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佛道二教的崛起与中国思想界的格局转变

佛道二教的崛起与中国思想界的格局转变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道教源于中国原始时代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其主要特色是神仙信仰。这三位天尊为道教的最高天神和最高天境,号称“三清”,即代表“道”。在道教产生与发展的同时,印度的佛教也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由魏晋至隋唐,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的兴盛使汉代形成的思想界儒学独尊的局面转变为儒、释、道三教鼎立格局。

佛道二教的崛起与中国思想界的格局转变

道教源于中国原始时代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其主要特色是神仙信仰。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了许多神仙传说和希求神仙长生的方士和方仙道。到东汉末,在民间流传的黄老道家思想、神仙家的方术及谶纬神学的文化氛围下,道教得以诞生。最早出现的道教组织是“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五斗米道”由东汉末张道陵(又称张陵)所创,其孙张鲁继承此教,后归降曹操,使五斗米道在北方得以流传。“太平道”为汉末黄巾起义领袖张角创立,因以《太平经》为经典而得名。在黄巾起义被镇压后,“太平道”在民间秘密流传。

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相当一部分上层人士与知识精英开始接纳道教信仰。在南朝葛洪陶弘景、陆修静和北朝的寇谦之等著名道士的推动下,道教教义得到充实完善,宗教组织迅速发展,由民间宗教演变成有成熟理论、严格组织、完备科仪、清晰谱系的中国本土宗教。

道教的基本教义是追求“长生不老,成仙证真”。这种神仙追求本与先秦道家及汉初黄老道家以治国为宗旨的思想迥然不同。但由于道家思想包蕴广泛,其中也有“长生”“养生”之说,而且道教都奉老子为教祖,以《道德经》为首要经典,教义也都由“道”衍化而来,因此,道教与道家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教义上,道教将道家学说中的“道”视为最高信仰,从《道德经》中“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的思想演化出“洪元、混元、太初”三个时期,并将它们神格化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这三位天尊为道教的最高天神和最高天境,号称“三清”,即代表“道”。要实现“得道成仙”的神仙境界,道教吸收并逐渐形成了包括炼养、服食、符篆、经典科教等各种“术”在内的修炼方法。融“道”与“术”于一体,将灵魂信仰和自然信仰相结合,吸收儒家伦理等级观念,构建出一套庞杂的神仙信仰体系,是本土道教的显著特色。(www.xing528.com)

在道教产生与发展的同时,印度的佛教也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休,各种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尖锐突出。人民生活痛苦,精神上缺乏寄托,迫切需要宗教思想慰藉心灵,统治者也需要用宗教来加强社会控制。由此,佛经翻译和佛寺兴建不断增加,佛教获得了迅速传播。南朝梁武帝甚至把佛教宣布为国教,于是造佛寺、塑佛像、释佛经、传佛学形成高潮,僧尼人数大量增加。佛教的“因果报应”“灵魂不灭”“三世轮回”等思想一时广为传播,佛教学者关于佛学问题的论辩也非常激烈,佛教得到了空前发展。

隋唐时期,佛教发展至鼎盛状态,并在理论上完成了佛教的中国化,催生了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密宗律宗禅宗净土宗等各种佛教宗派。其中,禅宗和净土宗在后世影响最大。“禅”是梵文“禅那”的略称,意为“静虑”,它是印度佛教普遍采用的修习方式。但印度佛教只有禅而没有禅宗,禅宗是充分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中国化佛教的典型,它奉菩提达摩为中土初祖,实际创始人为六祖慧能。它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宣扬心净自悟,“即心是佛”,阐扬顿悟成佛说,修持方法简便易行,流布日益广泛,逐渐成为最主要的佛教宗派。净土宗的创宗者为善导,该派宣扬依阿弥陀佛的愿力,只要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便可被接引去西方极乐净土。净土宗既不需深厚理论,在修行方法上也简单易行,因此在民间有众多信徒。

由魏晋至隋唐,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的兴盛使汉代形成的思想界儒学独尊的局面转变为儒、释、道三教鼎立格局。三教之间既相互斗争又互相融摄,直到两宋时期,在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等人的努力下,儒学广泛吸收了佛道思想,形成了精致思辨的理学,才获得了与佛、道抗衡的理论成就,重新取得了在整个社会思想领域的主导地位。此后,以儒为主,佛、道为辅,三教合一,成为宋代以后中国文化思想发展的基本态势。在经学一尊的时代下,佛道二教虽然以出世追求为旨向,也常常被置于子部之末,但在汉代以后学术思想的创新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与儒家一起建构了汉代以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的基本格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