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活动准备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方案

活动准备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次教育活动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准备的充分与否。某大班语言活动“散文《落叶》”的活动准备1.散文朗诵的录音带,欢快的轻音乐。某小班科学活动“老豆过生日”的活动准备黄豆、各种豆制品、豆浆机、餐盘和勺子等。(三)活动内容存在的问题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是为幼儿选择学习材料或学习经验。但是,在教育实际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活动准备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方案

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开展,教师都必须根据活动的目标、活动的内容做认真、周到的准备。活动的准备一般包括知识经验准备和物质准备两部分。一次教育活动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准备的充分与否。

(一)忽视幼儿知识经验的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是教师在备课时对幼儿已有知识经验的分析。教师要树立过程意识,即幼儿的学习、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教师在组织任何教学时都要反复思前顾后,使教学成为幼儿一步步成长的阶梯、一个个发展的平台,让前面的活动成为后面活动的铺垫、基础,后面的活动成为前面活动的发展、提高和升华,实现教育的联系性和发展性的结合。只有重视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才能不断引导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经验。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准备一次活动时,很容易忽略课上使用材料以外的准备,忽视了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因而会影响教育目标的达成。例如,在某些教育活动的设计过程中,教师细心做了物质上的准备,却忽视了幼儿知识经验的准备,案例一即表明了这一点。

【案例一】某大班语言活动“散文《落叶》”的活动准备

1.散文朗诵的录音带,欢快的音乐

2.图画纸及各种美工材料。

为了使幼儿在教育活动中更好地学习散文《落叶》,教师在备课时,应考虑在“活动准备”这一环节时,能从幼儿的认知规律出发,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在感知秋天明显的季节特征的基础上学习散文,这样可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理解散文的意境、内容和情绪情感。而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师只是做了物质准备,忽视了知识经验的丰富,如果再加上知识经验的准备,如“观察、感受过秋天明显的季节特征”,就更有利于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例如,小班的一次观摩教学活动,内容是艺术活动“煎鸡蛋”,活动过程中教师播放从网上下载的“煎鸡蛋”的视频,画面不仅模糊,而且很不流畅。其实,教师完全可以让幼儿提前在家看妈妈是怎样煎鸡蛋的,这样既增进母子之间的感情,体现家园共育,又可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案例二】某小班科学活动“老豆过生日”的活动准备

黄豆、各种豆制品、豆浆机、餐盘和勺子等。

案例二中,通过“豆家的子孙都来给老豆过生日”为情景,使幼儿认识几种豆制品的名称。教师只是考虑物质准备,没有考虑幼儿对于豆制品的认知经验,只好在活动开始时才教幼儿认识豆浆、豆腐豆奶等各种豆制品,这样既延长了活动的时间,又影响了活动的效果。实际上,教师要帮助幼儿积累关于豆制品的相关经验,可以利用各种途径,如可以进餐时告诉幼儿哪些是豆制品,也可以组织专门的参观幼儿园厨房的活动,还可以请家长有意识地在家里、在超市观察认识等,随时随地为幼儿做好知识的积累与铺垫。例如,在幼儿园开展角色游戏“娃娃家”“邮局”时,有些幼儿只是限于吃饭、寄信等一些单调的内容。教师应该注意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并在日常生活及教育活动中丰富有关家庭生活、邮局工作等方面的知识,以使幼儿的角色游戏开展得丰富多彩、有声有色。

(二)物质准备欠缺周到适宜

物质准备是对于每次教育活动所需要的教具、学具、玩具、操作材料、场地等的准备,充分的物质准备可以保证活动目标的顺利达成。而在某些教育活动中教师的物质准备没有考虑细致,以至于影响了整个教育活动的开展。

【案例三】某大班体育活动“小杂技演员”的活动准备

1.事先教会幼儿朗诵儿歌《我是小小杂技员》。

2.平衡木二台、沙包若干。

这是一次利用体育游戏发展幼儿行进间平衡能力的体育活动,该游戏竞争性强,需要在一定的场地上按游戏规则头顶沙包行进。由于教师在备课时没有考虑到场地因素,游戏进行中起点终点不清,致使游戏进行混乱不堪。如果教师能够事先考虑周到,对于场地条件事先考察,活动前布置好场地图,可以更加一目了然,便于游戏的顺利进行。

【案例四】某中班语言活动“故事《金色的房子》”活动准备

1.电脑动画、挂图多幅、一幅背景图

2.角色动物头饰

案例四中,为了使幼儿理解故事的内容,教师使用了各种教具,先播放电脑动画,又使用多幅挂图讲解,还用大幅的背景图巩固理解。这样华而不实、复杂多变的教具,不仅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还增加了教师使用时的困难。所以教具必须考虑到它的适宜性,既符合活动内容的需要,又要讲究其实用价值。例如,在幼儿园区域活动时,有些教师经常给幼儿提供一些简单的、成品的活动材料,在利用自然物品和废旧物品上比较薄弱,使活动材料缺乏探究性、可操作性,同时活动材料单一,数量少,不能满足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需要,从而阻碍了区域活动的深入开展。还有活动区域的材料有的一放就是一两个月,甚至一学期毫无变化,缺少经常性的变化不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另外,有些材料的投放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缺乏层次性,使幼儿对教师提供的材料缺乏兴趣,没有发挥区域活动应有的作用。幼儿区域活动的材料越丰富、越适宜,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就会变得越聪明、越自信。

(三)活动内容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是为幼儿选择学习材料或学习经验。它已不再是单纯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包括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相应的行为方式等。因此,为了更好地达成教育活动目标,活动内容的选择应科学适切,使幼儿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但是,在教育实际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活动内容拘泥于“教本”,忽视幼儿兴趣

教材及教师参考书是实践经验的结晶,教师应该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实际中幼儿的兴趣需要,不断吸纳新理念,更新教材、发展教材,使活动内容呈现一种开放性的状态。而有些教师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完全依据教材,忽视幼儿的兴趣需要。

【案例五】春天的早晨

孩子们陆陆续续来到幼儿园。早来的孩子和值日生一起在给自然角里的各种植物浇水,突然发现一个花盆裂了一道大约有两厘米宽的缝,孩子们觉得很奇怪。“花盆为什么裂开了?”“花盆里面有什么?”有的孩子把花盆撬开进行观察,有的孩子迫不及待地扒开花盆里的土,最后发现原来是花盆里逐渐长大的小土豆把花盆撑破了。“土豆那么小,哪有那么大的劲?”“就是土豆,是土豆把花盆撑破了”“大树的根还能把房子弄倒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就在这时,教师喊道:“上课了,小朋友都抓紧回去了。”回到教室,小朋友依然意犹未尽地谈论着刚才的话题。教师忙着维持纪律,“请小朋友不要讲话,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歌”。

很显然,诗歌的学习是计划中教材上的内容,教师并没有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改变活动的内容。纲要中提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幼儿感兴趣的内容,能够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主动探究,这也为教育活动设计的成功提供了保证。

2.活动内容脱离幼儿生活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指出了生活对于幼儿教育的特殊意义。生活是幼儿最自然的课堂,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选择生活中富有价值的内容,纳入教育活动中,会使教育更加贴切、自然、富有生机。反之,如果脱离幼儿生活,则会事倍功半。例如,在大班的“我是中国人”的主题活动中,一位教师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向幼儿介绍我国历史上许多的杰出人物及他们的成就,幼儿听得一头雾水,似懂非懂。其实,针对这个主题活动,教师完全可以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入手,选取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内容,如请幼儿介绍旅游过的我国的名胜古迹,感受中秋、重阳、元宵等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节日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身边的好人好事等获得直接经验,增强“我是中国人”的自豪感。

(四)活动过程存在的问题

活动过程是实施活动目标的流程,活动过程的环节和步骤,都应该依据该活动的目标、特点和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能力来安排。活动过程体现了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的双边活动。教师作为活动过程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其教育行为在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1.活动主题不突出,环节层次过多

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后,受“单元教学”“主题教学”“领域教学”等新的幼儿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开始注意活动内容的融合与渗透,教育理念也开始发生了新的转变,教育思想更加丰富灵活,教育行为多种多样。但是,教师在实际的活动过程中却往往过分重视活动间的互相渗透,造成活动主题不突出。

【案例六】某班音乐活动“锅、碗、杯、盆在歌唱”的活动过程

1.出示锅、碗、杯、盆,引导幼儿观察认识,知道其名称、各自的特征及用途。

2.请幼儿自由敲打锅、碗、杯、盆,倾听其不同的音色

3.欣赏歌曲《锅、碗、杯、盆在歌唱》。

4.学习敲打节奏××××︳×××︳。

5.引导幼儿边听唱歌边敲打,要求节奏敲打正确、整齐。

6.引导幼儿在活动室里除打击乐器外再找一件生活用品,按所学节奏进行拍打、敲击、摇晃。

7.鼓励幼儿将活动室里的各种生活用品的名称创编进歌曲,同时创编出新的节奏。(www.xing528.com)

案例六活动的过程看似完整丰富,但我们应该思考的是,经历这样一个活动过程后,幼儿到底发展收获了什么?是观察认识物品名称、特征、用途,还是辨别其发出的不同声音?是欣赏歌曲呢,还是创编歌曲?是学习节奏呢,还是创新节奏?活动环节层次过多,想达成的活动目标也过多,主题不突出,过分求多求全,企图在一个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方方面面的教育,实际上往往是欲速而不达的。教师忙忙碌碌地组织完一次活动,却看不出活动的效果,那种热热闹闹走过场的丰富环节,绝不会成为幼儿踏踏实实的学习过程。

2.活动过程中幼儿主体性发挥欠佳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参与、相互配合的,他们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必须创造条件让幼儿充分动脑、动手、动口,使幼儿处于最佳的活动状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在有些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仍占据了整个过程的全部,不考虑或者极少考虑幼儿的意愿和需求,从活动主题的确定、内容的组织乃至角色的安排、人物的对话,教师统统包办。因此,在活动现场,幼儿常常成为教师手中的“提线木偶”,教师凭借自己的“权利”,把幼儿“导”得团团转,看似热闹的活动之中,体现幼儿主体地位的内容却没有。

【案例七】某大班科学小实验“浮与沉”的活动过程

1.教师演示实验过程,让幼儿看到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现象。

2.给幼儿提供材质不同的物品让幼儿进行实验。

3.教师总结浮与沉的规律。

案例七中教师片面地以为自己是孩子面前的权威人物,通过频繁的重复演示、讲解示范等方法将实验现象所体现出的规律印刻在幼儿的头脑中,使幼儿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小实验是发挥幼儿主体性的有效途径。这次科学小实验活动中如果引导幼儿主动地探究,在培养幼儿手脑并用、调动积极性的过程中可使幼儿主动获得有益的认知经验。由此,可将案例二的活动过程修改为以下三条。

1.幼儿自己设计浮与沉的实验,选择实验材料。

2.帮助幼儿控制变量,让幼儿亲自进行实验。

3.幼儿自己总结实验规律,说说实验体会。

3.活动中提问缺乏有效性

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过程中,提问是教师运用语言与幼儿进行互动的基本方法,它贯穿于活动过程的始终。好的问题能启发幼儿独立思考,引导幼儿一步步深入探索、积极表达,从而获得有益的经验。在实际活动过程中,有时发现提问设计偏离方向,准备不充分,提问随意性强,不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流于形式等。如有的教师经常问一些不是问题的问题,“喜欢不喜欢啊”“好不好啊”“是不是啊”等,幼儿只是机械地回答,却毫无效果。

【案例八】某小班科学活动“认识长颈鹿”的提问设计

师:小朋友,你们去过动物园吗?

幼:去过。

师:动物园好不好玩啊?

幼:好玩。

师:动物园里都有些什么动物呀?

幼1:大象

师:还有吗?

幼2:老虎

师:还有什么?

幼3:孔雀

师:还有没有?

幼4:猴子。

师:有一种动物脖子很长,它是什么?

幼5:仙鹤。

幼6:长颈鹿。

师(迅速捕捉):对,就是长颈鹿。(呈现挂图)

师:请小朋友说一说长颈鹿长什么样?头上有什么?身体上面有什么?身体下面有什么?身体后面有什么?它喜欢吃什么?它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

在案例八中,教师提问的数量较多,但质量较低,一问一答式的提问方式冗长累赘,说明教师缺乏对幼儿已有知识经验的了解,且教学方法单一,仅用提问来组织整个活动过程且“一问到底”,所提问题较多地针对幼儿的记忆系统,大多停留于表层功能,深层功能挖掘不够,难以引发幼儿的思考。同时,所提问题本身质量较低,对幼儿既缺乏吸引力,又不能构成挑战性,有限的学习时间未能发挥有效的作用。

(五)活动延伸存在的问题

教育活动的延伸是延伸活动与刚完成的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还有刚完成的活动与下一个活动之间的联系。其目的在于使幼儿在此活动中获得的知识经验,能在以后的活动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强化,还在于加强几次活动中获得的经验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幼儿在同一段时间内从不同活动中获得的知识经验互相联系,构成一个经验整体。在某个活动结束以后,可以引发并组织其他的活动以促使该活动目标更好地达成,这些就是活动的延伸部分,它是幼儿教育活动连续性的具体体现。但是,有时存在着忽略活动延伸和活动延伸流于形式的现象。

【案例九】某大班科学活动“力”的活动延伸

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做有关力的小实验。

该延伸活动不仅和此次活动的部分内容重复,而且回到家后可操作性差,一是可能受到实验材料的局限,二是受到家长水平的影响。因此,不能为了“延伸”而“延伸”,应充分发挥活动延伸的作用。教师可对此次延伸活动做如下修改。

活动延伸:在生活中寻找“力”,请小朋友们在活动后留意观察,周围哪些物体是从不动到动的。如树叶为什么会摇动?火车为什么能在铁轨上行驶?电风扇为什么会转动?

这个延伸活动,让幼儿在生活中寻找“力”,使教育活动顺利地延伸到幼儿的生活中,既突出了幼儿活动的主动性,又保持了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兴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