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理念的更新与优化

小学语文教学理念的更新与优化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新课标颁发之前,“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新课标的要求与提倡,无疑进一步肯定了语文学习的开放性,并且高扬了一面旗帜,旗帜上书写着“语文实践性”几个鲜明的大字。

小学语文教学理念的更新与优化

课程标准提出了四个新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对于这四个理念,阐释已经很多,这里重点谈下面几个问题。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包含以下几个意思。

(1)学生是人。曾几何时,“人”退出了中国教育界,人所必然具备的属性通通被忽视或被强制抛弃。在这种氛围的熏染下,很多受教育者都自然而然地被洗脑,“心甘情愿”地扮演着被异化的“人”的角色。今天的很多教育者都曾深受淡化“人性”教育的影响,因此,在新的时代到来之后,我们需要接受新的理念,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正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所指出的那样:“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2)学生处于发展中。所有的人都处于发展之中,但是因为处在特别的年龄阶段,学生这一群体具有不平凡的可塑性,教师应该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可持续地发展。另外,在小学六年的发展中,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性。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为例,与这种学习方式相应的学习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培养好的,它需要根据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班级,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逐步培养与生成。如果不顾学生的发展实际,一味地注意其作为“人”的自主性,往往是东施效颦,适得其反。

但是,“以人为本”并不是用学生的发展否认知识的传授,用学生中心否认教师“教”的作用,以自主学习否认接受学习。“以人为本”是一种精神内核,教学中是否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来看待,不是以形式来核定,而是以教学内容为主导。(www.xing528.com)

2.语文实践性

恰如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语言是用会的而不是学会或教会的。与此相应,新课标强调了“语文是母语教育课,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的观念,并在“教学建议”中要求:“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在新课标颁发之前,“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新课标的要求与提倡,无疑进一步肯定了语文学习的开放性,并且高扬了一面旗帜,旗帜上书写着“语文实践性”几个鲜明的大字。

这种导向无疑是科学的,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因为学生的学习还是以感性为主导,多接触感性材料,多参加言语实践活动,对孩子们提高语文能力十分有用。不过,也要警惕一些片面的认识,因为,尽管语文学习需要拓宽空间,需要在校外环境中运用,但是,离开了理性的“教”与“学”,“用”就会失去其科学性,用得再多,也只是低水平的重复,对于提高语文素养没有多少好处。

除此之外,树立语文课程意识也是一个重要的理念。课程有几个层面,李山林在国家计划的语文课程(表现为教学大纲或课标教科书)之下,又依次提出了“教师理解的语文课程”“课堂建构的语文课程”“学生经验的语文课程”三个层面的课程。对于教师而言,理解课程的层次性,相应拓宽语文课程资源与学习领域,意义不可谓不重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