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名族建造佛道寺观:连结宗教信仰与社区民众的方式

名族建造佛道寺观:连结宗教信仰与社区民众的方式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名族对佛道寺观的建设,为宗教信仰提供方便,是联系社区民众的一种方式。这里依据《新安名族志》《歙事闲谭》记载,铺陈名族建立的若干寺观,至于设立的原因、儒家与佛道观念的不相容也略予关照。同时助资重塑佛像,勒名碑碣,在法堂设有许余氏先人斗保夫妇像。歙县徐村徐氏,在家族文献的“其形于建迹者”部分,载有温泉庵、东岳庙,[113]可见建造佛寺道观是家族的共同愿望。

名族建造佛道寺观:连结宗教信仰与社区民众的方式

宗教,无论天地神佛的有无,对于信仰者而言,是精神的寄托,是希望所在,是心灵安慰,也是为人自律的精神力量。名族对佛道寺观的建设,为宗教信仰提供方便,是联系社区民众的一种方式。不仅如此,徽州名族对寺庙有一种特殊需要,即借用佛寺保护祖茔。常建华的《明代宗族研究》对此进行了很好的解析,颇可参考。[96]

《橙阳散志》卷8《舍宇志》有《庵观》一目,表明当地有寺院道观,绩溪庙子山王氏村庄有观音寺,寺观同样出现在徽州其他大地。这里依据《新安名族志》《歙事闲谭》记载,铺陈名族建立的若干寺观,至于设立的原因、儒家与佛道观念的不相容也略予关照。

宋代士大夫有利用寺院护坟的风气,徽州的宋朝人亦然。徽宗崇宁年间(102—1106),程安尚迁居歙县率口,子敦临捐资,“徙斋祈寺于夹山,后人立祠于寺,割田以奉香火,自宋迄今(明代后期)不废,益盛”[97]。宋代,婺源冲山坞汪源、汪汶兄弟,“建大田寺,捐田守墓”[98]。宋代,祁门程村程克敏,捐资建灵泉寺;族人程千六、细九父子,捐财舍田,复建师颐真道院。[99]宋代歙县棠樾鲍景山,施田二顷,建雄村南极观。[100]南宋,歙县葛山汪绅捐资建“上佛堂”,福佑一方丰稔。[101]元代,歙县岩镇王氏在小岩冲口有祖坟,邻近古岩寺,乃于寺内建祠宇,设置迁岩镇始祖位座,将佃户舒姓拨归寺院为佥业户,至明代遵行。[102]元代,休宁博村吴震卿,施建山阳院,至明代为杨村寺。[103]元代,歙县堨田程四三,舍田佛寺,用作香灯之费。[104]歙县虹梁程卯,“创新向杲寺宇,割田二十余亩,供佛食僧,僧感其德,立主祀之”[105]。元末歙县大址村阶薝上鲍子华“复兴向杲旧院之东祠,以永一方之香火”[106]。元末明初,歙县石岭篁坞吴树孙,捐银百两,置膏腴三处,舍入岩镇紫极宫,以为永远香灯。[107]歙县古唐汪志、汪贡,修崇真道院。[108]明代,婺源丰乐洪记玄等人捐资建寨山寺佛殿。[109]歙县潜口汪道植,独资建立文峰宝塔于水口。[110]绩溪南关许余氏在明初,捐助多所寺庙,其中的太平寺,本来庙宇湫隘,永乐间又遭火灾,许余氏乃捐助寺基,增建偏殿余屋,并助香镫田亩方塘竹园,遂使其规模宏敞,气象一更。同时助资重塑佛像,勒名碑碣,在法堂设有许余氏先人斗保夫妇像。许余氏另外赞助东岳庙,于是孟才孺人像出现在庙中,称作“孟婆像”,以满足妇女烧婆婆香的习俗。[111]明代后期,歙县溪南吴养春,“矢愿遇高僧以开山功德主自任”,僧普门随同休宁刘继贤路过溪南,与交谈心契。普门获朱砂庵地,吴养春等人为捐银购地创禅室,遂了做开山功德主的心愿[112]以开山施主自认,无疑笃信佛教,企图获得虔诚者名声。歙县徐村徐氏,在家族文献的“其形于建迹者”部分,载有温泉庵、东岳庙,[113]可见建造佛寺道观是家族的共同愿望。绩溪和尚坞有古刹,余、许、方、汪四姓文会在此安镫。[114]清代程光国重修庆寺塔顶。[115]

寺庙庆会,名族多参与活动。每年有多次僧道节会,照例由僧人具茶果肴品礼赠有关名族成员,如三月二十八东岳庙祭典,头坛法事,许余氏六十岁以上者到祭,祭毕,吃庙僧斋饭。四月初八太平寺法堂、东岳庙、三官殿、太子堂四房出家人轮流款待许余氏六十岁以上老者,信众先领僧饭,再请佛毕,又领酒筵:四位一席,素菜六品:腐角、腐皮、寿桃、笋、木耳、煎面,水酒四双壶。十一月寺僧送许余氏祠堂塘鱼二十斤。正月、腊月亦多馈送。[116](www.xing528.com)

徽州名族的祀佛,还同皇帝发生联系,即康熙帝应徽州名族请求为歙县岑山星岩寺赐名。岑山,在练江之中,俗称“小焦山”“小金山”。唐昭宗天祐(904—919)间建寺,名曰“周流寺”,到万历年间(1573—1620),寺宇移至溪西三里许,而很久没有定名。康熙四十四年(1705)第五次南巡,金石学家、藏书家歙县岑山渡人程哲[117]绘寺图,与族人在扬州叩请御书赐名,康熙帝乃书“星岩寺”,又赐联:“山灵钟瑞气,溪色映祥光。”寄予当地人才济济、社会祥和厚望,并赐程哲等人图书十二种。受赐者特地建立“御书阁”,以志皇恩浩荡和宗族幸事。[118]

此外,徽州民间信仰的神灵很多,如都天神,聚族而居者鲍氏村,不满二百家,也不富裕,但族人建庙于祠堂之侧,崇祀礼拜,有人病笃,延祀都天,虽无效,照信不改。雍正(1723—1735)间,程襄龙受聘去做经师,打碎天都神主,投之于潭,鲍姓“族人群哗”,后因多年不见神灵的报复,“久亦相安,不复立庙”[119]

总之,名族中有个人出资建寺观,有家族共建,还有几个家族合作营造,个人与家族的礼拜佛道行为,护卫祖坟目标之外,是信仰佛祖玉皇大帝,祈请保佑,觅求心灵安慰。寺院,无论是个人、某一家族独建,还是多人共建,当地人都会共同参与活动,共同维持,它是名族间、社区间联系的一种渠道。特别是因寺庙而同皇帝发生联系,不是名族程氏的活动,是不可能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