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群众文化需求与供给的管理优化措施

群众文化需求与供给的管理优化措施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群众文化的任务就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此项补贴计划纳入北京市财政经费预算管理范围。从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和群众文化工作的实际现状分析,群众文化需求的提高与群众文化供给的不足成为当前的主要矛盾。建立群众文化服务信息平台是实现群众文化供给目标的基础。“菜单式”供给模式则是将拟提供的群众文化产品制成清单在网络等媒介上进行公示,由群众根据需求进行选择,取群众需求意见集中的项目作为供给项目。

群众文化需求与供给的管理优化措施

一、群众文化的需求与供给

(一)群众文化需求与供给的基本概念

人们的群众文化需求是指人们对群众文化的欲望,并由这种欲望产生出的要求。在现阶段,人们的群众文化需求主要表现在艺术欣赏(如观看文艺演出等)、文化娱乐(如参加文娱活动、文艺竞赛等)、艺术培训(如音乐、舞蹈培训等)、网络数字服务(如上网、数字资源使用、远程艺术服务)等方面。

群众文化供给是需求者自身和社会旨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所进行的群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群众文化供给包括群众文化产品与群众文化服务两部分内容:群众文化产品主要指政府以购买、补贴等出资方式,由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或其他社会文化机构生产并免费提供给群众的文化艺术作品;群众文化服务主要是指由群众文化事业单位所提供的免费的非实物形式的文化艺术服务。群众文化供给的主体是各级政府和群众文化事业机构,社会文化机构、文化企业以及文化志愿机构也可参与群众文化供给。

群众文化需求包括基本文化需求和特殊文化需求两部分内容:基本文化需求主要由政府和群众文化事业机构以及各类社会机构以免费方式无偿提供;特殊文化需求则需要由群众文化事业机构以抵偿方式提供,或从市场供给中有偿获得。群众文化的任务就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因此,群众文化事业机构应当把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作为群众文化供给的主要任务。

以下为北京市实施农村文艺“星火工程”演出的案例:

自2006年起,北京市文化局在全市农村地区开展“文艺演出星火工程”活动。此项工程旨在通过吸引、鼓励专业艺术院团以及民营职业艺术团体和农村文艺演出团队进村演出,以文化文艺的形式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最终完成每个行政村每月能观看1场专业文艺演出、2场业余文艺演出的目标。政府对参加演出的文艺团体给予一定标准的补贴。其中北京市属文艺表演团体,北京市属转企改制文艺表演团体,驻京中央、部队所属文艺表演团体等一类团体每场演出补贴人民币6000元(在市政府确定的“边、少”地区及生态涵养区演出)或5500元(在其他地区演出);二类团体在本区(县)演出每场补贴2500元。此项补贴计划纳入北京市财政经费预算管理范围。

(二)群众文化需求与供给的矛盾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不断发展,并呈现多样化趋势。从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和群众文化工作的实际现状分析,群众文化需求的提高与群众文化供给的不足成为当前的主要矛盾。

这些矛盾主要表现在群众文化产品的新形式、新内容不多,服务设施、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陈旧单一,政府部门主观倾向严重,群众文化的产品供给脱离群众文化需求。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群众文化产品长期处于需求与供给脱节的状态,使得许多群众文化产品非群众所需;二是因群众文化机制的限制与传统方式的束缚,无法形成社会力量共同兴办群众文化的格局;三是因公共文化服务意识的缺失,使群众文化服务机构未能发挥服务主体的作用。

(三)建立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群众文化服务供给模式

群众文化供给的目标是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建立能够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群众文化服务信息平台和供给模式,实现供给项目多样化、供给对象普遍化、供给模式优质化。

群众文化信息平台是通过网络沟通交流信息的一种载体,它以在网站上发布、交流信息的方式使供需双方各自获取所需要的群众文化信息。建立群众文化服务信息平台是实现群众文化供给目标的基础。通过群众文化服务信息平台可以动态地了解和掌握群众的文化需求信息,更好地为群众提供与需求相符的群众文化产品和服务。

供给项目多样化是对群众文化供给内容丰富性的要求。由于人们的群众文化需求是多样的,因此群众文化的供给内容也应当是多样的。各种品种、样式的群众文化产品以及便捷、周到的群众文化服务,都是群众文化的供给内容。

供给对象普遍化是对群众文化供给范围覆盖面的要求。由于群众文化属于基本性、普惠性、均等性的文化服务,因此它的供给范围应当是全体人民。无论人的年龄、职业、身份、社会地位差异多大,都是群众文化的供给对象。

供给模式优质化是对群众文化供给方式质量性的要求。即要求群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方式要符合一定的质量标准,易于被百姓认可和接纳,面对不同的供给对象应采用不同的供给模式,从而真正保证群众文化供给的质量和效果。

有些地方进行的群众文化产品“超市式”和“菜单式”供给等模式的探索,由群众按照需求进行选择,是群众文化供给的创新模式。“超市式”供给模式是模拟“超市”销售的原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将拟提供的群众文化产品进行公示并收集反馈意见,取群众需求意见集中的内容作为供给项目。“菜单式”供给模式则是将拟提供的群众文化产品制成清单在网络等媒介上进行公示,由群众根据需求进行选择,取群众需求意见集中的项目作为供给项目。

以下为杭州市下城区推出“文化超市”式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案例:

为了让老百姓能像逛超市一样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杭州市下城区推出了“文化超市”式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文化超市”以“五个一”载体为依托,即制作一份菜单(一份表)、成立区级群众文化人才和节目库(一个库)、提供文化服务地图(一张图)、设计文化超市工程网(一个网)、设立一套文化超市统一服务电话系统(一个号),把超市所具备的开架货品陈列、团购、配送等功能移植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整合辖区内的文化阵地、文化活动;文化队伍等文化资源,为群众提供最广泛、最便利、最贴心的服务。

管理方式为:菜单式管理——将辖区内的省、市、区、街道、社区五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根据自身职能和条件所安排的文化服务项目,以菜单的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整合管理。每年推出“1+8”文化菜单,“1”指一份区域的文化服务总菜单,涵盖区级各类文化活动;“8”指区属八个街道和所属社区所有的文化服务项目,全区形成8个子菜单,打包整合后送到居民手中。

交互型操作——以街道为单位,整合街道、辖区和社区文化服务资源,抽选精品文化节目和项目,成立街道精品文化服务队,进行交互轮换服务,使每个街道的居民群众既可以享受本街道的文化服务,又可以享受到其他街道的精品文化服务。

个性化配送——根据辖区单位或街道、社区等单位的特别需求,通过文化超市的服务通道向区文化超市工程领导小组提出申请,根据需要安排专项文化服务送到单位和社区。

分店式运营——通过一个总店下设多个分店的模式,在区总店的统筹下,以街道分店为基础,做好文化资源的整合、配送和互动工作,各个社区再设立文化超市配送点,区级文化行政职能部门及文化超市领导小组是“总店”的管理营运者,“总店”对各“分店”具有协调的职能,“分店”也可根据需要向“总店”申请资源的调配。

二、群众文化需求研究

(一)群众文化需求是群众文化工作的导向

了解和掌握群众文化需求是群众文化工作的出发点,按照群众文化需求来安排部署是群众文化工作应当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因此,在编制群众文化发展规划、制定群众文化服务机构工作计划、确定群众文化活动项目之前,都应对群众文化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并以此作为编制规划、计划,确定项目的基础。进行群众文化需求的调查分析,应当注重质量和效果,不应满足于泛泛地走过场式的了解,而应当深入到群众当中,采用多种多样的手段,力求掌握第一手调查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细致的、有针对性的分析。群众文化需求调查的内容应当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群众文化场地、设施、活动、服务等相关情况的现状,对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形式、条件的期望和要求,参加群众文化活动的样式、品种、时段的选择等。调查形式可采用问卷式、座谈式、走访式、项目遴选式、网络交流式等多种方式,调查方法力求动态化、互动化和数据化,并应及时获得反馈信息。

对调查的情况和所形成的各项数据,不应只是简单地拿来作为安排部署群众文化活动的依据,而应当组织专门力量开展对群众文化需求调查结果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对群众文化需求过去和现在实际情况的分析,从中找出群众文化需求变化的规律,对群众文化需求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二)建立群众文化需求信息反馈机制

在群众文化管理中要重视和利用需求信息反馈的手段。只有掌握和运用有效的信息反馈手段,才能获得真实、准确的群众文化需求信息。

1.建立群众文化需求信息管理的制度

群众文化需求信息的获取和管理应当作为群众文化服务机构的一项日常工作,并使之常规化、制度化和规范化。通过健全群众文化需求信息的获取渠道,逐步建立起常态的、实用的、快捷的群众文化需求信息的反馈网络,使群众的各种文化需求信息能及时、迅速地反馈上来。群众文化事业机构应配备一定的人员进行收集、整理、汇总和管理的工作,并建立起完善的群众文化需求信息管理制度。

2.重视需求信息的收集工作

重视需求信息的收集,关键在于要把及时掌握群众文化需求信息作为日常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环节。收集群众文化需求信息可以采用专项调查研究、统计报表分析等方式进行。专项调查研究是专门针对群众文化需求内容所进行的系统、全面、完整的调查和研究;统计报表分析是按照统一的表格形式和规定时间,报送群众文化需求状况并进行数据分析。除专项调查研究、统计报表分析外,在各项活动的进行过程中也应做好需求信息的收集工作(如群众意见反馈表)。即在所组织的每项群众文化活动中,都把需求信息的收集作为必不可少的程序性工作,通过随机收集群众的意见反馈,掌握群众新的需求点,并以此为依据对下一次活动进行调整和改进。

3.做好需求信息的加工处理和分析(www.xing528.com)

对于收集的各类群众文化需求信息,应该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整理和分析。整理的方法主要是对需求信息进行筛选、分类、比较和计算。筛选——对所有信息进行过滤,剔除无实质内容和重复的信息;分类——将群众需求信息按照不同内容进行归类;比较——将分类整理的群众需求信息与相关参照资料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如与其他地区群众需求信息的比较、与往年群众需求信息的比较等);计算——按照群众需求信息获得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得出群众需求量的数据比例。在整理的基础上,还应对需求信息进行分析,从中找出群众文化需求的特点、热点、走向、趋势等规律性的变化。

4.开展年度群众文化需求信息分析

根据调查研究、年度统计报表和各项活动的信息反馈,对群众文化需求进行分析,作为确定群众文化服务供给的依据。通过各种方式获得的群众文化信息,随时把握群众文化需求的动态变化,是进行群众文化需求信息分析的基础。只有获得准确的、翔实的群众文化需求信息,才能保证信息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对群众文化需求的分析可以年度资料为基础进行。分析方法可采用数据对比法、图表示意法、典型剖析法等多种方式进行。经过分析所得出的群众文化需求的有关结果,应当作为下一年度调整群众文化服务供给方向和内容的依据。

三、群众文化服务供给的模式

(一)政府直接提供群众文化服务

政府承担着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同时承担着传播国家意识形态、传播主流文化的功能,因此政府可以直接向公民提供群众文化服务。这种服务主要是依托政府宣传、文化部门组织的政治性、宣传教育性、导向性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在地域范围内开展的综合性群众文化活动。但政府应尽量减少对群众文化服务的直接供给。

(二)政府设置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向公民提供群众文化服务,是群众文化服务供给的主要形式

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是群众文化服务的专门力量,是群众文化供给的主要承担者。政府向人民群众提供的基本群众文化服务,主要通过政府举办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来完成。因此,群众文化事业机构应在群众文化服务供给中发挥骨干作用。

(三)政府通过社会力量兴办文化馆等群众文化服务机构和公共文化服务中介组织,向公民提供群众文化服务

社会办群众文化服务机构是群众文化服务力量的重要补充。政府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的群众文化服务机构、公共文化服务中介组织等参与群众文化服务。

(四)政府通过购买社会资源,向公民提供群众文化服务

政府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者,可以通过购买、资助、以奖代补等方式从社会文化机构获得群众文化产品和服务,以无偿方式向公民提供。

(五)通过网络向公民提供数字化的群众文化服务

网络是一种先进的公用信息平台。对于公民所需要的数字化群众文化资源可以通过网络空间的方式来提供。群众文化服务部门应当将群众所需要的群众文化资源,应用数字技术制成影像、动漫作品,利用网络以无偿或低偿的形式提供给人民群众。

(六)政府鼓励公民参与群众文化服务的提供

某些个性化或自发性群体的群众文化需求可以通过公民自主提供的方式来实现。对于公民之间以志愿或互助互惠形式实现群众文化需求供给的行为,政府应当积极鼓励,并可以资助、奖励等方式给予帮助。

(七)群众文化需求的自我开发和自我满足

有些特定群体的特定群众文化需求,可以通过群众的自我开发来实现,通过群众的自我提供实现自给自足。

四、建立群众文化资源供需的长效机制

(一)建立群众文化服务供给的保障体系,包括制度机制保障、组织体制保障、资金投入保障、人才队伍保障

建立群众文化服务供给的保障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建立群众文化服务长效机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群众文化服务供给的保障体系包括四项内容:

1.制度机制保障

制度机制保障体现了国家对群众文化服务工作的基本要求,即坚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坚持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坚持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坚持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通过制度机制保障形成群众文化服务统一的政策导向、思想理念、行动规范和绩效标准。建设群众文化制度机制的内容应包括:建立群众文化设施建设的制度、建立群众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制度、建立群众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制度、建立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和方式创新的制度、建立群众文化服务绩效考评制度等。

2.组织体制保障

组织体制保障是国家实施对群众文化管理的有效方式,也是群众文化事业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即国家通过完善的组织体制,保证群众文化服务在有序、规范、良性的状态下运行。建设群众文化组织体制的内容应包括:完善群众文化的组织管理体系、完善群众文化的服务网络、完善群众文化的管理规范等。

3.资金投入保障

资金投入保障显示了国家对社会所承担的公共责任,也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建立资金投入保障机制的内容应包括:将资金投入标准同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联系,根据群众文化发展的需要确定群众文化投入在文化发展计划中所占的比例;在完善政府投入机制的同时,积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群众文化服务;建立资金绩效考评的管理制度,确保资金发挥使用效益。

4.人才队伍保障

人才队伍保障是保证群众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根本性条件。没有一支符合要求的、高质量的群众文化队伍,就难以完成群众文化服务的任务。建立人才队伍保障机制的内容应包括:建立群众文化队伍的准入制度,提高人员学历、能力的质量标准;完善群众文化队伍的人员结构,保持人员专业的多元结构和年龄的梯次结构;健全群众文化队伍的培训制度,不断提高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加强群众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发挥社会各类文化人才资源的作用;完善群众文化队伍的激励政策和职称体系,提高人员的待遇和收入水平。

(二)建立群众文化服务的资源库,充分利用社会文化资源

为便于做好群众文化供给工作,群众文化服务机构应当建立起群众文化服务的资源库,将可以利用的群众文化服务的场地资源、设备资源、人才资源、资料供给资源等社会文化资源逐步收集和整理,作为资源库的基本库存加以收存,并逐年核实这些资源的动态变化,保证资源信息的准确和有效。同时应将有关群众文化需求和供给的相关资料作为资源库收存的重要内容,尤其是有关群众文化需求走向和趋势的分析材料、群众文化供给方式和成效的资料、群众满意度的调查资料等,都作为完善群众文化服务、提高群众文化服务水平的基本库存。有条件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还可将群众文化服务的相关资源作为数据库建设的组成部分,便于群众文化服务过程中的查询和使用。

(三)改变只管投入、不管产出、不顾绩效的投入方式,建立和完善群众文化工作的绩效评估机制

群众文化系统许多地方都存在着投入与产出、绩效脱节的现象。创作一个群众舞台作品往往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元,可大多数情况下只是用来参加“群星奖”等一些比赛和评选,或只在某种特定的场合为领导、为某个大型活动演出几场,即使是获奖作品也很难得到充分的推广和利用。为此,《文化馆评估标准》专门设置了“组织群众文艺创作和群众业余文艺作品推广活动”的评审项目,目的就是使投入很多资金创作的群众文艺作品能够更好地服务群众。要改变投入与产出、绩效脱节的问题,就需要建立和完善群众文化工作的绩效评估机制。建立群众文化工作的绩效评估机制,应当站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高度,以群众文化服务工作作为切入点,以社会公众的满意度和社会效益的实现程度作为衡量标准,逐步建立群众文化绩效评估的社会监督和评价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