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的权威性及其对学生的长期影响

教师的权威性及其对学生的长期影响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具有以下三个特点。教师劳动的重要特点是劳动手段在很多方面体现于劳动者主体,即教师本身的心理素质、教师的人格和言谈举止。它一方面表现为个体效果,另一方面又表现为社会效果,这样就使得教师的影响具有长期性。

教师的权威性及其对学生的长期影响

小学教学过程的主体是教师,德育的主体同样是教师,小学教学中德育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作用。正如列宁所说:“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良好品德的导师和引路人,在学生心目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教师的道德品行和学术造诣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直接榜样。一位教育家曾说,教师的职业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无论教师是否意识到,事实上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事的态度都被学生视为榜样,被学生竭力模仿,教师的思维方法、求知精神、治学态度等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研究证明,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小、中、大学生都有模仿教师行为的倾向,学生都有尊重、崇敬教师、乐意接受教师教导的自然倾向,都希望得到教师的注意、重视、关怀和鼓励,都希望教师能热情地、认真地进行教育工作。当然,学生的向师性在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影响的直接性。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学生是教师的交往对象,由于师生之间空间距离较小,相处时间较多,一般来说,教师对学生有一种亲近感,学生乐意与教师直接沟通、交往,并把教师作为自己直接和经常的模仿对象。教师每天都和学生打交道,教育学生,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时刻都在观察和模仿教师的言行。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这点往往是觉察不出的。但还不止如此,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正因为这样,所以一个教师也必须好好地检点自己,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孩子们几十双眼睛盯着他,须知天地间再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孩子的眼睛更加精细,更加敏捷,对于人生心理上各种微末变化更富于敏感的了,再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摸捉一切最细微的事物。这点是应当记住的。”

第二,影响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重要特点是劳动手段在很多方面体现于劳动者主体,即教师本身的心理素质、教师的人格和言谈举止。这种教育手段是建筑在教师平日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基础上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周围世界的时候,他自己也作为周围世界的一个部分出现在学生面前,参与到学生的认识过程。一个品德高尚,为人师表的教师,可以在教学工作中通过自己的行为,把热情洋溢、乐观无畏的进取精神,把勤奋刻苦、严谨求实的治学作风,把正直诚实、任劳任怨的高贵品质传授给学生。通过这种每日每时的现实关系,耳濡目染,学生会逐渐地学到良好的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兴趣爱好等个性品质。教师的人格品质在塑造青少年灵魂中是其他方面的影响所难以比拟的,这是任何其他手段代替不了的,这是一种最现实、最生动、最有力的教育手段。学生认识事物具有一种直观形象性,他们的人生观、理想、信念与品德的培养,不是靠抽象的口头说教所能济事的。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感知,特别是受到教师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这直接证明教师言传身教的真实性和可能性,这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教育。(www.xing528.com)

第三,影响的长期性。《管子·教修》中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教师的劳动产品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项工作比其他工作复杂得多、艰巨得多,一方面周期长,另一方面见效慢,而且关系到人一辈子的事。教育工作的最后结果如何,不是今天和明天就能看到的,而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见分晓的,教师在学校、在课堂上的教育活动所产生的效果,往往要到五年、十年之后才能显示出来,往往反映在学生对高一级学校的适应中,反映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成就上。可见,教师的劳动成果是以一种潜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由于学生还不是一种现实的劳动力,而是一种潜在的劳动力,教师的劳动在学生身上表现为一种潜在形态的劳动。这种潜在形态的劳动要经过较长时间、较长周期,通过学生的德、才水平体现出来。它一方面表现为个体效果,另一方面又表现为社会效果,这样就使得教师的影响具有长期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