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优化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优化策略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效教学实施行为分为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与课堂管理行为三类:有效讲授,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如何使讲授有效高效,关键要注重讲授内容的合理性,时间安排的科学性,策略的多样性。有效活动,有效教学应该追求有效活动,有效活动是指向目标的活动。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优化策略

有效教学实施行为分为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与课堂管理行为三类:

有效讲授,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如何使讲授有效高效,关键要注重讲授内容的合理性,时间安排的科学性,策略的多样性。

有效提问,提问是激发学生思维,教与学互动、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如何设计问题,提问的科学表述方式与最佳时机,是有效提问的共性特征。

有效倾听,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会倾听,是师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实施有效教学就要注意教师倾听时机的选择,学生倾听能力的提高。

有效活动,有效教学应该追求有效活动,有效活动是指向目标的活动。

有效管理,有效管理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内容。

1.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策略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一句话,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教学就是语言运用的教学。语文教学就是要关注学生的言语活动,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创造言语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地为他们搭建言语实践的平台。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什么是语文味?是不是读了并感受了文字就是语文味?如果停留在这个层次来考究,那么,我们的语文永远会停留在低水平重复。语文教师要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解开未知的神秘,这种神秘,在语文学科上来说,就是表达的秘密,也称“言语秘妙”。

教学时一定要找准有效的切入点,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从哪里切入?一个是“情”,思想感情;一个是“采”:语言文字表达。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文本的情采合一处,就是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就是展开教学对话的最好抓手。在解读文本时,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发现这样的切入点,设计具有统领性和开放性的话题。

作为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可以从整体入手,抓住中心和主要内容再深入的研读;也可以找出内容上的内在联系,弄清内容是如何服务中心的。这是一种智慧,是在问题探讨和教学实践过程中生成的智慧。我们应尽量做好阅读主体的能动作用,运用已有的对文本解读的经验,跨越时空,与文本的主体——作者达成心灵的共识,形成思维的共鸣,这也是语文教学传承文化的必要功能与任务。

2.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提问策略

提问行为是教学众多行为中出现频率较多的行为,有了这个行为,就必须考虑它实施的方法,预期的目标,以达成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也就要求我们讲求这种行为的艺术,于是教学提问策略便产生了。

一般来说,有效的提问是课堂对话的发端,有效的提问是指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提问。因此把握空间上的开放度、内容上的深刻性、对象上的层次化是有效提问的关键。第一,有效的提问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具有一定的开放度,有专家认为,教师的提问有“封闭的问题”与“开放的问题”之分,有效的提问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度,而不是由封闭的问题所充塞的“满堂问”。第二,有效的提问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刻性,要把握好记忆型、理解型和应用型等几类问题的比例,过难与过易的提问无利于学生的学习。第三,有效的提问要注意对象的层次化,让不同的学生都拥有思考的兴趣,所谓深者得之深,浅者得之浅,但均有所收获。

具体地说,有效提问可以有以下一些策略:

(1)“双手推开窗前月”——发现式提问

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揭开了“蝙蝠为什么能在漆黑的夜间飞行?”的秘密,科学家又凭借“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沉沉黑夜,辨认出物体来?”的问题,发现和利用了超声波。发现问题能驱使我们创造奇迹。教学也是这样,课堂和教材看似关闭和静止的东西,事实上蕴涵着七彩世界,教师在课堂中,应给予“双手推开窗前月”的引导,让学生发现文本以外的奇异和美妙,点燃思维和创造的火花。如王松舟老师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在出示板书“车盖——盘盂  沧沧凉凉——探汤”以后,逐一提问:“谁发现了这两条线的联系?”“一眼就看出这两对词语意思相反并不难,还有没有不一样的发现?”“从两小儿的辩斗中,你还发现了什么?”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从字面上看出了两组词的相反意义,还通过思考知道了一小儿是从形状的角度观察太阳,另一小儿是从温度的角度观察太阳,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得出了“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事物,结论就不一样。”这样的提问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直指中心议题,让人在不断的发现和探讨中理解问题。

发现式提问,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尽可能充分地参加探求知识的过程。教师要给他们提出要求和鼓励,提供方便和机会,通过启发引导和帮助指导,造成一种有助于独立思维的自由和赞助的气氛,让他们自己去思索,自己去发现。

(2)“一石激起千层浪”——辩论式提问

新课程教材提倡多元文化,提供开放性空间,某些问题也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教材的优势,有意识地开辟辩论场,对于那些具有多元选择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展开争论。教师要适时、适当地进行辩论式提问,让学生各抒己见;要精心设计论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在争论中引发天性,激发创造性。可以根据讨论的问题把全班分为正方、反方进行辩论;可以根据课堂上自然形成的不同观点分为几派讨论;也可以分为男女生两派讨论;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的观点故唱反调以深化讨论等。

【案例】

《中彩那天》

中彩那天父亲面临了一个怎样的难题?他是怎样面对和处理这个难题的?

①中彩那天,我的心情怎样?和一般的中彩场面相比,眼前的这位父亲有什么异样?

②到底是“留车”还是“还车”?说说你的理由。

③有人说,父亲还掉了汽车,什么也没得到。你觉得呢?

④如果父亲没有归还那辆车,会有怎样的结果?

⑤你认为父亲是个怎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什么?

案例中的提问“到底是‘留车’还是‘还车’?说说你的理由。”就是一个辩论性提问。教学中,教师有意地创设了一个语场——也许,在父亲的脑海里,正有两个小人在争辩,一个说把汽车留给自己吧,另一个说汽车一定要还给库伯。请问:你赞成哪一个观点呢?然后根据学生的观点,分成正(还车)、反(留车)两方。要求在文中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语句,展开辩论。孩子们的辩论非常热烈,双方的观点鲜明。正方认为:诚信是做人的本分;父亲是技术精湛的汽车修理工,深受老板的器重,他一定能够赚够钱;母亲辨认了存根,这是给库伯买的彩票,车应该给库伯;父亲虽然失去了汽车,但却得到一大笔精神财富……反方认为:库伯是有钱入,父亲却很穷;两张彩票本来就是父亲买的;库伯忘记了这件事,不还车库伯也不会问;广播里说的中奖的是父亲的名字;这辆车对于库伯而言好比锦上添花,而对父亲而言就如同雪中送炭……

事实上,这样的提问有很多,如:“作者想捉一只翠鸟回家,你们同意吗?”——《翠鸟》;“鲸是鱼吗?”——《鲸》;“‘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绿色流了吗?”——《草原》等,这些提问能触动学生的灵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然,有的辩论问题可以课前提出,让学生广泛收集有说服力的资料。这样,不仅掌握了课文知识,拓宽了知识面,还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

注意:辩论式的提问一是问题有可辩性,在教学中要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二是要注意问题的着眼点: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矛盾处、对比处提问,抓住疑难点、兴趣点、模糊点提问。当然在辩论中既要调动学生尽情地说,也要注意价值取向的引导。

(3)“柳暗花明又一村”——补白式提问

所谓补白,就是填补空白。也是指教材故意留出来的课文内容方面的空白。它包括文本中人物的对话、插图、省略号、神态、情节等。怎样引导学生在文章的空白之处进行合理的推断、预测和联想?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发现作者有意无意地留给读者的文本空间,精心设计补白式提问。补白式提问要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与学生、作者、文本三者沟通的桥梁。教师要细细挖掘“问点”,巧设课堂“空白”,提供可以展开的余地,让学生的视觉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鲜感和奇异感。

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补白提问,很容易让学生找到同感,引发其兴趣。如:

“海底动物在窃窃私语呢,你听到什么声音了?”——《海底世界》

大自然的语言可真多,我们举行一个大自然语言展览会,比一比,谁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最多。”——《大自然的语言》

②对话的补白提问,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更真切地体会作者的意图。如:

如果你是播音员,你会怎样呼吁?

如果你现在站在送行的人群中,你想对燕子说什么?——《燕子专列》

③古诗中的场景补白提问,能唤起学生的直观想象,产生阅读共鸣。如: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读着诗句想想在纳兰性德的家乡是怎样的景象?——《长相思》

④情节或故事的补白提问,更能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根据已有的人物进行再加工,进而创造出新的形象。

青蛙跳出并口以后……——《坐井观天》

渔夫拉开帐帘以后……——《穷人

补白式提问可以唤起学生的兴趣,让其带着惊奇的眼光和诗意的感觉去看待文本,带着个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去拓展补充。教师须准确把握文本主旨,紧紧围绕课文主旨展开。老师还要注意用激励的教学用语提问引导,把孩子们置于主人公的地位,让他们大胆参与。

(4)“一波才动万波随”——激情式提问

(成语:指一波方动,万波随之而起。比喻事情开端后的不断发展变化。“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情”不是说出来的,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领悟、体验、体会出来的。怎样让学生体会文本的真情实感,它需要教师不失时机地去唤起、去激发,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激情式提问可以达成很好的效果。

①激情式提问能使平淡的教学内容变得新奇,能使沉闷的教学课堂变得活跃,能让学生以极大的热情,好奇、愉快地探究知识。如:

一位老师在教学古诗《风》的时候,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见过风吗?

虽然学生开始不知所措,可思考以后的答案真是出人意料:“我在我家的窗帘上看到了风,当风吹来的时候,我家的窗帘就飘起来了。”“风在老师的头发上,您看,您的头发动起来了!”“风可真调皮!”“我觉得风很可爱,他还在操场上带着树叶妹妹跳舞呢!”这五花八门的答案里藏着的儿童的稚气,豁然开朗后的灵性,这样的提问有着点石成金的作用。

②激情式提问能感染学生的情绪,焕发学生的斗志,震撼学生的心灵,收到开其意,达其辞的效果。

一位教师在教学《长城赞》(北师大教材12册·遗迹)一课时,提问:读着“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至元明,上下两千年”“跨峻岭,穿荒野,横瀚海,经绝壁,纵横十万里”你感到了什么?当你了解了“将帅吏卒,黎庶百工,费尽移山心力,修筑此伟大工程”的事例后,你对长城又有了什么感受?作为一个中国人,此时你若站在长城上,面对巍峨的长城,你想说些什么?

显然,教师这样通过精选文本的字词语段,旁征博引的文本资料的激情式提问,极大的调动了学生情感和气势,那种自豪之情和民族志气油然而生,整个课堂极富感染力。

(5)“横看成岭侧成峰”——话题式提问

一位特级教师在教学《凡卡》一课时设计了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学习支点”——话题,以此延伸出一种“话题推进”策略。“凡卡不想再过学徒生活了,为他找到离开的理由吧!”这个话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旨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很容易理清文路,实现对文本的初步的、整体的感悟。更具意义的是,这一极具情趣、富含期待的话题,为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思考探究注入了欲望和动力,远比突兀地抛出一个枯燥的问题——“凡卡为什么写信要求爷爷把他带回乡下?”所产生的效果要理想得多。推进策略:在学生为凡卡找足了理由“学徒生活太痛苦、乡村生活很美好、爷爷很爱凡卡”后,老师便通过追问,进一步推进学生的思考:“学徒生活的痛苦真的不堪忍受吗?”“乡村生活真的很美好吗?”“爷爷是否知道凡卡非常艰辛的学徒生活?如果知道,为什么还要送他进城当学徒呢?”老师的追问引发了学生思维的“触底反弹”,“横看成岭侧成峰”,学生思维多元探究欲激增,于是迫不及待地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展开了自主性的精读和细读,之后便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性的讨论和研读。基于简单而又深刻的话题推进教学策略,引发了学生的生动思维,营造了精彩的课堂。

尽管“话题”和“问题”仅有一字之差,尽管“教师提问”和“话题推进”同为课堂教学策略,但它们呈现的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由此引发的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生成的是两种不同的课堂境界。教师提问在课堂上往往表现为教师的“一厢情愿”——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学生回答、教师评判,教师为了能够顺利地获取正确结果、标准答案而不厌其烦地问了再问。而学生往往沦为问题的附属——忙于应对,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对被动提问的厌烦、无奈情绪,产生害怕“配合不当”的畏难心态。由于缺乏被问的耐性和安全感,课堂往往陷入沉闷,于是教师埋怨学生启而不发,除了照本宣科外很少有自己真实独到的见解,抱怨学生无疑而问,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而“话题推进”则具有情趣性、激发性、再生性。话题讨论的过程是开放的,师生的心境是轻松愉悦的,由此可以激活主体的民主参与,引发思维的主体反弹。也就是说,在基于话题讨论的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参与性强、思维的自由度大,容易放开心态、发散思维、展示碰撞,成为主体意识强烈的自主体验、多元建构的意义实体,因而课堂生活往往是积极的,甚至是沸腾的。不压抑,指学生在课堂生活中要有自主学习的权利和时空,多元思维能够自由展示和碰撞,学生的独特性学习体验得到尊重,暂时性的学习错误得到宽容,学习个性得以体现和张扬。不疲惫,指要积极催化学生的思维,还要富有节奏感,善于给思维“留白”,给思维呼吸的机会和舒展的空间,要照顾到学生的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差异。不厌倦,指要切准学生的学习心理,丰盈学生的情感世界,激活学习主体的学习“内源”,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生活的温馨、体验到课堂交往的快乐、收获到课堂学习的愉悦,从而内生并保持一种对于课堂生活的自我归属感

①有效提问注意事项:

发问:准确把握发问时机,问题尽量只说一遍,注意问题的层次性。

对象:向全体学生发问,然后指名回答。

等待:提问之后要停一会儿,让学生有时间思考。

启发:为不能回答或者回答错误的学生提供思路。

追问:当学生回答正确却不充分时,教师要补充另外的信息;或者引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②有效提问十戒:

一戒提问专叫优生,省时省力省心;

二戒提问专叫差生,哪壶不开提哪壶;

三戒以问代罚,为难学生;

四戒不给时间,突然发问;

五戒模棱两可,节外生枝;

六戒越俎代庖,自问自答;(www.xing528.com)

七戒不置可否,不作评价;

八戒大而无当,无从作答;

九戒多而琐碎,串讲串问;

十戒问如林,答如流,面上开花。

3.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反馈策略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信息传输与反馈的过程,长期以来,我们似乎更为注重传输的单向性、流畅性,而相对忽视信息反馈的的多样性与及时性。事实上,“教”与“学”的活动往往因交流与反馈而彰显活力,达成高效。在我看来,课堂反馈不仅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更是确保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然途径。

(1)消除反馈障碍,疏通反馈渠道

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输出信息——反馈信息——再输出信息——再反馈信息”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要保证信息传输的畅通,首先就必须疏通信道。如何疏通“信道”呢?

首先,教师要注意及时捕捉和收集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善于根据学生的表情、动作、态度、答问诸方面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活动,改变自己的语言、动作,调节自己的课堂情绪。当学生“不敢说”“不会说”甚至“不屑说”时,教师应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如插入赞扬语,及时给与鼓励,让学生突破自卑感,克服反馈障碍,代之以独立的思考和愉快的言说。

其次,教师应通过适时而准确的评价话语,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借以调节各自的思考方式。良好的课堂评价,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当机立断的判断力,特别要有随机应变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再次,教师要激发学生参与反馈的积极性。有没有良好的课堂学习情境决定着学生能否积极参与反馈的过程。因此,教师从构建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学习情境做起,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力戒对学生的规训与强制,也不能因过分强调纪律而让课堂变得沉闷和僵化。没有自由的课堂就不可能是一个反馈的课堂。教师作为主导者,应该给学生以充分信任和尊重,打破单向传递信息的传统,建立起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交往关系,并在交往过程中引导,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问题;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及时发现和肯定学生的设想,不要局限学生的思路,更不能硬拉到自己预先设计的框框之中。

(2)及时捕捉信息,获得反馈资源

目前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还是以大班化授课为主,教师主要是采用点名回答或集体回答等方式来获取学生个体或群体的反馈信息,在这种反馈方式下,课堂教学的问题不少。主要表现为教师控制欲太强,很多时候对学生视而不见;过分强调课堂的有序,偏重于单一信息交流;囿于教案预设,不允许学生出错,放过引领的契机等。

有人用“半亩方塘”形容我们的课堂,要使“方塘”空明澄碧,“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师生的情感和态度、思维和品质、学识和智慧。作为教师,应当“三省吾身”:你能否静心、仔细听听学生的发言?能否放胆让学生出错?能否舍弃一些惯用的方式……这一切不仅需要教师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反馈信息,更要求教师以敏捷的思维做出反应。

①抓疑点,顺藤摸瓜

探究式教学正式主体式教学的重要方式。确实,“讨论”能促使教学信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向传输,多向反馈。在讨论中,教师应该集思广益,有效地获取反馈信息,并及时进行定向控制与引导。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的“疑点”,顺藤摸瓜。在“追问”中营造信息沟通的互动平台,开启孩子们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使信息汇聚,热情燃烧,心智充实,能力增长……

请看一位教师教学的《夜莺之歌》:

【教学案例】

生:“老师,学习了课文后,我觉得像小夜莺这样的小孩子参加战斗,是不是太危险了些?那些大人怎么放心让一个小孩子去做这么危险的事情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纷纷议论起来:

生:“我平时在家里想做做饭,我妈妈都怕我烫着,不让我做。”

生:“我上六年级了,奶奶还不让我一个人上学。”

师:“是啊,为什么会让一个孩子干这么危险的事情呢?”

一阵短暂的沉默后,教室里再次热闹起来:

生:“因为这个孩子非常机智勇敢,大人们知道他有能力应付敌人,才放心的让他去做的。”

生:“是啊,如果是成年人的,敌人就会有所防备,正因为他是孩子,又表现这样的天真,敌人才让他带路的。”

生:“我觉得之所以让这么小的孩子干,也是大人们的无奈之举。刚才上课前,老师跟我们介绍了当时苏联卫国战争的严峻,国家就要灭亡了,还管他是孩子大人,只要有能力消灭鬼子的人,都应参加战争。

师:对,这就叫全民皆兵!

生:“我觉得还有可能是小夜莺自己主动要求参加的呢。大家看课文第一自然段‘街道两旁尽是黑色的瓦砾,烧焦的树木垂头丧气地弯着腰’,战争把他的家都毁了,也有可能连他的爸爸妈妈都在战争中献身了呢。”

生:“战争真的残酷,我很讨厌战争。但像小夜莺这样为保卫自己的祖国而战让我敬佩。”

上面这个教学片段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教师在教学反馈中的机智应变。显然,学生是被课文的“小夜莺”感动了,担忧之中又提出了这样一个令大家感同身受的疑问,多么有爱心的孩子!照理说,教师解答很容易:这不正说明当时苏联的战况已经十分严峻了,全民皆兵嘛。然而,聪明的老师却把这个问题丢给了孩子。教师的明知故问,让孩子们顺藤摸瓜。学生的反馈既有对课文内容的回顾,又有对课文内容的总结提升,还体现了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②抓盲点,随机应变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能预见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课堂教学是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遇到意想不到的问题而陷入一种尴尬境地时,教师的随机应变就显得尤其重要。

其一是将错就错。一位教师在教学低年级阅读课文《谢谢你》时,让大家观察书上的图画,体会佳佳的心情。

【教学案例】

小翰大声嚷了起来:“这幅图画错了!”

“书上的图怎么会画错呢?”几个孩子马上反驳。

“让他说说,也许真的画错了呢?”老师轻轻地说。

“书上说,佳佳看见小鸟在笼子里不停地扑打着翅膀,心里很难受,才打开笼子上的小门让小鸟飞走;可是,图上画着佳佳还在笑呢!”小翰理直气壮。

“是啊,小翰说的没错,图上的佳佳确实面带笑容。这幅图真的画错了?”老师故作惊讶。

教室里片刻安静。

“佳佳放飞小鸟,心中十分难受、十分不舍,她怎么还笑呢?书上肯定错了。”师再次有意发问。

孩子们立刻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没有错!因为小鸟回到妈妈的身边了,所以佳佳心里很高兴,就笑了。”

“是啊,小鸟又可以飞回大森林里和小伙伴们一起捉虫、一起游戏了,它很快乐。”

“佳佳看到小鸟快乐,心里也很快乐。”

“小鸟重新获得了自由,佳佳也很高兴。”

……

这个教学内容是这课教学的难点,学生在观察图画中正好出现误解,教师巧妙地利用了这一“反馈”,将错就错,有意不直接告诉学生的正确答案,而是顺着这错误思路,运用反问激将法,故意示错,用以触发孩子们的灵感,激发孩子们的思维,帮助孩子们自我认识,有效地进行了信息沟通,于不经意中突破了教学难点,达到了教学目标。

其二是及时纠错。当下的语文教学崇尚课堂生成,甚至视生成为法宝,一味地追捧,殊不知,生成若是游离了目标,偏离了方向,就会产生负效应。所以当学生的思维变换方向、误入歧途、有悖教学目标时,教师要根据反馈信息,适时诱导,对症下药,及时纠错,使学生的思维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绝不可以人云亦云,盲目鼓励。

【教学案例】

《孔子游春》教学片断:

生:“老师,我觉得水不是真君子,因为污水流入清水当中,清水不反抗,而是与污水同流合污了。”

师:“你很会开动脑筋,这很好!但你的观点我不敢苟同。我想如果你把这一部分的提示语好好地品味一下,你或许会有所顿悟的。就请你把这一部分内容读一读,注意它的提示语,好吗?”

(学生读文)

师:“你感悟到了孔子发表这番意味深长的话语的意味了吗?”

生:“我从提示语中知道了孔子是凝望着泗水的绿波,说出了这番意味深长的话的。我觉得孔子说这番话是为了教育他的弟子要像水一样做一个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的真君子。”

学生的提问显然不符合课文的主题,既背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也游离了课堂的教学目标。如果放任自流,或是敷衍了事,都将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至对事物认识的偏颇。此时,教师十分机智地进行了信息反馈:一是肯定学生开动脑筋;二是明确表明不能认同其观点;三是要求学生再读课文并品味提示语。再看看这位女生读文后的感悟,理解竟是那么的深刻!至此,我们不得不佩服教师的智慧!

有人说,当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的时候,教育的效果是最差的。学生的“错误”是一种鲜活的课程资源。在错误中汲取经验,生成智慧,这也是教学反馈的无可替代的课堂意义。

(3)注重激励启发,提高反馈效果。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一个孩子在学习上的成就感为正的话,他学习的兴趣就高,自然效果也好;他的成就感为负的话,他学习的效果就会不理想,甚至厌学。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要通过表情、眼神、语言等各种反馈手段,多给学生一些热情和鼓励,少一些指责批评;多一些激励,少一些抑制。

【教学案例】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课堂

“同学们,周恩来回答校长的这一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在1910年,距今将近100年了。如今,我们中华大地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外国租界没有了,中国人自己当家作主了,香港澳门回归了,我们的神六、神七相继飞上了天,我们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了。但是,我们的国际地位还很低,我国人均收入在19 6个国家中排名还在100位以外,就是说,还处在中等偏下的水平。前几天,我了解到:我们生产一台彩电卖到国外,只有二三斤苹果的利润,为什么呢?因为彩电中的核心技术是从国外引进的,我们必须支付知识产权费。许多高科技产品,我们只是制造,而不能自主创造。因此,中华民族仍然面临着重新崛起的重大现实。同学们,我们现在还是学生,再过十年、二十年,就是我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我们有没有像当年周总理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气呢?”

全体同学精神振奋,齐声回答:“有!”

“好!让我们充满激情地朗读一遍。”老师顺势一拨,学生的朗读中,无不流淌着强烈的自豪和坚定的信念。

教师的语言让同学们感到有自信,有尊严,让他们可以理直气壮地与文本中的伟人直接对话,产生共鸣,沟通感情,让学生感觉到我们以后也可以成为伟人。因为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人,鼓舞人,塑造人,让教育对象逐渐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反馈还要注重启发。特别是当学生在课堂中遇到难题或不能对已学知识举一反三时,教师要作启发性的诱导。教师的启发性反馈,不但帮助学生获得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这样的反馈是有效的。

传统的启发式教学只注重结果式的启发,教师的启发式提问过多、过细、过于指向问题的答案和知识内容本身,而较少指向学习方式和思维方法。现代教育思想提倡过程式的启发,这是当代认知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