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释迦因缘剧本》文本分析与优化

《释迦因缘剧本》文本分析与优化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释迦因缘剧本》是现今为止发现于我国西域的最早汉文戏剧剧本。《释迦因缘剧本》是1900年在我国西域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中探明的。总的来看,王重民、刘修业、饶宗颐、任半塘四位学界泰斗对《释迦因缘剧本》所作的努力以及获得的成就,为后来的戏剧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尤其在整理和校对方面。接下来,笔者以诸多前辈学者的成果为依据,对《释迦因缘剧本》的内容与故事本事进行分析。

《释迦因缘剧本》文本分析与优化

《释迦因缘剧本》是现今为止发现于我国西域的最早汉文戏剧剧本。它是晚唐时候的写本,被保留在敦煌遗书S.2440卷的背面。从性质来看,它属于记录佛祖生平的独幕剧。通过对这一古老剧本的分析,能够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西域地区原始剧本的特点和范式,进而对我国戏剧剧本的产生过程作一推断,追溯成熟剧本的某些渊源。

接下来,笔者依据前人研究成果及自己的新发现,对该剧本进行梳理、讨论。主要从戏剧文本中的注释和原文台词出发,梳理其文字内容,并且在这一基础上,对原始剧本稍作整理与注释,以便提供一个可读的文本。

《释迦因缘剧本》是1900年在我国西域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中探明的。从文字书写上看,该写本为行书竖行小字,每页为墨笔字迹,23行,528个字。文本被发现后,斯坦因把原件带往英国,现今保存在伦敦图书馆中。

早在1938年至1939年期间,敦煌学者王重民先生在英国留学时即拜读过文书的原稿,并对它的录文文本作了部分校订(以下简称王校)。后来刘修业先生在对王重民先生的遗稿进行整理的过程中,又将录文部分作了某些修改校订(以下简称刘校)。然而,王录和刘校这两篇文章都没有公之于众,直到1984年的春天,刘修业先生把两件珍宝赠送给了敦煌研究院,该文物现在即保留在敦煌研究院中。

《释迦因缘剧本》的公开发表文件也有两件,一是任半塘先生所作的校订本,被收录在著作《唐戏弄》下册的第875页到876页。另一件是饶宗颐先生对此作的录文,收录在著作《敦煌曲》的第29页至30页,当中附有校对的文字。

总的来看,王重民、刘修业、饶宗颐、任半塘四位学界泰斗对《释迦因缘剧本》所作的努力以及获得的成就,为后来的戏剧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尤其在整理和校对方面。特别是任先生提出的该卷文本“开端布置,俨然已接近剧本”[1],更表现了先生的功不可没,独具慧眼。

(一)晚唐敦煌《释迦因缘剧本》的具体内容

关于该剧本名目的由来和形成,笔者在前文中有详细的介绍,任二北先生的著作《唐戏弄》中录著有该文本,将其题目定为《太子成道经》。日本学者将其定名为《悉达太子赞》,从事音乐舞蹈艺术的文艺工作者看到该卷本时,往往将它视为歌词文本。后来,学者李正宇结合原始卷本的出现时代、地域,又从其内容与形式出发,将其命名作《释迦因缘剧本》,笔者较为赞成这种提法。

接下来,笔者以诸多前辈学者的成果为依据,对《释迦因缘剧本》的内容与故事本事进行分析。

具体分析如下:

1.[队仗白说]白月才沉(形),红日初生,仪仗才行(形),天下晏静。烂满绣衣花璨璨,无边神女貌莹莹。

本事:对于这一部分本事,王重民先生做过解释:当净饭王夫妇结成连理后,苦于一直得不到太子而郁郁寡欢,于是,净饭王向群臣询问,如何能够有太子。大臣告诉大王,在都城以南的一棵满江树下,住着一位神仙,叫做天祀神,他最能应答人们的乞福求恩,如若前往该处乞求,想必一定会得到应许。于是净饭王排銮驾鹤,来到满江树下,接下来便是“队仗白说”的内容。

在该段内容中,前四字“队仗白说”属于科白的标语,后面的内容则是大王之仪仗队员在进入表演场地时大声诵念的话语。从形式上看,它类似于赋颂体,与下文中出现较多“吟”的诗歌体是有区别的。任半塘先生在《唐戏弄》中有类似的说法。[2]“队仗白说”相当于现今的开场白。接下来的“月落日升”,写出了一行人出游的详细时间,“仪仗才行(形)”,描写了仪仗队的气势宏大,“天下晏静”,这一句赞美了王政清明;最后两句对出行绣女的容貌衣着做了夸张的描绘。

从上述歌词当中,大致可知进行演出的仪仗队中包括绣女、宫娥,她们都是仪仗队中的成员。与此相关的是,在武则天当政时,宫里举行散乐演出,由卫王李隆范扮演兰陵王这一角色,进入表演场地时“兼为行主词曰:子孙忽成行”[3],这里所致词的一部分内容在当时是演戏以外的事,到了宋代时,队舞当中也有“致语”“口号”,这类表演者常被称为“竹竿”[4],这时唱诵部分的内容也同样是演戏以外的事。将此三处科白的标语作一比较,只有《释迦因缘剧本》的原文写卷中的开场白属于戏内的情节,这说明该剧本完全实现了从叙述体到戏剧艺术代言体的过渡。

2.[青一队,黄一队,熊踏……]

原文写卷中的这八个字,字迹较小,位于“貌莹莹”的靠右下角部分,被书写于原文写卷的第一行与第二行中间。学者王重民先生、任二北先生与饶宗颐先生皆将该句放入了正文当中。但笔者对此持不同意见,认为此诗句来自时人郑棨的《温泉赋》。《温泉赋》的抄本被保留在敦煌遗书的P.5037和P.2976当中,《开天传信记》中也有该文的节选部分。现将相关部分引述如下:“天宝元年,十月后腊月前。天门阊开。神仙皆出,而后:风伯行吹,雨师泼地;烟火升天,朱团锦绣,车马沸腾。”

因此说“青一队,黄一队,熊踏”这八个与夹行中书写的小字,即从此赋中摘录的,与写卷《释迦因缘剧本》没有任何的相关性,更多的可能性是后来人嬉戏所做的补笔,因此将其录选进入正文中似乎不太合适,此前,诸多学者都误认为这八个小字属于正文部分,有的学者认为“黄”和“青”是用来表示演出中不同的舞队服色的,还有的学者认为“熊踏”就是跳舞的样子。显然这些观点有待商榷。

同时,《温泉赋》当中有“词调倜傥,杂以俳谐”的句子,由此可以猜测该句本在体例上是属于“俳谐倡优”的,因此时人以《温泉赋》中的话语嬉戏而书,该句或许是戏剧中的俳谐。

3.[大王吟]拨棹乘船过大江,神前倾酒五三缸;倾杯不为诸馀事,大王!男女相兼乞一双。

上段引文从《成道变》中来,其后便紧跟大王发愿。而后,就以这四句相接。

前三个字属于戏剧唱词之前的说明性语句,它所标明的含义大致有三层,第一层意思为,诗文在表演的形式上为“吟”。此处的“吟”应当做吟唱来理解。“吟”本身有多重含义,如吟唱、吟诵、呻吟等。颜真卿在《魏夫人仙坛碑铭》中说,后四位真人各自吟唱,并令仙女弹奏乐器,合着节拍歌唱。

此处的吟是“歌”的意思。《广雅·释乐》中也有:“吟,歌也。”原卷写本的下文中还有诸多吟,如夫人吟、相吟别等。都是当作“吟唱”讲,原文写卷里的“某某吟”后来即演变成为了后世戏剧艺术中的“角色分词”。其作为角色分词的出现,表明了戏剧代言体的正式诞生,这在我国戏剧发展史上是一个标志性的成果,第二层意思是原本写卷的主演角色为大王,第三次意思为文本写卷之后要写的是大王所要说的台词。

4.[夫人吟]拨棹乘船过大池,尽情歌舞乐神祇;歌舞不缘别馀事,伏愿大王乞一个儿。

这里,“吟”词说明是大王之妇所唱之词。

在《太子成道变》当中,夫人对大王说:生得男即是男,生得女即是女,贪多就怕不能实现。于是,夫人拿来酒亲自许愿说:如果得到的是女孩,神首的伞盖即往右转一圈;如果得到的是男孩,神首之上的伞盖即往左转一圈。摩耶夫人如是发愿后,神首的伞盖立即向左边方向扭转过去。

5.[回銮驾却]

《成道变》中言,大王、夫人发愿完毕后,遂回到宫中。

此处的字句,为剧中提示性语言,说明此处有退场的动作。这四个字,是净饭王夫妇及其仪仗队退场时的说明,也即舞台提示语。在元代杂剧中,相当于“做科”的情节,它作为舞台提示语与先前出现的角色分词“某某吟”,对西域戏剧史的发展进程意义重大,这两个戏剧因素的出现,从形式上突破了唐代讲唱艺术的桎梏,自此开始,戏剧艺术呈现出从叙事体的说唱形式到代言体的故事演说的过渡,这也标志着,戏剧脚本,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诞生了。

6.[吟生]圣主摩耶往后园,嫔妃彩女奏乐喧;鱼透碧波堪赏玩,无忧花色最宜观。无忧花树叶敷荣,夫人彼中缓步行;举手或攀枝余叶,释迦圣主袖中生。释迦慈父降生来,还从右胁出生胎;九龙洒水早是祓,千轮足下瑞莲开。

这一段讲:时间没过多久,摩耶夫人就有了身孕,但此时夫人仍然闷闷不乐。禀告大王后,大王为排解夫人的忧愁,带着夫人来到了后园的一棵灵树下,这棵灵树叫做无忧树,当日时,到往后园的仪仗队万道花游,千重锦绣。大王与夫人同行,剩下的是宫娥,从“吟”的后面即接到了上文的部分。

除上述记载外,另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说,夫人怀有身孕之后,高兴都是其次的,只是腹中的疼痛难以忍受,将要临产时,夫人命波提姨母抱着她的腰,夫人自己手扶着树杆,宫女则端着金盘子承接太子,之后是“吟”,又接上文的诗歌。(www.xing528.com)

第二种说法是,当时摩耶夫人已经诞下了太子,但身旁无人接生,太子落地后,向东南西北的方向各走了七步,遂即足踩莲花,口中大喊,“我乃未来佛祖”。吟之后便接上文的诗歌。

第三种说法来自于《太子成道经》,当时百名侍女围绕在摩耶夫人的身旁,神也捧着金盘站在旁边准备随时承接太子,太子出生后,神要以香汤为其沐浴,于是出现了九龙吐水,为太子浇洗,又奏偈后文,接到了上文中的诗词。

接下来主要分析吟生之后的唱词内容,在“吟生”之后,出现的是七言诗三首,主要写了摩耶夫人与大王游园散心,以及在无忧树下太子忽然出生的奇异情景。正如文中所说的右胁出生、步步生莲等,因为该故事的本事出自于佛经,在有些情节上不宜采用直接描写,于是以诗歌代替。此处的“吟生”,实际是垫唱之人,与“奉劳歌伴,再和前声”当中出现的歌伴是同样的作用,三首七言诗句,从口气上看是摩耶夫人或太子的自身台词,大致是吟生的唱词,与“歌伴”中的垫唱不同,它有协助情节过渡的作用。

7.[相吟别]阿斯眖仙启大王:“太子瑞应极贞祥;不是寻常等闲事,必作菩提大法王。”

《太子成道变》中解释说:大王听了之后,非常惊愕……这个孩子说天上天下,唯他独尊,怎么会有这样的事?很是想不明白,必须召见相师,才能知道缘由。于是出敕,召见相师。忽然有一位仙人,向前解救,口中说:我擅长解相。……大王告知仙人言:太子出生时,与常人两异,不知道是凡人还是圣人?想要仙人为我看一看。大王派宫中人抱太子给仙人。仙人抱着太子,悲泣流泪。大王见仙人泣涕涟涟,就问仙人:我生了太子,很是欢喜,仙人为何雨落悲泣?仙人说:请大王勿要嗔怒,此子在修成正果时,我已无缘相见,因此后悔而泣。仙人相过太子,而后启奏净饭王。仙人答到,吟……以下就接上面的四句歌词。

这四句与前文的歌伴、吟生有区别,它是戏剧中的主角人物阿斯眖大仙的台词,因此特意以“别”字标识,被表示同之前变声易貌,有别识之义,意思是演唱和歌声都不与前同。下文中“妇吟别”里的“别”也作此理解。

8.[妇吟别]“前生与殿下结良缘,贱妾如今岂敢专?”是日耶输再三请,太子当时脱指环。

《太子成道变》中说:这时候是相太子完了之后。太子慢慢长大成人,开始学习人间技艺,大致有所成。在很多时候,太子郁郁寡欢。大王知道后,也觉得忧闷……大王于是又问群臣有什么意见,诸臣奏说:只要为其找一位陪伴他的人,必定会解去他的烦忧。王问:什么样的人可以陪伴呢?回答说:娶一位新妇人就是陪伴之人。大王于是准备给太子娶新妇。太子得知此事后,启奏大王,请工匠做一指环,戴于手上。只父母和太子三人知道,其他人皆不知。假若哪位女子与尔等有缘,让她知道我手上的指环。

大王知晓,遂即张灯结彩。召集全国人民,有未嫁出的女儿,让她们于彩云楼下集合。让太子自己选新妇。太子登上彩楼,暗地里便想。如果姻缘是前身就订好的,那么就让新人知晓我所带的金指环。知道的人就为夫妇。此时一女子名作耶输,仰头望向彩楼,以下就接到了此歌。

关于太子献计定亲,以金指环选妻一事,佛典中并无记载,这部分内容是《成道变》的特有情节。

“妇吟别”中的“别”意义等同,都属于戏剧当中主要人物角色的唱词,这里的两句是太子的夫人耶输陀罗的唱词。

9.[老相吟]眼暗都缘不辨色,耳聋高语不闻声;欲行三里二里时,虽是四回五回歇。少年莫笑老年频,老人不夺少年春;此老老人不将去,此老还留于后人。

《成道变》当中说:婚事过后一些时候……殿下又启奏大王,宫中烦闷不乐,想要外出观看,不敢不启奏。大王知道后,遂派车备白马,使太子出城散心。……于是出了南门,走着走着,忽然看见一个老人,形容憔悴,发白面皱。于是让车藏了起来,问老人说:弯着腰,拄着拐杖,您是什么人?老人回答说:我是老人。太子又问说:什么叫老人?老人说……,以下就接此歌二首。

在敦煌卷P.2299中,还有一个额外的小情节,即太子问老人,既然你说自己老,为什么衣裳破旧,老人回答:贫。

这里的“老相吟”也是角色分词,是剧中老人的唱词。

10.[死吟]国王之位太尊高,煞鬼临头无处逃;死相之身皆若此,还漂苦海浪滔滔。

《成道变》中说:太子仍然觉得烦闷,出城散步,无意中荒野见一死去之人,周围人在哭泣。太子于是叫车停下来问:这是什么人?丧主回答说:这是死人。为什么叫死人?就这一个人死,其他的人也这样吗?殿下……,以下就接此诗。

从《成道变》来看,这四句词是丧主的唱词,然而剧本中却不称其为“丧主吟”而是称为“死吟”,依据这层意思,这里应是非主要人物的垫唱。

11.[临险吟]“却唤崖中也大危,雪山会上亦合知;贱妾一身犹乍可,莫叫辜负阿孩儿。”

《太子成道变》中记载:一日睡到半夜,诸天神呼唤太子道:出家的时候到了。太子听到叫声,于是派车匿备驻骢,想要前往雪山。……叫耶输夫人来到近前,言,无他物可留,只一美香,在你遇到困难时,点燃此香,我便设法救你。遂即夫人有了身孕,而后,太子同天神出发前去雪山修道。已经十月过去了,耶输生下一个男孩。父王知道后,拍案大怒说:太子前往雪山修行,如今离去已经一年有余,如今,你等却有了太子的骨肉,这是为何?于是在门前点燃万丈深的火坑,令下人将耶输夫人及所生孩子推入火中。大王发愿说:如果此儿真是太子的,让熊熊烈火变得清凉吧。净饭王许愿后,让人送母子入坑,此时,耶输夫人求香炉许愿,接下来便接到了此歌。

这一段是太子之妇耶输陀罗遇险后,在临推入火坑时向太子作的祈祷之词,也是夫人的唱词。对于净饭王命人将耶输母子二人推入火坑之事,为《太子成道经》所特有,佛教经典中并无记载。

12.[修行吟]夫人据解别阳台,此事如莲火里开;晓镜罢看桃李面,绀云休插凤凰钗。无名海水从兹竭,烦恼丛林任意摧;努力鹫峰修圣道,[新妇]“莫慵谗不掣却回来。”

此处讲:发愿完毕,武士推新妇和孩子入火堆。正要将二人推入火坑,突然火坑中闪闪发光,变得无比清凉,坑中升起两朵莲花,落在母子二人脚下,因此,火中的二人并不被燃烧苦痛。父王听了,就知道是自己的孙儿。于是唤新妇到跟前,知道新妇没有说虚言。耶输夫人告别净饭王,决意出家寻夫修行。新妇既然执意去,父王也不敢留,大王于是放行。甚道,吟……,以下就接此歌二首。

这里的吟唱之词一共八句,其中前七句是“歌伴”齐唱的词,最后一句是耶输夫人的唱词,前七句的内容为耶输夫人被推入火坑的瞬间,脚底突然出现两朵莲花,她与太子被安然送于地面;经历了这番灵异事件,耶输夫人决心追寻太子的足迹到往灵山修行,已不再留恋凡世的生活,最后一句当中的唱词里有“新妇”一词,这是提示语,表明新妇这一角色接下来唱了后面的歌词,该句唱词的大致意思为:既然我追寻太子的心意已决,就不会再悔改,不会因为受不住苦难而返回。

13.长成不恋世荣华,厌患深宫为太子,舍却金轮七宝位,夜半逾城愿出家。六年若行在山中,鸟兽同戾为伴侣,长饥不食琢修饭,麦麻将来便短终。得证菩提树下身,降伏众魔成正觉,鹫岭峰头放毫光,说此三乘微妙经。

《太子成道变》,以一段押座文作为开场,在吟词的前面有五首诗文,分别为:一是“圣主摩耶往后园”,二是“释迦慈父降生来”,三是“无忧花树最宜观”,四是“前生以(与)殿下结良缘”,五是“阿斯陀仙启大王”。在这五首诗之后为上文的叙述,即诉说太子虽然出生皇室,但不会贪恋人世繁华,厌倦了宫中的奢靡与人人争羡的宝座,半夜时分逾墙出家,来到深山老林,与鸟兽相居为伴,每日以麻麦充饥,于雪山之上求得菩提正果。

除此之外,《八相押座文》S.2440当中也载有上文中的一部分,除个别文字不同外,在内容上都大同小异。S.2682写卷中记载有该故事的本事,太子在雪山修道时,每天只吃一颗麻籽或者一粒小麦,经年累月打禅,修成正果后,前往尼连河,进行沐浴,长久的苦行修炼,耗尽了他的力气,树神将他牵引才到达了彼岸。关于其详细的资料,在《释迦谱》中有记录。

上文所引的是太子出家、修道、成道的经过,在原文写卷的《太子成道经》中,它是文中的前半部分,但是现在却移到了末尾,这样即等同于剧本的尾声,起结束全剧的作用。如此谋篇布局,可以看出编剧在剪裁上的匠心独具。

引文中的诗句存在押韵的情况,其规律是第一句最后一字与四句最后一字押“首尾叶”格,也即押叶韵。第一首的两个字押麻韵平声,即“家”和“华”,第二首当中的尾字押东韵平声。

之上便是对《释迦因缘剧本》所作的一些探讨分析,较前戏剧形式,它已经初步具备了戏剧形态。此处仅对其内容作了分析,而对于《释迦因缘剧本》的演变及其在戏剧史上的意义也是关注较多的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