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博物馆教育的资源整合与优势利用

博物馆教育的资源整合与优势利用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西安半坡博物馆推出的“史前工场”,就是专为青少年开展教育体验项目设立的活动场所。2016年5月,我国第一家博物馆教育联盟在陕西省成立,联盟会员单位由110多所博物馆、大中小学等组成,并邀请社会各界加盟,为不同年龄、不同区域的公众搭建了一个教育服务平台。这种方式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博物馆教育有效结合,实现资源互补、优势共享,扩大了教育宣传范围,积极引导和培养公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博物馆教育的资源整合与优势利用

我国数千座的博物馆是知识宝库、记忆典藏、文化殿堂,更是民众的精神家园。它们记录着人类生活印迹,凝聚着人类的才华智慧,见证着人类的文明历程。博物馆利用和整合教育资源,通过多样化的陈列展览、舒适化的环境设施,特别是许多数字化的举措,使一件件静止的文物“活起来”“动起来”,让公众感受到博物馆里有故事、有温度、有情怀。博物馆应继续发挥教育功能,满足公众文化需求,提升公众文化品质,让走进博物馆真正成为公众的一种生活习惯。

1.创建教育资源库,讲好博物馆故事

博物馆要结合自身藏品资源,注重发挥文物优势,博物馆馆藏文物数量众多、分类广泛、内容多样、内涵丰富,应充分挖掘和整理其蕴含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进行合理而有效的资源整合,建立教育资源库。“博物馆应在深入研究文物内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观众的接受能力、欣赏习惯,从便于观众理解、接受和欣赏的角度,将专业性、学术性和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有机结合起来,使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都能各得其所”[6]英国博物馆学家格林黑尔(Hooper Greenhill)认为:“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个教育机构,博物馆的所有活动都具有教育的目的,包括资料(如绘画、标本、历史手工艺品等)的收集、展览设计和产生、特殊活动以及教学会议的安排。”[7]我们通过教育资源库的建立,使教育资源最大化、最优化,让博物馆的故事多元而多样、有趣而生动,让公众能够全方位、多层面地感知博物馆教育。“博物馆存在的较重要的价值之一,就是让更多的人更广泛地接触到具有研究、教育和娱乐等价值的藏品,以共享的公共利益观念,基于共同的价值观,通过藏品实现穿越时空或时代的对话”[8]。首都博物馆的教育项目之一《读城:追寻历史上的北京城池》,专门为青少年而设计,通过展示历史上北京城池的位置变迁、设计布局、建筑工艺、功能规划以及遗存现状等,使青少年在体验参与中关注自己所居住的城市历史,感受这座城池的沧桑巨变与雄伟壮观。我们不仅让博物馆有故事,而且让故事生动有趣,以鼓励公众的求知与探索。

2.开发教育项目包,让博物馆活起来

博物馆要努力开发教育项目,以丰沛的文物资源、生动的教育方式,深化教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精心策划并打造具有特色和品牌的教育项目,以丰富公众的文化视野和生活体验。在美国“教育成为博物馆的重要任务,70%的博物馆有专人负责教育项目,88%的博物馆为幼儿园至高中的学生提供教育项目,每年有5000万学生参加这个项目。博物馆每年用于学生教育项目的开支多达1.93亿美元,教育时间至少400万小时”[9]

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针对公众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文化层次、社会角色等开发许多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教育项目。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阳光少年”“社会大课堂”“文化博览”等系列课程的开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博物馆教育课程体系。上海自然博物馆教育项目——小小博物家,就是专为小学高年级设计,涵盖了岩石与矿物、化石探秘、管窥自然三大系列11个主题的活动项目包,通过博物馆笔记、活动指南、活动须知,来完成对自然界各种采集物(如各类标本、化石)的探究和学习。博物馆教育课程开发应逐步成为常态化、定制化和分层次、分主题,在西安曲江第二小学以年级为单位,开办了不同主题的“班级博物馆”课程。三年级的心悦诚“服”,让孩子们探究传统服装华夏礼仪;二年级的字“字”珠玑,使孩子们认识汉字世界的无穷魅力;一年级的其乐“陶”陶,令孩子们感受到陶器艺术奇闻妙趣。博物馆课程将丰富有趣的文物知识带进“课堂”里,使博物馆成为提升素质的“学校”,学校变成有趣的“博物馆”。

3.拓展教育体验区,在博物馆玩中学

世界博物馆之友联盟主席丹尼尔·本·纳坦提出:“博物馆对公众起到启迪和教育作用,有些成功的博物馆也为公众提供了娱乐的场所。教育和娱乐不仅不矛盾,而且后者会成为吸引公众的正确方式。如果没有公众,博物馆会变得陈旧落伍。”[10]为了培养和增进公众对博物馆的兴趣与热情,让公众走进博物馆,成为公众生活方中的一处美好场所,博物馆应设立并完善可供公众学习、休闲的互动空间或体验区域。“博物馆的优势就体现在能够为观众提供独特的体验,提供一种交流互动的场合”[11]。如西安半坡博物馆推出的“史前工场”,就是专为青少年开展教育体验项目设立的活动场所。活动通过“钻木取火”“原始房屋搭建”“神奇的尖底瓶”“原始服装秀”等多项教育活动,在“史前工场”感受半坡先民的劳作场景。陕西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的“探秘历史——考古系列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模拟考古基地”,通过考古小课堂、考古调查、考古钻探、平面清理、文物提取等环节向公众普及考古学基础知识,增强公众对考古学的浓厚兴趣。这些教育空间为公众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场所,也为公众在喧闹的都市生活中带来了一份休闲与惬意。

4.构建教育联盟制,共享教育资源平台(www.xing528.com)

随着博物馆教育、服务公众功能的强化,“今天博物馆的公共教育职能,是以服务社会为目标,以提供教育为目的,使博物馆成为‘生动的百科全书’,成为每个人的终身学校”[12]。2016年5月,我国第一家博物馆教育联盟在陕西省成立,联盟会员单位由110多所博物馆、大中小学等组成,并邀请社会各界加盟,为不同年龄、不同区域的公众搭建了一个教育服务平台。联盟以“公众教育”为纽带的博物馆运营理念,主动融入社会、服务社会,促进社会进步发展。这种方式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博物馆教育有效结合,实现资源互补、优势共享,扩大了教育宣传范围,积极引导和培养公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2015年岁末,历史古装剧《芈月传》播出,成为公众热议的重要话题。陕西历史博物馆与湖北省博物馆联合策划了“追随芈月看秦梦”系列教育活动。从2016年的1——8月,线上线下配合联动,推出“礼乐学堂”“亲子教育”等活动,让公众感知秦楚两地的习俗风尚、先秦礼仪等。2016年6月,西南六省市区的博物馆之间也建立了长期有效的馆校联系制度。这种制度将博物馆教育纳入中小学历史、艺术、科学、自然、思想道德等课程和教学计划,使西南六省市区博物馆之间形成了教育资源、课程资源、文物资源的共享机制。

“博物馆是博物馆人的,也是公众的,归根结底是百姓的”[13]。博物馆应着眼社会资源,拓展教育视野,加强与院校、社区、机关、酒店、旅行社等相关机构的沟通合作,形成协调机制,建立共享平台,积极创新并完善博物馆教育功能。

5.研发教育衍生品,将博物馆带回家

我国《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力争到2020年,逐步形成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文化创意产品体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创意产业要服从并服务于博物馆的职责任务,服从并服务于博物馆的宗旨和本质要求,博物馆的藏品内涵和陈列展览思想内容的表达得以在创意产品上延伸和体现,从而达到强化博物馆教育功能的目的”[14]。苏州博物馆打造的“型走的历史:穿在身上的博物馆”,将博物馆中错落的片石假山、精美的金石文字、独到的才子书画等传统经典元素巧妙地设计在服装上,将时装与雅趣、古典与现代融合在一起。河北博物院的“虎喜鹿”公仔、南京博物院的金兽橡皮擦、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编钟调味罐、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妞公仔等,都是此方面的有益尝试。特别是2017年故宫博物院文创部线下收入近1亿元,线上淘宝网店收入近5000万元,2017年文创产品总销售收入为1.4亿元左右。

博物馆结合自身文物信息源,深入挖掘文物底蕴和内涵,利用文物标识、文化符号、藏品元素以及精美造型、特色纹饰等,延伸教育功能,精心设计博物馆教育衍生品。2018年1月,陕西成立了“互联网+中华文明文博创意产业联盟”,吸纳陕西10家重点博物馆加盟,共同研发“鎏金铜蚕”“礼享长安书签”“兵马俑车马音响”等文创产品1000多种。博物馆开发萌趣、时尚、实用、好看的教育衍生品,提升了公众的吸引力和参与度,让博物馆真正走入百姓之家。

6.重视公众调研,让教育服务生活

近年来,伴随我国公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公众参与文化旅游的热情与愿望也不断增强。公众选择博物馆不仅满足了学习的诉求和出行的乐趣,也提高了生活的幸福指数。面对广大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开展“调研有助于博物馆更准确地把握参观者的动机,并推出相应服务迎合他们的需求和兴趣。更重要的是,调研也让博物馆明白为什么人们不来参观,以及应如何鼓励他们走进博物馆”[15]

英国著名博物馆学家罗杰·迈尔斯,从博物馆活动的实际需要将观众分为实际观众、潜在观众和目标公众或期待观众。当代社会公众期待和向往更加美好的生活,博物馆也期盼有更多的公众。博物馆应重视研究公众的兴趣、参观心理、学习模式以及生活方式等,通过信息采集、数据统计、综合分析、科学预测和判断,了解实际观众、培养潜在观众、发现目标观众或期待观众,以形式多样、新颖独特的教育活动满足公众的不同需要,吸引他们的广泛参与。同时,博物馆要开拓教育思路,创新教育理念,缩短与公众之间的距离,使博物馆教育更具智慧化、创造性和吸引力,更好地服务于公众的文化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