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甘肃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共泾川县委党校脱首创“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是对甘肃历史与文化的高度概括和生动写照,也是对甘肃历史文化地位和特色的最好诠释。资料显示,甘肃有文物遗存137万余处,有世界文化遗产2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26处,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2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61项,还有多处全国红色旅游景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等。

甘肃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中共泾川县委党校 脱首创

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是对甘肃历史文化的高度概括和生动写照,也是对甘肃历史文化地位和特色的最好诠释。资料显示,甘肃有文物遗存137万余处,有世界文化遗产2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26处,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2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61项,还有多处全国红色旅游景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等。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甘肃需要梳理的文化头绪很多,但主要应致力于华夏文明根文化、丝绸之路文化、黄河文化、佛教文化等独具甘肃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的传承,以提升文化软实力,打造西部文化强省。

一、华夏文明根文化

华夏文明根文化是探究华夏文明源头的文化。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甘肃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境内文化遗存很多,从旧石器时代至周秦都有发现。陇山以东的泾川大岭上古人类遗址是甘肃境内现存最早的旧石器文化早期遗址,其文化时代与北京猿人相近,距今约115万年至65万年。泾川牛角沟出土的晚期智人“泾川少女”头盖骨化石,距今5万至2.8万年,早于北京“山顶洞人”1.2万至3.2万年。镇原姜家湾和寺沟口,则发现有旧石器中期文化遗址。至于旧石器晚期的文化遗址,分布范围已向西越过陇山和黄河,在东乡县锁南镇下王家村、河西走廊西端的肃北霍勒扎德盖等地有所发现。从距今8000多年前到距今2000多年前,甘肃境内新石器时代文化绵延不断长达6000余年,遗址遍布甘肃全境,有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四坝文化、卡约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沙井文化。甘肃是周文明和秦文明的发祥地。夏朝末年,周人先祖来到陇东历经十二世之久。陇东出土的父乙铜爵、父丁铜觚、父辛铜斝等大量商代青铜器,是重要实证。灵台白草坡、宁县宇村等地西周墓葬、车马坑等遗址出土的傒伯铜方鼎、潶伯铜提梁卣、穆公铜簋盖等珍贵青铜器物,是周人在此活动的重要依据。商代末年,秦人西迁陇右历经十四世,最后挺进关中。礼县大堡子山秦西垂陵园、圆顶山先秦贵族墓葬遗址出土的刻有“秦公作”铭文的青铜鼎、簋、壶、编钟及金虎、玉器等珍贵文物,是秦人在甘肃活动的重要历史见证。

二、丝绸之路古文化

丝绸之路,是指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贯穿古今的海上和陆上通商以及文化交流的区域。汉武帝时期,河西走廊成为中原王朝通往西域的主要通道。最初,“丝绸之路”仅仅指一条具体的商道。目前,丝绸之路已成为贯通亚欧大陆、象征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丝绸之路最繁荣的时间是汉至唐代,以陆上交通为主,甘肃是丝绸之路的主干路段和枢纽。汉、唐等统一王朝时期,无论从中原何地出发,要通往西域,都要经过甘肃境内。三国至隋,中原地区四分五裂,经过中原通往西域的大路受阻。来自东晋南朝使者和商人则从蜀地出发,经甘南或陇南进入青海境内,最终通向漠北和西域。可见,在南北对峙时期,甘肃也是江南政权通往西域的唯一通道。丝绸之路东西贯穿甘肃全境,长达1600多公里,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址繁星般地布满于漫长的丝绸之路沿线,其中现存古城址不下500座,另外,丝绸之路沿线关隘河津遗址、石窟寺也不下200处。长城是保证丝绸之路畅通的屏障。战国时期,秦昭襄王修筑了甘肃境内最早的长城。秦朝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大海的万里长城。汉武帝跨越黄河、开拓河西走廊,修筑了以敦煌为起点的汉长城。明朝建立后,嘉峪关成为明长城的最西端。中国历史上四大朝代修筑的长城的西端点都在甘肃境内。

三、黄河文化

黄河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既有史前时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马厂文化、齐家文化等文化类型,还有象征中华民族远古先民的“三皇”“五帝”以及帝禹夏后氏等。从夏商到清代农业生产方面取得很大成就;手工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高超的青铜器、铁器、陶器、瓷器、玉器、舟车等制作技术及其文化成果;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在算学、天文学、地理水利、医学、纺织、造纸、印刷、冶金建筑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思想文化兴旺发达,产生了一代代优秀的思想家和思想学说。千万年来,黄河自青海东流,进入甘肃,形成了天下黄河第一湾———玛曲。此后它又穿山绕谷,围堰聚水,形成了刘家峡、八盘峡等高峡平湖。在黄河中上游的甘肃,诞生了大地湾、马家窑等彩陶文化和黄河农耕文明。黄河甘肃段干流全长913公里,孕育出了羊皮筏子、黄河水车等富有甘肃特色的黄河文化产物。而黄河三峡,因炳灵峡、刘家峡、盐锅峡而得名,在流经永靖县境内107公里的黄河主道上,有刘家峡水库、炳灵寺石窟、炳灵石林、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太极岛等景点。而作为黄河文化中心的兰州,既是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西北重要的枢纽城市,也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

四、佛教文化

甘肃是我国佛教传入最早的地区之一。从东至西看,历史上先后有12位帝王下诏或敕赐兴泾州佛事,境内发现的佛教文化遗存多达1500多处。其中,泾州大云寺三次发现佛舍利,被誉为“世界佛都”;泾州南石窟与庆阳北石窟并称“陇上石窟双明珠”。平凉崆峒山隋唐时期西北地区佛教大丛林所在地。庄浪云崖寺在方圆不到5公里的范围内,形成一条蔚为壮观的石窟群。天水麦积山石窟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被誉为“东方雕塑馆”。夏河拉卜楞寺现已成为甘、青、川地区最大的藏族宗教和文化中心。炳灵寺创建于西秦,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兰州五泉山浚源寺、白塔山法雨寺都是佛教名寺。武威十六国时就是西北佛教文化的中心。张掖有建于西夏大佛寺、隋代的万寿木塔、明代的弥陀千佛塔。敦煌莫高窟始建于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是一座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一朵有1600余年历史的旷世奇葩。至今仍有保存完整的洞窟492个,里面珍藏着历史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多身,还有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莫高窟的艺术是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199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与莫高窟同一时代的西千佛洞,现存石窟17个,石窟风格与莫高窟相近。所有这些,既是甘肃佛教兴盛的重要历史见证,也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宝贵资源。(www.xing528.com)

五、伏羲文化

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遁甲开山图》云:“伏羲生成纪,徙陈仓。”成纪是见于史籍较早的一个地名,古代以十二年为一纪。因为氏族部落流传“其母怀孕十二年始生伏羲”的神话,所以把伏羲的降生之地命之为成纪。《中国历史地名词典》载:“古成纪在今静宁界。”1993年甘肃省政府将平凉市静宁县境内的古成纪遗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出土的大批文物证明,华夏始祖伏羲曾经在这里创八卦,别姓氏,发明网罟,教民渔猎,肇启文明,开创了从渔猎生存到农耕生存的转变。天水市被誉为“羲皇故里”,至今有伏羲庙、画卦台等名胜古迹。中华民族是一个龙的民族,中国是一个龙的国度,伏羲是龙的图腾崇拜,中华民族族谱大系列,伏羲以下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尧、舜、禹等全是龙的图腾崇拜。在中国历史上,各朝历代的皇帝自称“真龙天子”,至今,中华儿女56个民族自称为“龙的子孙”,龙是中华民族的族徽。作为民族文化之源的伏羲文化,体现了伟大的创造精神、奉献精神、和合精神。从身体力行到抽象思维,从蛇图腾到象征中华民族的龙图腾,从单一部族到多民族大融合,伏羲作为“有圣德”的民族领袖和创世英雄,作为“有大智”的思考者和发明创造者,作为各民族团结协作、寻求生存与发展的历史象征,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六、陶瓷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陶器的国家之一,素有瓷国之称。距今8000年前后,以甘肃秦安大地湾为代表的渭河流域先民生产了我国第一批彩陶,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彩陶之一。甘肃彩陶自新石器时代早期发端,终结于青铜时代晚期,历经5000多年漫长岁月,以类型众多、器形丰富、图案绚丽、花纹精美而著称于世,是中华传统艺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甘肃彩陶的初始期是大地湾文化,年代距今约8000—7000年,其纹饰简单,表现出彩陶的原始性。大约7000年以前,随着农业的发展,彩陶步入了繁荣期。仰韶文化彩陶以墨色为主,不仅器类增多,而且纹饰图案多样。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于甘肃中部的黄河,湟水流域以及河西走廊一带,距今约5000—4000年,是甘肃彩陶的鼎盛阶段。进入青铜时代,我国其他地区彩陶大多销声匿迹,而甘肃彩陶却一枝独秀,相继出现了齐家、四坝、辛店、沙井等含有彩陶的文化,为甘肃青铜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魅力。齐家文化遍布甘肃各地,距今约4200—3700年。四坝文化分布于河西走廊的中西部,距今约3900—3400年。辛店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中部,距今约3400—2800年。沙井文化分布于腾格里沙漠的西部、西南部边缘地带,距今约3000—2500年,是一支以畜牧业为主的青铜文化。在华亭有一千年古镇,旧称安口窑,今名安口镇,据考,这里是齐家文化所在地,数千年烧造陶瓷,今天辉煌继续。

七、民族民俗文化

甘肃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中国西部民族的历史。在甘肃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居住着汉、回、藏、蒙、东乡、保安、裕固、哈萨克、撒拉、满、土、维吾尔等55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甘肃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除伊斯兰教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外,特有民族文化以及以花儿、道情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最为典型。而东乡、保安、裕固这三个甘肃独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服饰、音乐舞蹈、民歌、信仰禁忌等民族文化,其中裕固婚俗文化、东乡饮食文化、保安腰刀文化特色鲜明。到目前为止,甘肃省已有54项民俗文化被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最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有:兰州的太平鼓、苦水高高跷、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和政的松鸣岩花儿会、临夏砖雕、保安腰刀锻制、东乡擀毡技艺;庆阳的道情皮影戏香包刺绣;甘南拉卜楞寺佛殿音乐“道德尔”、藏族民歌、史诗格萨尔王传》演唱、舟曲多地舞、卓尼巴郎鼓舞;岷县二郎山的花儿会、洮砚制作技艺;天水的伏羲祭典、清水道教音乐、武山旋鼓舞、秦安小曲;河西走廊的河西宝卷、夜光杯雕、凉州贤孝、裕固族民歌、裕固族服饰、敦煌曲子戏、永昌万字灯会西和与礼县的七夕节、武都高山戏、文县傩舞“池哥昼”;泾川的西王母信仰习俗、庄浪抬阁等。这些项目或以民族、地方特色浓郁见长,或以古老风俗本真性的存留而凸显其价值。

八、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先进文化。从中国近代史来看,甘肃有着丰厚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1935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路过哈达铺,在此召开中央领导人紧急会议和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作了《关于形势和任务》的政治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到陕北去”的重大决策。1936年10月10日,红一、红四方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之后,红五军、红九军、红三十军21000多人奉命组成西路军,西渡黄河,在高台几乎全军覆没,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悲壮的篇章。1935年10月,红军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界石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在这里宿营,播下了革命火种。1935年7月,为了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北上,红25军北出秦岭,西进甘肃,红25军政委吴焕先在著名的红军泾川县四坡战斗中英勇牺牲。毛泽东说:“红二十五军远征为中国革命立了大功,吴焕先功不可没。”华池南梁是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陕甘边界创建的革命根据地,为经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提供了落脚点,为红军北上抗日提供出发地,为陕甘宁边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甘肃是一块红色的热土,民主革命时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红色文化遗存,这些都是开展红色文化传承和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资源。

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甘肃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除了以上论及的八大历史文化外,还有敦煌文化、边塞文化、长城遗址文化、河西走廊生态文化、兰州都市圈文化、伊斯兰文化、黄土地文化、多民族融合文化等诸多历史文化资源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只有大力挖掘甘肃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努力彰显甘肃历史文化特色元素,才能充分发挥甘肃历史文化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