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东塬乡的历史和文化

甘肃东塬乡的历史和文化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永祥为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东塬乡东塬村人。1950年10月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成立了相当于县一级的东乡自治区。1955年正式改名为东乡族自治县。元末明初时,由阿拉伯传教士哈木则率领的第一批40名传教士到达东乡地区。处于县城重建区中轴线上的东乡县城重建纪念碑记述了这一事件:东乡县城重建碑记河州之东,黄土漫漫堆千山;金城以西,丹霞袅袅砌红岩。

甘肃东塬乡的历史和文化

马永祥为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东塬乡东塬村人。

东乡族自治县地处甘肃省中部,临夏回族自治州东北面,东经103°10′~103°44′,北纬35°30′~35°36′之间。北临黄河与永靖相望,东隔洮河与定西相邻,南滨广通河连广河、和政两县,西接大夏河与临夏市、临夏县交界。东乡地形地貌呈方圆形,中间高突,四面环水,东西宽51公里,南北宽47公里,总面积1510平方公里。东乡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最高海拔2664米,最低海拔1736米,平均海拔2610米。东乡境内山峦起伏,六大山梁夹着六条山沟,以县城锁南镇为中心向全县伞状延伸遍布。全县人口分散居住在1750条梁峁和3083条沟壑中,生产生活条件较为艰苦,素有“陇中苦瘠甲天下,东乡苦瘠甲陇中”之说。东乡气候干燥,冬长夏短,无霜期年平均138天,干旱缺水,年均降水量350毫米,蒸发量达1387毫米。

历史上,东乡没有县的建制,隶属河州管辖。因其位置在河州以东(以河州城为中心,城周围分东、西、南、北四乡),东乡便由此得名。1949年8月22日东乡解放。1950年10月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成立了相当于县一级的东乡自治区。1953年12月东乡自治区改名为东乡族自治区。1955年正式改名为东乡族自治县。

2012年,东乡族自治县辖19个乡、5个镇:锁南镇、达板镇、河滩镇、那勒寺镇、唐汪镇、春台乡、柳树乡、东塬乡、坪庄乡、百和乡、关卜乡、赵家乡、五家乡、果园乡、沿岭乡、汪集乡、风山乡、车家湾乡、高山乡、大树乡、北岭乡、龙泉乡、考勒乡、董岭乡,共229个行政村、1893个合作社。2012年底,全县总户数5.56万户,总人口29.16万人,其中东乡族占87.04%,汉族占9.93%,回族占2.93%,其他少数民族占0.1%。东乡全县总耕地面积为36.78万亩,人均1.31亩,其中山旱地占87.33%。林地面积较小,近年来大搞生态造林和经济林栽植,累计造林面积达37.74万亩,林业总产值高达395.53万元。经济林木有50多种,主要有大接杏、桃、花椒等。畜牧业是全县农业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2012年底,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2.12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农业总产值7.07亿元,增长7.18%;工业总产值6.23亿元,增长36%;固定资产投资17.55亿元,增长47.21%;大口径财政收入10 345万元,增长72.3%;完成财政支出20.48亿元,增长16.58%;农民人均纯收入2413元,增长17%;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510元,增长12.01%,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大幅增长。

东乡族自治县东部有“陇上杏花第一村”美称的唐汪川以及葡萄山、红塔寺、三合枣林、石峡口拱北等旅游景点。中南部有以坪庄结沟古动物化石遗址、锁南上王家辛店文化遗址为代表的丰富的古文化遗址和古生物化石遗存。西有东大坡森林公园,北有刘家峡库区沿岸河滩风景区、邢家梁森林公园、黄河石林丹霞奇观等自然景观

东乡大地(2014年7月30日摄)

东乡族自称“撒尔塔”(Sarta),是以撒尔塔人为主,融合当地回、汉、蒙古族等逐渐形成的。撒尔塔这个词的原意为商人、商队首领,后指由定居于中亚一带信仰伊斯兰教的突厥人、波斯人、阿拉伯人构成的一个民族。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征撒尔塔兀勒儿七年”,撒尔塔人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一部分撒尔塔人被蒙古人强征入伍,包括军匠、商人、工匠传教士等随蒙古军队东迁,主要迁往河州东乡一带屯戍、做工。东乡地区大量的奇僻地名与中亚撒尔塔地方地名与部落名相对应。如东乡的甘土光、纳伦光、洒勒、库麦土、胡拉松、乃蛮、锁合土分别与中亚不花刺、撒马尔罕等地区的干土城、纳伦城、撒里普勒、土库曼、呼罗珊、乃蛮、锁合水等地名相同或相似。《河州志》也有记载:“考奇名于地名,与大夏西西通。”现在东乡族姓马、买、牙、丁、胡、卡、妥、包、驼、旦、坡、巴、白、朱、仓、龙、固、康、肖、瓦、吃、色等奇异族姓的人,至今还流传着祖上来自阿拉伯、波斯、中亚一带的说法。东乡族有民族语言,无民族文字。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东乡族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不仅在东乡族的形成过程中起过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东乡族的历史发展、风俗习惯和文化生活具有很大的影响。元末明初时,由阿拉伯传教士哈木则率领的第一批40名传教士到达东乡地区。后来东乡人尊称他们为40个“舍亥古杜布”。[1]此后,第二批传教士来到东乡地区,由阿拉伯传教士阿俩塔率领,共8人,后人尊称为八大“赛义德”。[2]阿俩塔定居在高山乡布隆谷。这40名“舍亥古杜布”和8名“赛义德”除部分人远走他乡传教外,还有14人最后定居于东乡,至今坟墓尚在,并留有后裔。明末清初,阿拉伯传教士穆豪引吉尼也来到东乡地区,定居在北岭乡大湾头地方。自清中叶以后,东乡地区也是西北伊斯兰教内部产生教派与门宦的主要地方之一。[3]在东乡族中,伊斯兰教通常分为三大派系,即老教、新教、新兴教。老教分为四大派系,即哲赫忍耶、卡迪林耶、库布林耶和虎夫耶,各大派系又分出若干小支系。

东乡族最常见的民间艺术是“花儿”,几乎人人会唱,人人会编。它语言精练,情景交融,富有生活气息。

东乡族自治县的县城设在锁南镇。2011年3月2日18时55分,县城撒尔塔文体广场西北侧发生特大滑坡。尽管滑坡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是三分之二的城区建筑物出现下陷、倾斜、开裂,无法使用,道路、供排水和供热管网大面积毁坏。经统计核实,灾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4.69亿元,需要拆除的各类建筑物和设施价值高达10多亿元,造成的经济损失之大和灾后重建任务之艰巨,是临夏州有史以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在国家和当地政府的努力下,经过近三年的努力,重建了县城。处于县城重建区中轴线上的东乡县城重建纪念碑记述了这一事件:

东乡县城重建碑记

河州之东,黄土漫漫堆千山;金城以西,丹霞袅袅砌红岩

叹丝绸古道驿路站口,赞三河两川铁索津度;经漫坪贺家山,越唐汪锁南坝;关道捷径,连州府接省城;周览四方,地势高天穹垂,望奇骏驰越,看雄鹰盘旋!

新中国开元伊始,破天荒,有了东乡自治之始,山民欢欣做主人;各民族和睦一家亲,团结奋斗,夙梦逐真;改革呈奇观,开放活人心,看好事多多,听新曲连连;青藏扬名有“铁军”,“东乡手抓”誉都市;高峡平湖旖旎,名川桃李芬芳;往事历历,曷何胜列,天有定则,人有良谋,一朵奇葩顿绽,东乡大有希望!

岁在二〇一一年三月二日,黄昏时分,忽见黄尘攒天,突如其来,山城滑坡,撕裂山垭,塌一豁口,顿成百废待兴,大灾磨砺大志;党的呵护关心,感恩国家关怀,省州谋划倾力,得助巨资二十亿,众志成城展大猷,高山之巅矗新城,喜万千新愚公,削山峰填深谷。重建正酣时,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工地现场问寒嘘暖,殷殷叮嘱恰如春风扑怀,催得山花吐蕊,逢盛世感念京华引路人。

古木缀新枝,废墟筑新城,三载工竣。

打造东乡故里,陇上明珠,任重道远,应奋发图强,携全县各族人民,共赋新篇!

中共东乡族自治县委员会(www.xing528.com)

东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

东乡新县城一角(2014年7月27日摄)

东塬乡位于东乡族自治县西南部,东西长11公里,南北宽10公里,总面积76平方公里,毗邻临夏市,国道213线穿境而过,距县城20公里。1958年设东塬公社,1983年置乡。全乡现辖东塬、林家、毛沟、包家、赵牙、牛家、张家、牙虎家、满散、刘牙、塌山11个村、91个社、2792户、14 003人。其中,东乡族1.26万人,占90%,回族182人,占1.3%,汉族1210人,占8.6%,其他民族11人,占0.1%。总耕地1.52万亩,人均1.09亩。2011年,全乡农业总产值2378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3098万元,粮食总产量3502.4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062元。种植农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洋芋等为主,乡镇企业有砖瓦、碳化硅等厂,县硅铁厂、老虎嘴电站、地毯厂设在境内。

东塬历史文化悠久,境内有马家窑文化类型的古文化遗址——林家文化遗址。林家遗址位于东塬乡林家村北,大夏河南岸台地上。文化内涵以马家窑类型为主,包含有马家窑类型早、中、晚期的文化遗存,是马家窑类型的代表性遗址。该遗址于1981年9月6日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面积261 000平方米,9月10日公布为马家窑文化类型,2006年又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塬乡政府所在地东塬村(2014年7月27日摄)

东塬村是东塬乡政府所在地,是东乡族自治县192个重贫困村之一。全村现辖有9个社、308户、1649人,劳动力825人。全村总耕地1257亩,人均耕地不足0.8亩,种植业主要以玉米、土豆为主。村里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农业基础薄弱,产业规模不明显,农民收入依赖传统农业和劳务输出[4]

东塬村内有东塬清真大寺一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满足广大信仰伊斯兰教群众热切希望恢复正常宗教生活的愿望,根据当时“一乡一寺”的宗教政策,经当地政府批准在东塬乡东塬村修建了该清真大寺。随后,该寺几经修缮,最近一次修缮是在2012年,花费约120万元人民币。目前寺里有三位阿訇,[5]三十多位满拉(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寺经堂学校学生的称谓)从事日常宗教活动。[6]东塬清真大寺十分注重民族团结与宗教和谐,曾先后数次被东乡族自治县宗教局等单位授予“五好清真寺”等荣誉称号。[7]

东塬清真大寺(2014年7月28日摄)

【注释】

[1]“舍亥古杜布”为阿拉伯语音译,意为“智者”、“哲人”、“贤人”。

[2]“赛义德”为阿拉伯语音译,意为“主人”、“先生”、“首领”。

[3]“门宦”是中国伊斯兰宗教学概念。语词源自汉语门派、门阀、官宦、宦门,引申为教团、帮派、体系,是中亚伊斯兰苏非神秘主义派别纳什板迪耶教团及其所属支派在中国西北地区传播过程中产生的衍生物。

[4]本部分综合有关网站和东乡族自治县有关单位提供资料而成。

[5]“阿訇”意为老师或学者,伊斯兰教对主持清真寺宗教事务人员的称呼。

[6]“满拉”为我国伊斯兰教清真寺经堂学校学生的称谓。

[7]五好清真寺的标准:(1)四个维护(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好;(2)民主管理好;(3)开展教务好;(4)生产自养好;(5)环境美化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