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互联网周刊的传奇:案例探析

互联网周刊的传奇:案例探析

时间:2023-07-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互联网周刊》一度是IT类杂志中的神话。《互联网周刊》的故事要从创办人高在朗谈起。一年后,《互联网周刊》正式面世,以中国科学院控股的公司的形式运作。但是,由于恰好赶上了互联网的高潮,《互联网周刊》一度成为媒体神话。《互联网周刊》的创办体现了创刊人高在朗敏锐的行业眼光以及过人的胆识。《互联网周刊》始终坚持以企业用户的商务为本位。《互联网周刊》始终坚持创新。

互联网周刊的传奇:案例探析

互联网周刊》一度是IT类杂志中的神话。一个行业的兴盛为一本只是名字好的杂志带来了滚滚财源。

《互联网周刊》的故事要从创办人高在朗谈起。高在朗看到美国互联网行业的火爆,预感到它在中国的发展前景,于是,决定策划一本该行业的刊物。

1997年,他找到中国科学院的领导,提出由其出面向高层打报告申请刊号。一年后,《互联网周刊》正式面世,以中国科学院控股的公司的形式运作。

不是所有人都认同高在朗的市场判断力。有朋友相劝,这事你已具备五个失败的必要条件:第一,没有品牌。跟IDG(编者注:全称为International Data Group,即美国国际数据集团。这是全世界最大的信息技术出版、研究、发展与风险投资公司,也是第一家进入中国的美国技术信息服务公司,自1980年在北京创办中美合资《计算机世界》周刊以来,至今在中国合资与合作出版的与计算机、电子技术通信有关的报刊达到30多种。)和ZDNet(编者注:ZDNet是国际著名的科技专业品牌,1997年落地中国,在国内创办了至顶网。这是国内最早也是业界最早的企业级专业IT门户,是关于新技术、新商业模式的新媒体和信息服务平台,定位于记录和推动数字化创新。)都没关系。第二,《互联网周刊》的刊名与广告不搭界,当时的广告还都是以PC外设为主。第三,没有团队。从《计算机世界》和《中国计算机报》都挖不到人。第四,高在朗本人没有做过媒体,也没做过IT。第五,1998年的市场形势非常不好。

但是,从1999年初开始,互联网的风生水起很快就让高在朗的判断力显示了效果,以至同行开始艳羡《互联网周刊》这个“恰到好处”的刊名。紧接着,2000年初,硅谷动力网站成立。这是一家完全面向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的互联网企业。

《互联网周刊》在2000年时达到巅峰状态,率先实现赢利。有消息说,它当时的收入已进入IT媒体的前列,估计一度超过一亿美金。当年4月,在互联网新经济的一路凯歌高奏声中,《互联网周刊》与硅谷动力网站的办公地点搬到了豪华气派的国贸中心写字楼。

其实,当时的《互联网周刊》做得并不好,而且人员流动也比较快,有时一个部门的员工全部换掉了。但是,由于恰好赶上了互联网的高潮,《互联网周刊》一度成为媒体神话。真应了那句俗话:“傻小子睡凉炕,全靠火气旺。”

…………

与从前的浮躁、嬗变相比,如今的《互联网周刊》显得更成熟了。(www.xing528.com)

(原载《期刊中国》,孙燕君、康建中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295页至第297页。)

评析:

《互联网周刊》的创办伴随着中国互联网兴起的脚步,是目前中国互联网和IT业界最成功的主流商业期刊之一。

《互联网周刊》的创办体现了创刊人高在朗敏锐的行业眼光以及过人的胆识。他如果没有预见到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前景(1999年至2002年是中国互联网和个人电脑快速发展、普及的第一个高峰时期),他就不会抓住“互联网”这么好的创刊选题;如果在他人不看好、资金和人才都缺乏等困难下他打消了创刊的念头,那么就绝对不会有IT杂志中的神话。

《互联网周刊》始终坚持以企业用户的商务为本位。自1998年创刊以来,它始终本着“读者为本、用户为本、价值为本、内容为本”的办刊准则,坚持不懈地在内容、形式、价值方面挑战自我、不断创新,以大量鲜活、深入的报道精确把握信息技术、产业、市场的变化,为读者提供独到的视角和深入、细致的信息服务。

《互联网周刊》始终坚持创新。在目标、使命、内容、风格等方面的诸多“不同”,使得它永远是一份“新IT媒体”,并且与信息革命的星火一起燎原。

此案例是创办新刊的典型案例。新刊的选题策划,既是宏观策划,也是微观策划,方方面面都要涉及,包括制定期刊宗旨、定位读者群体、确立刊名、确定栏目、设计版式字体、规划经营管理运作方式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