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政府推动教师教育信念发展的多重举措

政府推动教师教育信念发展的多重举措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教育信念的形成和转变受到教师个体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影响。除了从教师自身和乡村小学层面促进乡村小学教师教育信念的发展,还应该考虑从政府角度给予支持和引导,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因此,政府要从整体出发,构建乡村教师综合待遇保障制度,切实提高和保障乡村教师待遇,为乡村小学留住优秀的教师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和乡村教育的发展。

政府推动教师教育信念发展的多重举措

教师教育信念的形成和转变受到教师个体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影响。除了从教师自身和乡村小学层面促进乡村小学教师教育信念的发展,还应该考虑从政府角度给予支持和引导,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加快建设乡村小学名师工作室,发挥示范效应

乡村小学名师工作室作为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是利用乡村名师效应创立的集教学、研究、培训于一体的乡村教研共同体。随着国家对乡村教育的重视,乡村小学名师工作室在提升乡村教师专业素质方面做出了比较大的贡献。一般来说,乡村小学名师工作室主要是由一位乡村小学名师(主持人)、几位骨干成员和一批跟岗学员组成。其中,主持人和骨干成员作为指导教师相对稳定,而跟岗学员在跟岗期结束后就结业离开工作室。由于工作室主要通过内部生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因此乡村小学优秀教师是乡村小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最重要的来源。乡村小学名师工作室的建立可以形成引力场效应,名师声誉及其工作室累积的优质教研资源和实用教研活动,在区域内的镇区学校农村学校形成一个引力中心,吸引数量众多的教师加入名师网络工作室,形成教师集聚的引力场效应,发挥出示范效应,让工作室其他成员能够得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与此同时,如果乡村小学优秀教师担当了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或骨干成员的角色,也并不意味着他只有单方面示范与引领式的奉献,同时他也可以收获知识共享后的收益。史黛丝(Stacey)认为,不同个体间的联系是知识创造的过程,带来产生变革的潜力。这种联系是一种相互沟通,在沟通中出现强有力的联系会使知识突现[21]。如在初始阶段,名师主持人作为研修资源开发者成为活动的主要资源提供者,但是随着研修的进行,工作室成员内化资源并产生不同的创新观点、情感价值观,形成的个性化研修资源可以为主持人提供迭代创新研修资源。[22]

(二)加强舆论宣传,形塑乡村小学优秀教师形象

乡村教师形象的树立是一种社会文化建构的过程,舆论宣传在这一文化建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尽管受众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对新闻媒体书写符号的接受各异,但是新闻媒体的“权威”身份极易引导受众认知图式的建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宣传对乡村小学教师形象的树立影响越来越大。有学者对相关媒体报道内容梳理发现,当前存在“师德不良的妖魔化形象”“穷酸落魄的悲情化形象”和“伤痕累累的牺牲者形象”三类乡村教师污名化媒介镜像[23]有的媒体报道抓住乡村小学教师形象本身的崇高性和神圣化的特点,特意选择个别负面典型对乡村教师形象进行低贱和妖魔化的描摹,以形成强烈的反差,有力冲击受众的已有认知,从而获得受众对于报道的关注。颠覆性的负面形象更容易在受众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使公众接受并认同污名化的乡村教师形象。正是由于新闻媒体刻意夸大乡村教师负面形象,泛化个别的不良影响至整个乡村教师群体,以至形成污名化镜像,极大地损害了乡村教师群体原本正常或者高尚的形象。因此,建议政府摒弃原来单一的倾向于用“伤痕累累的牺牲者形象”来歌颂乡村小学优秀教师的伟大的宣传方式,通过官方媒体大力地、多角度地宣传乡村小学优秀教师。既要宣传乡村小学优秀教师高尚的师德,为乡村教育奉献的精神;也要宣传他们优秀的教育教学专业能力,彰显他们过人的教学才华;还要宣传乡村小学优秀教师富有朝气的现代生活方式和青山绿水充满人文气息的乡村生态环境。同时,政府在宣传过程中要赋予乡村小学优秀教师媒介话语权,改善他们媒介弱势和结构弱势的不利地位。通过对优秀教师正面、多维的宣传,形塑乡村小学教师的正面形象,提高乡村小学教师的社会声望,也促进乡村小学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同。

(三)构建综合待遇保障制度,增强乡村小学教师职业吸引力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基础在教育。朱永新先生曾说过,乡村教育发展的核心在于留住人,既要留住学生,也要留住老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要大力提升乡村教师待遇,缔造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待遇是一种外在的权利保障,是个体社会价值的体现,是个体职业尊严的重要基础,是教师自我身份认同的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前提条件。没有外在权利的保障,作为一种道德价值的尊严是极为脆弱的。[24]但是目前乡村教师的总体待遇一直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调查中不同层次的研究对象也都提到了这一问题。在教师工资性收入普遍有了历史性增长的进程中,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仍然不够大,待遇方面的诸多短板成了最大瓶颈,直接影响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的提升,进而制约稳定而优质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具体而言,主要突出体现在工资收入总体水平较低、生活住房压力较大、专业成长与职业发展受限、社会地位不够高、医疗保障不足、子女教育困难等方面,以至于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较弱,进而导致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25]一些在乡村小学教育岗位上表现较为突出的教师,随着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逐步流动到发展前景更好、地理位置更优越的城镇或城市学校,乡村小学沦为城市学校师资的储备库。对于乡村小学优秀教师而言,他们完全有实力逃离乡村教师岗位进入城市学校。因此,政府要从整体出发,构建乡村教师综合待遇保障制度,切实提高和保障乡村教师待遇,为乡村小学留住优秀的教师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和乡村教育的发展。

【注释】

[1]赵昌木.论教师信念[J].当代教育科学,2004(09):11-14.

[2]吕国光.教师信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4:8.

[3]Bogdam R C,Biklen S K.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M].Boston:Allyn and Bacon,1982:4-11.

[4]陈向明.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4):58-63.

[5]Strauss A,Corbin J.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M].Newbury Park:Sage,1990:62-142.

[6]Brandao C,Miguez J.Using NVivo to Assess a Program of Goal-corrected Empathic Attunement Skills:A Case Study in the Context of Higher Education[J].Universal Access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2017(4).

[7]劳伦斯·纽曼.社会研究方法[M].郝大海,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3.

[8]陈向明.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4):58-63.

[9]Strauss A L.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tists[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102.(www.xing528.com)

[10]Strauss A,CorAin J.质性研究概论[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7.

[11]Strauss A,Corbin J.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M].Newbury Park:Sage,1990:62-142.

[12]吴薇.国外大学教师信念研究回顾与展望[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1):52-61.

[13]王亚.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流动与流失的实证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8):125-127.

[14]肖正德.基于教师发展的教师信念:意蕴阐释与实践建构[J].教育研究,2013(6):86-92.

[15]转引自李炳全.文化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44.

[16]张爱卿.论人类行为的动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1):71-80.

[17]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4.

[18]脱中菲.小学数学教师信念结构及特征的个案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132.

[19]斯坦托姆.怎样成为优秀教师[J].外国教育动态,1983(01):16-18+8.

[20]D.A.Schon.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M].New York:Basic Books,1983.34.

[21]Stacey Ralph D.Complex Responsive Processes in Organizations:Learning and Knowledge Creation[M].London:Routledge,2001.

[22]王永固,等.“互联网+”名师工作室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与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20(10):106-114.

[23]谷亚,肖正德.乡村教师的污名化媒介镜像:何以建构与如何解构[J].当代教育论坛,2021(3):108-114.

[24]刘皛.乡村教师日常生活中的尊严及其结构性困局[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0(2):83-91.

[25]庞丽娟,金志峰,杨小敏,等.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制度思考和政策建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5-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