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朝其他重要地理学家的主要贡献与思想

北朝其他重要地理学家的主要贡献与思想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太平御览》等典籍记载,北朝时期,除郦道元及其巨著《水经注》外,还有一些地理学家和地理著作。所整理《十三州志》与张澍所辑的其他五种历史地理著作汇集一册,名《二酉堂丛书史地六种》。魏收历仕北魏、东魏、北齐三朝,与济阴的温子升、河间的邢子才并称“北地三才子”。

北朝其他重要地理学家的主要贡献与思想

据《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太平御览》等典籍记载,北朝时期,除郦道元及其巨著《水经注》外,还有一些地理学家和地理著作。

一、阚骃与《十三州志》

阚骃(生卒年不详),字玄阴,敦煌(今甘肃省敦煌市)人,北魏著名地理学家、经学家。史称阚骃“博通经传,聪敏过人,三史群言,经目则诵,时人谓之宿读”[605]

阚骃初仕北凉,深得北凉君主沮渠蒙逊(401至433年在位)重视。沮渠蒙逊任命阚骃为秘书考课郎中,并配给阚骃文吏30人,让阚骃典校经籍,修订诸子书籍3000多卷。北魏太延五年(439),太武帝拓跋焘派兵攻陷北凉都城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北凉灭亡,阚骃遂入仕北魏。是时,北魏骠骑大将军、乐平王拓跋丕镇守凉州,引荐阚骃担任从事中郎。太平真君五年(444)二月,拓跋丕去世。之后,阚骃到北魏都城平城。阚骃家境贫困,却生性能吃,一顿饭常常要吃3升米。因此,常受饥寒之苦,后来悲惨去世,亦无后代为其收葬。

阚骃曾为三国时王朗所著《易传》一书作注,学子们借助此书学通经书。阚骃最主要著作是《十三州志》,共十卷。《禹贡》将全国则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自汉武帝开始,逐渐将全国的行政区划分为十三州。东汉末年的十三州分别是司隶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益州、并州、凉州、交州。《十三州志》就是以这十三州为纲,系统介绍了各地的郡县沿革、河道发源及流向、社会风俗等地理现象。可见,《十三州志》是一部全国性的地理总志,对了解西晋十六国时期西北地区的地理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后人研究当时河西历史、地理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阚骃撰写《十三州志》时,割据政权林立,全国处于战乱状态。阚骃以汉代全国所有的州作为地理志内容,反映了作者将中华民族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求统一的愿望。《十三州志》问世以后,得到学者们的高度评价,影响远及今天。郦道元《水经注》引用《十三州志》材料多达百余条。唐代颜师古注《汉书》时,引用材料非常严格,而在注释《汉书·地理志》时,多次引用《十三州志》的内容,并将其作为最基本、最权威的材料。唐代史学评论家刘知幾在《史通·杂述》中对于阚骃《十三州志》的评价非常高[606]:“地理书者,若朱赣所采,浃于九州;阚骃所书,殚于四国。斯则言皆雅正,事无偏党者矣。”评价恰如其分。

阚骃《十三州志》佚失于宋元之际。清代乾嘉时期,随着整理传统文献的热潮,淹没数百年之久的《十三州志》始被辑集成书,重现于世。之后,不断有学者对其加以关注,或全面搜辑,或补拾遗阙,仅《中国丛书综录》所载《十三州志》辑本就有四种。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者是张澍辑本。张澍(1776-1847),清代著名文献学家,字百瀹,号介候,凉州府武威县(今甘肃省武威市)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张澍从《水经注》《史记索隐》《汉书注》《后汉书注》《北堂书钞》《太平御览》等大量著作中,辑录出《十三州志》佚文299条。每条佚文之后,都加注按语说明出处,并有考证、注解。佚文依内容分类分区排列,职官一类排在最先,其后按地域排列,分别为西域、河陇、关中、河南、河北、辽东、江淮、荆楚、岭南,并编成一书,收入《二酉堂丛书》。张澍辑本刊于道光元年(1821),随《二酉堂丛书》广为流传。当今,学者王晶波以二酉堂本《十三州志》为底本,参考前人成果,对张澍辑本进行了全面整理,考校原文,订正出处,纠正谬误,补拾遗阙。所整理《十三州志》与张澍所辑的其他五种历史地理著作汇集一册,名《二酉堂丛书史地六种》。1992年,该书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

二、魏收与《魏书·地形志》

魏收(507-572),字伯起,小字佛助,钜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州)人,北朝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史称其“少颇疏放,不拘行检,及折节读书,郁为伟器。学博今古,才极从横,体物之旨,尤为富赡,足以入相如之室,游尼父之门”[607],“虽七步之才,无以过此”[608]。魏收历仕北魏、东魏、北齐三朝,与济阴的温子升、河间的邢子才并称“北地三才子”。

孝庄永安元年(528),魏收初仕北魏,任太学博士。永安三年,升任北主客郎中之职,掌藩国朝聘之事。节闵帝普泰元年(531),选拔近侍,诏试魏收撰《封禅书》。魏收才思敏捷,下笔成章,将近千言而所改无几。于是,被授散骑侍郎,继而改任典起居注,并修国史,兼中书侍郎。武平三年(572)去世,追赠司空尚书左仆射,谥号“文贞”。

魏收有文集70卷,已佚。今存《魏特进集》辑本。天保二年(551),文宣帝高洋诏命魏收撰写魏史。魏收等人参考了大量的文献,例如邓渊的《代都略记》,崔浩的编年体魏史,李彪的纪、表、志、传魏书体例,邢峦、崔鸿、王遵业等人陆续撰成的孝文帝至孝明帝的《起居注》,温子升撰的《魏永安记》,元晖业撰的《辨宗室录》,以及当时残存的大族谱牒、家传,还有南朝史书。他们“辨定名称,随条甄举,又搜采亡遗,缀续后事”。天保五年(554),“备一代史籍,表而上闻之”,撰成《魏书》,上交朝廷。《魏书》含帝纪十二、列传九十二、志十。有的帝纪、列传、志较长,分为上、下,或上、中、下,可折为卷。这样,《魏书》共130卷。

《魏书·地形志》是十志之一,在《魏书》卷一百六,分为上、中、下三部分,记载了东魏、西魏的州郡沿革情况,以及一些地貌类型、墓、冢、陵、碑等资料。《志》上收录31州,《志》中收录49州,《志》下收录34州,合计收录114州。《志》上、中是东魏范围的州郡,《志》下是西魏范围的州郡。《魏书·地形志》编写体例是州郡名称下,先写沿革,然后写州郡户、口数,再写辖区。如《志》上“肆州”条[609]

肆州。治九原。天赐二年(405)为镇,真君七年(446)置州。领郡三、县十一;户四万五百八十,口十八万一千六百三十三。

永安郡。后汉建安中(196-220)置新兴郡,永安中(528-530)改。领县五,户二万二千七百四十八,口一十万四千一百八十五。

定襄:前汉属定襄,后汉属云中,晋属新兴。真君七年并云中、九原、晋昌属焉。永安中属。有赵武灵王祠、介君神、五石神、关门山、圣人祠、皇天神、定襄城、抚城;阳曲:二汉、晋属太原,永安中属。有罗阴城、阳曲泽;平寇:真君七年并三堆、朔方、定阳属焉。永安中属。有鸡头山神祠、三会河;蒲子:始光三年(426)置,真君七年并平河属焉。永安中属。有索山祠;驴夷:二汉属太原,曰虑虒,晋罢,太和十年(487)复改。永安中属。有思阳城、驴夷城、仓城、代王神祠。

秀容郡。永兴二年(410)置。真君七年,并肆卢、敷城二郡属焉。领县四,户一万一千五百六,口四万七千二十四。

秀容:永兴二年置。有秀容城原平城、肆卢城、石鼓山神、女郎神、金山神、护君神、风神;石城:永兴二年置。有大颓石神;肆卢:治新会城。真君七年并三会属焉。有清天神、大罗山、台城、大邗城;敷城:始光初(424)置郡,真君七年改治敷城。有石谷山、亚角神、车轮泉神。

雁门郡。秦置,光武建武十五年(40)罢,二十七年复。天兴中(398-404)属司州,太和十八年(495)属。领县二,户六千三百二十八,口三万四百三十四。

原平:前汉属太原,后汉、晋属。有阴馆城、楼烦城、广武城、龙渊神、亚泽神;广武:前汉属太原,后汉、晋属。有东西二平原。

《魏书·地形志上》序言曰[610]:“今录武定之世以为《志》焉。州郡创改,随而注之,不知则阙”;“其沦陷诸州户,据永熙官籍,无者不录焉”。由此可知,《志》上、中收录的东魏州户为武定年间(543-550)的官方文书,《志》下收录的西魏,即“沦陷诸州户”,当为永熙年间(532-534)的官方文书。因此,《魏书·地形志》中东魏、西魏行政区的划分、州户记录,在年代上是不一致的。

另外,北魏末年,战乱频繁,文献资料丢失严重。“孝昌之际(525),乱离尤甚。恒代而北,尽为丘墟;崤潼已西,烟火断绝;齐方全赵,死如乱麻。于是,生民耗减,且将大半。永安末年(530),胡贼入洛,官司文簿,散弃者多,往时编户,全无追访”[611],致使《志》中各政区户口、或沿革记载不全。例如《志》上收录的州中,前边的司州等21州有户口数,州按户口数多少排序;后边的恒州等10州无户口数,排序无规律。注曰[612]:“前自恒州已下十州,永安以后,禁旅所出,户口之数,并不得知。”《志》中收录的49州,前26州有户口数,州按户口数多少排序;后23州为武定末年新附州郡,无户口数,排序无规律。注曰[613]:“自阳州已下二十三州并缘边新附,地居险远,故郡县户口有时而阙。”《志》下收录的34州中,前29州郡名称下有沿革,凉州、东梁州和北华州有户数、无口数,其余各州均无有户口数。南襄州等后5州则无沿革、无户口数,州排序无规律。《志》下的记载有些混乱,如有两个秦州,但二者的方位和辖郡完全不同。又如东梁州和河州的辖郡中都有金城郡。可见,对西魏的记载有缺失,可能与作者不熟悉西魏有关。(www.xing528.com)

总体来说,《魏书·地形志》写作略简,存有瑕疵。但其保存下来的最原始的史料,价值很高,能反映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当今研究北魏、东魏、西魏政区的主要史料依据。

三、杨衒之与《洛阳伽蓝记》

杨衒之(又作杨炫之。其姓亦有阳、羊之说,学界尚有争议),生卒年不详,北魏北平(今河北省满城或遵化县)人,东魏著名文学家、地理学家,著有《洛阳伽蓝记》。杨衒之在《魏书》《北齐书》和《北史》等正史中无传,有关学者依据《隋书·经籍志》等历代书目著录及《洛阳伽蓝记》[614][615]等史籍中零散的记载推断[616][617]:北魏孝庄帝永安中(528-530),杨衒之任奉朝请。奉朝请多为年轻官员起家的官职,年龄一般在二十多岁。据此推测,其生年约在505年左右。永熙三年(534),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迁都邺城,杨衒之入东魏。从孝静帝天平元年至元象元年(534-538),杨衒之任期城郡守;从元象元年至武定五年(538-547),任抚军府司马。唐释道宣《广弘明集》等文献中记载,杨衒之“元魏末为秘书监”。对此,学界尚有争议,有的学者认为[618],杨衒之在东魏武定六年(548)曾任秘书监;有的学者认为[619],杨衒之于“元魏末为秘书监”的可能性很小。另外,在目前所见到的文献中,未见杨衒之活动于北齐的信息,说明他未仕北齐,或在北齐初就去世了。

流传的《洛阳伽蓝记》各版本中,书首均题“魏抚军府司马杨衒之撰”。而且在《洛阳伽蓝记》中,两次明确提到武定五年(547):“至武定五年,岁在丁卯,余因行役,重览洛阳”[620];“武定五年,(孟仲)晖为洛州开府长史”[621]。可见,《洛阳伽蓝记》写于东魏孝静帝武定五年。此前,杨衒之尚撰《庙记》一卷,为其撰写《洛阳伽蓝记》奠定了基础。关于撰写该书的原因,《洛阳伽蓝记·序》已作了说明,有的学者也作了较深入的研究[622]:武定五年,杨衒之因公务“重览洛阳”时,看到昔日繁华的旧都变得荒凉不堪,不由产生亡国的悲伤感觉!也引发了撰写此书的动机:“恐后世无传,故撰斯记。”即追记洛阳昔日景象,保存史实;抒发国家破亡、京都倾毁的悲伤之情。同时,也揭示统治者沉迷于佛教的祸害。

《洛阳伽蓝记》记述了北魏时期洛阳城内、城外佛寺的兴废沿革,以及有关的史事、景物、掌故、传闻等。全书正文共五卷:卷一城内,记永宁寺等9寺;卷二城东,记明悬尼寺等13寺;卷三城南,记景明寺等7寺;卷四城西,记冲觉寺等9寺;卷五城北,记禅虚寺等2寺。共记大寺40所,一些大寺之下又附记了中小寺40多所。卷一至卷四详细记载了北魏洛阳的城址、城门、宫殿、御道、佛寺、官署、住宅、名胜、古迹、道路、水路、桥梁、手工作坊、商业市场、政治事件、风俗和人物故事,等等。这为研究北魏洛阳的历史地理、经济地理以及考古发掘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卷五用绝大部分的篇幅,详细地记载了北魏神龟元年(518)十一月,敦煌人宋云和崇立寺比丘惠生奉胡太后之命,出使西域,求取大乘经的经过及沿途见闻。书中保存了今已失传的《宋云家记》《惠生行传》《道荣传》的部分内容,成为研究北朝时期中西交通和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洛阳伽蓝记》自问世以来,颇受后世学者重视,隋、唐、宋、元、明各代学者的著述中多有引用,历代官修正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皆有著录。《四库全书总目》中将其列入史部地理类,并评价道:“其文秾丽秀逸,烦而不厌,可与郦道元《水经注》肩随。”[623]

四、宋云与《宋云行记》

宋云,生卒年不详,敦煌(今甘肃省敦煌市)人,著名的西行求法者。宋云居住在洛阳城东北的闻义里,曾担任王伏子统(亦作剩伏子统),即管理僧侣的官员。北魏孝明帝(516至528年在位)时期,受胡太后之命,与洛阳崇立寺沙门惠生(亦作慧生)、法力等出访西域,求取大乘经,并宣扬国威,结好与国。关于宋云等人西行的时间,有三种记载。《北史·西域传》曰[624]:“熙平中(516-517),明帝遣剩伏子统宋云、沙门法力等使西域,访求佛经。时有沙门惠生者亦与俱行,正光中,还。”《魏书·释老志》曰[625]:“熙平元年(516),诏遣沙门惠生使西域,采诸经律,正光三年(522)冬还京师。所得经论一百七十部行于世。”《洛阳伽蓝记·城北》凝玄寺条曰[626]:“闻义里有敦煌人宋云宅,云与惠生皆使西域也。神龟元年十一月冬……初发京师,至正光三年二月,始还天阙。”这一记载取材于《宋云家记》,应更加可靠。因此大多学者认为,宋云等人西行的出发时间是神龟元年(518)十一月。但也有学者认为[627]:“惠生出使时间在熙平元年(516),宋云西使时间在神龟元年(518)。”二人的行程也不相同。宋云西行历时五载,于正光三年(522),携大乘经论170部返回洛阳。回洛阳后,宋云撰有《宋云家记》,惠生撰有《惠生行传》《道荣传》,写下了他们西行的经历和见闻。这些著述都已散失,幸好《洛阳伽蓝记》综合收录了宋云等人的记述,因以宋云为主线,后人将这一部分文字称为《宋云行记》。《旧唐书·经籍志》地理类、《新唐书·艺文志》地理类均著录“北魏宋云撰《魏国以西十一国事》一卷”,当指《宋云行记》。

据《洛阳伽蓝记》记载[628],以及有关学者的研究[629],宋云等人西行的具体路线是:从洛阳出发,经陕西、甘肃入青海,越赤岭(今日月山),“西行二十三日,渡流沙,至吐谷浑国(在今柴达木盆地)”,“从土谷浑国西行三千五百里至鄯善城(今新疆若羌)”,从鄯善西行,经过左末城(今新疆且末)、末城(今新疆策勒)、捍摩城(位于末城西20里),便到达著名的于阗国,其都城即今新疆和田县。在《宋云行记》中记载了当时于阗人的一些习俗,非常珍贵。离开于阗后,宋云一行于神龟二年(519)七月进入朱驹波国(今在新疆叶城县城以南)。八月初,宋云由朱驹波西行进入汉盘陀国(今新疆塔什库尔干)界。经过艰苦跋涉,登上葱岭,经钵孟城,或钵猛城(今新疆莎车至阿克陶之间的一城市),越不可依山(今帕米尔东北的噶什噶尔山脉,也称昆仑山东段),又西行到葱岭山顶的汉盘陀国都城。宋云等越过葱岭进入钵和国,这是南北朝时著名的西域古国。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即今瓦罕地区。据宋云记载,钵和国“国之南界,有大雪山,朝融夕结,望若玉峰”。此大雪山,即今兴都库什山。神龟二年十月初,宋云等越过兴都库什山,进入今阿富汗境内。当时阿富汗为嚈哒国所统治,因此宋云称其地为嚈哒国。我国古籍一般认为是大月氏种类,也有认为是高车的一种。其王都为拔底延城,即今阿富汗北都的巴尔赫(今称巴兹拉巴德)。宋云一行在嚈哒国逗留近一月,于十一月初西达波知国(在今阿富汗巴达赫尚省)。十一月中旬,宋云由波知拐向东南,进入今巴基斯坦境内,经赊弥国(在今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钵卢勒国(在今克什米尔地区达地斯坦),进入乌场国。乌场国的地理位置相当于今巴基斯坦国开伯尔—普什图省斯瓦特县。北魏正光元年(520)四月中旬,宋云等进入乾陀罗国,其国都即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至此,宋云等大体上完成了参礼佛迹,求取大乘佛经的任务,遂于正光三年(522)二月回到洛阳。所得大乘佛经一百七十部,流传于世。

《宋云行记》不但记述了当时中原到印度的交通路线,还对沿途国家、地区的物产、政治、风俗、信仰等进行了具体记述,尤其是对于阗国、嚈哒国和葱岭的记述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五、温子升

温子升(495-547),字鹏举,济阴冤句(今山东省菏泽市)人,北魏著名文学家、地理学家。温子升历仕北魏、东魏两朝。史载[630],其最初求学时,“精勤,以夜继昼,昼夜不倦”。长成人后,“博览百家,文章清婉”。

北魏期间,温子升先后在东平王元匡、广州王元深府中任职。永安元年(528),孝庄帝即位,起用温子升为南主客郎中。孝武帝永熙年间(532-534),温子升任侍读兼中书舍人、镇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迁散骑常侍、中军大将军,领本州大中正。后因得罪东魏权臣高澄被投入狱,饿死在狱中。

作为“北地三才子”之一的温子升,才华横溢,济阴王元晖业曾说:“江左文人,宋有颜延之、谢灵运,梁有沈约、任昉,我子升足以陵颜轹谢,含任吐沈。”[631]其作品传至南朝,梁武帝萧衍大相叹赏,直谓“曹植、陆机复生于北土”[632]。阳夏太守傅标出使吐谷浑,“见其国主床头有书数卷,乃子升文也”[633]。足见其作品在当时影响之大。

温子升著有《永安记》三卷,已佚。明人辑有《温侍读集》一卷,留传于世。在《隋书·经籍志》中,《永安记》著录为地理类,因其佚失,内容不详,但属地理类著作是没有问题的。

六、卢元明

卢元明,字幼章,生卒年不详,范阳涿县(今河北省涿县)人。卢元明出身名门望族,历仕北魏、东魏,史载其“涉历群书,兼有文义,风彩闲润,进退可观”;“善自标置,不妄交游,饮酒赋诗,遇兴忘返”[634]。北魏孝庄帝永安初(528),卢元明入仕,任长兼尚书令,相当于在尚书令指导下实习。孝武帝即位(532),卢元明升任中书侍郎,并被封为城阳县子。永熙末年(534),卢元明辞官,居住在洛阳东缑山。去世后,赠太常卿。

卢元明“性好玄理,作史子新论数十篇,文笔别有集录”。清严可均《全后魏文》卷三十七收其文《幽居赋》(仅目录)、《剧鼠赋》和《嵩高山庙记》。在《隋书·经籍志》中,《嵩高山庙记》著录为地理类。嵩高山即嵩山。《魏书·冯亮传》记载[635],北魏正光元年(520),灵太后胡氏在嵩山建闲居寺,“世宗给其工力,令与沙门统僧暹、河南尹甄深等,周视嵩高形胜之处,遂造闲居佛寺”。《嵩高山庙记》则以此寺为重。当今尚存的嵩岳寺塔,即位于北魏闲居寺旧址。

除以上著作外,北朝期间还有北魏邓渊撰《代都略记》三卷、刘芳撰《徐地录》一卷、李义徽撰《舆地图》、惠生撰《惠生行传》一卷,东魏杨衒之撰《庙记》一卷、陆恭之撰《后魏舆地风土记》,北齐元晖业撰《后魏辩宗录》二卷、徐之才纂《宗国都城记》二卷、李叔布撰《齐州记》四卷和《齐州图经》一卷,北周明帝撰《国郡城记》九卷、宇文护修《周地图记》一百零九卷、姚最撰《序行记》十卷,以及佚名的《大魏诸州记》二十一卷、《后魏兴国土地记》、《幽州图经》一卷、《冀州图经》一卷、《魏聘使行记》六卷、《州郡县簿》七卷等。可惜这些著作大多失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