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礼仪对学生品格的影响

教师礼仪对学生品格的影响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教师的礼仪修养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1.影响着学生的人格的完善传授知识,自然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但除此之外,教师还必须担负起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责任。教师的素养之光对学生心灵的烛照深刻且久远,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其次,教师所提出的要求、监督和评价对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快慢产生影响。

教师礼仪对学生品格的影响

现阶段,有人提出教师的人文素养除了具有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热爱学生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外,还应该注重“五心”修养:“诚心”是五心修养的基础;“精心”是要求教师对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做到不讨厌一个学生,不放弃一个学生;“安心”是敬业爱岗的前提;“恒心”是为人师表的长期要求;“雄心”是成就事业的心理品质。教师也需要雄心壮志和创新的精神,在不断创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从而担负起实施人文关怀的重任。

(一)青春期学生品格修养的欠缺

在青春期到来时,青少年在躯体和心理方面呈现快速地发展,表现为身体急剧的生长和变化。随着身体的发育,青少年必须适应发展中的新自我,必须适应别人对于他的新形象所表现出的反应。青少年期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时期,是一个开始由家庭迈进社会的时期,也是一个面临多种挑战的时期。具体说来,青少年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渴望交往、渴盼纯真的友谊

朋友之间的情谊是建立在理想、兴趣、爱好等一致和相互依恋基础上的一种感情关系。研究表明,儿童时期的个体在情感上最依恋的对象是父母,朋友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感依恋的重心便逐步由父母转向了朋友,并日益得以确定和加强。

2.学习方面有自己的主见

中职生不再像小学生那样视教师为至高无上的权威,他们对教师有了新的认识,并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学习上也逐渐有了自己的方法与安排,不喜欢走别人的老路,甚至有时候不愿意做教师布置的题目。

3.易与父母产生隔阂

不少中职生都觉得与父母难以沟通,有话宁可与知心朋友讲,也不愿对父母说。无论在价值观念、交友方式、生活习惯,乃至着装打扮等方面,都容易与父母发生摩擦,不断加剧与父母的心理隔阂。

4.情绪情感不稳定

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职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含蓄。一个微笑可以使其情绪飞扬、彻夜兴奋。他们内心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表现得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教师却又缄默不言。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由于青春期的学生有以上的特点,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才真诚地期待着自身礼仪修养水平较高的教师为他们指点迷津。在青少年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礼仪教育,对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学生可塑性强,但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很容易受外界的不良影响,如通宵网吧、录像厅、武打凶杀、色情书刊、影视等腐朽思想的侵蚀,自私心较重、对物质生活有过高的奢求。现在的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家长溺爱,“骄娇”二气严重,不爱劳动、生活不能自理,害怕吃苦;缺乏社会公德意识,不懂得礼仪、不关心别人、不尊重别人、以自我为中心,在仪表行为、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尊敬师长、集体活动、社交等方面不懂规矩。以上原因造成学风越来越差,严重影响班级管理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中职学校为例,学校的学生中一些学生来自农村,家长往往忽视孩子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教育,使学生养成了很多不良行为,如语言不文明、不讲卫生、不守纪律、行为粗野等。这些情况更加呼唤中职教师从自身的礼仪修养做起,为学生修养的提高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教师的礼仪修养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

1.影响着学生的人格的完善(www.xing528.com)

传授知识,自然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但除此之外,教师还必须担负起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责任。目前,为数不少的教育从业者还未意识到,教师作为施教者,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甚至成为孩子一生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完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健康人格。在学校里,教师是学生最亲近、最尊敬的人,是最直接的榜样。教师的人文素养会像一丝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教师的素养之光对学生心灵的烛照深刻且久远,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有了这样的“心心相印”,学生人格的成长会在具有丰富的人文素养的教师的影响下,逐步成熟、完善起来。而学生人格的完善,是一切良好的学习心理的基础。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习惯把学生看作一个“认知体”,把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与扩展学生的知识内涵作为基本目标,重思想教化而忽视生活情趣,重知识积累而轻视文化融合,重教材示范而无视表达热情,因而导致许多学生缺乏一定的公德意识和人文关怀意识,在校内和校外呈现“两面人”现象。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实际上是一种灵魂的缺失,它容易使人迷失自我。因此,追寻人文精神的回归,是我们教育的当务之急。而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因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完善。

2.影响着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与监督者,教师的行为举止与爱好习惯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习惯。依据笔者的理解,教师对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向学生指出应形成什么样的学习习惯,即具体的学习习惯;二是通过教师的榜样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学习习惯的形成。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许多行为都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的。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作为榜样被学生所模仿,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作用。学生通过观察学习或模仿,可以抽象出榜样的行为特征,形成规则,并通过对这些规则的重新组织,形成全新的行为。教师对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首先应考虑教师对学习习惯作用的认识。教师对学习习惯作用的认识如何,直接制约着学生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其次,教师所提出的要求、监督和评价对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快慢产生影响。再次,教师自身的形象作用,如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集中反映了教师的精神风貌,包括教师的道德修养、知识结构、能力水平、认知策略、对学生的态度及其教师的主观追求等。

拥有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在学生中自然拥有较强的影响力。这样,教师的正确要求就容易化为学生的行动。那么,何为教师的正确行动呢?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在学生心中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很多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很强,他们第一次接触教师时,会特别注意教师的仪表装束、言谈举止,从而在心理为教师定位,为自己与教师的关系划上距离,是可亲可信还是反感讨厌,这就是第一印象。当然,在以后的接触中,学生会逐步了解教师的德才学识,但教师良好的内在素养与外在形象的有机结合,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大有益处。调查表明,很多学生偏爱某一学科、喜欢某一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第一堂课的影响。要想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教师就必须有良好的礼仪修养,一举一动都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

第二,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学校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里,要发挥每个社会成员的作用。因此,教师不仅要重视强化自身的管理职能,还要十分注重在学生中树立自己的威信。教师威信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的形成不仅与教师的知识、能力等密切相关,还受教师外在形象的影响。举止文雅、穿着朴素、仪态端庄、作风正派的教师形象,有助于在学生中建立起威信,甚至成为学生争相模仿和崇拜的偶像。反之,不注意个人仪表风度,衣衫不整、蓬头垢面、浓妆艳抹、行为不检等形象欠佳的教师,往往会成为学生背后议论的对象,从而使教师威信的树立大打折扣,进而影响学生对该学科的印象。

第三,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自身形象能直接影响学生形象的塑造。教师在施教的同时,学生通过对教师形象的观察和模仿,形成对自己形象的定位。在年龄越小的学生意识中,教师越是值得尊敬和学习的人,这就是家长常说的“孩子只听教师的话”的原因。即使到了高年级,学生视野开阔了,与教师的关系也变得复杂了,但教师仍然是学生生活世界中的重要人物,教师形象仍然是许多学生模仿的榜样,继续对学生的形象设计起着不容忽视的引导规范作用。有了良好的模范,学生的模仿方向才能正确。

第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育效果。目前,教师完成职业任务的主要途径仍然是言传身教。如果教师不仅能口说,而且能真正身体力行,必然能留给学生良好的师者形象,获得学生的尊重。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便于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提高工作效率和教育实效。

(三)教师礼仪举止中的德育功能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是多方面的,除了语言和行为以外,教师外在形象的感染也是强烈的,教师的仪表举止也是具有德育功能的。仪表是指教师本人的外部形象,包括人体(如容貌、姿态)和修饰(如衣着、发型、装饰品)两个方面。教师的外貌形象会给学生一个美好的形象,会使学生感到愉快,甚至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当然,教师容貌应保持自然本色,不宜牵强,不宜浓妆艳抹。教师的姿态要端庄,不能矫揉造作、轻率失常。衣着在一般人看来是不足挂齿的小事,但对教师而言就不是小事。因为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处于最严格的监督之下。对于模仿性强的中职生来说,教师是他/她直接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的衣着打扮也要考虑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仪表就应该做到衣服合体,颜色和谐,美观、大方、朴素、整洁,教师的仪表要给学生留下一种具有浓厚知识修养的印象。让学生一眼看去,觉得你是一个可以信赖的、值得尊敬的师长。

康德在《论教育》中曾经说过这样几句话:“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只有通过人,通过同样是受过教育的人,才能被教育。”“教师也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同自己做比较的人物。”教育不是演戏,假象逃脱不过学生明亮的眼睛。教师只有以自己言行统一、表里一致的美好品德为载体,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育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要显得持重稳当,喜怒哀乐要掌握分寸,高兴时不能得意忘形、手舞足蹈;生气时不能大发雷霆、口沫横飞,更不能动之以武、行之以暴。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用温和的目光注视学生。答对了予以肯定,答错了给予鼓励和引导,不可伤了学生的自尊心,而影响他以后在课堂发言的心境。为人师表是教育活动对教师个人言行提出的一条重要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思想、行为和品德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对此,教师要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以身作则,注意自省、自察、自纠。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教师个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人师的地步。”我们作为教师,其身一定要正,这样才能成为未成年人心灵成长的引路人。

一个合格的教师必然是一个善于控制自己的人,且是举止文明、待人有礼、仪表端庄、朴素大方、为生楷模之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