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晚清民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发展

晚清民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发展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史上所谓中国收藏的“半壁江山”,主要指晚清民国这个阶段的上海。上海加江浙两省合计139人,比例之高,实属罕见。这一时期的收藏家对保护中华文物、促进后来的国有博物馆建设贡献最大。1900—1949年内忧外患,战争不断,当时中国现代的博物馆体系尚未建立起来,所以这一代收藏家代替机构,对保存文物有巨大的贡献,非言语所能表达。但当时全年的交易额尚没有一个具体的统计数据。

晚清民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发展

上海收藏与北京不同,各自发展形成了中国收藏业的两种不同模式。北京以明清宫廷收藏以及皇亲国戚、达官贵人收藏为主,形成在皇家琉璃厂旧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玩字画业。上海的收藏以江南文人收藏为基础,即官、商、士为主体,起步比北京晚,但势头比较猛,也成为收藏业的“半壁江山”。晚清民国初期,一方面国力渐衰,另一方面上海由农耕文明转向近代文明,大都市开始发端,外来资本、民族资本云集上海,接纳世界先进的电力、制造业,又引进现代建筑交通生活方式和文化教育,成为全国一等的大都市,生活较为安全和便捷。大部分封建遗老、达官贵人移居上海,加上在此地生活的洋人日多,产生了收藏和交易的需求,形成了市场。历史上所谓中国收藏的“半壁江山”,主要指晚清民国这个阶段的上海。藏品丰富,藏家云集,交易市场形成,与北京各有特色,形成南北交相辉映之势。

笔者在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工作时,曾编辑出版了《中国收藏家名录》(近现代)一书,收录有成就的收藏家300余人,其中上海105人,北京80人。上海加江浙两省合计139人,比例之高,实属罕见。郑重的《海上收藏世家》中收录与上海有关的收藏家43人,收藏行为大多发迹和兴盛于民国。这些收藏家中比较有名的有沈曾植、盛宣怀、曾熙、庞元济、黄宾虹、张元济、李瑞清、狄平子、丁福保、赵叔儒、沈钧儒、张静江、周湘云、丁辅之、吴启周、卢芹斋、叶恭绰、徐森玉、鲁迅、钱化佛、马叙伦、袁克文、吴湖帆、郑午昌、陈定山、孙伯渊、张大千、章乃器、方介堪、张鲁庵、刘靖基、顾廷龙、张文魁、许汉卿、傅雷、胡惠春、徐邦达、谭敬、戚叔玉、马衡、马宝祥、王季迁、潘达于、钱君匋、钱镜塘等,对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影响极大。其中有一些后来移居北京、海外,对当地中华文化的传播也起了重大影响,如马衡、张葱玉、徐邦达对于北京的收藏文化,王季迁、张文魁对于北美书画的鉴藏,张大千、陈定山、徐伯郊对于港台地区收藏事业,都是功莫大焉的。而他们的收藏基础和开端都是在上海确立起来的。这一族群,可以分成官、商、士三种人。官僚,如盛宣怀、张静江、袁克文、叶恭绰,但占的比重不大。商人包括实业家是一大特色。如周湘云、刘靖基、庞元济等。数量最多的士即文人阶层,占的比重最大,其中有很多书画家和教授。比如吴湖帆、张大千、钱君匋、戚叔玉、施蛰存等。我们可能对于很多书画家、教授参与收藏的现象难以理解。事实上,在民国时期名画家和名教授有丰厚的收入,一个教授月俸几百大洋,而普通工人如一个码头工人月薪6至10元大洋,相较而言画家、教授属于高薪阶层。当时艺术品价格低廉,文人既有经济能力,又有鉴赏条件,还有借鉴藏品的内在需求。因而文人成为收藏家是可以理解的。

这一时期的收藏家对保护中华文物、促进后来的国有博物馆建设贡献最大。当时,随着清王朝统治的终结,宫廷的收藏有部分流入民间,连年军阀混战,原先收藏者的文物也处于危险之中,上海海派收藏家对大批收藏品加以保护,避免了中华文化的损失和宝物失散,其中潘家、徐悲鸿、张大千、吴湖帆等的重大贡献,都有历史记载。1900—1949年内忧外患,战争不断,当时中国现代的博物馆体系尚未建立起来,所以这一代收藏家代替机构,对保存文物有巨大的贡献,非言语所能表达。

有收藏家和收藏需求,就有物品、物流和商流,上海成为古玩市场中心,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光绪二年(1876年)《沪游杂记》云:“古玩铺,兵灾后搜罗甚富。”说明古玩市场已有出现。最早的经营者是站在街头巷尾的收购者,后来他们进入了茶馆谈生意。经营者坐在茶馆泡壶茶待客,专注于从茶客中收购古玉、字画、唐三彩、牙雕竹刻、瓷器名壶。运气好时,收到东西在同一店里又加价数倍转卖给另一位茶客。

这种茶馆古玩市场,在上海最有名的两处,一是城隍庙的四美轩,还有五马路即广东路的怡园,古董客最喜欢在这里泡茶、见客、看古董。还有二马路现九江路清池浴室隔壁的文明雅集茶馆也富特色,泡浴、饮茶连在一起,茶馆老板就是任伯年的入室弟子俞达夫。他们开茶馆以画会友,来者多为文人墨客、丹青名家,所以古玩、字画在这里交易兴盛起来。

独立的古董街兴盛于广东路,因为茶馆古玩市场模式已无法满足需要,最多时街两边近河南路口有古玩地摊一百多处。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北方的皇亲国戚、遗老遗少大批南下上海,同时紫禁城的大批官窑古瓷、御画、奇珍异宝也流落沪上。1921年,古董大亨王汉良集股筹资在广东路江西路口大兴土木,不久中国古玩商场建成对外营业。由于位置奇佳,军阀官宦、商贾豪绅、公子哥儿络绎不绝,很快店铺面积无法满足需求。1934年,古玩商又在老古玩商场对面新开了7开间门面的古玩店。

与此同时,书画店、碑帖古书店也在今黄浦区的范围内大量涌现。据收藏界前辈耿宝昌亲口所言,他的店开在昭通路(近福州路)这条小马路上。张宗宪先生也说,张家的店也在昭通路上,客人很多,在这条街上进进出出,风光无限。书画店有成立于1900年的朵云轩,还有上海荣宝斋、九福堂、九华堂、清秘阁、王星记、艺苑真赏社等,大多设在福州路、河南路。据朵云轩前辈王壮弘先生告知,当年长乐路、巨鹿路交叉处的三角花园,是上海有名的古书、碑帖交易地,他在那里设过摊。(www.xing528.com)

除了有形的店铺交易,还有无形的生意。一些大客、要客,大多直接通过古董商、经纪人在家中或办公室交易,有人直接送去货源

收藏品还有一条出路,就是与洋人的交易,除了来沪洋人喜欢逛古董店以外,大多直接出口欧美和日本。最有名的卢芹斋、吴启周开办的卢吴古董公司,将大批博物馆级的珍贵的文物,如昭陵八骏、秦鎏金龙头、唐韩愈《夜照白图》、西周提梁卣等卖往欧美。日本人开的山中商社,也兼营文物生意,卖往日本的文物不少。但当时全年的交易额尚没有一个具体的统计数据。

作为市场的组成部分还要提到海上画派的出现和油画在上海的创始。尤其是前者,对上海以及全国,都有广泛的影响。

收藏品准确地说可以分成两大主题,一是文物、古董、珠宝;二是艺术品或者美术品。中国的美术品主体是书画,一般又把古代书画纳入文物,现当代书画纳入美术品。国际上也大致如此分类。

上海的文物主要来自周边地区。书画,本地有海上画派。曾有书列出老海派代表人物60人,这是一股很大的创作力量,以张大千一生几万张作品来估算,60名家加上准名家,是强大的供货能力了。

海上画派最早有赵之谦、任伯年、虚谷等开创者,后有无数大家,包括吴昌硕、张大千、徐悲鸿、吴湖帆、冯超然、弘一法师、丰子恺,都是在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有影响的人。

而以西画论,上海无疑是引进西方绘画的大本营,出了一大批留学欧美归国的艺术家。如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颜文樑、吴大羽、张充仁等,对美术教育、美术创作和艺术收藏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