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数的运算”的知识结构体系。在研究中,每位数学教师都认识到:从横向角度来看,这些数的运算之间具有可类比的内在关联性;从纵向角度来看,随着数的范围不断扩大,需要在一个新的范围内探讨和建立新的运算法则,这样不同的数的运算法则就能融通起来,沟通了这些看似割裂、点状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这种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的学习,学生就可以掌握“数的运算”的整体结构,例如,从小数加法的教学开始,教师就可以先用整体进入的方式让学生发现小数加法有整数和小数相加、小数和小数相加两种类型,然后分类型对其进行研究,最后发现无论哪种类型都是相同数位相加。之后,在小数减法的教学中,教师同样会让学生先整体思考小数减法的类型,然后再进行研究。这样,教师就从以知识点为主的教学转变为以单元知识整合为主的结构教学,教师的视野范围得到了扩大。同时,教师和学生都建立了结构教学的思维方式。在研究中,教师慢慢把握了“数的运算”的整体结构:第一环节是从个例中理解算理,沟通各种算法之间的关系;第二个环节是通过一组练习提炼法则;第三个环节是渗透简算。

(4)学生立场。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通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教案,不同的教师在不同的班级教出来的效果相距甚远,原因就在于不同的班级的学生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集体备课之后,还要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二次备课,并对教案进行调整,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发展。从淮阴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淮阴师院附小)丁素芬老师的《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方案中的分析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教师备课的细致入微。

小学六年级学生对科普类文章并不陌生,大部分学生对这类文章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据调查,我们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科普知识,除了书本上学习过的科普类文章以外,还阅读了大量的课外科普作品,如:《十万个为什么》《世界未解之谜》《万物简史》《少儿百科全书》《探索与发现》《自然探秘》等。他们除了从教材中获得自然科学知识以外,还从课外读物中获得人文知识。

作为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在过去的科普类文章的学习中已经习得了哪些知识和能力,阅读此类文章还存在哪些缺失呢?经调查研究,分析出以下内容。

第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①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积累。

学生对课本中学习过的科普类文章记忆深刻,如:小学三年级课文《航天飞机》、四年级课文《人类的“老师”》、五年级课文《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神奇的克隆》等。学生都能回忆起具体的内容,还能在此基础上补充自己积累的课外知识。现代社会已步入一个信息时代,学生对科普知识的了解来源广泛,有从语文、科学课本中获得的,有从课外书籍中获得的,还有从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中获得的。教学时,教师应找准学生的知识起点,才能激发学生探知的兴趣。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及本篇课文中的自然科学知识不少都是学生已知的,或是一看就能明白的,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教学,否则学生的学习兴趣点会大大降低。因此,拓展学生认知的广度,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深度,才是学习本课的重点。

②对科普类文章特点的基本感知。

通过阅读课内外科普类文章,学生对此类文章的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例如,科普类文章既具有科学的严谨性,又不失语言的生动性,是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身的作品。特别是小学课本中的科普小品文,从课题到课文内容多采用形象生动的手法来说明。如:《石头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等课文就是一种形象的比喻,让人产生阅读的期待;《神奇的克隆》一文开篇用神话故事导入,引人入胜;《大自然的文字》一文也具有这些鲜明的特点,可以从同类文章中迁移学习。

③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阅读的过程就是追溯、探究和构建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过程,是揣摩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的过程。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不断增强,根据调查,全班学生都已养成上课做批注的习惯,并已具备一定的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在阅读感悟中以品读关键词为主,多数学生能透过文字,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少数学生能联系上下文、联系自己的生活来品悟文字。

④对科普类文章的情感态度。(www.xing528.com)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科学的探究精神是小学语文科普类文章的教学目标。全班有近70%的学生对科普类文章一直怀有浓厚的阅读期待,有近30%的学生对自然科学有较强的探究欲望。这种情感是教学的可贵资源,利用这样的资源,可以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去感悟文本,并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下学习课文,以达到更好的学习状态。

第二,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

科普小品文教学最难处理的是科学知识、语言形式与表达方法的和谐统一。在此,需要区别对待科普小品文与课外科普读物。学生阅读课外科普读物常怀有对自然科学的好奇,重视知识的了解和探求,忽视对语言文字与表达方式的品析。但是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课文,科普小品文应该承载的不只是学习科学知识,还应该充满“语文味”。从学生目前的情况来看,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不足。

①对科普类文章中的自然科学知识的质疑和探究。

《大自然的文字》一文的叙述深入浅出,所蕴含的科普知识不难理解,但也有少量较难理解的地方。如:文中谈到小熊星座和北极星,学生对此缺少形象的认识;文中提到像铁砧一样的“砧状云”,“砧状云”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被提及,学生只是表面读懂词义,其实并不知道“砧状云”是什么样子的;文中谈到寒冷北方的冰块带着石块“爬”过来,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学生在理解这些科学知识时可能会出现一些障碍,但不少同学的阅读只停留在课本中告诉的知识,对难点的自然现象缺少自主质疑和探究。上课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并尝试探究;上课时,教师要利用问题资源和科学资源引导学生提升认知能力。

②对科普类文章的语言特点与写作手法的自觉关注。

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语言文字感悟能力,对此类课文的写作手法有初步的认识,但在阅读这类课文的时候,关注点常常聚焦于科学知识上,对科普类文章的语言特点与写作手法缺少自觉的关注。《大自然的文字》一文介绍了星星、云朵、石灰石、花岗石,学生的兴趣点往往在于对这些自然知识的认识与了解上,而对课文中生动有趣的语言和鲜明的写作手法虽然有初步的感知,但缺少自觉的关注和感悟。

③对科普类文章的写作表达方法的迁移运用。

学生从科普小品文中习得的不仅有自然科学知识、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写作手法,还有提升语言文字的迁移运用能力。学生对很多自然现象有一定的认识,但语言表达比较随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自然现象的能力缺失。课文是学习语言表达的范本,课堂上可以利用教材的语言资源,引导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一种自然现象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描绘出来。

第三,差异分析。

本班学生的阅读基础较扎实,学习习惯、思维能力、语言感悟能力能达到或略高于小学六年级学生的普遍水平,但语言的表达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略弱一些,还有待提升。

从班级学生个体来看,情感态度与语文能力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在:大多数男生对自然科学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诸如崔羿、姜星宇、王浩等人,而大多数女生对科普类文章的兴趣不高,仅满足于了解自然常识,诸如张雯、董萌、庄诺文等人;有的学生阅读感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比较强,诸如金海燕、魏卉宁、陈含清、蔡启泽、刘冉、宋新宇等人,而有的学生这两方面能力发展不均衡,诸如侯英杰、张扬、王威、童雪、施捷等人的自主阅读能力很强,但口语表达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有些滞后,也有的学生乐于表达交流,但缺乏独立思考,表达往往缺少深度……面对这样的差异,教师应在课前积极交流、课堂核心推进及课后拓展延伸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差异资源,通过组内、组际、生生、师生的多重互动交流与评价,努力实现自然科学知识、语文能力、情感态度的正强化和多面辐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生长感,从而更好地达成预期教学目标。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读到关于学生年段特点、年级特点、班级特点和学生个体特点的分析,能够把握在学习《大自然的文字》这篇课文时学生的已有基础、学生的需求和学生间的差异,为教师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设计提供了可能。

(5)专题研究意识。

专题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媒介,也是研究走向深入的依托,更是教师个体发展的重要引领。近年来,淮师一附小语文学科组主要进行了写景状物类文章的专题研究、课外阅读和课内指导专题研究以及“读写结合”课型的专题研究等。该研究紧密结合学生各年龄段的特点,努力挖掘专题研究的育人价值,探索专题研究策略。每一位教师要认真把专题研究落实到每一节课中,以“问题”解决为起点,真实、扎实地进行课堂实践。

每位教师在备课时要依托学校、教研组和备课组的研究专题,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专题研究方案。下面是淮师一附小五年级语文备课组的教师在“五年级语文上册写人记事类文章读写结合点专题研究”(见表4-2)的指导下分别确立的本班教学的一些尝试点,这样的备课就有了关联性和序列性。

表4-2 淮师一附小五年级语文上册写人记事类文章读写结合点专题研究表

续表

表4-3 淮师一附小五年级各班教学训练表

续表

(6)生成意识。

备课时,教师要把握好预设与生成的内在联系。所谓预设,就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兴趣、学习需要以及自己已有的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育活动。它强调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有效的动态调整,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新知识的活动。所谓生成,就是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自主产生的活动。可见,预设的主体是教师,生成的主体是学生。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为更好地生成而预设。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关注、支持、引导学生自主活动、自发学习。在考虑教育活动方案时,教师可以多设计几种假设,以便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对学生的不同反应及时应对。当学生发现感兴趣且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要大胆打破原来的计划,调整教育活动内容,如果发现内容存在明显的缺陷,也应该及时调整。这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的“二次备课”。

具体而言,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要有弹性空间。教学目标要分层设计,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根据学生现有水平预设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目标,这样才能调动所有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课堂精彩纷呈。教学目标的弹性空间还表现在目标设计的多样性上,当今社会已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和经历,他们对课本也有不同的理解。在新课改背景下,“一刀切”的流水线培养人才的模式已经基本被革除。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要用多样化的目标激发出多样化的思想,催生出更多新的思想。

除了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教师要留有弹性空间以外,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还要灵活多变,留有生成的空间。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积极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加以创造性运用,开发多种课程资源,设计教学内容,并将其转化为贴近学生生活的可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为此,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避免提出过多的事实性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为课堂生成创造空间。

此外,教师要关注教法和学法的统一。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倡导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其中,过程与方法是关键,它可以激励学生在探究和体验的过程中学会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教法,更要关注学法。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保证学生的深入参与,以触发课堂生成性资源的产生。

(7)合作意识。

俗话说,“独木不成林,单丝不成线”。教师如果想仅凭自己个人的力量实现对所有教学内容的驾轻就熟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姑且不说教师凭借“单兵作战”能不能实现高效备课,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等不起每位教师的“熟练掌握”。现代社会是一个团队合作日益密切的时代,教师备课也要分工合作,以实现备课的优质高效。因此,先要确立备课组是一个合作共赢的团队理念,并且备课组内成员也应该是由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组成;再在备课组内选出一位组长统一领导,按照组员的特点进行任务分工,并兼顾老教师和新教师的差异;然后,备课组需要确定某一固定时间为集体备课时间,以保证备课的质量;最后,在每次备课时,由主讲教师先谈,其他人须认真记录,并且提出自己的意见、想法,使备课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鉴于后文有专门章节来谈备课组文化,这里不再赘述。

(8)反思重建意识。

教师要想提高备课质量,勤动笔墨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每一次备课、上课之后,教师要将自己的反思记录下来,总结出优缺点,并用实践指导自己的学习,以期实现进步。

备课是为课堂教学过程的展开与推进提供规划,应该是整体的、综合的、有弹性的。备课是教师对教学新理念的学习和内化,进而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的过程。我们应该努力克服传统备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大胆尝试,积极创新,为促进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保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