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档案保护与社会环境生态性的思考

档案保护与社会环境生态性的思考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档案现实存在的两大环境系统,对档案信息乃至档案事业都有决定性的影响。档案自然环境生态性保护的文化必然性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而产生的美。档案自然环境生态性保护同样强调对库外自然环境的生态性保护,要求从整体上进行自然环境系统监测、防治空气污染、防治自然灾害、修复生态环境等“大环境”生态保护工作。

档案保护与社会环境生态性的思考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档案现实存在的两大环境系统,对档案信息乃至档案事业都有决定性的影响。档案自然环境是指档案库房周围自然因素的总和。档案社会环境是指影响档案事业建设和发展的社会因素的总和。因此,自然环境生态性保护系统和社会环境生态性保护系统是档案生态性保护系统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

(1)档案自然环境生态性保护理论

档案自然环境生态性保护是现代科学发展观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性呈现,是人类价值理性的道德文化回归,表现在价值必然性、工具必然性、道德必然性和文化必然性四个方面。

档案自然环境生态性保护的价值必然性,源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生态文明下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要求,源于自然环境生态性保护对档案保护主体的有用性和积极功能效应。因为,这种价值关系本质上是人类追求的自由和理想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没有人的需要就谈不上价值,但只有能满足人们对档案保护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本真价值,即自然的外在价值与自然的内在价值的统一。

档案自然环境生态性保护的工具必然性,体现在尊重客观自然规律并非弱化人的主体地位,而是使得尊重客观自然规律本身具有一种工具效应,更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加强人的主体地位。正是因为人类是一个在档案保护中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主体,才能够正确地利用自然和社会客观规律,如气候变化规律、生态平衡规律、资源再生循环规律、可持续发展规律等,并将这些规律用于满足人类档案保护的需要。可见,在自然规律对人类行为的制约性和人类对自然改造的能动性的双重作用下,只有尊重自然生态规律,充分发挥人类的工具理性,把档案保护工具和生态保护工具最大限度地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档案自然环境生态性保护。

档案自然环境生态性保护的道德必然性,从伦理道德层面来说,是符合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伦理准则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然性的伦理应然之所在,也是人们的社会伦理与和谐伦理的充分觉醒。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52]

档案自然环境生态性保护的文化必然性,是从人们在档案保护中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而言的,表现在人与自然和谐有利于档案保护的生态化要求,有利于档案保护可持续发展,符合人们的美感审视,是必然性的结果。反之,人与自然不和谐则不利于档案保护的生态化,不利于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在人类的文化审美视觉中,自然是美的,和谐是美的,生态是美的。档案自然环境生态性保护的文化必然性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而产生的美。

由此,档案自然环境生态性保护理论强调对库房温湿度、光线、空气污染物、有害微生物、档案害虫等进行生态性系统调控与防治。例如,库房温湿度的调节与控制,要求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节约能源,注重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性可循环性清洁能源;与区域性地方性经济条件相适应;调控应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特点;与库房生态性建筑进行一体化设计,具备中央系统控制的功能;等等。档案自然环境生态性保护同样强调对库外自然环境的生态性保护,要求从整体上进行自然环境系统监测、防治空气污染、防治自然灾害、修复生态环境等“大环境”生态保护工作。

(2)档案社会环境生态性保护理论

社会生态环境是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对应的一种社会客观存在。档案社会环境生态性保护系统是一个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复合型档案生态保护系统。它根据新时代档案信息保护的社会性问题和矛盾斗争焦点,以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生态性保护基本范式为主线,推进档案保护社会结构的优化调整,构建新时代档案保护的生态化社会系统。档案社会环境生态性保护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指直接从事档案保护和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的档案部门,按照生态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对档案信息保护系统进行生态化设计、规划和变革的活动。广义指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按照生态平衡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推进档案保护生态化建设和变革,提高档案保护的生态效益与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相融合的活动。因此,档案社会环境生态性保护系统主要受到政治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文化生态系统的影响。

政治生态环境对档案社会环境生态性保护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是否明确各自应担负的使命或职责以及各自应该扮演的角色,是否层层推进、自下而上地建立起完整的保护职能体系;其二,是否做好档案社会环境生态性保护理论上的充足准备,是否建立了档案社会环境生态性保护的整体思想体系和方法论体系;其三,档案社会环境生态性保护所需要的相关法律法规是否完备,相关的立法工作是否具有前瞻性、针对性,生态性保护在实践意义上是否具有规范性和操作性。

经济生态环境对档案社会环境生态性保护的影响是通过社会经济活动方式和经济力量体现出来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档案社会环境生态性保护必然受到当时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一方面,经济是人类社会档案事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只有强大的社会经济和生产力,才能推进和解决档案社会环境生态性保护中的矛盾问题,才能促进生产出更多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生态产品;另一方面,要基于区域经济的差异性,因地制宜,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经济投入不足问题,制定出不同的档案社会环境生态性保护经济指标体系。

文化生态环境对档案社会环境生态性保护的影响,指生态性保护活动所赖以存在的社会思想意识、文化形态和观念形态的总和。它是社会成员在档案保护的社会化过程中逐渐积淀而形成的稳定的生态保护价值取向。各种传统文化观念的深刻影响,构成了档案保护文化生态环境的复杂性。例如,如何提高全体公民的档案生态性保护意识,树立档案生态性保护新观念,倡导档案生态性保护的思维模式。

由此,具体而言,档案社会环境生态性保护既强调微观社会环境生态性保护,又强调宏观社会环境生态性保护,使档案既受到管理机构严密的生态性保护,又得到全社会全面的生态性保护。微观社会环境生态性保护更加强调保护的组织结构、组织制度、组织文化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建设;宏观社会环境生态性保护则更加强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法规环境、科技环境等方面的保护。

【注释】

[1]潘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N].学习时报,2006-09-2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4-37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10.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72.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878.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69.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97.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5.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74.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878.

[12]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

[1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11.

[14]方时姣,等.生态和谐视角下的绿色低碳发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58.

[15]邱耕田.低代价发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3.

[16]梁旭.节约型社会建设与政府决策选择[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122.

[17]刘於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综述[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6(3):57.

[18]陈吉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引奋力开创环保事业改革发展新局面[J].时事报告,2015(2):35.

[1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67.(www.xing528.com)

[20]牛文浩.生态思想维度中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9:51.

[21]付战勇,等.生态保护与修复理论和技术国外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9(23):9008.

[22]蒋显荣,等.生态管理观:管理思想发展新思维[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6):654.

[23]斯图尔特·克雷纳.管理百年——20世纪管理思想与实践的批判性回顾[M].邱琼,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133.

[24]德鲁克.后资本主义社会[M].张星岩,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24.

[25]道格拉斯·麦格雷戈.企业的人性面[M].许是祥,译.台北:中华企业管理发展中心,1979:261.

[26]卡斯特,等.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M].傅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6.

[27]弗雷德·鲁森斯.组织行为学[M].王垒,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89.

[28]约翰·高斯.公共行政学尖端[M].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36:12.

[29]李莉,等.西方行政生态学理论及其对我国公共行政改革的启示[J].理论月刊,2006(1):58.

[30]彭文贤.行政生态学[M].北京:三民书局,1988:247.

[31]王沪宁.行政生态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11.

[32]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9:1.

[33]董丽梅,等.宏观信息生态系统的概念、构成与功能研究[J].情报科学,2014(8):27-31.

[34]娄策群.信息生态位理论探讨[J].图书·情报·知识,2006(9):23-28.

[35]郑金帆.信息生态环境与信息生态链[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11):149-152.

[36]娄策群,等.信息生态链:概念、本质和类型[J].图书情报工作,2007(9):29-33.

[37]赵云合.信息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因素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4):1-5.

[38]娄策群.信息生态平衡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情报科学,2006(11):1606-1610.

[39]董丽梅,等.宏观信息生态系统的概念、构成与功能研究[J].情报科学,2014(8):27-31.

[40]赵云合.信息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因素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4):1-5.

[41]郭莉珠.档案保护技术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

[42]郭莉珠.档案保护技术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86.

[43]郭莉珠.档案保护技术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26.

[44]李福岩.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228.

[45]李福岩.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25.

[46]郭莉珠.档案保护技术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67.

[47]郭莉珠.档案保护技术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15.

[48]何清谷校注.三辅黄图校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398.

[49]周雪恒.中国档案事业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264.

[50]徐雁,等.中国历史藏书论著读本[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526.

[51]牛盛楠,等.生态建筑蕴涵的哲学理念[J].建筑,2007(3):77-78.

[5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4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