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影美学原理:电影艺术家的审美心理和修养

电影美学原理:电影艺术家的审美心理和修养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面,我们着重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谈谈电影艺术家的有关修养的锻炼与提高。当然,作为电影艺术的创作主体,电影艺术家的审美素养并非仅仅限于这几个方面。审美联想,据当今心理学家统计,有20多种类型。

电影美学原理:电影艺术家的审美心理和修养

第三节 电影艺术家的审美心理和修养

实事求是地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电影艺术家的。这是因为从事电影艺术工作,需要具备一些条件,需要具有相当修养。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考察,艺术创作活动是相当复杂的,不能浮浅地理解为是生活、思想和技巧的机械地相加;应当看到,艺术创作活动,是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对生活现象的感觉、知觉、体验、感受、记忆、思索、想象、联想生发、幻化等这样一个立体交叉的、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过程。由于艺术家性格、天赋、才能、经验、知识等主观条件的差异,这种心理活动既有共同的规律,又有明显的个体的差别。

从一般心理学原理出发,我们可以看到,人的心理机制是赫然有别的,这种差别决定了有的人适于从事艺术创作,有的人不适于从事艺术创作。在反对“天才论”的唯心主义谬说的同时,得出所谓“人人都能从事艺术创作”的结论,同样也是荒唐的。因为这种结论根本违背了心理学的科学原理。阿·斯末尔诺夫主编的《心理学》一书里,谈到了人的三种心理类型:

巴甫洛夫依据两种信号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特点,区分出了三种“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第一信号系统占相对优势的——艺术型,第二信号系统占相对优势的——思维型,以及最后的中间型——两种信号系统相对平衡。

艺术型的特点是直接印象的鲜明性,知觉和记忆的形象性,想象的丰富性。思维型则倾向于分析和系统化,倾向于比较概括和比较抽象的思维。上述的特点在极端的类型代表者身上表现的最明显。大多数人都是属于中间型的。(29)

总之,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促使我们看到了人的高级神经活动方面的类型、差别。正因为大多数人是中间型的,少数人是艺术型或思维型的,所以真正能够成为艺术家的,不可能是数量很多的人。巴甫洛夫也曾指出,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既有先天性,又有可塑性。由于后天的环境、教育的影响,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也是可以改变的。苏联心理学家们发现,俄国文学史上的四位文学家,气质类型并不相同:普希金属于胆汁质,赫尔岑属于多血质,克雷洛夫属于粘液质,果戈理属于抑郁质(30)这就证明艺术家可以在艺术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创作才能,补足先天性气质方面的不适应艺术创作的某些弱点。

下面,我们着重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谈谈电影艺术家的有关修养的锻炼与提高。当然,作为电影艺术的创作主体,电影艺术家的审美素养并非仅仅限于这几个方面。

一、审美认识

电影艺术创作是电影艺术家对现实的审美意识、审美认识的表现。和人们的认识过程一样,电影艺术家的审美认识也分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在审美的初级阶段,由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组成;在审美的高级阶段,由审美判断和审美理解组成。在由审美初级阶段向审美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中,还有一个中介环节——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

1.审美认识的初级阶段——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

什么是审美感觉?审美感觉是感觉的一种形式。什么又是感觉?“感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31)对于审美感觉,邱明正的解释是:“审美感觉是事物外在、局部的审美特性直接作用于审美感官而在大脑皮层所形成的主观反射,反应。”(32)审美感觉主要表现在视觉、听觉方面,主要是对可视可听对象外在审美特性的反应。这种感觉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引起审美快感。如欢快的鸟鸣、绿茵茵的草地,能使人感到心旷神怡。审美感觉的适应性是有限度的,俗语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电影艺术家应当懂得审美感觉的意义与局限,善于捕捉这种感觉,积累这方面的经验。

什么是知觉?“知觉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它与感觉有何区别?“感觉在一般情况下是单一感觉器官活动的结果,用排除视觉的辨别声音高低的实验可以得到证明。知觉则是多种感觉器官联合活动的结果……日常所说‘看电影’、‘听音乐’不过是表明在知觉中以某种感觉器官的活动为主而已。事实上,是看中有听,听中有看,是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33)审美知觉也是知觉的一种形式,是人的神经中枢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外在各部分审美特征的总体反映。“审美知觉”按照格式塔心理学之完形说,已经形成一个“场”,它不是各种审美感觉的机械相凑,而是有了新质的整合、化合。

2.审美认识由初级到高级阶段的中介——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

研究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的价值何在?邱明正的回答是:“审美由感性直觉上升到判断、理解,需以联想、想象为中介,审美由接受发展到能动创造,更需以联想、想象为前提,而且联想、想象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34)在由审美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组成的审美心理过程中,审美联想和想象起了枢纽作用,它是关键部位。审美通感则是审美联想和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审美联想是比较高级的心理活动,它需要在审美记忆的基础上展开。审美联想,据当今心理学家统计,有20多种类型。诸如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关系联想、表象联想、意象联想、意境联想、观念联想、语义联想、情绪联想、单一联想、复合联想、直接联想、间接联想、清晰联想、模糊联想、自由联想、控制联想、简单联想、再造联想、奇幻联想等。审美联想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是审美扩展时空、形态、内容的手段,它是审美者与美的创作者之间的桥梁。审美联想还是产生审美通感、想象、移情、意识流和审美意志的前提条件。

黑格尔认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35)作为形象思维的审美活动,是一刻也离不开想象的。审美想象是以客观事物的联系为基础,是在新刺激下记忆的复合、回忆的表现。章志光认为:“人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称作想象。”(36)审美想象由三个阶段构成:第一,引发回忆,利用脑中原有信息;第二,融入新目的,改造旧对象,孕育审美意象;第三,将新的形象、意象物态化。审美想象的手段多种多样,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诸如:综合、比附、移植、引伸、变形、扩大、缩小、生发、演绎、转移、分想、幻想、物化、拟人等。想象的类型也是丰富多样的,诸如: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单纯想象、组合想象;表象想象、意蕴想象;再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等。审美想象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有鲜明的主观性,比一般的想象更自由,其实质就是形象思维活动。

3.审美认识的高级阶段——审美判断、审美理解。

什么是审美判断?“审美判断是对事物审美特性经过分析、综合所作出的审美评判、断定。”(37)它是一种审美的心理形式、心理过程。审美判断也须遵从一般的判断规律,但又比一般的判断更带主观性。审美判断是人对有关事物审美特性的发现、开掘。审美判断的过程,既有理智活动,又有情感活动;既有形象思维,又有逻辑思维。审美判断不仅断定、认识对象,而且在分析、概括中改造对象,创造主观心意状态同客体形象相统一的审美意象。”(38)什么又是审美理解?“审美理解是人对审美对象的本质、特征、功能、相互联系和内容、形式上的审美特性及其规律的把握、揭示。”(39)审美理解又有三种形态(或三个层次),即:知性认识的理解、审美意会式的理解和理性认识的理解。这三个层次基本上均属于认识范畴,且均处于审美认识的高级阶段。

归纳起来说,审美认识活动乃是直觉活动与理智活动的统一,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交织,是由低级阶段进入高级阶段,即由审美感觉、知觉阶段,中经审美联想、审美想象,到达审美判断、审美理解阶段。电影艺术家若能掌握审美认识的本质与规律,其创造艺术美、电影美的能力,必定也有相应的提高。

二、审美情感

要探讨审美情感,必须先弄清什么是情感。情感是伴随人的认识活动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与之相近的概念还有情绪、感情。情感有三个特点:它要由有关刺激引起,需要是其产生的基础,它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

什么又是审美情感呢?“它是人对客体审美特征是否符合自己生理、心理需要而产生的独特的、带有本质性、恒常性又有变易性的主观体验和态度。”(40)审美情感是人的总体情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对客观存在的美的态度与体验。与认识过程不同,情感不是对客观对象本身的反映,而是关于对象与主体之间的某种关系的反映。情感也是主体对客观对象的肯定或否定态度。这种态度又是与人的利害息息相关的,也与人的活动、需求、希望、追求乃至理想密切联系。“与动物的情绪不同,人的情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具有社会的内容和社会的意义。情感和其它心理能力一样,是在人的长期劳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并且对实践起着反作用。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41)审美情感则是人才有的高级情感,它是人的社会实践、艺术实践的产物。我国先秦时期杰出的思想家荀子在《正名》中早就指出:“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英国根据托尔斯泰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安娜·卡列尼娜》在我国中央电视台播映之后,观众当中对主人公安娜和她丈夫卡列宁这两个屏幕形象,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态度:有人恶厌沙皇的奴才、伪善的官僚卡列宁,同情被卡列宁剥夺了青春、爱情的安娜;有人居然指责安娜,说她对丈夫不忠诚,与渥伦斯基乱搞,同情不幸的卡列宁。这两种截然对立的审美情感,反映了我国当今观众中有一部分人对托尔斯泰的文学名著知之甚少,文化水平、欣赏水平太低,受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束缚甚深。《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作,也是世界文学的珍璧。诚如鲁迅先生所论述的,不同的读者,对这部古典小说名著,自有不同眼光、不同态度:“《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42)由于情感是艺术的本性所在,欣赏艺术的人的心理因素之中,不可能没有情感。面对世界文学名著,欣赏者中产生的审美情感的巨大差异表明:人们不会被动地去欣赏艺术作品,也不会冷漠地对待艺术作品,总要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艺术美中作出自己的主体的情感反映。

电影艺术家在把文学作品搬上银幕时,他们的审美情感有时会起很重要的作用。吴天明在执导《人生》时,他坚持从生活出发,他认为“作家的体验不能代替导演的体验”,他深入到了陕北农民中,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亲自体验了农民对自己的热情款待,他洞悉了陕北农民“对生活毫无苛求的心理”,面对荒秃的山峁、交错的沟壑,他感受了历史的沉重感:“社会虽已踏进20世纪80年代,可是现代文明的风啊,在这块古老的封闭的土地上,吹得是那么微弱!”他也看到了改革春风带来的变化。他从实践中明确了影片的主题:“影片《人生》不仅仅是一部劝善惩恶的道德剧,也不仅仅是一部痴心女子负心汉的爱情剧,在这一切道德纠葛、爱情藤萝之后,埋藏着的是更深沉的历史内容。”(43)总的说来,改编是成功的,影片引起了大于小说的社会反响。大学生在看片之后,出现了“刘巧珍”派与“高加林”派的争论。但吴天明接受了有的批评家的意见:“银幕上巧珍的完美这个优点发展成一种缺点,增加了在情感上谴责高加林的因素。”这说明“偏爱”刘巧珍会损伤影片的社会意义。

需要注意,审美情感的爱憎、好恶的背后,不能不包含着一种主观的理性思考。有的美学著作说得好:“艺术作品无不是艺术家对现实善恶的审美判断,无不是基于理性的感性体验的艺术描述。因此,审美情感不但不排除理性,而且必然以理性作为情感的内在基础。”(44)不仅如此,审美情感的产生与发展,还要被伦理观念、道德观念制导。

我们之所以重视审美情感的作用,是因为审美情感贯穿于审美心理活动的全过程,又与其它心理形式紧密配合,相互联系,成为审美心理结构的枢纽。审美情感具有对其它心理形式的筛选、调节、驱动、交流等制导作用。

三、审美意志

意志,是心理学里的一个重要概念。认识活动、情感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在与客观现实的关系中,首先是要认识、反映客观现实并产生各种情感,反过来,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还要变革现实、改造现实。这就与意志搭界了。什么是意志?章志光的解释是:“意志是人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或者说,它是意识的能动表现。”(45)意志这种心理过程,又有三个特征:有自觉的目的,能支配自己的行为,有克服困难的精神力量。意志与认识的关系甚为密切:认识乃意志行动之前提,意志又能给认识过程以积极的影响。意志与情感的关系相当紧密:情感能增强或削弱意志力量,起控制作用。

在艺术家的整个审美心理活动里,审美认识活动是第一阶段,审美情感活动是第二阶段,审美意志活动则是第三阶段。应当看到,审美意志活动是在审美认识与审美情感基础上产生并发展的;但是,审美意志一经形成,反过来就能调节、控制审美认识与审美情感活动。应当怎样解释审美意志呢?邱明正的回答是:“人在审美中开展认识活动和情感活动时,需要有一种内在的力量来控制、调节这种活动,而当人孕育了丰富的审美意象以后,又产生了将自己的审美感受、体验和创造的审美意象表现出来的欲望,这种控制、调节的力量和表现的目的、欲望便是审美意志。”(46)审美意志的特征也有坚毅性、果断性、自控性、行动性等。对于电影艺术家来说,要注意根据自己的创作目的,去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要努力在艺术实践中,磨炼意志,不怕挫折,勇攀高峰。还以张暖忻拍摄《沙鸥》为例。她是1958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学习,由此开始了自己的电影生涯的。经过20年的学习、实践、思索,当她和李陀一起创作《沙鸥》这部处女作时,她下定了探索电影新观念、运用电影现代化语言的决心,这当然是一种可贵的审美追求。由于审美意志坚定,她还是较好地实现了创作意图。她大胆启用非职业演员常姗姗扮演沙鸥,自然真朴地完成了表演任务。这些都像她自己在《我们怎样拍〈沙鸥〉》一文中做的总结:“例如我们在影片中塑造的沙鸥这个人物,就是力图表现一个活生生的普通人,她是一个有抱负但屡遭不幸,最后也没有成功的小人物。她概括了我国30年来几代人的共同经历。他们有抱负、有理想,十年浩劫使他们断送了许多美好的东西,然而,在“四化”建设中他们带着身心的累累创伤仍然在奋发努力,寄希望于未来。这也正是我们自己的亲身经历。因而,它可以激励和我们有共同遭遇的前后几代人。在表现这个人物的时候,我们努力排除虚构的情节,力图创造一种生活在自然流动中的真实感觉。在通过这个人物表述我们对生活的看法,表述一些哲理性的思考的时候,不让影片带有教训人、指导人的面孔。我们在艺术上虽有许多设想,但是却要求把这些设想隐藏在貌似平常的外表下,让观众看不出精心构思的痕迹,使影片自然流畅,成为一种创作者个人气质的流露和感情的抒发。而正因为我们这些创作者的风格和气质是和当代人的感情合拍的,所以在艺术的表露上愈是自然、质朴、真实,就愈会使影片在风格和气质上具有现代感。”(47)从艺术探索上说,她大胆而又慎重地运用场面调度和长镜头,尽量全部采用实景拍摄,在照明技术上有意模拟自然光效等,为的是形成一种纪实主义的美学风格。审美意志的强弱,会影响一个电影艺术家事业上的成败、得失。

四、审美追求

包括电影在内的一切优秀艺术作品,通通都是现实美的集中、典型的反映,是符合社会历史进步,代表人民群众利益,体现艺术家审美追求、审美理想和艺术美创作规律的一种精神产品。电影艺术发展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电影艺术工作者不断追求美、创造美的历史。相应的,电影艺术理论发展的历史,也应当是电影艺术理论工作者不断地总结电影艺术追求美、创造美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的历史。电影艺术家也好,电影理论家也好,都应有自己的审美追求和审美理想。什么是审美追求?审美追求是艺术家对美好的艺术境界的向往、规范和企及,审美理想则是审美追求的最高体现。电影艺术家就是根据自己的审美追求与审美理想来反映现实的,来创造银幕艺术作品的。当然,审美追求和审美理想,都是在一定时代条件下、在一定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不同阶级自有不同的审美追求和审美理想,一定的时代自有其特定的审美趣味和审美风尚。“每个时代的审美理想都是从漫长的人类审美意识的历史过程中发生出来的,都打上了历史的痕迹。由于历史地形成的民族共同生活,各个民族的审美理想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形成一个民族共有的而区别于别的民族的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特色。但同时各民族的审美理想又不可避免地有着客观的共同要求,具有全人类的共同内容。”(48)艺术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天职就是要通过艺术作品来激励人们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创造美的生活、美的世界。丁荫楠是1966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毕业生,他执导的《孙中山》一片荣获第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和最佳导演奖,在表现我国重要革命伟人的传记片方面,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这当然是与他有明确的审美追求分不开的。他首先确立了影片创作的高基点:“《孙中山》是以孙先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剧性生活为创作基础。我们必须从人类发展史、中国社会史及哲学史的高度来确立影片创作的基点,来认识孙先生的伟业、思想、人格和从他诞生到逝世整个人生的存在价值。”(49)他还根据自己的独特的艺术构思,确立了影片的创作基调:“我们必须以宏大的气势,把《孙中山》影片造就成一幅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画卷。以孙中山先生一生的心理线索为主旋,谱写出一曲震撼人类灵魂的悲歌。”(50)尤其可贵的是,丁荫楠还树立了走向世界影坛的高标准,追求影片独特的美学价值。他说:“为此,我在这里为《孙中山》艺术上的追求确立一个目标:‘必须走向人物心理’,既要吸收《甘地传》的优点:写历史事件也写人物性格,同时要突破《甘地传》纪实性的手法,以一个全新的人物心理片的姿态,走上世界影坛,努力在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为特定历史氛围的影片中,结构成以心理情绪为主体内容,以艺术的造型与声音为表现形式的一部哲理性的心理情绪影片。”(51)事实上,《孙中山》一片取得了显著成就,实现了影片导演的美学追求。乌克兰的民谚说得好:“照星星瞄准,总比照树梢瞄准打得高。”一个电影艺术家若是缺乏明确的美学追求,他是难以攀上电影艺术的高峰的。

五、审美修养

研究电影艺术的客观规律,不可能不涉及电影艺术家的审美活动、建美活动。电影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的高低,总是与创作它们的电影艺术家的审美修养好坏成正比的。电影艺术家是银幕美的追求者、创造者,他们应当具有多种多样的技艺;他们应当在科学的美学观指导下,能够赋给画面、造型、声音、光线、影调、颜色以形式和形象;他们应当有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美好的世界)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美好的文艺和心灵)的决心、热情和责任感;他们尤其应当重视、研究建美心理与建美活动,为繁荣社会主义的电影事业而尽心尽力。

电影艺术家加强自身审美修养的自觉性,乃是建立在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电影艺术家的社会职责之上的。电影艺术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之一,属于精神生产的范畴,因此,他们从事的艺术实践同样也是一种自觉的、有美学目的的精神活动。这就是他们要通过塑造银幕艺术形象再现生活、认识生活,进而净化生活、美化生活,从而为用银幕艺术形式感染、影响、启发、培育“四有”的社会主义新人做出贡献。周恩来早在1961年新侨会议的讲话中,谆谆告诫我国的电影艺术家:“你们是‘灵魂工程师’,思想总要高些。思想水平不提高,作品不可能写好。但是除了提高思想水平以外,还要精通业务,否则思想如何表现出来呢?只懂政治,不精通业务,写出来的东西势必是标语口号,不能感人。只懂政治不精通业务,可以去做别的工作,例如做宣传工作,不能成为艺术家。当然,宣传工作也要求有鲜明性,生动性。要精通业务,没有基本训练是不行的。作为一个艺术家,要讲经验和才能,必须有很好的修养,其中包括训练,否则就不能成为一个艺术家,也不能成为评论家。”这是多么语重心长的教诲,又是多么殷切真挚的期望啊!35年的时光流逝,我国社会主义电影艺术家的队伍空前发展并壮大,老中青几代电影艺术家的思想与艺术修养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与改革开放大业对我们的要求相比,对亿万人民对银幕艺术的需求相比,我们都不能说不存在不小的差距。

前面我们依次论述了涉及电影艺术家审美心理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审美认识、审美情感和审美意志),也论涉了他们应当具有的审美目标、审美追求和审美理想。归结起来说,就是要加强自身的审美心理锻炼,提高自身的审美艺术修养。大家知道,我国著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就是一个艺术修养、审美锻炼都很突出的银坛奇才,“他擅长书画,懂得拳术,会表演魔术,写过小说、散文和剧本,对艺术理论也颇有研究。由于赵丹的兴趣广泛,知识丰富,加上他具有不懈地探求艺术真谛的精神,从30年代开始,共演出过名剧30多出,主演和导演电影近60部,在舞台和银幕上扮演了近百个角色,创造性地塑造出性格不同、色彩迥异的众多人物形象,如李时珍、林则徐、聂耳、许云峰等。他的表演艺术不仅在我国电影发展史上写下灿烂辉煌的一页,而且在世界影坛放出夺目的异彩。”(52)赵丹的成就是和他注重自身的审美修养分不开的。

【注释】

(1)转引自胡经之《文艺美学》第18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2)郑雪来《现代电影观念探讨》,《电影美学:1982》第36—37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3年出版。

(3)《周恩来——从剧本到影片》第296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出版。

(4)《周恩来——从剧本到影片》第399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出版。

(5)《文艺心理学探新》第1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

(6)〔苏〕鲍列夫《美学——审美活动的理论》,《美学文艺学方法论》(上)第98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年出版。

(7)彭立勋《美的欣赏》第10页,漓江出版社1984年出版。

(8)《沙鸥——从剧本到影片》第204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出版。

(9)转引自《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第49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出版。

(10)《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第138页,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www.xing528.com)

(11)转引自陆一帆《新美学原理》第304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12)蔡仪主编《美学原理》第123—124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13)《美学文艺学方法论》(上)第100—101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年出版。

(14)《沙鸥——从剧本到影片》第165—166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出版。

(15)《美学概论》第45页,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

(16)《人到中年——从小说到电影》第361—362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出版。

(17)王云缦《一股活生生的激流》,《中国电影年鉴·1983》第298页。

(18)胡经之《文艺美学》第19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19)《论文学》第32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出版。

(20)《电影美学思考》第98—99页,花城出版社1988年出版。

(21)《戏剧审美心理学》第11—12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22)《论电影艺术》第3—4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出版。

(23)《论电影艺术》第14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出版。

(24)转引自《世界电影》1984年第4期。

(25)《电影导演的探索》第2卷,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出版。

(26)《电影艺术讲座》第123—124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出版。

(27)郑君里《画外音》第204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出版。

(28)郑君里《画外音》第205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出版。

(29)《心理学》第497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出版。

(30)参见吴万森等《普通心理学》第523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6年出版。

(31)《心理学》第102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出版。

(32)邱明正《审美心理学》第145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33)《普通心理学》第206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6年出版。

(34)《审美心理学》第175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35)《美学》第1卷,第348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出版。

(36)《心理学》第185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出版。

(37)《审美心理学》第224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38)《审美心理学》第230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39)《审美心理学》第231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40)邱明正《审美心理学》第268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41)转引自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第106页,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

(42)《鲁迅全集》第7卷,第41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

(43)《电影导演的探索》第5集,第85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出版。

(44)曹利华《美学基础理论》第318页,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出版。

(45)《心理学》第299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出版。

(46)《审美心理学》第370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47)《沙鸥——从剧本到影片》第198—199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出版。

(48)《文艺美学辞典》第154—155页,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

(49)丁荫楠《〈孙中山〉影片制作构想的美学原则》,《中国电影论文选》下册,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出版。

(50)丁荫楠《〈孙中山〉影片制作构想的美学原则》,《中国电影论文选》下册,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出版。

(51)丁荫楠《〈孙中山〉影片制作构想的美学原则》,《中国电影论文选》下册,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出版。

(52)《艺术概论》第335—336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年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