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日本其他科技园区探索

日本其他科技园区探索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28]截至2011年,日本的各类园区达到4591个,其中以装备制造产业为主,占到83.4%。(二)北九州生态产业园图38北九州1968年与现状对比图园区位于日本北九州市,处于九州岛的最北端,始建于1997年,是再利用型生态园的代表园区之一。面对日益严重的污染,北九州市在日本率先采取了治理举措,大力建设生态产业园。北九州制定了更加严格的《北九州市公害防治条例》,与园区企业签订“公害防治协议书”。

日本其他科技园区探索

随着筑波科学城的建设和初期成功,1985年,日本通产省首批选定了在18个边远地区兴建技术城,神奈川科技工业园、广岛新技术园、熊本技术城等一批科技工业园便应运而生。至此,以筑波科学城为代表的科学城模式和以“九州硅岛”为代表的技术城模式在日本各地蓬勃发展。从2000年开始,北海道还按照北卡三角园模式,着手在札幌、江别和千岁3个城市之间的三角形地区建设日本模式的三角研究园。[128]截至2011年,日本的各类园区达到4591个,其中以装备制造产业为主,占到83.4%。

(一)日本硅岛——九州

图37 九州硅岛一角

九州位于日本列岛南端,气候温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水质优良、交通便利、地价低廉、劳动力充足,再加上政府政策优惠,是吸引落地集成电路企业的重要因素。[129]目前有650多家集成电路企业、厂商在此发展。

自1965年起,日本半导体企业陆续在这里建厂,经过不断地建厂扩产,尤其是随着日电、三菱东芝等在九州扩建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线,从20世纪70年代后半段到80年代初期,九州的半导体产能一直保持着30%以上的增长,到1982年,其产量已经占到全国的40%、世界产量的10%。90年代,随着研发机能和国际物流体制的建设与完善,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基础支持产业获得飞速发展。据九州区域产业活性化中心的调查,1999年半导体关联企业的数量达到了437家,比1991年增加了207家。在这437家企业中多是生产零部什和辅助原材料的厂家,共有199家,占全体的45.6%。另外还有91家半导体制造设备生产厂、79家半导体设计厂和42家原材料生产厂。[130]

随着集成电路产业在九州的发展,九州各地区内的产业分工趋势日益明显,整个九州的产业集群特征日趋明显。随着索尼公司将半导体总部搬到九州,许多半导体的风投机构也开始陆续在此地投资。九州大学设置了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中心,北九州市也成功地引进了早稻田大学,有关半导体的研究全方位展开。德国国立信息处理研究所(GMDJapan)、英国Cranfield大学日本中心等世界性研究所和大学落户九州,而日本国内的日立、索尼、三菱、富士通等大企业也就近成立研究所,为九州的半导体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自2000年开始,九州半导体生产额对全国比超过了数量对全国比,整体上正在向高附加价值生产转移。

当然,九州半导体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技术研发不足、后期生产向海外转移、产业关联度不高、信息沟通不畅等问题。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本产业发展的现状。为此,从2001年开始,日本经济产业省开始推行产业集群计划,着力推动地方中小企业与大学等研究机构之间的密切交流,形成实现共同技术开发、能拓展新事业的产业集群。文部科学省则实施了知识集群计划,利用五年(2002~2007年)时间,以在区域内形成大学与公共研究机构集群合作为目标,每年提供超过60亿日元的支持。

(二)北九州生态产业园

图38 北九州1968年与现状对比图

园区位于日本北九州市,处于九州岛的最北端,始建于1997年,是再利用型生态园的代表园区之一。日本目前有26个生态工业园区,北九州生态产业园是“利用作为工业城市积累起来的技术和人才、工业设施,以及企业、研究机构、政府、市民建立的网络,集产、学、研于一体,将振兴产业与环境保护两大政策有机结合,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实施地区政策的产业园区”[131]

北九州煤炭资源丰富,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大力发展钢铁、机械、矿业等产业,导致大气污染严重。洞海湾附近的城山地区,1965年平均降尘量达到80吨/月,最高时达108吨/月,创下日本最高纪录。1969年,北九州成为日本第一座发布烟雾警报的城市,当地甚至流传“九州的麻雀都是黑的”,不少小学校被迫迁移出城。1968年的“米糠油事件”[132]更是标志着北九州的污染达到了顶峰。

面对日益严重的污染,北九州市在日本率先采取了治理举措,大力建设生态产业园。园区建设以地方为主体,由政府辅助支持和管理,企业、研究机构积极参与,形成了“官产学一体化”的生态园区管理和运作模式。园区主要包括四个功能区,分别是中心区、环保企业聚集区、响滩再生使用区和环保研发中心。[133]1987年,北九州被日本环境厅评为“星空之城”,1990年又成为日本第一个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全球500佳奖”的城市。

园区成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有力的政策支持。建立了生态园区补偿金制度,补助企业建设经费的1/3~1/2,用于软硬件设施建设和与3R[134]有关的技术研发。对于相关科研机构和验证研究机构,市政府每年也将给予一定的补助,比如验证研究项目最多每年可补助2000万日元(约折合人民币125万元),对基础性的研究项目每年最多可补助200万日元(约折合人民币12.5万元)。2004年以来,北九州还制定了对产业废弃物征税的条例。同时在政策性融资上,对于上述项目和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二是完善的立法保障。日本建立了完善的保障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包括基本法、综合法和专业法三个层次。北九州制定了更加严格的《北九州市公害防治条例》,与园区企业签订“公害防治协议书”。三是重视科研和人才培养。园区在原有的教育、科研资源的基础上,与政府、企业和多所大学联合建立了多个实验基地,吸收了大量高科技人才进行科学研究。四是“官、产、学、民”密切合作。在园区管理和环境保护上,相关各方各司其职。同时,政府向社会和市民公开信息,加强与市民之间有关风险方面的信息交流。企业也做到信息、设施公开,与市民共享信息。(www.xing528.com)

园区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一是环境取得明显改观。目前,园区每年减少碳排放18万吨,居民生活品质得以明显提高。二是资源利用效益明显。园区通过发展资源循环再利用项目,提高了资源回收和再利用率。目前,园区每年回收废弃物7.7万吨,其中来自北九州市外的废弃物达7万吨;再利用7万吨,其中北九州市内再利用1.9万吨;三是教育辐射效果明显。园区现已成为日本环境学习基地之一,对日本公众开放并接受参观,同时还成为世界环保人才的培养基地,通过与各国建立交流与合作关系,传播环境保护技术经验。[135]

(三)大阪“知识之都”(科技创意园)

图39 “知识之都”部分内外功能设计

这是一种新型的园区发展模式。园区于2013年4月投入运营,位于日本关西地区最大中转站——JR大阪站北侧的综合楼群“GRANDFRONT大阪”内,旨在向科研机构、企业、消费者提供横向交流以及与时尚潮流互动、碰撞的机会,以此增加科研活动的公开性,以期创造出更具实用性、更新颖的技术服务。“知识之都”的最大意义是汇聚了各种类型、领域的“人”,从研究学者、企业、商人到普通消费者,以及拥有独特技术和创意的专业人才,进而通过多元交流创造新价值。

园区的功能布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知识沙龙。参与群体主要是企业家、科研工作者和创意人员,方式主要是聚会交流。该区域面积1200平方米,设有豪华社交室、办公区、图书馆商务中心,配备沙龙经理,为项目运行和人才中介、交流提供服务。

2.合作办公室。园区可提供短期(3个月或半年)使用的合作办公室,共52间。同层还有共42个席位的办公桌“合作办公室”(24小时开放)可供租赁。可以按每个席位空间进行地址注册,海外企业及个人在进入日本市场之际,可将其作为最初的办公室。

3.知识影院。既可用于舞台公演,又可用做商务用途的多功能剧院,是话剧演出等娱乐活动,新产品发布会、商务研讨会等的首选场地。

4.会议中心。占地面积达1700平方米,能举办3000人参加的大型会议。该会议中心共有9间会议室,配备最顶端的设施,可满足学术、商务、文化等领域的多种用途,是由在国际会议运营方面享有盛名的Congre公司策划的新型现代化会议中心。2013年5月17日起开始投入使用。

5.The Lab。由“Active Lab”“咖啡Lab”“Event Lab”3种形式构成。“Active Lab”,主要用于企业、研发机构展示开发阶段的原型技术产品;“咖啡Lab”,由大企业负责运营,通过每张桌上的电子终端和墙边的书籍可以接触到有关“知识之都”的相关信息;“Event Lab”,通过举办各种展览,介绍最尖端技术和崭新的设计、出类拔萃的艺术等。

6.未来生活展览厅。是各行企业和高等院校等与日常生活中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地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