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入挖掘,用足材料,展现课堂之美——哲学课中的美育探索

深入挖掘,用足材料,展现课堂之美——哲学课中的美育探索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很多情况下,材料基本上是为了阐释相关知识点而存在。这样的震撼激发我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也不禁感慨都江堰选址建造过程中所展现的智慧之美和精神之美。先根据教学需要,做些准备:剪辑截取课堂上需要的一系列视频片段;手绘都江堰工程简图;设计教学过程和问题。以期既能引导学生理解并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又能引领学生领悟到都江堰工程自身的美以及建造过程所体现的智慧之美和精神之美。

深入挖掘,用足材料,展现课堂之美——哲学课中的美育探索

上海市罗店中学 孙 超

任何一门学科皆有其自身的美,哲学亦如此。比如它的思辨,它的简洁。但要体会到它的美,对学生而言,并不容易。为了将抽象的哲学原理讲得容易理解,我和许多老师一样,尽力将其生活化。从现实和历史中寻找各种材料,设计问题,希望能引导学生化抽象为具体。

不过,很多情况下,材料基本上是为了阐释相关知识点而存在。引导学生理解了哲学相关概念和原理,材料的使命貌似已经结束。有时,也会借由材料,和学生交流一些有关成长与人生的想法,但整体上感觉自己的哲学课堂仍有未尽之处。直到偶遇这样一句话——“教育从根本上是精神层面的”,犹如一道光,它让我以不一样的角度反思课堂:理解、掌握知识固然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体会课堂之美也完全可以与之和谐共存,担负阐释教材知识点使命的各种材料还有更多的意义有待挖掘。

恰巧有一次观看百家讲坛《蜀地探秘》节目,有一集讲到都江堰。观看过程中,内心很是震撼:两千多年前的人如此智慧,设计巧妙,将一处水利工程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又能使之功能良好沿用至今。

这样的震撼激发我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也不禁感慨都江堰选址建造过程中所展现的智慧之美和精神之美。在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课时,我决定和学生分享这样的美好。

先根据教学需要,做些准备:剪辑截取课堂上需要的一系列视频片段;手绘都江堰工程简图;设计教学过程和问题。以期既能引导学生理解并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又能引领学生领悟到都江堰工程自身的美以及建造过程所体现的智慧之美和精神之美。

教学导入环节

猜猜看:

①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是什么?

②在中国还是其他国家?

③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它安然无恙,至今已工作2270多年,是什么水利工程?

第一个问题出来,学生有点茫然;第二问题出来,学生的猜测缓和了气氛;第三个问题提醒到了学生,总有学生答得出:都江堰。

我借机扇风一把:“两千多年都还能功能良好,厉害不?”

学生有的应答“厉害”,有的点头。

“那它究竟厉害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讲授环节(www.xing528.com)

经过以上环节,尤其是王启涛教授的计算:宝瓶口长80米,开凿了8年,一年10米,一个月0.8米左右,计算到天就是一天0.03米即3毫米;尽管王教授说这个工程的艰难和缓慢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学生还是会对当时人们坚持不懈的精神有些初步了解和感受。“建设宝瓶口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入成都平原只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我继续扇风,“大家知道吗,都江堰水利工程很‘智能’:能够自动分水、自动调节水流量,旱时六成水流入成都平原、涝时四成水流入成都平原;还能自动排沙,自动带走80%的泥沙。没有任何电脑控制程序,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如何做到这样的‘智能化’的呢?还有什么工程与之配合实现这样神奇的作用呢?

至此,学生了解了都江堰三大主体工程布局及其修建过程,知道整个工程历时18年,进一步体会到2700多年前修建都江堰的人们所经历的艰难。艰难、漫长又如何,我们的先人也没有退缩,而是想方设法克服困难,留给我们一座能灌溉,同时也承载着鼓舞人、给予人力量的举世无双的水利工程,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加丰富、深厚。

以上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时,我归纳总结如下:

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及后续维修过程中,李冰带领人们积极想办法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

可是为什么要把这一工程修建在岷江出山口的弯道中央呢?修建在其他地方能够同样发挥如此自动化的功能吗?我播放视频《都江堰水利工程选址原因》,请学生看完视频再回答,并板书:提请学生思考,选址、修建中克服各种困难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并提问:认识弯道环流原理以及创造条件利用它的过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吗?

然后,请学生依据讲解和我的概括总结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图示如下:

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

随后,我引用李希霍芬1872年对都江堰的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就此设问: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无与伦比”体现在何处?并根据学生回答归纳:

·功能神奇:自动分水、自动排沙、自动调节水流量

·修建和维修都是就地取材,方便、节约成本

·都江堰三大主体工程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

·至今仍然发挥作用

然后,随班级的氛围继续高涨:感谢先人留下这样一处水利工程,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到中华民族的智慧之美。也感谢先人以此提醒我们,就算是修建这样无与伦比的水利工程,方法并不复杂,全然来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所以说,有时候生活中并不缺少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缺少会发现方法的眼睛。更感谢先人在都江堰工程修建过程中不惧困难、积极乐观、坚持不懈。它不仅仅是一座水利工程,它所承载的民族精神穿越时光依然鼓舞我们每一个人。

最后,我分享了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查普曼在一场讲座中总结的中国神话故事的内核:如果去读一下中国神话,会觉得他们的故事很不可思议,抛开故事情节,找到神话里表现的文化核心,就会发现,只有两个字:抗争!假如有一座山挡在门前,是选择搬家还是挖隧道?显而易见,搬家是最好的选择。然而在中国的故事里,却把山搬开了(愚公移山)!

结合本节课,我总结道: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正体现了中国的文化核心——抗争。在座的各位,从小听到大的那些神话故事也好,历史也好,绝不仅是故事与历史那么简单,而是伴随故事与历史,融进我们每个人血脉之中的抗争、奋斗不息的文化基因,引领我们中华民族屹立至今。从今天开始都江堰水利工程所展现的文化基因及其美,也将自然而然地流淌在我们血脉之中。现在及将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请记得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