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语文课堂革命:教学环节的探索

小学语文课堂革命:教学环节的探索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样,《藏戏》的教学,因为此文介绍了形成与特色两大内容,整体感知环节,肯定会与学生细读文本的环节有所重复。因此,因着对环节重复、环节过渡等害怕而将“整体感知”轻描淡写,忽略学生阅读心理与学习心理,忽视整体感知能力的培养,而进行的一厢情愿的教学,势必最后谁都不讨好。

小学语文课堂革命:教学环节的探索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藏戏》的教学为例

“和孩子们一起步入离天堂最近的地方——西藏,抓住教学的重难点,把握略读课的特点,给孩子们相对自主、自由的语文展示与成长的空间,领略‘藏文化活化石’——藏戏的魅力,了解其形成,称颂其‘戏神’,感悟其特色;更在作者至情至性的描写中领悟其表达的精到与情理相融的和谐。让孩子们觉得语文课堂,也是他们快乐学习中离天堂最近的地方。”——这是我在《藏戏》教案差不多成形时,写下的一段简短概要的教学设想,也可称其为设计理念。

但想的、写的,总是比上的要顺理成章且天花乱坠!虽然我满怀热情且充满感动,但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堂、不同的自己,理念、设想的脚步似乎总是比现实少了、慢了那么一点,或者又多了、快了这么一些。所以课堂的遗憾,总在“我到底该要的是什么,又该怎么要”等问题的处理和把握上,徘徊在理想的语文教学天堂门槛之前,让人且忧且喜,又且思且行。

一、迈向“天堂”的步伐——课堂引入,是重锤定音,还是润物无声

“我国的西藏,有广袤无边的天然牧场,高耸入云的高原雪峰,风韵多彩的冰川风光,充满灵性的神山圣湖,美不胜收的服饰民居,至今谜团未解的王朝遗址,为朝圣者祈福的经幡和玛尼堆,充满象征意义的寺庙建筑、壁画和藏族神佛……我们的西藏人民诚挚宽厚,他们快乐祥和地生活在这样一片自然条件恶劣却又神秘美丽、令人敬畏的土地上,以自己的智慧、勇敢与执着,铸就着自己的民族精神与魅力,铸就着自己深邃神奇的高原文化。”

在课前和学生一起聊西藏后,我边播放课件边深情讲述引入课文学习:“今天,就让我们带着一份对这个神秘世界的向往,带着一份对藏民族的尊重,来领略被称为“藏文化活化石”、已有600多年历史的藏戏的独特魅力吧。”

这是我自己全面了解西藏后,满腔热情、满怀向往写下的一段话,我想和孩子们共鸣,也让他们因着对西藏的热爱与兴趣和我一起满怀期待地走向藏戏。可第一节课试下来我发现:神秘的西藏、美丽的画面是完全吸引孩子们了,可他们还来不及走进倍感新奇与无比喜爱的美丽遐想,又得莫名其妙地随我走进古老的藏戏了。所以,根本转不过弯的他们,只能发傻;而想以重锤定音的我,只有尴尬!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课文,是广泛流传于世界之巅——青藏高原、藏民族的传统剧种——藏戏。在读这篇课文之前,听说过藏戏吗?

让我们一起读读关于藏戏的资料:藏戏,也称“阿吉拉姆”,是现存中国戏曲剧种中最为古老的剧种之一,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充满神秘的雪域高原色彩和远古时代气息……说说它给你的最初感受吧!

第二次再试这课改为这样引入,课前谈话播放学生较为熟悉的戏曲视频,聊一聊课前搜集的中国传统戏曲资料,和孩子们一起轻松又随意地走进了课文。孩子们思路顺畅、感情真实、舒爽自然,让我不得不感叹:只有随“生”潜入“文”的语文教学,才会是自然的、成功的;因为“润物”本来大都于“无声”之中。

二、纵观“天堂”的全景——整体感知,是轻描淡写,还是浓墨重彩

关于“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可能不少教师会觉得:讲多了与品读具体内容重复,而且枯燥无味,没有什么情趣。特别是在公开课上,讲多了,不太好衔接,又容易与后面要教的内容重复。因此,在许多家常课或公开课上,“整体感知”往往都只虚晃一枪,甚至被束之高阁。

同样,《藏戏》的教学,因为此文介绍了形成与特色两大内容,整体感知环节,肯定会与学生细读文本的环节有所重复。因此,在最初备课试教时,我就自以为聪明地省去了全文的感知,设计了这样似是而非的“特色”感知环节:

1.学生读课文,思考藏戏与你平时印象中的其他戏曲有什么不同。学生各抒己见,畅谈初步感受。

2.藏戏,因其独特的地域与人文环境,有许多与众不同之处,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它到底有哪几个主要特色呢?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

3.学生交流,概说藏戏的三大特色:(1)戴着面具演出;(2)演出没有舞台;(3)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4.你对哪一个特色最感兴趣,选择学习,交流感受。

学完三个“特色”之后,我再让学生作为藏戏的“雄谢巴”(剧情介绍人)介绍藏戏的形成,进行课文第5~7自然段的复述。这样的设计看似顺畅、干净,可在教学中我发现,初读的孩子们还是站在全文的角度去看问题,不少孩子初谈感受就已经说到关于“形成”的内容了,老师不评点显然不尊重学生,评点了又感觉不为自己设计所用。因此,当教师的“教”的设计偏离了学生“学”的实际,就注定了现实与理想的背离与失败。

于是我作了这样的修改:

1.藏戏虽然距离我们十分遥远,但却是藏民们十分熟悉,也十分喜爱的生活的一部分。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更好地了解藏戏。这篇课文是带星号的略读课,我们可以借助课前的“学习提示”帮助我们进入阅读思考:(课件出示课文的“学习提升”)

“不同的地方不仅有不同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样式,比如,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浙江的越剧、四川的川剧都非常有名。下面这篇课文,讲的是藏族的传统剧种——藏戏。默读课文,想一想藏戏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特色,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指名读。注意听,有两个关键词和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看谁能迅速找出?(形成、特色)

3.这两个词可以提示我们什么?——课文主要写了这两方面的内容。

4.很会读书,那么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分别写了藏戏的“形成”与“特色”?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

5.指名交流,同学们可以边听边用笔做个记号,留下思考与读书的痕迹。

教学是需要方法和策略的,略读课文前面的连接语就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有效资源,也是培养学生学会阅读的有效方法。课堂上学生利用连接语,很快就揣摩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在快速浏览中,便捷又迅速地把握住了文章的结构与整体,可谓是一举多得,事半功倍。因此,因着对环节重复、环节过渡等害怕而将“整体感知”轻描淡写,忽略学生阅读心理与学习心理,忽视整体感知能力的培养,而进行的一厢情愿的教学,势必最后谁都不讨好。我们不如浓墨重彩,更有效地挖掘和利用文本资源,寻找可以解决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策略。任何时候、任何问题,办法总是比困难多!

三、打开“天堂”的大门——环节设置,是边研边思,还是至情至性

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至今,有一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认同:语文首先是工具的,而后才是人文的。因此,我们必须很清楚地知道:我们到底要给学生什么?我们每个环节到底要做什么?秉着这样的想法,就“形成”环节的复述,我做了这样的设计:

1.藏民族古老又神秘,藏戏的形成是藏民们的一个骄傲、一笔财富,几乎每场藏戏的开场部分,都会自豪地陈述着关于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课件出示课文第4~7自然段)

让我们根据作者的精彩叙述,也来讲述一番吧。(www.xing528.com)

2.先让我们回忆一下,平常复述课文最擅长的一些方法吧。

学生交流。整理内容主要意思(起因:发誓架桥;经过:组成藏戏班子;结果:58座、开山鼻祖),找出好词好句进行运用。

3.默读课文,划出好词好句,有不懂的地方请及时提问,各自准备。

4.指名说,同桌互说,推荐说。

以上环节目标清晰,有一定的层次,可操作性也挺强。可到了课堂上,学生学得清清楚楚的同时又显得过于理性、枯燥乏味,少了情趣与情境的语文也就少了一些活力与生命力。当这个致命的弱点被专家与老师提出之后,作为设计者的我,真的觉得为难——语文就是语文,想要这么多,能行吗?六年级的大孩子,你又能为他们创设什么情境才不显做作与幼稚呢?当我“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发现了一张藏戏演出的照片可作为很好的教学资源时,我再次发现的确只要努力,总能于“蓦然回首”中,发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于是课堂就有了以下的改进:

1.给同学们看一张很常见的藏戏演出的现场照片。猜一猜,后面背景(唐卡)中间的人物是谁?自由读一读课文对于藏戏形成的描写,结合背景画面,从文中找出依据。

2.学生自由读文,交流。

是唐东杰布,因为他是藏戏的开山鼻祖,没有他就没有藏戏。画面上有铁索桥,还有七位仙女……

3.所以每场藏戏的开场部分,都会绘声绘色地讲述他的故事。听,藏戏开演,解说者“雄谢巴”开讲了——要说我们藏戏啊,那就得先从我们藏戏的“戏神”——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那时候……于是……就这样……(板书这三个词)

4.“雄谢巴”到底会怎么生动地讲述他们的“戏神”的传奇故事呢?根据课文,想想怎样抓住这三部分主要内容,既讲得概括又吸引人,以招徕观众。可以同桌或小组进行合作复述。

5.指名展示,请同学们认真听,有什么值得你学的,你还可以提什么意见?

6.评点交流,再做准备,推荐展示。

7.情境对话,引出“特色”。

多帅的“雄谢巴”呀,能给大伙儿说说咱们藏戏最大的特色是什么吗?

教师随机板书:面具 舞台 时间

8.厉害!来,我们接着往下看藏戏吧,自由读一读课文描写特色的部分,看看最吸引你的是哪一个特色,并从文中找出依据……

就这样,借着学生猜测照片人物所激起的阅读兴趣,课堂上创设了良好又自然的具有一定思维与阅读深度的学习情境,从猜人物、突出故事主人公,到抓住文章连接语客串“雄谢巴”复述故事,再到引入描写藏戏特色的语段的学习,既自然顺畅、一气呵成,又轻松自如、至情至性,将语文阅读的思考研读与人文情趣,较为圆满地融合,让语文课堂能有研有思又有声有色。

四、欣赏“天堂”的美景——教学内容,是花团锦簇,还是修枝剪叶

西藏是一片广袤博大的土地,布达拉宫、广袤牧场、神山圣湖、经幡、玛尼、寺庙……处处充满神秘与沧桑,无不寄托着众多朝圣者的信念情感。也因此,这片土地铸就了一个深沉豪放又乐观执着的民族,历练着独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与精神,令无数人感慨万千,也使无数人为之魂牵梦萦,甚至宁愿化作游荡在高原上的一片云,只为能远离尘世的俗媚与喧嚣。

于是,我走进图书馆、书店,《一个人的西藏》《西藏的天堂时光》《藏地牛皮书》《西藏采访笔记》等关于西藏的书铺天盖地,几乎占满了旅游类书籍的专柜;而《藏地奇兵》《藏地密码》等以西藏为背景的小说,更是成了书店、网络上的畅销书。也因此,“西藏”将我紧紧包裹,让我在“藏戏”的牵引下,满脑子都是与“藏戏”相关的西藏,甚至因此充满激情,想把一切都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和我们一样充满对西藏的热情和好奇。

省去“重锤定音”的开头后,我于唐东杰布、藏戏特色等处加进了大段的文字介绍、生动图片与激情洋溢的描述,课堂效果是:内容很好却太多,让孩子眼花缭乱,疲于奔命,只能匆匆走过场没有实效。某些时候甚至出现老师一人沉醉其中,而学生是似懂非懂、无所事事的被动局面。所以,权衡再三,花团锦簇的设计只能老老实实地修枝剪叶,删繁就简,省去无意注意以突出重点。

“藏戏,也称‘阿吉拉姆’,是现存中国戏曲剧种中最为古老的剧种之一,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比我们的国粹——京剧还早400多年。它拥有自己固定的演出程式,拥有自己传统的《文成公主》等八大经典剧目。每次演出都热闹非凡,观众围得水泄不通。由于受到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严格的宗教神规的制约,藏戏受汉族文化影响较少,保留了自己独特的原始风貌,更保留了藏族古代文学语言的精华,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充满神秘的雪域高原色彩和远古时代气息……”

删减为“藏戏,也称‘阿吉拉姆’,是现存中国戏曲剧种中最为古老的剧种之一,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充满神秘的雪域高原色彩和远古时代气息……”不一股脑儿地把一切都给学生,那样只会使重点无法突出,让整个内容显得模糊不清。

将“唐东杰布是明代的著名建筑师,是藏族人民的骄傲,被称为藏戏的‘戏神’,更是藏民们心中正义、勇敢、智慧的化身”中的“明代著名建筑师”删去,以更好地突出与“藏戏”相关的内容。

“茫茫雪域高原就是它们的舞台,夸张的面具让他们的演绎显得简朴又神秘,而每年长达一周乃至数十天的‘雪顿节’,他们只演一部戏,观众却乐此不疲!他们甚至仅凭《文成公主》等8部戏,演绎了600多年至今不衰,可谓创造了世界戏剧史上的奇迹。今天,我们掀开的只是藏戏的一角,我们可以通过网站、书籍,乃至走进西藏,来继续满足我们对于藏族人民的好奇与那片高原的热爱。毕竟对于藏戏的研究,对于藏族文化的渊源与发展的认识……值得我们去关注的,还有很多很多……”

这段洋洋洒洒的话,对于在西藏文化与风土人情中沉醉不已的我来说,真是已经概括又概括了,可是最后当我于课堂结尾上激情呈现时,还是发现自己剥夺了孩子说话的时间,造成了教学最大的失败。所以,只有真正为孩子着想,把课堂还给孩子,才是成功的。

备着这堂课,上着这堂课,总是不断有一种源自于内心的感动与冲动。那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又欲罢不能的使命感,更是一种不禁神往、搜索探寻又乐此不疲的痴迷感。回想选定课的当时,仅是源自于刹那间的神秘与好奇,而一路走来,不想那份感觉竟然自始至终都是有增无减。哪怕就是现在,藏戏也依然在我面前,散发着令人着迷的诡异之光,你似乎永远也看不清它,又似乎前世就曾与它朝夕相伴——这就是我们这个古老国度古老戏曲的魅力,这也就是生活在世界之巅的藏族同胞们所创造的伟大奇迹。就如一路走来,对于新课程语文教学的那份热爱与痴迷,多么希望自己和孩子们能一起步入语文教学的天堂。哪怕永远都只是在离天堂最近的地方驻足思考,永远都只是作为一份理想而存在,那也是一份美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